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歷史,看不見的悲傷

        歷史,看不見的悲傷

        時間:2023-04-02 理論教育 版權(quán)反饋
        【摘要】:第一章 歷史,看不見的悲傷一個民族,一段歷史,一些故事,有大海的驚濤駭浪,有海邊的落日孤煙,有馬背上持劍獨行的少年,有紅紅地怒放著的玫瑰……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不算長,但它流經(jīng)之處,都是英國文化的精華所在。在1066年諾曼人成為英格蘭的主人以前,大不列顛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遭受外族入侵的歷史。自886年起,倫敦開始成為英國的首都。

        第一章 歷史,看不見的悲傷

        一個民族,一段歷史,一些故事,有大海的驚濤駭浪,有海邊的落日孤煙,有馬背上持劍獨行的少年,有紅紅地怒放著的玫瑰……俱往矣,鮮血澆灌過的平原山野默默無語,殘破的石碑和銹跡斑斑的戰(zhàn)斧不發(fā)一言,靜靜地等待著你的到來。

        當(dāng)我們驚羨一個人的成功時,我們第一眼看到的往往是他贏得的鮮花、掌聲和榮譽,而很少去關(guān)注他為成功流過的血、灑過的淚。當(dāng)我們流連于英國中世紀的古城堡、劍橋的三一學(xué)院、劍橋的泰晤士河時,我們往往驚嘆于歐洲的文明、優(yōu)雅,卻很少去追究其文明背后的野蠻、榮耀背后的滄桑。

        img1

        泰晤士河

        泰晤士河(Thames River),英國的母親河,是“一部流動的歷史”。比起地球上的一些大江大河,泰晤士河不算長,但它流經(jīng)之處,都是英國文化的精華所在。倫敦的主要建筑物大多分布在泰晤士河的兩旁,尤其是那些有著上百年、甚至三四百年歷史的建筑,如有象征勝利意義的納爾遜海軍統(tǒng)帥雕像、葬有眾多偉人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具有文藝復(fù)興風(fēng)格的圣保羅大教堂、曾經(jīng)見證過英國歷史上黑暗時期的倫敦塔、橋面可以起降的倫敦塔橋等,每一幢建筑都稱得上是藝術(shù)的杰作。這些建筑雖歷經(jīng)滄桑,乃至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那樣的戰(zhàn)爭洗禮,但仍然保持了固有的模樣,直至今天還在為人們所使用。在倫敦上游、泰晤士河沿岸有許多名勝之地,諸如伊頓公學(xué)、牛津大學(xué)和溫莎堡等。泰晤士河的入海口擠滿了英國的繁忙商船,然而其上游的河道則以其靜態(tài)之美而著稱于世。

        英國,這個曾經(jīng)讓世界各國頂禮膜拜的國家,在過去的幾個世紀里稱霸世界,在人類的知識、行為和權(quán)力的歷史中留下了自己的輝煌篇章。人們反抗它,詛咒它,卻又不得不為她所折服。綜觀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沒有一個弱小民族不受到外來強大民族的入侵和掠奪,現(xiàn)代文明之前如此,之后亦如此,這也許是每個民族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站在現(xiàn)代文明的角度,我們呼喚文明,呼喚國與國之間的和平、平等與和諧共處,但是,不管我們是否愿意,戰(zhàn)爭依然存在,掠奪無孔不入。英國燦爛文明的背后,是各外來民族之間的金戈鐵馬,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鮮血,這鮮血,澆灌了平原山野,也培養(yǎng)了這個民族的性格。誠如愛默生(1)(1856)所評說的那樣:“混雜是英倫三島的一大秘密。在他們的方言里,陽剛之氣來自于撒克遜語,而陰柔之美來自于拉丁語,每句話中都混合使用。一個沉迷于羅馬圓唇音的出色作家,必須會用英語的單音節(jié)去潤色、提煉他的文句?!?/p>

        對于世界上那些最強盛或曾經(jīng)最強盛的國家,智慧的旅行者自然會沿著歷史銹跡斑斑的蹤跡,去追尋那些激蕩人心的往事,哪怕只是進行一次心靈之旅。感謝那些史學(xué)家、詩人和作家,正是因為他們的記錄,我們才得以在亦真亦幻的故事傳說中追溯那些如風(fēng)的往事,那些曾經(jīng)發(fā)生在這個位于世界西北邊陲的、又寒冷又陰濕的小島國的真實往事。

