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 金字塔原理——讓溝通更清晰
“金字塔原理”,源于麥肯錫公司早期的研究工作。在研究中,這是一項寫作的思考方法。它要求寫作者在寫作之前,先對那些提綱挈領的中心思想進行歸類。后來,金字塔原理被譽為是最清晰的思維方式和表達結構,尤其是近年來,被各大咨詢公司和跨國企業(yè)推崇備至。金字塔原理其實很簡單,就是在溝通時,要求我們的思維和表達先從結論說起,也就是先說中心思想,然后再向前推演,先重要后次要、先框架后細節(jié)、先結果后過程、先結論后原因。用金字塔結構來思考和表達的好處就是——重點突出、邏輯清晰、層次分明。用金字塔原理來溝通,可以讓對方愿意聽、好理解、記得住。
例如,你是上司,正在辦公室,忽然你的下屬沖進來,對你說:“董事長,我最近一直在留意原材料的價格我不得不向您報告,我發(fā)現很多木料都漲價了,油漆的價格也漲了。對了,剛才運輸公司也打電話來說要提價,雖然我比較了好幾家的價格,但是,還是沒有辦法說服他不漲價。還有,咱們的對手最近也對產品進行了漲價,我還看到……對了,廣告宣傳費用最近花銷也比較多,如果……可能……”
是不是你聽完之后云里霧里?是不是聽了半天你都不知道他究竟要說什么?你不知道他希望你提供什么幫助,也不知道他希望你解決什么問題,更不知道他希望你做出什么決定。
可是,如果他這樣說:“董事長,我認為我們公司的產品應該漲價了,漲幅要在15%左右,我們要超過競爭對手。因為:第一,最近原材料不管是木料還是油漆都紛紛漲價了20%,運輸成本也上漲了;第二,我們的競爭品牌都已經調價10%~20%,我們也應該迅速行動;第三,廣告宣傳費過多,超過了預算……董事長,你覺得這個建議是否可以實施?”
這樣是不是更清楚呢?這就是“金字塔原理”:讓低效率的溝通變得有效率。
神奇的數字7:訓練自己的思維
金字塔原理的依據之一就是,喬治·米勒在1956年發(fā)表的著名的報告《神奇的數字 7 +/- 2:我們信息加工能力的局限》(“The Magical Number Seven, Plus or Minus Two: Some Limits on Our Capacity for Processing Information”)。這份報告中引述了一些關于認知、判斷和記憶的實驗數據。例如,他給被試者一組數據(或顏色,聲音,氣味等等),結果發(fā)現大家多數能記住7個左右,而且,通常是頭尾記得比較牢,中間的部分幾乎都會被忘掉。
正是基于這項結果,電話公司決定將電話號碼定為7位:前3位類似區(qū)號,相對穩(wěn)定,再加上4位各不相同的分機號。這樣,人們從電話簿上查到電話號碼后,再去撥號時就不會忘記了。
報告還指出,短時記憶的量雖然不能增加,但這7個事項的性質,則可以通過邏輯活動而擴大。例如,2471530121987是一長串數字,顯然遠遠超過7的限制,但如果通過邏輯活動將它們意義化,變成24(小時),7(一星期),15(半個月),30(一個月),12(一年),1987(年),然后再記這一長串數字那就比較容易了。米勒稱這種有意義的單位為組塊(chunk)。這正是金字塔原理的核心。我們說話就是要把大量的信息邏輯化,讓對方一聽就明白理解。
因此,想要擺脫低效率的溝通,關鍵就是要訓練自己的思維和邏輯,讓對方輕松地理解你所說話語的意思。無論是做演講,還是在飯桌上對親朋好友表達你的觀點,不管你洋洋灑灑說了多少話,讓別人理解你的思維和你的邏輯才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用自己的話語強加自己的觀點于別人身上。讓別人自動理解你的觀點,這才是表達的真正意義所在。
想要讓對方理解你的意思,那么,就必須在表達之前形成清晰的邏輯,不能漫無邊際,想到哪兒說到哪兒。如果你不擅長華麗的言辭,不擅長雕飾語句,那么,你只要記住一點:思路清晰。即使沒有修飾漂亮的言語,只要你的溝通反映了你縝密的思維和嚴密的邏輯,你就同樣能夠表達得清楚明了,同樣能夠高效地溝通。
至此,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訓練自己的語言,提高溝通效率的根本就是培養(yǎng)自己思維的縝密性和邏輯性。要做到即使你不認同我,但我一定要做到讓你知道我、理解我。
那么,怎樣才能讓自己的思維具有縝密性和邏輯性呢?
