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新聞評論語類結構的評價分析
劉 瑜[1]
摘 要:本文以評價理論和語類結構潛勢理論為框架,以《紐約時報》中的50篇新聞評論為語料,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從宏觀和微觀的視角分析了英語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和評價資源分布規(guī)律,探討了該研究對英語新聞閱讀的教學啟示。
關鍵詞:語類結構潛勢;評價系統;新聞評論
一、引言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的背景下,新聞是最有影響力的文體形式之一。新聞一般可以分為兩類:新聞報道和新聞評論。前者側重新聞事實,后者強調評論主體對于某新聞事件的觀點。英語新聞評論作為一種特殊的語類,是閱讀主體了解國外媒體對于某新聞事件的觀點和立場的主要渠道,是目前我國外語教學中主要的閱讀和聽力教學資源。因此對于英語新聞評論的研究能有效促進英語閱讀和聽力教學。
從20世紀末起,新聞語篇就受到了國內外學者的關注。Van Dijk(1987)早年在News Analysis一書中就通過案例分析解讀了國際新聞報道的語篇結構,Martin(1995)曾分析了新聞語篇里的勸說等人際功能,王振華(2004)曾探討了英語“硬新聞”中評價體系里的態(tài)度資源,陳曉燕(2007)曾對英漢新聞中的評價資源進行了對比分析,賴彥和辛斌(2012)近年來也從修辭的角度研究了新聞語篇的互文性。但多數研究都是從文體學或敘事學的視閾研究其修辭特征、敘事策略等表層結構或語言特征,而沒有將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與評價意義相結合,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新聞評論中包含了評論者對于新聞事件的觀點。據調查,很多中國學生認為英語新聞評論類的文章理解難度較大,因為他們不熟悉這種體裁的結構和語篇中的評論資源,因而較難正確掌握語篇中所隱含的評論主體的觀點。基于以上幾點,筆者以評價理論和語類結構潛勢理論為框架,以《紐約時報》中的50篇新聞評論為語料,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分別從宏觀和微觀的視角分析了英語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和評價資源分布規(guī)律,探討該研究對英語新聞閱讀的教學啟示。
二、語類結構潛勢和評價系統
語類源于genre一詞。不同的學科領域對其有不同的定義。系統功能語言學家Hasan是較早研究語類的學者之一。Hasan將語類定義為“語篇的一種”,她指出“語類是由結構中的必要成分決定的”(胡壯麟et al.2005)。我國學者方琰最早將Hasan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引入中國。Hasan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Generic Structure Potential,即GSP)進一步解釋了語類這一概念。GSP理論有三個核心點:(1)語境設置(Contextual Configuration),即實現“語場、語旨、語式的值”,可以預測語篇的結構成分,成分出現的次數和順序。語場指“發(fā)生的行為”以及“行為的目的”,語旨指交往者之間的關系,語式指使用的語言方式,是書寫體還是口語體;(2)每個語類都有語類結構潛勢,包括必要成分和非必要成分,其結構遵循一定的次序;(3)“語類是由語篇的必要成分定義的”,非必要成分屬于同一語類的語篇變異現象。
評價理論(Appraisal Theory)是Martin是在Halliday的三大元功能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是系統功能語言學對于話語人際意義研究的新突破?!霸u價理論是關于評價的,即語篇中所協商的各種態(tài)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強度以及表明價值和結盟讀者的各種方式”(Martin 2003)。評價系統分為三個次系統:態(tài)度(attitude)、介入(engagement)和級差(graduation)?!皯B(tài)度”又可以次系統化為情感、判斷和鑒賞;“介入”又可以次系統化為話語的單聲和多聲;“級差”又可以次系統化為語勢和聚焦,強化或弱化話語資源。
圖1 評價理論框架(Martin &White 2005)
三、英語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
基于Hasan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和Martin的評價理論,作者得出了英語新聞評論結構語類分析的模式:
圖2 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分析模式
模式解讀:該圖體現了語境對于語類結構構成的重要作用。語境配置既能決定某一語類結構的必要成分、非必要成分、各成分出現的次序及其關系,又能夠預測某語類語篇的語義表現。語義表現可以從態(tài)度、介入和級差三個方面體現。語類結構潛勢和語義表現相互作用,共同用來分析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
新聞評論的交際目的包括陳述新聞事件、評論新聞事件,構建評價主體和閱讀主體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說服閱讀主體。交際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新聞評論的CC可以描述為“評論主體通過傳媒向閱讀主體表明其對某新聞事件的觀點和立場的一種社會活動”。傳媒可以有不同的渠道,如報紙、網絡等。新聞評論的CC決定了其社會職能是說服閱讀主體。由此我們可以預測該類語篇中必然包括一個結構成分來說服閱讀主體。新聞評論的語場、語旨和語式可以通過以下表格表示,其中評論主體和閱讀主體之間的關系是有等級的,并且社會距離最大化是因為傳媒渠道的局限性使閱讀主體只能被動地接受評論主體的觀點和立場,而不能與其進行及時的交流。因此兩者之間是非對等的關系。
表1 英語新聞評論的語境配置