        遙看舊輩成新鬼,城頭變幻大王旗

        英國的歷史雖然短暫,但歷史更迭繁復(fù),人種混雜。

        在這個由不列顛島(Britain)和愛爾蘭島(Ireland)組成的彈丸之地上,原住居民是伊比利亞人(Iberians),他們自公元前3000年起,就開始居住在那里,給不列顛帶來了新石器文化(2)。公元前6世紀起,來自大陸的凱爾特人(Celtics)開始入侵這兩個島嶼,逐漸征服和同化了島上的伊比利亞人,成為島嶼的主要居民。

        公元43年,羅馬人攻入不列顛,統(tǒng)治了不列顛近4個世紀,不列顛成為羅馬帝國(Roman Empire)的行省(Province)。公元5世紀初,羅馬帝國在日耳曼人(Teutonic Tribes)的進攻下漸漸衰落,無力維持在不列顛的統(tǒng)治,撤回歐洲大陸。公元407年,最后一支羅馬部隊離開不列顛,羅馬人在不列顛的統(tǒng)治才宣告結(jié)束(Declare the End of the Rule)。從羅馬人離開不列顛到449年日耳曼人到來的這段時間,歷史記載出現(xiàn)空白,英國歷史出現(xiàn)了一個“黑暗期”(Dark Age)。

        盎格魯—撒克遜時期(Anglo-Saxon Period,449-1066)

        img2

        領(lǐng)導(dǎo)古不列顛各部落抗擊羅馬人(公元50—410年)的女英雄博迪西亞(Queen Boudica),現(xiàn)在她是英國“自由獨立”的代名詞。在1066年諾曼人成為英格蘭的主人以前,大不列顛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遭受外族入侵的歷史。

        日耳曼人在歐洲大陸縱橫馳騁的同時也開始入侵不列顛。在這些入侵不列顛的日耳曼人中,入侵勢頭最為兇猛的是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Anglos&Saxons)。日耳曼人的入侵,激起了不列顛人的強烈反抗,傳說,公元500年前后,凱爾特人的領(lǐng)袖亞瑟王(King Arthur)曾擊退過日耳曼人的入侵。經(jīng)過長達兩個多世紀的征服和融合,一個新的民族產(chǎn)生了——英國的稱呼由“不列顛”變成了“英格蘭”(Anglia-land,現(xiàn)代英語中England),意為“盎格魯人的土地”,凱爾特人和伊比利亞人一同被盎格魯—撒克遜人(Anglo-Saxons)同化了,這一時期的語言是盎格魯—撒克遜語言(Anglo-Saxon)或撒克遜語(Saxon)。

        “七小國時期”

        公元7世紀中葉,不列顛島上漸漸形成七個強悍的小國,它們互相征戰(zhàn)不休,爭當(dāng)英格蘭之主,英格蘭進入“七小國時期”(這有點像中國的戰(zhàn)國七雄時期)。公元7世紀羅馬教廷派傳教士(The Apostle)圣奧古斯丁(St.Augustine)傳教,這些日耳曼人的后裔開始信奉基督教(Christianity)。公元8世紀時,來自北歐的以丹麥人(Danes)為首的維京海盜(Viking Pirates)(3)又開始入侵英格蘭。維京海盜時代在英格蘭延續(xù)了兩三百年。

        公元9世紀初,英格蘭七小國中的威塞克斯(4)王國(Kingdom of Wessex)開始崛起,在七小國中最為強大,成為英格蘭人抵抗丹麥人入侵的中流砥柱,成為七小國的盟主。其中,阿爾弗雷德(5)更是名垂青史的英雄人物,他抗擊維京海盜,解放了倫敦,保衛(wèi)了英格蘭。自886年起,倫敦開始成為英國的首都。

        img3

        溫切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

        img4

        溫切斯特市中心(Winchester City Centre)

