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V”格式的句法語義分析
何小玲
提 要:呂叔湘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指出:“有+所+動”,動詞多為雙音節(jié),用于書面語?,F(xiàn)代漢語“有+所+V”格式的使用頻率有逐漸擴大的趨勢,不僅用于書面語,口語中也用得越來越多。語法學界對“有+所+V”格式尚缺乏系統(tǒng)的研究,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有+所+V”格式的句法語義特征進行詳細的分析,并力求給出合理的解釋。
關鍵詞:“有+所+V” 句法 語義
1.“有+所+V”格式的句法特征
通過對大量語料考察,發(fā)現(xiàn)“有+所+V”格式有一些句法特征值得注意。“有+所+V”格式可以用于比較句這樣的特殊句式,這是“有+所+V”格式最顯著的句法特征;“有+所+V”格式可以與介詞結構共現(xiàn);可以用于已然和未然時態(tài);還可以連用,加強語氣。下面我們逐一分析:
1.1 用于比較句
通過檢索CCL語料庫,我們發(fā)現(xiàn)“有+所+V”格式常用于比較句當中。我們記作:A比/較B+有+所+V。
(1)國家財政性教育經(jīng)費支出占國內(nèi)生產(chǎn)總值的比例為2.49%,比上年有所提高,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預算內(nèi)教育撥款比上年增長12.03%。(《中國政府白皮書》1998)
(2)初五初六連續(xù)兩天突破6萬多人次,創(chuàng)下歷史新高,客流高峰期較往年有所提前。(《新華社新聞稿》2004)
“有+所+V”格式用于比較句是其最重要的句法特征。這里的“V”一般是雙音節(jié)動詞,而且多是變化類動詞,如:提高、降低、增加、減少、提前、推遲等?!坝兴毕喈斢凇耙稽c兒”、“一些”的意思,例(1)中“比上年有所提高”就是“比去年提高了一點兒”的意思,例(2)中“客流高峰期較往年有所提前”就是“客流高峰較往年提前了一些”。
1.2 與介詞結構共現(xiàn)
“有+所+V”格式除了能用于比較句,還常與其他介詞結構一起使用,這個介詞結構一般是“對”字結構或者“在”字結構,或者“在”字結構和“對”字結構同時出現(xiàn)。
1.2.1 與“對”字結構共現(xiàn)
“有+所+V”格式與“對”字結構共現(xiàn)很常見,我們記作:NP1+對+NP2+有+所+V,如:
(3)至于董福祥,我對他略有所知。(高陽《慈禧全傳》)
(4)那么要想真正理解李煜后期的詞,為什么有這樣的真情實感,為什么是那樣地沉痛,你必須對他前期的生活和前期的作品有所了解。(《百家講壇》2003)
(5)經(jīng)過幾次反復,當?shù)卣J為,家庭工業(yè)的發(fā)展表面上對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有所沖擊,但實質上有利于市場競爭,促使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向更高層次發(fā)展。(《人民日報》1995)
“NP1+對+NP2+有+所+V”格式由“對”引出對象,表示某人或某物對某人或某物施加了某種影響。例(3)中介詞賓語是人,“NP1”為“V”的施事,“NP2”為“V”的受事,我們可以把“NP1+對+NP2+有+所+V”換成:NP2+V+ NP1此句可以變換成:我知道他一點點;例(4)中介詞賓語是物,也是“NP1”為“V”的施事,NP2為V的受事,我們也可以變換成:你必須了解他前期的生活和前期作品;例(5)中NP1為當事,NP2為V的受事,我們也可以變換成:家庭工業(yè)的發(fā)展表面上沖擊了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這是“有+所+V”格式”與“對”字結構共現(xiàn)的情況。
