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處理

        翻譯中的文化因素處理

        時間:2023-04-01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在探討“翻譯與文化”之前,我們首先來明確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化”。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dá)把文化的特征分為五類:生態(tài)文化、物質(zhì)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所以,解決好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是成功翻譯的關(guān)鍵。

        在探討“翻譯與文化”之前,我們首先來明確一下“究竟什么是文化”?!拔幕币辉~源于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耘、耕作”。由于它內(nèi)涵廣博、復(fù)雜,概念寬泛,很多學(xué)者試圖給出一個較為準(zhǔn)確的定義:

        如現(xiàn)代文化學(xué)之父、美國著名人類學(xué)家克魯克洪將文化定義為“歷史上所創(chuàng)造的生存式樣的系統(tǒng),即包括顯型式樣,又包括隱型式樣,它具有為整個群體共享的傾向,或是一定時期中為群體的特定部分所共享”。

        英國學(xué)者泰勒認(rèn)為,“所謂文化或文明,即知識、信仰、藝術(shù)、道德、法律、習(xí)俗以及其他作為社會成員的人們能夠獲得的包括一切能力和習(xí)慣在內(nèi)的復(fù)合型整體。”

        美國著名翻譯理論家尤金·奈達(dá)把文化的特征分為五類:生態(tài)文化、物質(zhì)文化、社會文化、宗教文化、語言文化。這顯然包括了物質(zhì)和精神兩大方面。

        漢語《辭?!穼λ亩x是:“通常指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實(shí)踐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雖然定義的角度各不相同,但無疑文化具有極大的涵蓋性,包容了幾乎人類社會的各個方面。鄧炎昌、劉潤清則干脆把文化概括為“一個民族的全部活動方式”。

        語言與文化唇齒相依。語言是文化的結(jié)晶,文化又靠語言得以傳播。作為語際交流的中介,翻譯,特別是語言翻譯,必然與不同的語言打交道,也就不能不與其各自所屬的文化相溝通。翻譯的使命,說到底,是從一種社會文化語境中走出來,然后再進(jìn)入另一種社會文化語境中去,其表象是語言與語言的溝通,而實(shí)質(zhì)則是文化與文化的交融。所以,按文化翻譯學(xué)的觀點(diǎn),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管規(guī),翻譯則是文化與文化的對話,是跨文化的溝通。因此,王佐良認(rèn)為,譯者“處理的是個別的詞”,“面對的則是兩大片文化”,每個譯者都要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王佐良,1989:18—19)。尤金·奈達(dá)指出“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yàn)樵~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這說明翻譯要將中西文化結(jié)合起來,離開文化背景去翻譯,不可能達(dá)到兩種語言之間的真正交流。

        翻譯給文化和語言的沖擊非常大。隨著翻譯事業(yè)的興旺發(fā)達(dá),西學(xué)東漸的浪潮使得跨文化語際交流呈多樣化、多層次化,漢語同外語(特別是英語)的接觸達(dá)到了空前的廣度和深度,大量的外來語涌入了中國語言文化。翻譯的“作品”早已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譬如,出門打的(taxi),見朋友說“早上好!”(Good morning?。?,帶孩子去吃麥當(dāng)勞、肯德基(McDonald,Kentucky Chicken),口渴來一杯“可口可樂”(Coca-cola)或“百事可樂”(Pepsi);男士抽“萬寶路”(Marlboro)香煙、喝“百威”(Budweiser)啤酒、系“金利來”(Goldlion)領(lǐng)帶,戴上“隨身聽”(Walkman),欣賞“流行音樂”(pop song);女士用點(diǎn)“玉蘭油”(Oil of Ulan)、涂上“雅芳”(Avon)口紅、噴點(diǎn)“百愛神”(Poison)香水;晚上唱一曲卡拉OK,跳跳迪斯科(Disco),打打保齡球(Bowling);周末去蹦極(Bungee-jumping),回來洗個桑拿(Sanna-bath),還要用點(diǎn)香波(Shampo),然后上互聯(lián)網(wǎng)(Internet),給朋友發(fā)電子郵件(E-mail),或者打開電視(Television),關(guān)注中國入世(WTO)、美國發(fā)展NMD(國家導(dǎo)彈防御系統(tǒng))的動態(tài),或者欣賞一部奧斯卡(Oscar)大片,直到入睡前說一聲“晚安,親愛的!”(Good night,darling)。同時,隨著漢語熱的興起,漢語也逐漸進(jìn)入英語詞典。英美人愛上吃“toufu(豆腐)”和“wanton(餛飩)”,使用“chopsticks(筷子)”吃“chou mein(炒面)”,喝“maotai(茅臺酒)”,平時練練中國的“gong fu(功夫)”、“tai chi quan(太極拳)”,收看關(guān)于“typhoon(臺風(fēng))”和“taikonaut(太空人)”的新聞,了解“old liberated areas(老區(qū))”和“specialized household(專業(yè)戶)”,閑暇時也愛拉拉中國的“er hu(二胡)”等這一切都表明,文化與翻譯的關(guān)系越來越密切,不同文化通過翻譯渠道逐漸趨同。

        然而,中西文化仍然存在著很多差異,而且這些差異帶來的困難是不容忽視的,這種差異往往會引起文化意象的失落或扭曲。所以,解決好翻譯中的文化因素問題是成功翻譯的關(guān)鍵。

        練 習(xí)

        將下列句子譯成漢語:

        1.Culture in its broadest sense is cultivated behavior;that is the totality of a

        person’s learned,accumulated experience which is socially transmitted,or more briefly,behavior through social learning.

        2.Culture is the system of shared beliefs,values,customs,behaviours,and artifacts that the members of society use to cope with their world and with one another,and that are transmitted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rough learning.

        3.A man should be just cultured enough to be able to look with suspicion upon culture.

        4.For truly successful translating,biculturalism is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bilingualism,since words only have meanings in terms of the cultures in which they function.

        5.Contemporary studies on translation are aware of the need to examine in dep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in a given culture and its transmission,relocation,and reinterpretation in target culture.

