怎樣才能合群
怎樣才能合群
人是社會的人,人離不開社會,離不開群體。有的青年人不大合群,別人說他們“清高”,其實他們心里也想和大家玩得來,談得攏,但就是付諸行動時為難。
為什么有人不合群呢?大多是因為在人際交往中該開放的時間和地點不開放,如對待集體活動態(tài)度冷漠,不參與,不介入,不表達,使人難以接近;該閉合的時間和地點不閉合,如言語尖刻,行為放肆,令人產(chǎn)生厭惡。就一般情況而言,交際的開合應以適應環(huán)境、遵循規(guī)律、合情順理為原則。開放要考慮開放的內(nèi)容、方式、程度、對象、環(huán)境及結(jié)果等,說于該說,行于當行,言行適度、得體,還要注意為他人的開放留足余地。閉合要求處事縝密,使言行止于必止,止之適宜。為了團結(jié)、合作、和睦相處而有效地自我約束。
生活中如果不合群,會產(chǎn)生孤獨、痛苦、憂慮不安;親友間如果不合群,會引起親情的疏離;同事間如果不合群,會影響共事合作。那么,怎樣才能合群呢?
首先,拆除阻礙合群的“籬笆”。不合群的癥結(jié)是自己與群體不適應,所以,適應群體,要改變自己,就應先了解自己不合群的癥結(jié),弄清楚不合群的原因:是自卑害羞而作繭自縛,還是自大高傲而目中無人;是孤僻恐懼而鉆入套中,還是固執(zhí)多疑而拒人千里……挖出根源,對癥下藥。孤僻者要知道:“人間朋友遠非無,世上自有真情在”;羞怯者應該明白愈是怕人見笑就愈無法改善,千萬不必太在意自己;自卑者要懂得“天地本寬,卑者自礙”,自信是成功的秘訣;自大者要清楚“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自大足可誡,謙恭誠可學;多疑者須知“信己不信人,此取敗之由也”,應相信“世上總是好人多”,避免以多疑的眼光看人論事……愛默生說:“找到朋友的唯一辦法是使自己成為別人的朋友?!北蝗讼嗳莸娜?首先是肯去相容?!耙淬y山拍天浪,開窗放入大江來?!毙睦砩喜辉俟虉?zhí),拆除阻隔合群的籬笆,就容易通達事理,與人和順了。
其次,言行得體開合得當。不妨請師長或好朋友隨時提醒、幫助自己,避開言行開合不當?shù)摹袄讌^(qū)”。在交際中應學會閉合有度:閉合顯穩(wěn)重,開放顯活躍;閉合顯冷靜,開放顯熱情;閉合顯文雅,開放顯奔放;閉合顯克制,開放顯開朗;閉合顯謙恭,開放顯有為。使自己在有開有合、開合自如的當中,同他人迎之、隨之、和之、容之,步入合群的坦途。
再次,個人角色定位恰當。根據(jù)交際的需要、人們的期望,以及交際對象、環(huán)境、時間的變化等,扮演與自己的身份和地位相符的角色。要隨時隨地注意角色的調(diào)整和轉(zhuǎn)換。比如,在父母長輩跟前,作為孩子可以撒嬌、耍賴、討點便宜,然而走進單位、走向社會再撒嬌、耍賴、討便宜就行不通了。再比如,你在單位是個手里有點權(quán)的工作人員,但在下班以后,進入社會生活,你就沒有理由指手畫腳,只能扮演社會群體中普通一員的角色。
最后,置身其中,融入群體。這里講的“置身其中”,是存異求同而入鄉(xiāng)隨俗;是內(nèi)方外圓,適應環(huán)境;是不背離原則的靈活機動;是保持自己的特色又盡量與群體合拍。它要求我們?yōu)槿酥t和、待人恭敬,不過于執(zhí)拗,要善于通融,以祥和的態(tài)度、平等的心情去待人接物。它告誡我們行不要有意悖于常規(guī),言不可故意追求怪誕。
社會心理學認為,人際交往對身心健康的作用重大。由于自己的情感能與人溝通,幸福有人分享,痛苦有人分擔,從而也有利于體驗人間的友情,有益于身心健康。一個青年人要想使自己融入集體之中,得到集體的關(guān)心和溫暖,就要學會關(guān)心集體,關(guān)心他人,同時不要苛求別人。即使見到別人的缺點,也不能嫌棄,而是真誠幫助。要注意防止不利于融入集體的壞習慣,如傲慢、清高、說話刻薄等等,使自己變得隨和、大度、熱情、謙虛。還要積極參加集體活動,關(guān)心集體,在集體活動中與周圍的人增加了解,增進友誼。一個關(guān)心集體的人,總是能在集體中享受到與大家和諧相處的快樂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