        溫切斯特(Winchester)是羅馬人的軍事重鎮(zhèn),后來成為當(dāng)時英格蘭最強大的威塞克斯王國(Kingdom of Wessex)的中心。溫切斯特身世迷人:史前的貿(mào)易中心——羅馬時期的首府——盎格魯—羅馬王國(Anglo-Roman Kingdom)卓越的首要城市。溫切斯特的學(xué)院街(College Street)上有19世紀女小說家簡·奧斯汀的故居,過了奧斯汀故居,便是著名高?!獪厍兴固貙W(xué)院(Winchester College)。沿城墻左轉(zhuǎn)便是伊欽河(Itchen River)。過小橋,穿過切西爾街(Chesil St.)、闊里路(East Hill Quarry Rd.),左邊的圣賈爾斯山(St.Giles Hill)景色也不錯,在山上可以俯瞰整個溫切斯特古城,感受到古樸的溫馨。小小的伊欽河有漂亮的步行道,河中還有群群天鵝。在游覽溫切斯特的時候,你仿佛在閱讀一本歷史豐富的古書。1066年,法國的諾曼人入侵。據(jù)說,盡管“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在倫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已經(jīng)舉行了加冕儀式,卻不得不在溫切斯特再次舉行,可見當(dāng)時這座城市還沒有失去作為英格蘭中心地區(qū)的榮耀。

        img5

        溫切斯特大教堂的大廳(Winchester Great Hall)

        公元8世紀到11世紀的維京海盜時代,最終造就了英國的第一個統(tǒng)一的王朝——丹麥朝。1042年,丹麥朝亡,威塞克斯流亡王子愛德華(6)被英格蘭人從法國迎回,建立了英吉利朝,亦即盎格魯—撒克遜朝(Anglo-Saxon Period)(1042-1066)。

        img6

        國女王的宮殿溫莎堡最古老的“諾曼門”(Noman Gate)

        諾曼朝(Norman Period,1066-1346)

        1066年,來自歐洲大陸的諾曼底公爵威廉(7)(William,the Duke of Normandy)跨海西征,發(fā)動了著名的“諾曼征服戰(zhàn)爭”(Norman Conquest),擊敗了英格蘭人和丹麥人的反抗,一舉征服英國,諾曼朝(Norman Period)開始,英國從此結(jié)束了被外族入侵的歷史,英國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

        1066年圣誕節(jié),諾曼底公爵威廉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正式由約克主教(York Cardinal)主持加冕為英國國王,稱“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英國面貌煥然一新,建立了封建制度(Feudal System),工商業(yè)城市開始興起。1086年,威廉強迫英國的各級領(lǐng)主接受“索耳茲伯里盟誓”(Salisbury Oath),加強了王權(quán)。

        img7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內(nèi)景

        img8

        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坐落在英國倫敦議會廣場西南側(cè),正式名稱為“圣彼得聯(lián)合教堂”(The Collegiate Church of St.Peter at Westminster)。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1154-1399)

        1154年,英國的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建立,亨利二世即位。亨利二世進行了重要的司法改革,還支持來自巴黎的教授們于1162年創(chuàng)建了牛津大學(xué)(Oxford University)。1209年,牛津大學(xué)的教授們又創(chuàng)建了劍橋大學(xué)(Cambridge University)。

        img9

        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1154-1399)又稱安茹王朝,亨利二世(Henry II,1154-1189)為該王朝第一任國王,是英國乃至歐洲久負盛名的“法律之父”。他原為法國安茹伯爵,后以武力脅迫其表舅、英格蘭國王斯蒂芬立他為繼承人,開創(chuàng)了金雀花王朝。據(jù)說亨利二世的父親喜歡在自己的頭上插一支“金雀花”(一說是他們家的族徽),所以史稱“金雀花王朝”。

        1175—1182年,疆土廣大的金雀花王朝進入全盛期。1189年9月,威震歐洲和中東的獅心王理查一世(Richard I the Lionheart)即位,成為金雀花王朝的第二任國王。

        img10

        牛津大學(xué)基督堂學(xué)院的“大食堂”,電影《哈利·波特》中魔法學(xué)校餐廳的拍攝地。

        img11

        獅心王理查一世騎馬的銅像(Bronze Equestrian Statue of Richard I the Lionheart)