1.2.2 與“在”字結構共現(xiàn)
下面是“有+所+V”格式分布于“在”字結構的情況。我們記作:NP1+在+NP2+有+所+V,如:
(6)詩人寫一首詩,總是由于他在生活中有所感受、感知因而激發(fā)了他創(chuàng)造的激情。(曾卓《解詩之難》)
(7)關于他生活中的風浪,我在那篇小文有所記述,而他自己所寫的有關散文更是血淚斑斑的傾吐,曾經(jīng)贏得許多讀者的感嘆。(曾卓《田野和?!罚?/p>
“NP1+在+NP2+有+所+V”格式由“在”引出“V”的范圍。例(6)中“NP1”為“V”的施事,“NP2”為“V”的受事,這時,我們也可以把“NP1+在+NP2
+有+所+V”變換成:NP1+V+NP2,此句可以說成:他感受,感知生活;例(7)中“NP1”為“V”的施事,“NP2”為關事,此時不能把“NP1+在+NP2+有+所+ V”變換成“NP1+V+NP2”,因為“NP2”為關事。
“有+所+V”格式與介詞結構共同使用時,“對”字結構和“在”字結構都可以提前。
1.2.3 與“對”字結構和“在”字結構同現(xiàn)
下面是“有+所+V”格式與“對”字結構和“在”字結構同時使用的情況。我們記作:在+NP1+NP2+對+NP3+有+所+V。如:
(8)他將手指插在背心口袋里說,“但恐怕在這方面我不能對你有所幫助”。(張賢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
當“有+所+V”格式與“對”字結構和“在”字結構同時使用時,“在”字結構也可以位于“對”字結構前面,“對”字結構也可以位于“在”字結構前面,但是“在”字結構位于“對”字結構前面較為常見一些。
1.3 用于已然和未然時態(tài)
從時態(tài)上說,可以把事件分為“已然”和“未然”?!耙讶弧笔侵竸幼骰蚯闋钜呀?jīng)發(fā)生了變化,而“未然”是指動作或情狀還未發(fā)生變化?!坝?所+V”格式既可以用于已然時態(tài)中,也可以用于未然時態(tài)中,用于已然的情況比用于未然的情況多。
1.3.1 用于已然時態(tài)
石毓智(2004)認為,“有+所+V”格式中的“有所”具有完成體的表達功能,“有+所+V”格式跟完成體的表達有關,表示已經(jīng)實現(xiàn)的行為動作,這一點值得商榷?!坝?所+V”格式可以用于表示已然的時態(tài)中,但是本身未必表示完成。例如:
(9)既沒看出小雯那種令我厭惡的高傲,也沒看出我內(nèi)心有所活動。(梁曉聲《京華聞見錄》)
(10)我對著鏡子看,不仔細觀察幾乎看不出刀口,僅僅疤口的顏色比周圍皮膚的顏色稍紅一點。我的臉型因此有所改變,真正刀削般地富于棱角,倒比我過去驃悍了一些,不免竊慰。(王朔《過把癮就死》)
例(9)中“既沒看出”和“也沒看出”表示事情已經(jīng)發(fā)生,是一個已然句,“有所活動”本身并不表示完成,例(10)中“我的臉型的改變”是由“疤口的顏色比周圍皮膚紅”導致的,這也是已經(jīng)發(fā)生的,此句的完成義也不由“有所改變”表達出來。
“有+所+V”格式用在“已然”句中,常有一些表示完成的標記詞。例如:
(11)警方找得到我,自然已經(jīng)與他們有所接觸,他們說過些什么?(亦舒《開到荼蘼》)
(12)統(tǒng)轄此地的西北王達漁貪圖酒色之名我早有所耳聞,在他的府邸里我看見了數(shù)不勝數(shù)的酒缸酒壇,還有一個巨大的深不可測的大酒窖。(蘇童《我的帝王生涯》)
例(11)的“已經(jīng)”表示事情發(fā)生了,是已然事件,例(12)中的“早”表明是已然事件,兩句中的“已經(jīng)”和“早”都是表示完成的標記詞。
1.3.2 用于未然時態(tài)
通過對大量語料考察,“有+所+V”格式還可以用于未然時態(tài)中。例如:
(13)預計今年玉米、甜菜、向日葵以及飼料作物的產(chǎn)量將比去年有所增長。(《人民日報》1996)