通過對50篇《紐約時報》新聞評論的分析,作者發(fā)現新聞評論的語境配置所預測的用于說服閱讀主體的必然成分果然在每個語料中都存在?;贖asan的語類結構潛勢理論,作者探討了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潛勢:該語類通常由標題、新聞事件、新聞背景、新聞評論、相關新聞、相關新聞評論和闡明立場七個部分構成。其中標題、新聞事件、新聞評論和闡明立場為必要成分;新聞背景、相關新聞和相關新聞評論為非必要成分;新聞評論、相關新聞和相關新聞評論為可重復成分;相關新聞的重復次數與相關新聞評論的重復次數相同;各成分以特定的順序出現。
表2 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潛勢
四、英語新聞評論的評價資源
上一小節(jié)中,作者從宏觀的角度分析了英語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在這一節(jié)中,作者將基于評價理論從微觀的角度分析新聞評論中評價資源的分布。以下的分析將采取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方式。作者用定性分析的方式判定語篇中實現人際關系的語言要素,分析這些要素如何傳達評論主體的態(tài)度立場。
以下這則新聞評論的背景是評論主體指責美國政府對日益嚴峻的環(huán)境問題不作為。為了便于分析,以下例句中態(tài)度資源以粗體標出,介入資源以下畫線形式標出,級差資源以畫框形式體現。
(1)At long last,Congress is showing awillingness to confront global warming.The Senate's approvalof
fuel economy standards is a constructive step and key lawmakers are promising comprehensive legislation this year that will,for the first time,limit the emission of greenhouse gases.
這是這篇新聞評論的第一部分,新聞事件。評論主體使用了兩個積極的詞匯constructive和comprehensive來表示對政府終于著手解決全球變暖問題的贊賞。constructive表明政府決定提高燃料價格的舉措將有利于解決全球變暖問題。comprehensive顯示立法者期望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護環(huán)境。這兩個詞的隱含含義與willingness和approval的意思相一致。
這一段的“贊賞”含義是通過評論主體傳達出來的,即單聲資源。這樣,評論主體可以通過其暗含的贊賞的態(tài)度來影響閱讀主體。此外,贊賞的態(tài)度還分別通過showing和promising一詞,由美國議會和立法者這些外聲資源展現出來。這樣可以增加評論的客觀性和可信度。
該段也體現了級差資源的使用。評論主題通過recent這一句強調了時間限制,而比較級higher的使用暗示了防止全球變暖和采取的經濟措施之間的關系。
(2)But for the talk about warming,leading politicians have yet to educate their constituents(and their colleagues)about an unpleasant andinescapabletruth:
serious effort to fight warming will require
to pay
for energy.Accordingto
scientists,the
costs of doing nothing—flooding,famine,and drought— would be
the costs of actingnow.But
Americans understand and accept the trade-off-
prices today to avoid calamity later—the requisite public support for
change is unlikely to build.
第二部分是新聞背景,對上述新聞事件進行補充。從圖例所示,這一部分的介入資源和級差資源十分豐富。轉折連詞but的使用使本以為是一篇贊賞政府作為的新聞評論的閱讀主體意識到后面所發(fā)生的將與他們的預期有所不同。為了增加表述的客觀性,評論主體較多使用外聲資源,如leading politicians have yet to educate their constituents(and their colleagues)about(engagement/expand/attribute)和Accordingtoscientists。在外聲資源中,most和leading兩個詞的使用則進一步強調了評論主體的立場。unpleasant和inescapable兩個否定態(tài)度資源表明了評論主體的否定立場,并進一步強調了處理全球變暖問題的困難,從而與第一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級差資源any,everyone,more,long-term,even higher than等詞的使用,則傳遞了解決全球變暖這一問題將是一個復雜而又昂貴的任務這一信息。評論主體的真正意圖通過but,unless,real,calamity評價資源體現出來。評論主體認為,盡管解決全球變暖問題需要花費大量精力,但這是政府為改善環(huán)境而必須做的。
(3)Energyis underpriced
because its cost does not reflect the damage inflicted by fossil fuels.Underpricing leads to overconsumption.
,it leads to underinvestment in alternatives.As long as today's energyis
cheap,there is little incentive for private firms to develop new fuels and technologies.
When the market,on its own,fails to arrive at the proper price for goods and services,it's the job of government to correct the failure.There are two ways to do so: taxes and new regulation.