        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是一種文化創(chuàng)造。既然翻譯是雙向的文化交流過程,就必然受到原語和譯語文化的影響。而兩種不同文化之間的可譯性有多大呢?如奈達(dá)所說,“世界的語言和文化驚人地相似”,并說明相似之處占90%,不相似之處僅占10%。不同民族分布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著自己的文化,有著不同的文化特征和模式,但是也有著很多相通之處,如全人類的生活經(jīng)驗(yàn)彼此極為相似,都要吃飯、睡覺、交往等;基本的人性都是一樣的,都表現(xiàn)喜怒哀樂,都有善惡之心和是非之心等。

        英漢民族的語言文化也不例外,既彼此相通,又彼此相異。相通之處不會對翻譯造成什么障礙,但在跨語言交際的過程中,英漢文化間的差異顯得尤為突出,往往成為正確理解原文、再現(xiàn)原文與源語文化特定關(guān)系的“攔路虎”?!?/p>

        “為了便于研究,人們往往將文化分成不同的層次:表層文化,又稱器物文化,指的是有形的、可以感知的物質(zhì)及精神的產(chǎn)品,如飲食、服飾、器具等;中層文化,又稱制度文化,指的是人際關(guān)系中的禮儀風(fēng)俗、行為準(zhǔn)則等;深層文化,又稱觀念文化,指的是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等?!保T玉津,1998:14)

        影響翻譯的文化因素大致可分為三大類:(1)知識文化;(2)觀念文化;(3)語言文化(文化負(fù)載詞語)。

        2.1 知識文化

        知識文化包括生活環(huán)境、生活習(xí)慣、物質(zhì)生產(chǎn)、科技、文教等背景知識。這些知識內(nèi)容在原語文化中可能是眾所周知的,但在被譯成目的語時,可能就成為文化傳真的“陷阱”。

        各民族生活在世界不同地區(qū),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特色。例如,中國農(nóng)民從事農(nóng)耕時,多用牛耕地,因此漢語中與“?!跋嚓P(guān)的成語占了一定的比例。牛喝水很多,并且是大口大口地喝,所以形容人大口大口地喝水為“牛飲”;而在英國,由于是個島國,人們傍水而居,與魚打交道很多,所以用“drink like a fish”來形容人大口大口地喝水。

        由于英國臨海,天氣多變,所以英語民族的人不論在鄉(xiāng)村還是在城市,見面時喜歡談天氣,說“Lovely weather,isn’t it”之類的話,其實(shí)也只不過是句最方便、最不得罪人的見面語,漢譯成“你好哇!”就可以達(dá)到“功能對等”之效。在我國,“民以食為天”,吃飯問題成了人們經(jīng)常掛在口頭的話題。人們見面時愛說“吃過了嗎?”、“吃飯了嗎?”之類的話。在多數(shù)情況下,只是一種招呼罷了。英譯時,就意譯成“Hi!”就可以了,不能直譯為“Have you ever eaten your meal?”等。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漢語中所出現(xiàn)的許多圍繞“吃飯”問題所形成的詞語,在英語中就很難找到字面對應(yīng)的表達(dá)法,對于“飯桶”、“吃不開”、“吃不了兜著走”、“吃不消”、“吃不住”、“吃老本”、“吃軟不吃硬”、“吃閑飯”和“吃香”等這一系列說法只好分別意譯為“good-for-nothing”、“be unpopular”、“l(fā)and oneself in serious trouble”、“be unable to stand”、“be unable to bear or support”、“l(fā)ive off one’s past gains”、“be open to persuasion,but not to coercion”、“l(fā)ead an idle life”和“be very popular”等才能基本如實(shí)傳達(dá)原文的含義,盡管沒有一條譯文用“eat”一詞。

        物質(zhì)生產(chǎn)是人類其他一切活動的首要前提,制約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不同的物質(zhì)生產(chǎn)必然產(chǎn)生不同的文化。如英國很重視航海事業(yè),所以與之相關(guān)的文化內(nèi)容很豐富,并產(chǎn)生了相應(yīng)的很有特色的語言表達(dá)。如all at sea(茫然不知所措),clean the deck(掃除障礙),get one’s sea legs(不暈船),in full sail(全力以赴),in the same boat(處境相同),lower one’s sail(認(rèn)輸),on the rocks(手頭拮據(jù)),sail before the wind(取得成功),sink or swim(不管成敗如何),take in sail(收斂氣焰),take the wind out of sb.’s sail(先發(fā)制人地占某人的上風(fēng)),tell that to the marines(哪有那樣的事),trim the sails to the wind(順勢而為),weather eye(觀察敏捷),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當(dāng)發(fā)跡的時候),many drops of water will sink the ship(涓涓細(xì)流沉大船)。

        同樣,畜牧業(yè)也給英國留下了不少的習(xí)語,對語言的影響也很廣泛深遠(yuǎn)。僅牧羊業(yè)中與羊毛(wool)有關(guān)的習(xí)語就有許多。例如:lose one’s wool丟失羊毛:羊毛是牧羊人主要的經(jīng)濟(jì)來源,如果丟失了羊毛,一個人當(dāng)然要發(fā)脾氣了。所以,這條習(xí)語用來比喻“發(fā)怒,生氣”。dyed in the wool染在羊毛上:白色的羊毛,一經(jīng)染上顏色,就褪不下來了。這條習(xí)語現(xiàn)在比喻人“十足的,徹頭徹尾的;根深蒂固的”。Much cry and little wool叫聲大,羊毛少:有的羊叫起來聲音很大(much cry),卻剪不出多少羊毛(little wool),這樣的羊當(dāng)然不受歡迎。

        中國盛產(chǎn)竹子,所以有很多與竹子有關(guān)的成語,如“胸有成竹”、“勢如破竹”、“罄竹難書”、“竹籬茅舍”、“雨后春筍”、“竹籃打水一場空”等等。漢語中的“竹”還被用來比喻人堅定、正直的性格,具有高尚的文化內(nèi)涵。而英美民族生活的地區(qū)很少有竹子,所以在英語中幾乎沒有與竹子相關(guān)的習(xí)語,更沒有什么特別的文化含義。