(14)一切都無從猜測,心想,只有用牙牌卜個課,或許有所啟發(fā)。(高陽《狀元娘子》)
例(13)中的“預計”是對未來情況的判斷,“將”表明事情沒有發(fā)生,這里是未然事件,“預計”和“將”是未然時態(tài)的一些標記;例(14)中的“或許”也是一種猜測,表明事情也沒有發(fā)生。
通過上面的分析,“有+所+V”格式可以用于已然和未然兩種時態(tài)中。
1.4 格式連用
“有+所+V”格式可以單獨充當主語、謂語、賓語、定語、狀語,我們在語料中發(fā)現(xiàn),“有+所+V”格式也可以連用充當句法成分,例如:
(15)評價一部作品,要把幾十萬字的小說讀了又讀,爛熟于心,然后才可能有千慮一得,有所體悟,有所發(fā)現(xiàn)。(《人民日報》1995)
(16)毛澤東同志指出:“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jīng)驗,有所發(fā)現(xiàn),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保ā度嗣袢請蟆?996)
“有+所+V”格式連用可以增加語言的節(jié)奏感,起到加強語氣的作用。例(15)“有所體悟”、“有所發(fā)現(xiàn)”意思遞進,語氣增強了,特別是例(16)中四個“有+所+V”格式連用更能起到增強語氣的效果。
2.“有+所+V”格式的語義分析
關于“有+所+V”格式的語義,前人涉及不多。楊月蓉(1987)把“有所”看成是一個合成詞,表示“有一定程度的意思”。石毓智(2004)從語法意義入手對其進行了闡述,認為現(xiàn)代漢語“有所+V”區(qū)別于古代漢語,不再表示領有某種具體的事物,具有了完成體的表達功能。薛宏武(2009)認為“有所”具有表量功能,他指出“有所VP”結構原本是反映事物或現(xiàn)象“存在”的,如“有所聞”,但在一些特定的結構和句子里,VP必有論元飽和,“所”的指稱喪失或者模糊,它的功能變?yōu)橄拗菩袨榛蛘呋顒拥牧糠?,它總結出“有所”具有了限制動詞量副的副詞性質。這是最新對“有所”功能的定性,這個觀點是否準確,還有待考察。本節(jié)將對“有+所+V”格式的語義進行全面分析。
2.1表示存在或具有某種動作行為
“有+所”在意義上表示存在或具有某種動作行為,這是“有+所+V”格式最基本的意義。在“有所”前,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一個狀語,這個狀語一般由介詞短語或其他詞語充當,表示這種動作行為的范圍等。例如:
(17)我們曾經(jīng)看到綠原思想感情上的一些弱點怎樣影響了他的詩,我們也看到了當他在人生上有所突破時,他在詩上也就有所突破。(曾卓《綠原和他的詩》)
(18)經(jīng)濟出現(xiàn)危機的時候,當然要充分發(fā)揮政策的調(diào)控作用,政府應當有所作為。(《半月談全集》2008-2009)
例(17)中“在人生上”、“在詩上”也是介詞短語作狀語位于“有所突破”之前,表明了突破的范圍;例(18)中是助動詞“應當”作狀語位于“有所作為”前。
2.2 表示新情況出現(xiàn)
張豫峰(1999)談到“有”字句的表義類型時,給我們介紹了“有”字句表發(fā)生關系,他把“有”字句分為前、中、后三段,認為后段必須是動詞性短語,中段可以是“有”或者“有所”,也就是說“有+所+V”格式用在句子當中,可以表示新情況的出現(xiàn),這里我們將采用他的觀點。例如:
(19)中日邦交恢復以后,兩國在政治、經(jīng)濟、民間、文化各方面的交流都有所發(fā)展。(《新華社新聞稿》2004)
(20)見此狀,馬元安叫了暫停,讓隊員們加強中場爭奪,局面有所改觀。(《人民日報》1995)