        在英國議會大廈威斯敏斯特宮(Palace of Westminster)門口,矗立著英格蘭國王理查一世的銅像,他戴盔披甲,騎著高頭大馬,揮劍直指青天,看上去英武不凡,被人稱為英國議會大廈(Houses of Parliament)的保護神。作為一個歷史上有名的“戰(zhàn)神國王”,理查一世不僅擁有令人仰慕的權(quán)力和地位,而且擁有過人的智慧和魄力,他即位后將內(nèi)政交給坎特伯雷大主教,自己參加了第三次十字軍東征(Crusade)。在那個崇尚騎士精神(Chivalry)的年代,理查一世有很多追隨者,無論是貴族還是平民,都紛紛爭當(dāng)他的麾下騎士。他被視為一位模范國王,謹慎、英明、仁慈,具有人民從一個國王身上所能期望的一切,而且還是一位永遠被看作一名騎士的民族英雄。理查一世的名字甚至還成為游吟詩人口中的傳奇。

        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1399-1461)

        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位國王理查二世被他的堂弟策動宮廷政變,上演了一幕“煮豆燃豆萁”的慘劇。新上臺的亨利四世是蘭開斯特公爵之子,王朝因此而得名,蘭開斯特王朝(8)開始。

        img12

        亨利五世(King Henry V),蘭開斯特王朝國王(1413-1422),在他短暫的九年統(tǒng)治期間,他取得了中世紀任何一位英格蘭國王都未取得過的軍事輝煌。莎士比亞在《亨利四世》中描寫了這個時期的亨利五世,他的放蕩與幼稚在他即位之后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則是雄才大略。

        img13

        亨利六世(King Henry VI)為蘭卡斯特王朝的最后一位英格蘭國王(1422—1461年)。由于他的軟弱,英格蘭在亨利五世時代取得的豐碩戰(zhàn)果喪失殆盡,且陷入血腥的玫瑰戰(zhàn)爭之中。亨利六世對政治不怎么感興趣,但他卻為英格蘭的教育事業(yè)作出了很大貢獻。1440年,亨利六世創(chuàng)建了伊頓公學(xué)(Eton College)和劍橋大學(xué)國王學(xué)院(King's College,Cambridge University)。

        約克王朝(House of York,1461-1485)

        1461年約克公爵愛德華抓獲亨利六世,將其處死于倫敦塔內(nèi),愛德華繼位,約克王朝開始。

        img14

        約克大教堂(York Minister)

        都鐸王朝(House of Tudors,1485-1603)

        英國蘭開斯特王朝與約克王朝的支持者之間為了英格蘭王位展開內(nèi)戰(zhàn)。由于蘭開斯特家族的族徽是紅玫瑰,約克家族的族徽是白玫瑰,故史稱“紅白玫瑰戰(zhàn)爭”(Wars of the Roses)。在玫瑰戰(zhàn)爭中,雙方大開殺戒,幾乎使英格蘭的舊貴族喪失殆盡。亨利·都鐸在混戰(zhàn)中成為英格蘭國王,他是蘭開斯特家族的遠親,后來又娶了約克王朝愛德華四世的女兒伊麗莎白,使紅白玫瑰兩大家族合并,結(jié)束了玫瑰戰(zhàn)爭。都鐸王朝時期,英國建立起強有力的君主專制制度,并走向強大,1588年戰(zhàn)勝西班牙“無敵艦隊”(Inconvincible Fleet)后,英國成為海上霸權(quán)國家。

        img15

        亨利八世(King HenryⅧ)是英國都鐸王朝的第二位國王。亨利八世在位的38年是英格蘭發(fā)生重大變化的時期,其中最重要的是16世紀的宗教改革(Religious Reform)。

        img16

        瑪麗一世(Queen Mary I)是都鐸王朝的第四任君主,極其虔誠的天主教徒。她的主要業(yè)跡是曾經(jīng)努力把英國從新教恢復(fù)到羅馬天主教(1555年)。為此,她曾處決了差不多三百個反對者,而被稱為“血腥瑪麗”(Bloody Mary)。從此以后,Bloody Mary在英語中就成了女巫的同義詞。

        img17

        伊麗莎白一世(Queen Elizabeth I)是都鐸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她終身未嫁,因此被稱為“童貞女王”。她即位時英格蘭因內(nèi)部宗教分裂而陷入混亂狀態(tài),但她不但成功地保持了英格蘭的統(tǒng)一,而且在經(jīng)過近半個世紀的統(tǒng)治后,使英格蘭成為歐洲最強大、最富有的國家之一。英格蘭文化在此期間也達到了一個頂峰,涌現(xiàn)出了諸如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這樣的著名人物。英國在北美的殖民地(Colony)亦在此期間開始確立。她統(tǒng)治的時期在英國歷史上被稱為“伊麗莎白時期”(Elizabethan Period),亦被稱為“黃金時代”(Golden Age)。