        2.2 觀念文化

        觀念文化包括宇宙觀、宗教、巫術(shù)、民間信仰、藝術(shù)創(chuàng)造和意象、認(rèn)知、思維方式和價值觀等。價值觀“是人們在作出抉擇和解決爭端時作為依據(jù)的一種習(xí)得的規(guī)則體系”(M.Rokeach,1968:161),是一個社會或群體中的人們所共有的對于區(qū)分事物的好與壞、對與錯、可行與不可行的觀念。價值觀念是整個文化體系的核心,所以民族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往往也存在很大的差異。這些差異必然成為翻譯中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因受不同文化習(xí)俗的影響,各民族表達(dá)相同概念的說法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語言的互譯中,要注意轉(zhuǎn)換表達(dá)方法以符合譯文習(xí)慣。比如說,漢語的“天生有?!保接四抢镉殖闪恕吧鷣碜炖锞秃话雁y勺”(born with a silver spoon in one’s mouth)。再如漢語成語“一箭雙雕”或“一舉兩得”,英文則是“一石打死二鳥”(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在各種語言里,文化個性反映在人們對客觀世界的認(rèn)識上。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的文化里可以包含不同的價值,引起不同的聯(lián)想,具有不同的內(nèi)涵。不少語言都有許多以動物為內(nèi)容或作比喻的習(xí)語,但同一動物在不同語言中的含義是互不相同的。英語民族有愛狗的傳統(tǒng),中國人卻崇拜龍。中國人和英國人民對于這兩種動物的心理反應(yīng)是不完全相同的,這表現(xiàn)在大量的俗語中,這就要求翻譯時必須進(jìn)行適當(dāng)?shù)霓D(zhuǎn)換。如:

        (1)lead a dog’s life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2)Love me,love my dog.愛屋及烏。

        (3)狗嘴里吐不出象牙。You can’t make a silk purse out of a sow’s ear.

        (4)望子成龍long to see one’s son succeed in life;long to see one’s son become a dragon(i.e.,win success in the world)

        2.3 語言文化

        詞匯是語言的基石,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色彩。語言學(xué)家萊昂斯描述道,“每一種語言在詞語上的差異都會反映這種語言的社會的產(chǎn)物、習(xí)俗以及各種活動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Lyons,1968)”。下面要說的是語言文化具體體現(xiàn)在典故、習(xí)語和修辭格的運(yùn)用上。

        2.3.1 典故

        把典故中的主要內(nèi)容照直譯出,可加注解,也可不加注解。這種方法通常只用于詩歌中已有所描繪的情況。不加注解,不影響對全句乃至全詩的理解;加上注解,讀者還可欣賞到畫中畫、戲中戲呢!

        李白《行路難》(一)中有這么幾句詩:閑來垂釣碧溪上,忽聞乘舟夢日邊。垂釣碧溪上為一典故。傳說呂尚90歲在陜西溪釣魚,得遇周文王。典故內(nèi)容在句中大致得到體現(xiàn),只是缺了主語呂尚。

        乘舟夢日邊為一典故。據(jù)說伊尹受湯聘前夢見自己乘舟繞日月而過。典故內(nèi)容在句中基本得到體現(xiàn),只是缺了主語伊尹。

        作者在人生道路上遭遇艱難險阻時,想起了這兩位賢臣未遇明君時的境況,對前途充滿了信心。我們只要照直展現(xiàn)原文,譯出典故重要內(nèi)容,那么就展示了典故的大意。呂尚與伊尹為專有名詞,為避免譯文生硬、費(fèi)解,我們就譯出其身份吧。譯文如下:I can poise a fishing-rod like a marshal by a stream or circle the sun and moon like a sage in a boat.(許淵沖,1988:109)譯文的意思是:我可以像一位元帥那樣在溪邊垂釣,也可像一位智者那樣在夢里駕舟繞過日月。

        翻譯古詩中的典故,也要考慮到譯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例如張祜《何滿子》后兩句“一聲何滿子,雙淚落君前”,“何滿子”是唐代音樂家名,亦為樂曲名。盡管白居易、元稹等對“何滿子”的解說各有不同,但共同之處是,“何滿子”是歌者在生死之際的斷腸曲。張祜選此曲,正是要突出被幽閉深宮的宮女的錐心之痛。一般譯者都依靠注解來解釋樂曲,或者索性回避,像Bynner的譯文是:

        Yet ask her for this song and,with the first few words of it,

        See how she tries to hold back her tears.

        這種譯法就沒有傳達(dá)出原文的深層文化含義,未免可惜。西方古代傳說中天鵝臨死時會唱出美好的歌聲(Swan Song),莎士比亞劇作Othello(《奧賽羅》)里也有臺詞:I will play the swan/and die in music.(我要像天鵝一般在歌聲中死去。),許淵沖先生借用了西方典故,譯成:

        Singing the dying swan’s sweet lay

        Oh!How can she hold back her tears!

        由此可以看出,這種譯典故的方法,很成功地傳達(dá)出了一種凄婉欲絕的氣氛。

        對于古詩中一些文化色彩很強(qiáng)的詞語,譯者可以采用釋義的辦法,不逐字逐句移譯原文,直接向譯語讀者解釋原語詞句在上下文中的意味。例如一些專有名詞的文化色彩,本來就融入了詩中,創(chuàng)造意境,引起聯(lián)想,增加詩味。采用釋義法,也可算是由隱至顯,點(diǎn)清了內(nèi)涵。有一類專有名詞的文化含義在中國家喻戶曉,對外國讀者卻是文化背景上的盲點(diǎn),如“長安”、“洛陽”的聯(lián)想意義,不亞于西方人心目中的“滑鐵盧”(Waterloo)或“馬拉松”(Marathon)。“揚(yáng)州”自古繁華,春日水鄉(xiāng)風(fēng)光更是姹紫嫣紅,“遼西”、“隴西”都是邊塞苦地。當(dāng)這些地名出現(xiàn)在詩中時,譯者一般側(cè)重于解釋專名的聯(lián)想意義,如“煙花三月下?lián)P州”——“For River Town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許淵沖譯),“不見長安見晨霧”——“But cannot discern the Imperial city lost in the dust and haze”(Giles譯),可是有人常常自出機(jī)杼,變換角度。例如:

        (1)張說《蜀道后期》:“秋風(fēng)不相待,先到洛陽城?!?/p>

        The wind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 I would be.(Fletcher譯)

        (2)金昌緒《春怨》:“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p>

        Their warbling broke the dream where in

        My lover smiled to me.(Fletcher譯)

