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關注重點歷史地段的保護
1.保護名城的總體格局及風貌
為保持、展現(xiàn)城市總體格局風貌,凸顯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獨特魅力,在相關規(guī)劃的引導下,南京市近年來著力推動“一山”(鐘山)、“一城”(明城墻)、“一江”(長江)、“一河”(秦淮河)的規(guī)劃實施和建設。
——鐘山風景區(qū)圍繞“五園”、“兩片”、“一線”全面開展環(huán)境綜合整治和環(huán)境建設工程。已完成梅花谷公園、琵琶湖公園等一期工程的建設,恢復生態(tài)綠地1 586畝,梅花山擴容成為全國最大的梅山,明孝陵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為國家級風景區(qū)增添了新的活力和魅力。
——明城墻環(huán)境整治工程成效顯著。到2006年底,修復明城墻15公里,中華門景區(qū)、臺城—九華山景區(qū)、獅子山—閱江樓景區(qū)、石頭城景區(qū)、神策門景區(qū)等五處一級景區(qū),漢中門廣場、小桃園景區(qū)等二級景區(qū)都已建成并向市民開放。
——沿江環(huán)境綜合整治取得實質性進展。已建成8公里的濱江大道,全面啟動了濱江風光帶建設,綠博園、濱江公園等已建成并對外開放;封閉了夾江航道,清理了夾江內的造船廠和黃沙碼頭;關閉了包括白云石礦在內的幕府山所有的采石場,并逐年恢復和改善植被,沿江風景區(qū)整治初見成效。
——外秦淮河水環(huán)境綜合治理一期工程已經完成。圍繞防洪、環(huán)保、景觀、道路管網、安居等5個方面,完善防汛排澇功能,進行截污治污,拆除危房舊屋,綠化美化河道兩岸景觀,增強生活休閑、游覽功能,改善居住環(huán)境,削弱生產性航運功能,開辟水上游覽線,先后建設了三汊河入江口、石頭城、西水關、中華門城堡、運糧河等景觀風貌帶。
2.保護名城的歷史文化保護區(qū)
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除了要保護好城市整體格局、風貌和歷史文化資源點外,另外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切實保護好集中成片、反映特定歷史文化信息的歷史文化保護區(qū)。多年來,南京市10個歷史文化保護區(qū)的保護工作得到了卓有成效的推進。對朝天宮周邊的棚戶簡屋根據規(guī)劃進行了拆除,對保留建筑作了綜合整治,建設了綠化廣場,有效地改善了整個街區(qū)的環(huán)境,充分展現(xiàn)了朝天宮這一南京最大古建筑群的整體風貌;南捕廳歷史街區(qū)的核心文保單位甘熙故居在建設部和國家文物局的支持下,于2002年得以整修完善,基本恢復了歷史風貌,在此基礎上,完成了該歷史街區(qū)保護和整修的一期工程,將傳統(tǒng)民居的保護與傳統(tǒng)民間生活風俗、地方文化的展示有機結合,使其成為具有濃郁地方風情的多功能歷史文化街區(qū);民國總統(tǒng)府遷出了相關單位,對大院進行了全面整修和改造,對周邊環(huán)境進行了整治,改建為近代史博物館,并配套建設了1912文化休閑服務區(qū)。此外,全市還全面開展了梅園新村、頤和路公館區(qū)、夫子廟地區(qū)等片區(qū)的保護更新工作,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
3.保護文物及重要歷史文化資源點
到2007年,南京世界文化遺產1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7處78個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61處,總計389處,其數量、門類及時間跨度均位居全國前列。
多年來,在相關規(guī)劃的指導下,南京市投入巨資用于文物的保護,一大批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得到了修繕,南朝石刻、南唐二陵、棲霞山舍利塔、千佛崖、明孝陵、瞻園等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維修工作相繼完成。近現(xiàn)代建筑是南京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近幾年的綜合環(huán)境整治,原國民政府外交部舊址、首都高等法院、華僑招待所、大華電影院、交通銀行中國分行舊址、勵志社等一批近現(xiàn)代建筑得到了有效保護,面貌煥然一新。為保護好南京的古樹名木,園林等部門分兩批對1 100余株古樹名木進行了掛牌。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按照地下文物保護的有關規(guī)定,對老虎橋工地、東南大學成賢公寓工地、南京圖書館工地、日月大廈工地等地下文物埋藏區(qū)及時進行文物考古勘探,并發(fā)掘了一批有價值的地下文物。此外,南京還嘗試將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和城市的更新復興結合起來,讓一些在古都南京歷史上產生重要影響但已消失的文化資源,在充分論證的基礎上依據歷史考證得以再現(xiàn)。
4.保護名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2004年,南京市成立了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領導小組和專家委員會。2005年,全市13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正式確立,《南京白局》傳統(tǒng)曲藝正式成為江蘇省民族民間文化首批試點項目。2006年5月,《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工藝》、《金陵刻經印刷技藝》、《南京金箔鍛制技藝》、《秦淮燈會》等4個項目被國務院正式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9月,全市35個“非遺”項目申報江蘇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近年來,南京全市組織開展了一系列“非遺”保護的展示、演示活動,其中,2006年2月在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展”上,“南京云錦”展品及現(xiàn)場演示在京產生轟動性影響。此外,全市還初步建立了“非遺”文化資源檔案資料數據庫,并開始啟動“非遺”普查工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