        斯圖亞特王朝(House of Stewart,1603-1714)

        斯圖亞特王朝時期天主教(Catholicism)與新教(Protestantism)的對立相當(dāng)嚴重。其間經(jīng)歷過查理一世率?;庶h(Royalist)與克倫威爾統(tǒng)率的“鐵騎軍”和新模范軍(New Model Army)的內(nèi)戰(zhàn)。天怒人怨,這一時期還發(fā)生了慘絕人寰的瘟疫大流行以及倫敦大火災(zāi)。大文豪莎士比亞就生活在這一時期。

        img18

        奧利弗·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英國政治家、軍事家、宗教領(lǐng)袖。17世紀英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中,資產(chǎn)階級新貴族集團的代表人物、獨立派的首領(lǐng)。在1642—1648年兩次內(nèi)戰(zhàn)(English Civil War)中,先后統(tǒng)率“鐵騎軍”和新模范軍,戰(zhàn)勝了王黨的軍隊。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農(nóng)的壓力下,處死國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國(Republican Commonwealth)。1653年,建立軍事獨裁統(tǒng)治,自任“護國公”(A Regicidal Dictator)。

        img19

        安妮女王(Queen Ann/Anne of Great Britain,1665-1714),大不列顛王國女王。

        漢諾威王朝(Hannover Period,1714-1901)

        斯圖亞特王朝的安妮女王的兒子夭折后,為了防止與天主教關(guān)系曖昧的斯圖亞特家族成員繼位,英國議會在1701年通過了《王位繼承法》,規(guī)定在安妮女王去世后,英國王位由信奉新教的詹姆士一世的外孫女、德國漢諾威選帝侯奧古斯都的夫人索菲亞及其后代繼承。于是,來自德國的漢諾威王朝產(chǎn)生。漢諾威王朝期間,英國發(fā)生了著名的工業(yè)革命,國力更加強盛,對外擴張的勢力更為兇猛,試圖把全世界變成它的殖民地。維多利亞時代(9),大英帝國進入全盛期。

        img20

        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是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在位時間長達64年。她是第一個以“大不列顛和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女王和印度女皇”名號稱呼自己的英國君主。她在位的64年(1837—1901年)是英國最強盛的所謂“日不落帝國”時期。這一時期是英國自由資本主義由方興未艾到鼎盛、進而過渡到壟斷資本主義的轉(zhuǎn)變時期,經(jīng)濟、文化空前繁榮,君主立憲制得到了充分發(fā)展,使維多利亞女王成為了英國和平與繁榮的象征。

        歷史滾滾向前,文明以鮮血與汗水為代價。英國在頻頻的外來民族入侵和王朝更迭中,涌現(xiàn)了無數(shù)的英雄人物,也孕育了一個特殊的群體和文化——騎士(Knight)和騎士精神(Chivalry)(10)。這樣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趣,在英國現(xiàn)存的古堡里,在英國的詩歌和小說里,都有它的影子。

        英國文學(xué)

        英國文學(xué)源遠流長,經(jīng)歷了長期、復(fù)雜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文學(xué)本體以外的各種現(xiàn)實的、歷史的、政治的、文化的力量都對文學(xué)的發(fā)展產(chǎn)生著影響,文學(xué)內(nèi)部遵循自身規(guī)律,經(jīng)歷了中世紀文學(xué)(Middle Age Literature)、文藝復(fù)興時期文學(xué)(Renaissance Literature)、17世紀文學(xué)(17 Century Literature)、啟蒙時期文學(xué)(Enlightenment Literatrue)、浪漫主義時期文學(xué)(Romanticism Literature)、現(xiàn)實主義時期文學(xué)(Realism Literature)、現(xiàn)代主義時期文學(xué)(Modernism Literature)等不同的歷史發(fā)展階段。

        一、中世紀文學(xué)(Middle Age Literature,5 Century-1485)