        第一首如直譯“洛陽”,效果就不如詩中這樣曲折表達(dá)好;第二首雖受到指責(zé),把原作的哀傷情緒譯得變了味,但這種譯法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由于典故受到文化圈的限制,一般不為另一文化中的讀者知曉,要想不通過注解,化在譯文中,方法之一就是釋義。按尤金·奈達(dá)的觀點(diǎn),在原文信息容量大、讀者的信息渠道接受能力比較小的情況下,唯一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拉長”信息的表達(dá)形式,在不任意增加信息內(nèi)容的前提下,把內(nèi)隱成分轉(zhuǎn)變成書面文字。且看下面一個具體譯例:王昌齡《從軍行·其四》中有這樣一句詩:“不破樓蘭終不還”,講的是漢武帝派遣使節(jié)出使大宛,西域小國樓蘭阻擋去路,攻擊漢朝使臣,后漢昭帝時,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jiān)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許淵沖的譯文是“We will not leave the desert till we beat the foe”,既提示了樓蘭的地理位置——西域沙漠中,又點(diǎn)出了作為敵國的身份,用釋義法拉長了原典故詞語的表層形式,在最大程度上保存了原語的文化蘊(yùn)涵。

        當(dāng)然,釋義不能過于冗長,因?yàn)樽g詩也要講究精練。孟郊《古別離》:“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講的是司馬相如至臨邛,琴挑卓文君,結(jié)為秦晉的典故。這等情節(jié)是妻子送丈夫出游時最擔(dān)心的。如果里嗦解釋一通,即使不特別饒舌,也超出原詩暗示性語言的限度。Fletcher譯得很巧,變換了一個角度:

        Your late return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s your heart away.

        2.3.2 習(xí)語

        習(xí)語是人們在語言發(fā)展過程中,經(jīng)過長期的社會實(shí)踐提煉出來的短語或短句,是語言的精華。習(xí)語一般都短小精悍,易懂易記,用來比喻事物,起到深入淺出、畫龍點(diǎn)睛的作用。英漢兩種語言歷史悠久,包含著大量的習(xí)語,它們或含蓄、幽默,或嚴(yán)肅、典雅,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形象生動,妙趣橫生,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由于地理、歷史、宗教信仰、生活習(xí)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習(xí)語承載著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們與文化傳統(tǒng)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習(xí)語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譯中的難點(diǎn)。經(jīng)過前人無數(shù)次的實(shí)踐和總結(jié),處理習(xí)語中的文化因素主要有以下幾種方法:

        1.按字面意義直譯,保留形象

        由于人們在感情,在對客觀事物的感受及社會經(jīng)歷等方面會有相似之處,英漢習(xí)語中有少量相同或近似的習(xí)語,這些習(xí)語字面意義、形象意義相同或近似,隱含意義相同,也就是說,此類習(xí)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所傳達(dá)出的文化信息是相同的,可以互譯。如“Easy come,easy go.”與漢諺“來得容易,去得快?!保弧皊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與“趁熱打鐵”;“Practice makes perfect”與“熟能生巧”;“Example is better than precept.”與“身教勝于言傳?!钡鹊?。相近似的有英語spend money like water與漢語“揮金如土”;漢語“破釜沉舟”與英語“burn one’s boats”都源于軍事家的策略。兩個習(xí)語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近似,隱含意義相同,可以互譯。此類習(xí)語直譯,保存了原文的字面意義、形象意義和隱含意義,保留了原文的風(fēng)格,譯文讀者也很容易理解、接受,是一種最佳方式。

        當(dāng)原習(xí)語的隱含意義很明顯或很容易推斷時,譯者可以通過字面領(lǐng)悟它的含義,則直譯字面意義。All roads lead to Rome.譯成“條條大道通羅馬”。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再舉幾例:雪中送炭——offer fuel in snowy weather;一人得道,雞犬升天——even the dog swaggers when its master wins favor;“瓜田李下”來自“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譯為Neither adjust your shoe in a melon patch,nor your hat under a plum tree。類似這樣的習(xí)語譯文,讀者只要用心體會一下,就會明白其隱含意義,不但保留了原文的形象,而且增加了閱讀的趣味。

        2.套用譯語文化中的對等習(xí)語

        有些習(xí)語由于文化因素的影響,在翻譯時無法保留原語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可將原文的形象更換成另一個譯文讀者所熟悉的形象,從而轉(zhuǎn)達(dá)出原文的語用目的,譯出其隱含意義。翻譯英語習(xí)語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時,就有必要根據(jù)這一原則來進(jìn)行。如果按字面意義直譯,就是“在羅馬時,羅馬人干啥,你就干啥”。讀者會不明白,為什么是羅馬而不是別的什么地方?其實(shí)它的隱含意義就是“入鄉(xiāng)隨俗”,若譯為“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則更為形象生動,至于譯成以上兩者中的哪一個,則要視原文文體、上下文語境而定。

        我們知道英語習(xí)語a cat on hot bricks的形象是一只在熾熱的磚頭上行走的貓,痛苦而狼狽,這個情景和漢語的“熱鍋上的螞蟻”不謀而合,都表示“焦急而狼狽”,翻譯時更換了形象,更利于讀者的理解。類似的英漢習(xí)語還有:

        wet behind the ears乳臭未干

        kick down the ladder過河拆橋

        between Scylla and Charybdis進(jìn)退兩難

        cry wine and sell vinegar掛羊頭,賣狗肉

        All shall be well,Jack shall have Jill.有情人終成眷屬。

        班門弄斧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

        窮得像乞丐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水底撈月fish in the air

        拆東墻補(bǔ)西墻rob Peter to pay Paul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Diamond cuts Diamond.

