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隋唐的三省制隋唐建立了以三省六部為主體結構的中央官制。三省指的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的首長均為宰相,共議朝政。門下省首長侍中泛稱納言,尚書省之名則相沿未改。隋朝仍實行三省分權,其長官都是宰相。唐隨隋制,以三省首長為宰相,但對三省的職權作了調整。尚書省作為執(zhí)行政令的機構,其具體事務由六部分理。
二、隋唐的三省制
隋唐建立了以三省六部為主體結構的中央官制。三省指的是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三省的建制和三省的重要官制始于魏晉。三省的職責分別為決策、審核和執(zhí)行。三省的首長均為宰相,共議朝政。隋朝改中書省為內史省,中書令改為內史令。門下省首長侍中泛稱納言,尚書省之名則相沿未改。隋朝仍實行三省分權,其長官都是宰相。
唐隨隋制,以三省首長為宰相,但對三省的職權作了調整。由于李世民即位之前曾任尚書令,所以他即位后,尚書令不再設置,而以尚書左、右仆射為尚書省首長。尚書省下設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稱為“六部”,每部下轄四司。尚書省作為執(zhí)行政令的機構,其具體事務由六部分理。
宋朝加強中央集權,中央行政機構名義上三省并立,但三省長官“不預朝政”,成為虛銜,而且中書令、尚書令和門下省的侍中,也不常置,有時以他官兼領。宋朝在三省之外另設宰相的辦公機構于禁中,稱為“政事堂”或“中書門下”,簡稱“中書”。真正的宰相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其下設“參知政事”,是為副相。宋朝的宰相一般都沒有與皇帝或同僚的議政之權,有事須以札子向皇帝請旨,由皇帝定奪,宰相聽命執(zhí)行。
元朝以中書總理政務,樞密院執(zhí)掌兵權,尚書省則廢而不設,其職權歸中書省,六部也改由中書省統(tǒng)轄,中書省也就成為全國最高的行政機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