        英國最初的文學(xué)同其他國家最初的文學(xué)一樣,不是書面的,而是口頭的,這些故事與傳說經(jīng)過口頭流傳,并得到不斷的加工、擴展,最后才有書面版本。公元5世紀中葉,盎格魯、撒克遜、朱特三個日耳曼部落開始從丹麥以及現(xiàn)在的荷蘭一帶遷入不列顛。盎格魯—撒克遜時代留下的古英語文學(xué)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是《貝奧武夫》(The Song of Beowulf),它被視為英國的民族史詩?!敦悐W武夫》講述了英雄貝奧武夫斬妖除魔的故事,具有神話傳奇色彩。這部作品取材于日耳曼民間傳說,隨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入侵而傳入英國,體現(xiàn)了非基督教日耳曼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兩種不同的傳統(tǒng)。

        公元1066年,居住在法國北部的諾曼底人在威廉公爵的率領(lǐng)下越過英吉利海峽,征服了英格蘭。諾曼底人占領(lǐng)英格蘭后,封建等級制度得以加強和完備,法國文化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法語成為宮廷和上層貴族社會的語言。這一時期風(fēng)行一時的文學(xué)形式是浪漫傳奇(Romance),流傳最廣的是關(guān)于亞瑟王和圓桌騎士(King Arthur and the Knights around the Round Table)的故事。《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1375-1400)以亞瑟王和他的騎士為題材,歌頌了勇敢與忠貞的美德,是中古英語傳奇中最精美的作品之一。14世紀以后,英國資本主義工商業(yè)發(fā)展較快,市民階級興起,社會各階層普遍使用英語,杰弗里·喬叟(Geoffrey Chaucer,1343-1400)的《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標(biāo)志著以本土文學(xué)為主流的英國書面文學(xué)歷史的開始?!犊蔡夭坠适录?The Canterbury Tales)以一群朝圣者從倫敦出發(fā)去坎特伯雷朝圣為線索,通過對朝圣者的生動描繪和他們沿途所講述的故事,勾勒出一幅中世紀英國社會千姿百態(tài)的生活圖。喬叟的文筆精練優(yōu)美、流暢自然,他的創(chuàng)作實踐將英語提升到一個較高的文學(xué)水平,推動了英語作為英國統(tǒng)一的民族語言的進程。

        img21

        亞瑟王(King Arthur)

        img22

        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Sir Gawain and the Green knight)

        二、文藝復(fù)興時期文學(xué)(Renaissance Literature,>Late 15 Century-Early 17 Century)

        相對于歐洲其他國家來說,英國的文藝復(fù)興起始較晚,通常認為是在15世紀末。文藝復(fù)興時期形成的思想體系被稱為人文主義,它主張以人為本,反對中世紀以神為中心的世界觀,提倡積極進取、享受現(xiàn)世歡樂的生活理想。托馬斯·莫爾(Thomas More,1478-1535)是英國最主要的早期人文主義者,他的《烏托邦》(Utopia)批評了當(dāng)時的英國和歐洲社會,設(shè)計了一個社會平等、財產(chǎn)公有、人們和諧相處的理想國。雖然“Utopia”現(xiàn)已成為空想主義的代名詞,但《烏托邦》是作者對當(dāng)時社會狀況進行嚴肅思考的結(jié)果?!稙跬邪睢烽_創(chuàng)了英國哲理幻想小說傳統(tǒng)的先河,這一傳統(tǒng)從培根的《新大西島》(The New Atlantis)、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一直延續(xù)到20世紀的科幻小說。文藝復(fù)興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繁榮,埃德蒙·斯賓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的長詩《仙后》(The Faerie Queen)歌頌女王,宣揚了人文主義思想。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是這一時期最重要的散文家,他對文學(xué)的主要貢獻是《隨筆》(Essays)。英國戲劇起源于中世紀教堂的宗教儀式,取材于圣經(jīng)故事的神秘劇和奇跡劇在14、15世紀的英國舞臺上占有主導(dǎo)地位,隨后出現(xiàn)了以抽象概念作為劇中人物的道德劇。到了16世紀末,戲劇進入全盛時期??死锼雇懈ァゑR洛(Christopher Marlowe,1564-1593)沖破舊的戲劇形式的束縛,創(chuàng)作了一種新戲劇。他將戲劇情節(jié)集中于一個主要角色的做法、對人物性格的分析以及他的素體詩戲劇對白,為英國戲劇的發(fā)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英國文藝復(fù)興時期最杰出的作家是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他的全部作品包括兩首長篇敘事詩,154首十四行詩和38部戲劇。莎士比亞的主要劇作有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威尼斯商人》(The Merchant of Venice),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Romeo and Juliet)、《哈姆雷特》(Hamlet)、《奧賽羅》(Othello)、《李爾王》(King Lear)、《麥克白》(Macbeth),歷史劇《亨利四世》(Henry IV),傳奇劇《暴風(fēng)雨》(The Tempest)等。莎士比亞塑造了大量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展現(xiàn)了封建制度和資本主義制度交替時期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宣揚了人文主義和個性解放。他的劇作思想內(nèi)容深刻,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精湛,歷經(jīng)幾個世紀而長演不衰。莎士比亞是語言大師,他嫻熟地運用英語,將英語的豐富表現(xiàn)力推向極致。