        3.饒開其文化背景,進(jìn)行意譯

        有些習(xí)語在字面上含有人名、地名,有的出自寓言或歷史的典故。在翻譯時,如直譯將無法讓外國讀者所接受,但要上加上解釋性文字,又顯得嗦。這時最好的辦法是避開其文化背景,進(jìn)行意譯,只能譯出它的隱含意義,如“天有不測風(fēng)云”,若把它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毫無保留地譯成英語,會使英文讀者不知所云,因?yàn)闈h語中“風(fēng)云”的文化含義,西方人一般很難理解,若把它的隱含意義譯出,就會一目了然:Something unexpected may happen any time,這種情況在源于典故的習(xí)語中較為常見。

        又如:The dog that will fetch a bone will carry a bone在譯成漢語時,其中的字面形象dog、bone都不能直譯,只能舍棄它的字面意義和形象意義,譯出其隱含意義:“在你面前說別人壞話的人,也會說你的壞話”。

        類似的還有:

        毛遂自薦volunteer one’s service

        南柯一夢a fond dream or illusory joy

        罄竹難書(of crimes)too numerous to mention

        傾國傾城be exceedingly beautiful

        懸梁刺股be extremely hard-working in one’s study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make oneself scarce

        4.其他

        還有一些習(xí)語,其中的形象直譯后雖不會產(chǎn)生文化沖突,卻會造成語用失誤,譯文讀者很難理解其含義。因此譯者在直譯原文的形象、體現(xiàn)出原文的風(fēng)格和韻味的同時,還要兼顧到譯語讀者的理解能力,必須要對譯文加注。如:“黃鼠狼給雞拜年”可直譯為“The measel goes to pay his respects to the hen”,然后在譯文后加上“not with the best of intentions”,這樣就既譯出了原文形象,又能讓譯文讀者明白是什么意思。類似這樣的習(xí)語還有:

        盲人瞎馬A blind man on a blind horse—rushing headlong to disaster

        東施效顰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only to make herself all the uglier—blind imitation with ludicrous effect

        英漢習(xí)語中有一些屬于“貌合神離”,字面意義相同,隱含意義(包括褒貶意義)卻相差甚遠(yuǎn),不能互譯。如laugh off one’s head和“笑掉大牙”,前者指laugh in an extreme way,or go beyond reasonable limits,而后者“笑掉大牙”卻是“看笑話”的意思。再如make one’s hair stand on end和“令人發(fā)指”,前者的含義是看到或聽到某些可怕的事物而十分害怕,而后者的意思則為“令人非常憤怒”。

        有些習(xí)語含有褒義或貶義,翻譯時不可隨意對應(yīng)。如英語習(xí)語speak of the devil and he mill appear帶有貶義,而漢諺“說到曹操,曹操就到”并無貶義。把“雨后春筍”譯成like mushrooms相對應(yīng)也是不合適的,前者指好的事物大量出現(xiàn),且有很強(qiáng)的生命力,而英語中的mushroom往往同時含有“生長迅速、滅亡也迅速的意思”。

        2.3.3 修辭格:比喻、借代、雙關(guān)

        修辭格往往是借用生動的形象來加強(qiáng)表達(dá)效果,所以在翻譯時,力求譯文能有效地再現(xiàn)原文的修辭效果。一般說來,修辭格的翻譯原則是神似比形似重要。要做到這一點(diǎn),有時可以采取直譯,因?yàn)橛h兩種語言在修辭手法上存在某些驚人的相似之處;但由于英漢兩種語言存在著許多差異,譯者還得借助其他翻譯技巧,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地改換原文的某些修辭手法,使譯文符合譯入語的語言規(guī)范和表述習(xí)慣。

        (1)比喻的翻譯

        比喻修辭手法主要涉及形象。人們生活在自然界,有許多共同的經(jīng)歷和感受。比較英漢兩種語言中常用的比喻,就會發(fā)現(xiàn)有許多驚人的相似之處,比如都用狐貍比喻狡猾,用羊比喻溫順,用鋼鐵比喻堅硬??偟恼f來,帶有文化色彩的比喻,其譯法主要有直譯、加注、釋義、歸化等。

        A.直譯

        在英漢兩種語言的比喻形象無甚差異的情況下,就可采用直譯。直譯既可傳達(dá)原文的意義,又可保持原文的修辭風(fēng)格,豐富譯文的語言表達(dá)力。例如:

        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

        在老頭子的葬禮上,他們只不過擠了幾滴鱷魚的眼淚,因?yàn)槔项^子在世時他們都不喜歡他。

        B.加注

        加注也是豐富譯入語語言表達(dá)法的一種有效方法。它既能傳達(dá)原文的意思和神韻,又能擴(kuò)展讀者的知識面。尤其當(dāng)原文所用的典故在上下文中起比較重要的作用時,使用加注能收到較好的效果。例如:

        Glasnost unleashed,like Prometheus unbound,can ignite a holocaust as easily as it can warm a conversation,and the shift from a planned economy to a market economy may work only if 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willing to loosen its stranglehold on commerce.

        “開放”的力量一旦敞開發(fā)揮,就會像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一樣,既可能鼓勵對話,也可能同樣輕而易舉地引起一場大災(zāi)難。同時,要從計劃經(jīng)濟(jì)轉(zhuǎn)入市場經(jīng)濟(jì),中央政府必須愿意解除對商業(yè)的嚴(yán)格管制。

        注:Prometheus unbound原義“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轉(zhuǎn)義“釋放出來的巨大力量”。典出悲劇之父、古希臘劇作家Aeschylus所著名著:Prometheus Bound(《被縛的普羅米修斯》),說的是天與地之子巨人Titan Iapetus有子Prometheus,違抗主神宙斯的禁令,盜取天火,造福人類,因而被縛在高加索山崖,遭受神鷹啄食肝臟之苦,成為歐洲文學(xué)中的一個英雄形象。

        C.釋義

        由于比喻形象往往打上各個民族獨(dú)特文化的烙印,如保留其形就會危害其義,某些英語喻體形象會讓中國讀者不知所云,如英文as wise as a man of Gotham(“像戈丹人一樣明智”)就讓人費(fèi)解。其實(shí)戈丹是英國的一個村莊,相傳那里的人是最愚蠢的,所以這個比喻的意思是“蠢笨無比”。還有英語明喻as rich as Croesus,如譯成“富得像科里瑟斯”,讀者會十分費(fèi)解,不知Croesus是何許人也。如果加注,說明Croesus是公元6世紀(jì)小亞細(xì)亞呂底亞國王,十分富有。讀者雖然能明白該詞的意思,卻極易分散他們閱讀的主要注意力,因此不如干脆意譯為“極為富有”,不必顧及其修辭手法。其他例子還有:

        as thick as thieves親密無間(不是“像賊一樣厚”)

        as old as the hills古老(不是“像山一樣老”)

        as drunk as a fiddler酩酊大醉(在英格蘭早期文化生活中,民間小提琴手在公共場合為舞蹈伴奏,人們往往以酒酬謝,小提琴手因此每每喝得大醉。這種奇特的比喻只好意譯。)

        D.歸化

        有些英語的修辭格譯成漢語時,可以換用符合漢語習(xí)慣的其他修辭格或是改變原文中的比喻形象,使譯文在思想上忠實(shí)于原作、風(fēng)格和神韻上盡量求得與原文相接近的效果。例如:

        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mrades nicknamed him“magpie”.