例(19)由于中日邦交恢復,兩國在政治、經(jīng)濟、民間文化交流出現(xiàn)了新發(fā)展;例(20)中馬安元叫了暫停后,局面改觀了,出現(xiàn)了新情況。我們也發(fā)現(xiàn),上面的動詞“發(fā)展”、“改觀”都具有[+變化]的語義特征。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出,例(19)、(20)都是已然事件。一般,表示新情況出現(xiàn)義的“有+所+V”格式多用于已然時態(tài)中。
2.3 表示小幅度變化
“有+所+V”格式用在一些句子當中能夠表示小幅度的變化,這里的“有所”相當于“有點兒”、“有些”的意思,例如:
(21)據(jù)統(tǒng)計,1994年工業(yè)產(chǎn)銷率逐季有所提高,一季度為91.59%,上半年為92.51%,三、四季度分別達到96.24%和99.03%。(《人民日報》1995)
(22)水位創(chuàng)1877年建站以來倒數(shù)第二位,進入2月份以來,各站水位有所回升,但仍較常年偏低。(《新華社新聞稿》2004)
例(21)中“有所”相當于“有點”的意思,一、二、三、四季度銷售率都有提高,但是提高幅度不大;例(22)中“有所”相當于“有些”之意。上面例句的動詞“提高”、“回升”都是變化類動詞,具有[+漸變][-自主]的語義特征。
2.4 表示把發(fā)展變化往輕處、小處說
楊月蓉(1987)認為動詞和名動詞前用“有所”能把發(fā)展變化或動作行為往輕處、小處說之意,后邊常有表轉折意思的句子,說明雖有某些發(fā)展變化或動作行為,但還沒有達到所期望或所要求的程度。董小琴(2008)也指出“有+所+ V”句式表示一種變化、發(fā)生義,且其變化發(fā)生的量值是一定的,偏向于把量值往小處說,例如:
(23)會議認為,對經(jīng)濟犯罪案件的查處,雖已逐步引起重視和有所進展,但總的表現(xiàn)是手軟,打擊不力。(《光明日報》1986)
(24)平心而論,有些評獎固然對文藝的進步有所幫助,但名實不符,過多過濫之弊亦顯而易見。(《人民日報》1995)
例(23)“有所進展”表明“雖然有一定的進展,但是進展不夠”,沒有達到要求,把“進展”的情況往小處說了;例(24)“有所幫助”也表明沒有達到預期“幫助”的程度,把情況往輕處說了。
3.小 結
我們從句法語義兩個方面分析了“有+所+V”格式,通過大量語料考察,發(fā)現(xiàn)“有+所+V”格式有其獨特的句法特征,“有+所+V”格式常用于比較句中,這是“有+所+V”格式最顯著的句法特征;“有+所+V”格式可以與介詞結構共現(xiàn),常見的有“對”字結構和“在”字結構;“有+所+V”格式還可以用于表示已然和未然的時態(tài)中;還可以有多個“有+所+V”格式連用,加強語氣。
接下來我們從語義方面分析了“有+所+V”格式,“有+所+V”格式有四種語義類型:表示存在或具有某種動作行為、表示新情況出現(xiàn)、表示小幅度變化和表示把發(fā)展變化或動作行為往輕處、小處說。
參考文獻:
董小琴 2008“有”字句偏誤分析及習得研究,南京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郭良夫 2006《應用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
呂叔湘 2007《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
石毓智 2004漢語的領有動詞與完成體的表達,《語言研究》第2期
王志愷 2007現(xiàn)代漢語字組“有x”的詞匯化傾向,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薛宏武 2009“有所”的語法化及其表量功能的形成,《古漢語研究》第3期
楊月蓉 1987談“有所”,《漢語學習》第3期
張豫峰 1999“有”字句的語義分析,《中州學刊》第3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