        三、17世紀文學(xué)(17 Century Literature)

        1603年伊麗莎白女王去世后,英國國王與議會之間的矛盾日趨激烈,政局動蕩。1649年1月國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同年5月,英國宣布為共和國。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1608-1674)積極投入資產(chǎn)階級革命,寫了不少文章以捍衛(wèi)共和國。1660年,查理二世回國復(fù)辟,彌爾頓一度被捕入獄,在朋友的幫助下才得免一死,獲釋回家。在雙目失明的狀態(tài)下,他完成了長詩《失樂園》(Paradise Lost)和《復(fù)樂園》(Paradise Regained)、詩劇《力士參孫》(Samson Agonistes)。17世紀英國詩歌的另外一個流派是玄學(xué)派詩歌(Metaphysical Poem),代表詩人有約翰·鄧恩(John Donne,1572-1631)等。王政復(fù)辟時期(Restoration Period)最受歡迎的作家是約翰·班揚(John Bunyan,1628-1688),他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采用夢幻(Vision)的形式講述宗教寓言(Religious Allegory),揭開了夢幻和宗教的面紗,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幅17世紀英國社會的現(xiàn)實主義圖景。

        四、啟蒙時期文學(xué)(Enlightenment Literature,Late 17 Century-Middle 18 Century)

        1688年的“光榮革命”(The Glorious Revolution)推翻了復(fù)辟王朝,確定了君主立憲制,建立起資產(chǎn)階級和新貴族領(lǐng)導(dǎo)的政權(quán),英國從此進入一個相對安定的發(fā)展時期。18世紀初,新古典主義(New Classicism)成為時尚。新古典主義推崇理性,強調(diào)明晰、對稱、節(jié)制、優(yōu)雅,追求藝術(shù)形式的完美與和諧。亞歷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是新古典主義詩歌的代表。18世紀英國散文出現(xiàn)繁榮,散文風(fēng)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義美學(xué)原則之上。這一時期被稱為“散文世紀”(Age of Prose)。理查德·斯梯爾(Richard Steele,1672-1729)與約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創(chuàng)辦《閑談?wù)摺?The Tatler)與《觀察者》(The Spectator)刊物,發(fā)表了許多以當(dāng)時社會風(fēng)俗、日常生活、文學(xué)趣味等為題材的文章,他們清新秀雅、輕捷流暢的文體成為后人模仿的典范。喬納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1667-1745)是英國文學(xué)史上最偉大的諷刺散文作家,他的《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通過對小人國(Lilliput)、大人國(Brobdingnag)、飛島國(The Flying Island of Laputa)、慧骃國(The Houyhnhnms)等虛構(gòu)國度的描寫,以理性為尺度,極其尖銳地諷刺和抨擊了英國社會各領(lǐng)域的黑暗和罪惡。塞繆爾·約翰遜(Samuel Johnson,1709-1784)是18世紀英國人文主義文學(xué)批評的巨擘,《莎士比亞戲劇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詩人傳》(Lives of the Poets)是他對文學(xué)批評作出的突出貢獻。他的散文風(fēng)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大氣與英語散文的雄健、樸素于一體。約翰遜克服重重困難,獨自編纂《英語詞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歷時七年才得以完成,這是英語史上第一部也是隨后一百年間英國唯一的標(biāo)準(zhǔn)辭書。

        img23

        《格列佛游記》(Gulliver's Travels)

        18世紀被稱為“散文世紀”(Age of Prose)的另一個原因是小說的興起。丹尼爾·笛福(Daniel Defoe,1660-1731)的《魯濱遜漂流記》(Robinson Crusoe)采用寫實的手法,塑造了一個資產(chǎn)階級開拓者和殖民主義者的形象,具有時代意義。這部小說被認為是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創(chuàng)始之作,為笛福贏得了“英國小說之父”的稱號?,F(xiàn)實主義小說在亨利·菲爾丁(Henry Fielding,1707-1754)的筆下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