        他很喜歡嘮叨,同伴們給他起了個“麻雀”的外號。(漢語中“喜鵲”的喻義是喜事、吉利、運(yùn)氣,而英語中喻義卻是嘮叨、饒舌,于是取漢語中聯(lián)想效果對應(yīng)的比喻)

        “Don’t be scared,chickens!”came her voice with teasing gaiety.

        “別害怕,你們這些膽小如鼠的東西!”只聽得她用戲謔的口氣說道。(英語中雞是懦弱、膽怯的代名詞,而漢語中的雞卻無法引起人們這種聯(lián)想,于是換成老鼠形象。)

        And I suppose she’ll tell all the boys,the old cat.

        我猜想她會告訴所有的男人,這個長舌的老太婆!(在英語中,貓常用來比喻惡毒的女人。)

        (2)借代的翻譯

        借代是不直接說出事物的本來名稱,而換用另一個名稱或另一個說法。如Crown(王冠)可喻指君主、王權(quán)、王國政府等;doll(玩具)可喻指姑娘、寶貝等。一般在翻譯時,直接譯出其指代的意義。再如:

        The baby was brought up on the bottle.

        這孩子是喝牛奶(羊奶)長大的。(用奶瓶代奶)

        Some mute inglorious Milton here may rest.

        在此長眠的也許是一名默默無聞的詩人。(用米爾頓代詩人)

        He is the mouth of the House in its relations with the Crown.

        他是議會對王室的發(fā)言人。(用王冠代王室)

        (3)雙關(guān)語的翻譯

        雙關(guān)語就是用一個詞,一句話,或一個語言片段同時表達(dá)雙重意思:一個是表面的,一個是隱含的,并且以隱含的意思為主。恰當(dāng)?shù)倪\(yùn)用這種手法會使語言生動有趣,達(dá)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語中pun和漢語中的雙關(guān)語都可以分為兩類:諧音雙關(guān)(homophonic puns)和語義雙關(guān)(homographic puns)。前者是利用詞意根本不同的諧音詞構(gòu)成。后者是利用一詞多義的特點(diǎn)來構(gòu)成。雖然英語pun和漢語雙關(guān)在格式和修辭作用上基本相同,但是由于兩種語言的語音不同,多義詞也很難找到完全對應(yīng)的詞語,一般認(rèn)為,雙關(guān)語由音、形、義等手段構(gòu)成了可譯性障礙,存在不可譯性。但“有些雙關(guān)語也不是絕對不可譯。雙語偶合,是可能的”。因此翻譯時往往采用加注法或釋義法、契合譯法、分別表義法、套譯法等。例如:

        A.加注法

        1)What does that lawyer do after he dies?—Lie still.

        那個律師死后干什么?——靜靜地躺著。

        (注:其寓意是律師死后還在撒謊。英語詞lie有兩個意思,一個意思是“躺著”,另一個意思是“撒謊”,說話者運(yùn)用lie一語雙關(guān),表達(dá)對律師的看法。人死了,肯定是躺在那兒的,同時律師為了打贏官司,有時會撒謊的,這里強(qiáng)調(diào)說明律師即使死了,還在撒謊。另外,still也有兩個含義,一個是“安靜地”,另一個是“仍然”,也是一語雙關(guān)。)

        2)—Why are parliamentary reports called“Blue Books”?

        —Because they are never red.

        ——為什么議會報告稱為“藍(lán)皮書”?

        ——因?yàn)樗麄儚膩砭筒皇羌t的。

        (注:在英語中,表示紅色的red和表示閱讀的read的過去分詞read諧音,實(shí)際上是指“藍(lán)皮書從來沒有人讀過”。)

        3)—Why is the river rich?

        —Because it has two banks.

        ——為什么河流很富有?

        ——因?yàn)樗偸窍蚯埃ㄥX)流。

        (注:在英語中bank有兩個含義,一是“河岸”,另一個是“銀行”。翻譯時,為了達(dá)到原文雙關(guān)的目的,采用漢語“錢”和“前”的諧音,制造旨趣,達(dá)到異曲同工的效果。)

        B.契合譯法

        契合譯法在雙語偶合的基礎(chǔ)上,兼顧了雙關(guān)語的形式和內(nèi)容,是雙關(guān)語翻譯的最高境界。例如:

        Easier dusting by a stre-e-etch!

        stretch一詞除了作為除塵布的品牌名稱“拉長”外,其拼寫還被別出心裁地拉長,傳達(dá)出該詞的本意“延伸”。讓人很容易感到除塵布能延長人手臂的功能,真切而形象地渲染了“拉拉拉長,除塵力強(qiáng)”的功效。譯文中“拉”字的重復(fù)再現(xiàn)了原文中stretch一詞被拉長的效果,形成感覺上的延伸。

        C.分別表義法

        如果要把雙關(guān)語的雙層意義完整地表述于譯文中,除了在雙語偶合的情況下,采用契合譯法外,“也可以采取變通手法,將雙關(guān)語義剝開,拆成兩層來表達(dá)”。

        The Unique Spirit of Canada.

        在這則加拿大酒廣告中,spirit一詞是傳神之作,它既可作“烈性酒”解,又可作“精神”解。為了保留雙重意義,可將雙重語義拆開,譯為“別具風(fēng)味的加拿大酒,獨(dú)特的加拿大精神”。

        D.套譯法

        有些雙關(guān)語的產(chǎn)生是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上的。英語語言、文化在漢語中的傳播形成了雙語翻譯之間的橋梁。套譯法就是套用英語在漢語中已經(jīng)沉積下來的固有模式,對英語廣告進(jìn)行翻譯。例如:

        All is well that ends well.

        這則廣告實(shí)際是一條英語成語,意思是“結(jié)局好,全都好”。但廣告制作者把它用于香煙廣告中,ends就具有了雙重意義:動詞“結(jié)束”和名詞“香煙蒂”。這句香煙廣告詞可以套用原來成語的翻譯模式,譯成“煙蒂好,煙就好”。

        練 習(xí)

        一、翻譯下列句子,注意“dog”的譯法:

        1.Barking dogs never bite.