這兩段是新聞評論部分。這部分最顯著的特征就是評論主體否定態(tài)度在每一句中都得以呈現。在這部分態(tài)度資源中,鑒賞資源不多,只有damage和proper,而其余態(tài)度資源均為判斷資源。在這部分,評論主體需要用更多的表示判斷的態(tài)度資源來表明其對政府和市場行為的態(tài)度。overconsumption,worse and underinvestment等否定判斷資源的連用揭露了抑制價格所帶來的后果。這部分的介入資源以單聲資源為主,這顯示了評價主體希望將其觀點展現給閱讀主體,從而說服閱讀主體,達到其交際目的。這部分的級差資源仍舊比較豐富,強化或弱化單聲或外聲資源。
(4)As the year rolls on,Congress will entertaincap-and-trade bills:
more aggressive and costly,
offering various escape mechanisms should prices get too high.But
fundamental point must be kept in mind.We are now using the atmosphere as a free dumping ground for carbon emissions.
we—industry and consumers—are made to pay asignificant price for doing so,we will never get anywhere.
該語篇的最后一部分是闡明立場部分。評論主體通過評論資源和修辭方式表明了其認為應加大投入來改善全球變暖的問題。首句三個級差資源several,some,others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章的信度。而否定詞aggressive and costly,escape則表明了作者的否定態(tài)度。這部分最顯著的特征是介入資源全部是單聲資源,沒有外聲資源。因為這是語篇的最后一部分,也是評論主體說服閱讀主體接受其觀點的最后機會,因此,單聲資源的使用可以鮮明地表明評論主體的立場。新聞評論和闡明立場兩部分都是評價資源最豐富的部分,但新聞評論部分評論主體往往會借助外聲來體現其客觀性,而闡明立場部分則需通過單聲資源表明評論主體的鮮明立場。
表3 50篇新聞評論的評價資源分布圖
統計分析顯示:標題中評價資源最少,新聞評論成分中評價資源最為豐富。對“態(tài)度系統”的研究指出:鑒賞資源最為豐富,判斷資源其次,情感資源最少。因為從情感到判斷到鑒賞,語言的主觀性和個人化程度不斷降低,而客觀化成端逐漸遞增,因此評論主體選擇大量使用判斷和鑒賞,而控制情感資源的使用。如果大量使用情感資源,則會顯得主觀性過強,個人色彩過濃,從而降低其信度;判斷資源主要集中于新聞評論這一成分中;肯定的態(tài)度表述較為直接;否定的態(tài)度表述較為含蓄。對于“介入系統”資源的分析表明:新聞評論中存在大量的外聲資源,以新聞背景和相關新聞最為典型,這可以增加評論的客觀性和可信度。同時,文章新聞評論和闡明立場兩個成分中多以單聲資源為主,這種篇章策略能夠提高作者的威信,增加說服的力度。對“級差系統”的研究顯示:各成分間級差資源分布差別較小,作者常用強勢語和明晰化資源表明肯定的態(tài)度,而用弱勢語和模糊化資源指出否定的態(tài)度。這種修辭策略既可以鮮明地表明立場,又可以避免和讀者間的沖突。
五、結語
對新聞評論的語類結構潛勢和評價資源的分析可以促進和幫助學生對于新聞語篇的評價性閱讀,使學生認識到語篇不僅是一種語言結構,而且是一種社會的意義結構。對于新聞語篇的理解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詞匯和語法的疏通,而應該了解新聞語篇的社會功能和交際目的,熟悉其語類結構和認知模式,發(fā)覺語篇中的顯性和隱形評價資源,推斷出評論主體的真實意圖。
參考文獻
[1]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2]HASAN R.The structure of a text[C]//Halliday &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al-semiotic perspective.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
[3]MARTIN J R.Interpersonal meaning,persuasion and public discourse:packing semiotic punch [J].Australi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5(15):33—67.
[4]MARTIN J R,DAVID ROSE.Working with the discourse: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Sydney,Hong Kong:Continuum Press,2003.
[5]MARTIN J R,WHITE P R 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M].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2005.
[6]VAN DIJK T.A.News analysis case studies of international &national news in the press[M].Hilsdale;New Jersey Lawrence Associates,1987.
[7]陳曉燕.英漢社論語篇態(tài)度資源對比分析[J].外國語,2007(3):39—46
[8]方琰.語篇語類研究[J].清華大學學報,2002(S1):15—21.
[9]胡壯麟,朱永生,張德祿,等.系統功能語言學概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10]賴彥,辛斌.英語新聞語篇互文修辭功能分析[J].當代修辭學,2012(3):25—32.
[11]李戰(zhàn)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12]王振華.“硬新聞”的態(tài)度研究[J].外語教學,2004(9):31—35.
【注釋】
[1]濟瑜,女,浙江寧波人,講師,研究方向:話語分析,應用語言學。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