我們只需要做兩件事:
1)把所有的觀點結構化
從理論上而言,金字塔結構就是溝通者首先把句子進行分組,然后把分組的大意提煉出來,再對段落進行組合,由段落形成的章節(jié)來支撐中心思想。如此形成了每一個下層結構都為上層結構的解釋和支撐。因此,我們溝通時應該像金字塔一樣,從塔尖開始,一個版塊一個版塊地推向被溝通者。這種方式更符合人類的思考邏輯,因而,能夠更有效地溝通。
而且,這也是一種更具說服力的溝通。雖然溝通中最重要的是理解,而不是強加于人的說服,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表達的說服力就不重要。不管是在工作中還是生活中,我們不僅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我們還必須讓自己的觀點被對方接受。因此,要想提升溝通的效果,說服力也是必須強調的。所謂溝通,其實就是讓對方了解你的意思,讓對方不斷地認同你的觀點,不斷地對你說“是”。如果我們在溝通時,能夠按照金字塔結構由上而下,把信息抽象,然后從上往下表達,那么,我們的表達就具有說服力了。
2)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
正如米勒所研究的“神奇的數字7”,超過7項的復雜事物,人們大多會混淆,會記不住。因此,我們必須想辦法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最好是建立模型,找出事物的內在聯系,讓所有的項目相連,進而在復雜的關系中把握重點。
我們的大腦在工作時會把具有共性的事物組織在一起,形狀、數量、位置、距離比較接近的事物能形成共性,這是一種直覺反映。因此,如果把東西進行分組會有助于記憶和理解,聯想記憶法就是應用了這種方法。
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也就是說,我們在將自己要表達的內容形成金字塔結構之后,還要對意義進行組塊,這樣會更容易溝通。在層級結構的同一層面表達的意義最好是三個,這個數目是最有助于對方接受信息和處理信息的。不要太多,太多會讓對方感到超負荷,感到壓力。
如果我們在溝通中能夠使用這兩種思維方式,一定可以大大提升我們溝通的效率??傊?,我們要讓對方迅速地捕捉到自己的思想、理解自己的觀點,讓對方只需要做贊同或不贊成的決定。
案例實踐
按照以上我們所說的兩種思維方式和表達方式,我們來看下面這個案例——秘書向領導匯報會議時間的安排。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使用金字塔原理和不使用金字塔原理進行溝通時的明顯差別:
使用金字塔原理前:董事長,徐總監(jiān)出差去了,周三之前不能參加會議;王總人也在外地,說明天中午以后才能回公司開會;張總也說今天不能參加會議。另外,會議室今天、明天都預訂不了,周四才可以,會議改在周四上午10點,可以嗎?
使用金字塔原理后:董事長,我們今天的會議改到周四上午10點,您看可以嗎?因為徐總監(jiān)出差去了,周四才能趕回來;王總、張總在周四也比較方便;另外,會議室最早也是周四才有空。
經過對比我們就能明顯看出,為復雜的問題建立簡單的邏輯后,提綱挈領地進行溝通,是能否讓對方理解的關鍵,也是高效率溝通的關鍵。
在使用金字塔原理之前,秘書的表達方式沒有任何結構,表述像流水賬一樣,先說原因,后說結論。在使用金字塔原理之后,她一開口就把結論拋出來,“會議改到周四上午10點”,董事長根本不需要理清邏輯,不需要思考對方到底拋出一個怎樣的問題,而僅需要做出決策就好。這樣的方式使溝通非常有效率,而這也表現了一個人思維的嚴謹性和邏輯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