        2.Beware of a silent dog and still water.

        3.Dog does not eat dog.

        4.Dumb dogs are dangerous.

        5.Every dog has his day.

        6.Better be the head of a dog than the tail of a lion.

        7.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8.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9.An old dog like him never barks in vain.Whenever he barks,he always has some wise counsel worth listening to.

        10.We still love each other very much,but we fight like cat and dog.

        二、把下列帶有“狗”的詞語或習(xí)語譯成英語:

        1.狗膽包天

        2.狗急跳墻

        3.狗皮膏藥

        4.狗眼看人低

        5.狗拿耗子,多管閑事

        6.畫虎不成反類犬/畫虎類狗

        7.嫁雞隨雞,嫁狗隨狗

        8.金窩,銀窩,不如家里的狗窩。

        9.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

        10.狗嘴里吐不出象牙。

        3.1 處理文化差異的原則

        對于具有文化內(nèi)涵的語句,翻譯中一般有兩種出路:即:歸化策略(domesticating method)和異化策略(foreignizing method)。歸化策略是采用民族中心主義態(tài)度,使外語文本符合譯語的文化價值觀,把原作者帶入譯語文化。在強(qiáng)勢文化中,人們較多采用這種方法。

        譯文中歸化的現(xiàn)象很多,有的恰到好處,有的卻有弄巧成拙之嫌。鑒于東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翻譯時語序上的歸化是很必要的。例如:

        History on Modern American Literature就要作必要的歸化,將它譯為“美國現(xiàn)代文學(xué)史”;同樣中國俗語“情人眼中出西施”英譯時就要調(diào)整語序以符合西語習(xí)俗,譯成“Beauty is in the eye of the beholder.”。

        與歸化相比,異化的手法更為常見。異化是指在對文化價值觀的偏離主義的壓力下,接受外語文本的語言及文化差異,把讀者帶入外國情境。如上句中,“西施”就被異化了。再如,英語中很多植物,尤其是花都具有特定的含義:金盞花,雖然美麗,卻象征痛苦與悲哀;茉莉花,在中國象征純潔,入夢則沒有特別的含意,而在英國卻象征一段浪漫的戀愛將至。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冒然的歸化,將徹底遺失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只好采用注釋的辦法以示“洋味”。

        由于文化差異,翻譯要做到絕對等值是不可能的。但譯者應(yīng)竭力處理好文化差異問題,使譯文最大可能地接近原文。要達(dá)到這一目的,我們必須堅持“求同存異”原則。

        “求同“即找出共同之點(diǎn),“存異”即保存異國情調(diào)。“求同存異”就是在忠實(shí)地傳達(dá)原文語義的同時保存原語文化特色。外來文化客觀上存在一個“異”,我們翻譯時也應(yīng)該允許這個“異”存在。魯迅就一貫主張從外國文化中輸入新的內(nèi)容、新的表現(xiàn)法。“一面盡量輸入,一面盡量消化、吸收……”(魯迅,1931:226)“如果還是翻譯,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覽外國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地何時有這等事,和旅行外國是很相像的:它必須有異國情調(diào),就是所謂洋氣。”(魯迅,1935:352)所謂保存“洋氣”,就是保存外來文化的“異”。因此,我們翻譯時,在符合譯文語言的基礎(chǔ)上,在不引起錯誤的聯(lián)想或誤解的前提下,可以盡量“存異”。

        3.2 處理文化差異的方法

        為使譯文讀者得到和原文讀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有時可以直譯。但在翻譯中遇到兩種文化差異特別大而且用直譯無法使譯文傳達(dá)原文信息時,譯者就要仔細(xì)在譯文文化中尋找對應(yīng)的表達(dá)方式,作出各種必要的轉(zhuǎn)換,進(jìn)行意譯。

        (1)直譯

        一般來說,當(dāng)原文文本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能激活譯文讀者原有的認(rèn)知圖式,使他們做出相似的相關(guān)語境假設(shè),從而實(shí)現(xiàn)對文本從語言到文化的透徹理解。這種情況往往適用直譯法。直譯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語的民族色彩,使譯文讀者逐步熟悉并接納異域文化。事實(shí)上,不少直譯過來的英語文化已成為漢語的一部分,并得到了廣泛的使用。如:

        spend money like water花錢如流水

        sour grape酸葡萄

        armed to the teeth武裝到牙齒

        crocodile’s tears鱷魚的眼淚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大路通羅馬。

        漢語中一些文化負(fù)載的詞語也可以直譯,如:

        扶貧help the poor

        反腐倡廉combat corruption and build a clean government

        假冒偽劣商品fake and inferior goods/counterfeit and shoddy goods

        打假crack down on counterfeit goods

        閻王the King of Hell

        (2)直譯并加注

        在直譯過程中,如果原文的喻體在譯語讀者心中形象不明確,無法激活其原有的認(rèn)知圖式;或者本體和喻體那種特定的關(guān)系難為譯語讀者所理解時,可以采用直譯并加注的辦法。這樣就既能保持原有的表達(dá)方式,也能把原文的深層意思如實(shí)地傳譯出來。例如:

        Falstaff:I am as poor as Job,my lord,but not so patient.(W.Shakespeare,Henry IV)

        福斯坦夫:我是像約伯*一樣窮的,大人,可是卻沒有他那樣的好耐性。

        *約伯,以忍耐貧窮著稱的圣徒,見《圣經(jīng)》:《約伯記》。這種譯法不僅保留了原來的形象,而且擴(kuò)展了讀者的文化視野,便于文化的進(jìn)一步交流。

        同樣,漢語詞語譯成英語也可采取這種方法。例如:

        三個代表Three Represents(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represents the requirement to develop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and orientation towards advanced culture,and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people in China)

        五講、四美、三熱愛five stresses,four points of beauty of mind,three aspects of love(stress on decorum,manners,hygiene,discipline and morals;beauty of mind,language,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love of the motherland,socialism and the Communist Party)

        三講three stresses(stress on politics,study and rectitude/integrity)

        三通three direct links(direct shipping,postal and business services between Taiwan and the Chinese mainland)

        紅衛(wèi)兵Red Guards(mass organization of young people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3)意譯

        文化和語言往往如影隨形,英語中的很多文化因素是不能或不宜直譯的,無法找到相對應(yīng)的表達(dá)。這時,便只有退而求其次,犧牲原文的某些文化信息,而力求保留其語義信息。如:

        When the naughty boy saw his father,he ran away like one o’clock.

        調(diào)皮的小孩看到他的父親,就飛快地跑掉了。

        從字面上很難理解like one o’clock是什么意思。根據(jù)《柯林斯詞典》解釋:時鐘敲一點(diǎn)鐘比敲其他時刻少花時間,故引申為“馬上”、“非常迅速”的意思。但不能譯成“像時鐘敲一點(diǎn)鐘那樣地快”,這在漢語里無法接受。

        漢語中帶有中國特色的詞語也很多,翻譯時也只能舍棄其形象,進(jìn)行意譯。如:

        屠維約冷冷地微笑,“你不要慌!我同女人是規(guī)規(guī)矩矩的,不揩油,不吃豆腐!”(矛盾:《子夜》)

        “You needn’t be afraid,”he said with a sardonic smile.“I always behave myself with women.I don’t take advantage of them and I don’t flirt with them!”

        “吃豆腐”在漢語里是“調(diào)情”的意思,翻譯時不能從字面上理解,否則深層含義就傳達(dá)不出來了。

        八七扶貧攻堅計劃the plan to assist 80million people in having sufficient food and clothing within seven years

        投機(jī)倒把engage in speculation and profiteering

        辭職下海resign one’s job and become a businessman

        紅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包二奶keep a woman other than one’s wife as his sexual partner illegally

        (4)釋義

        有些文化負(fù)載的英語單詞在漢語中沒有對等語,翻譯時,只能對其含義作解釋性的說明。例如:

        a back seat driver坐在司機(jī)后面對司機(jī)指手畫腳的人;干涉與自己職責(zé)無關(guān)事情的人

        a bridal shower向新娘贈送禮物的送禮會

        a button-down領(lǐng)尖有紐扣的襯衫

        drive-in免下車服務(wù)設(shè)施

        shopping-bag ladies攜帶購物袋的流浪女人

        對有些文化負(fù)載的漢語詞語,雖然在英語里能找到對等語,但意義不完全一樣,這時必須采取直譯的辦法,并加以解釋性說明。例如:

        菜籃子工程“Vegetable basket”project—aproject for establishing production base and increasing non-staple food supply

        希望工程“Hope Project”—aproject to enlist popular support to help children of poor families receive schooling

        開后門open the back door—offer advantages to one’s friends or relations by underhand means

        蹲牛棚be kept in a“cowshed”,a detention house(as a punishmen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

        一刀切cut it even at one stroke—make it rigidly uniform

        (5)音譯

        當(dāng)然,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方法之外,間或也可以用音譯法,如:AIDS(艾滋),Pizza(比薩),Hamburger(漢堡包),tittup(踢踏舞),甚至移譯法,如:DVD,NBA,WTO等,來處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

        另外,還可以采用音譯加注釋或解釋的方法,如:

        法輪功Falun Gong(an evil religious organization with Li Hongzhi as its head)

        陰陽Yin and Yang(opposite principles or forces existing in nature and human affairs)

        大字報dazibao(a big-character poster prevalent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

        衙門yamen(agovernment office in feudal China)

        旗袍qipao/cheongsam(Chinese tight-fitting dress as worn by women,esp.women of the Manchu Nationality)

        觀音菩薩Guanyin(goddess of mercy)

        翻譯方法的選擇,既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教條的,要視上下文語境、特定的讀者群和翻譯的目的等因素來決定。不管選擇哪一種譯法,其目的都是為了達(dá)到最佳的翻譯效果。在處理文化因素的過程中,有時要幾種翻譯手段并用。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xiāng)”,翻譯涉及省譯、增譯和加注三種手段:educated urban young people go and work in the countryside?!爸R青年”的翻譯增加了urban一詞,“上山下鄉(xiāng)”的翻譯省略了“上山”。此外,還要為“知識青年”加注,交代其歷史背景:usually referring to secondary school graduates who were unable to pursue their studies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during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1966-1976)。

        練 習(xí)

        一、將下面各句譯成漢語,注意處理其中的文化因素:

        1.A good newspaper reporter takes advantage of what he learns from some source,even the“l(fā)ittle bird told me so”type of source.

        2.I’ve told him that he’s heading for trouble,but he doesn’t listen—it’s just water off a duck’s back.

        3.After winning the leadership election she held out olive branch to the other candidates by offering them senior positions in the party.

        4.He has only untutored strength,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

        5.If you try to cover up your misdeed with a fig leaf,you will only make it more conspicuous.

        6.Government threats to cut the budget by 50%are hanging over the Opera House like a sword of Damocles.

        7.She strutted like a peacock,looking down her nose at everyone.

        8.He is an expert on weaseling.I’ve seen him take his pen and go through a proposal or resolution and weasel every strong word in it.

        9.Over the years,however,he has developed a Don Quixote reputation for dogged pursuit of wrong-h(huán)eaded causes,the staff member said.

        10.Here well-fed foreigners could live in their own little never-never land of whisky-and-soda,Polo,tennis,and gossip,happily quite unaware of the pulse of Humanity outside the great city’s silent,insulating walls as indeed many did.

        二、試將下面的句子譯成英語,注意文化詞語的轉(zhuǎn)換:

        1.真正的朋友,恐怕要算“總角之交”或“竹馬之交”了。

        2.林邊有個洞,叫白龍洞。傳說《白蛇傳》的白娘子曾經(jīng)在這里修煉。

        3.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加強(qiáng)精神文明建設(shè)。

        4.他向來是慣叫農(nóng)民來鉆他的圈套的,真不料這回演了一套“請君入甕”的把戲。

        5.去設(shè)埋伏我們都沒有把握,料他一定在昨天晚上早溜了,今天去也是瞎子點(diǎn)燈白費(fèi)蠟了。

        6.這對年輕夫婦并不相配,一個是西施,一個是張飛。

        7.臘月二十三灶王爺上天,后臺封上戲箱,要等年初一開戲。

        8.她真是個傻帽,時常無緣無故地就傻笑起來。

        9.王先生的手氣特別好,干什么都掙錢。

        10.編輯要當(dāng)作者的伯樂,當(dāng)作者的知音。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