        18世紀中葉,英國發(fā)生了工業(yè)革命。許多作家對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發(fā)展給大自然和農(nóng)村的傳統(tǒng)生活方式帶來的破壞發(fā)出悲哀的感嘆,以大自然和情感為主題的感傷主義(Sentimentalism)作品一度流行。奧利弗·哥爾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1730-1774)的長詩《荒村》(The Deserted Village)是感傷主義詩歌的杰作。

        五、浪漫主義時期文學(xué)(Romanticism Literature,1798-1832)

        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詩風(fēng)大變。蘇格蘭農(nóng)民詩人羅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給英國詩壇帶來了一股新鮮的氣息。威廉·布萊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版畫家兼詩人,他在詩歌中建立起一套獨特的神話體系。彭斯和布萊克被認為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先驅(qū)。

        img24

        威廉·布萊克從12歲時起開始創(chuàng)作詩歌,他的第一本印刷作品為Poetical Sketches(1783),這是一本充滿著青春氣息的詩歌的收藏集。他最著名的詩歌是《純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9)。布萊克還發(fā)表了《經(jīng)驗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1798年,威廉·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與塞繆爾·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合作出版了一本詩集《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抒情歌謠集》的問世標(biāo)志著英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真正崛起。喬治·戈登·拜倫(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珀西·比西·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1792-1822)和約翰·濟慈(John Keats,1795-1821)是浪漫主義文學(xué)的杰出代表。19世紀20年代初,濟慈、雪萊和拜倫相繼離世,英國浪漫主義詩歌漸衰。

        img25

        《抒情歌謠集》(Lyrical Ballads)

        六、現(xiàn)實主義時期文學(xué)(Realism Literature,1830s-1918)

        維多利亞女王(Queen Victoria,1819-1901)統(tǒng)治時期,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強的國家,科學(xué)、文化、藝術(shù)繁榮一時。維多利亞時代英國詩歌表現(xiàn)出與浪漫主義截然不同的詩風(fēng),羅伯特·勃朗寧(Robert Browning,1812-1889)、阿爾弗雷德·丁尼生(Alfred Tennyson,1809-1892)都是這一時期的重要詩人。

        19世紀是英國小說成就極為輝煌的時期。沃爾特·司各特(Walter Scott,1771-1832)、簡·奧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勃朗特三姐妹(The Bronte Sisters)等都在19世紀英國文學(xué)史上占有獨特地位。才女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1819-1880)是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小說的杰出代表,她的《弗羅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織工馬南》(Silas Marner)和《米德爾馬契》(Middlemarch)等作品以寫實手法展現(xiàn)了英國的社會現(xiàn)狀,艾略特因為對人物深入的心理分析而被譽為心理小說的先驅(qū)。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1812-1870)是19世紀英國最偉大的小說家,其作品的深度和廣度超過了同時代的任何作家。狄更斯的許多著名小說耳熟能詳,如《霧都孤兒》(Oliver Twist)、《大衛(wèi)·科波菲爾》(David Copperfield)、《遠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荒涼山莊》(Bleak House)、《雙城記》(A Tale of Two Cities),等等,狄更斯在他的小說中展示了一幅幅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社會特別是底層社會生活的畫卷。威廉·梅克皮斯·薩克雷(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1863)是19世紀另一位出色的小說家,與狄更斯不同的是,他的《名利場》(Vanity Fair)以孤女麗貝卡·夏普不擇手段躋身上流社會的故事來嘲諷和揭露英國的社會現(xiàn)實。

        img26

        《名利場》的封面,由作者本人所繪

        img27

        威廉·梅克皮斯·薩克雷的自畫像

        19世紀末20世紀初,英國不少小說家創(chuàng)作出以“幻滅”為主題的小說,最為典型的是托馬斯·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他的《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bervilles)和《無名的裘德》(Jude the Obscure)講述了英格蘭南部農(nóng)村青年男女走投無路、陷于絕望的悲劇故事。

        img28

        《德伯家的苔絲》(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七、現(xiàn)代主義時期文學(xué)(Modernism Literature,1918-1945)

        按照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的說法,1910年是英國小說從傳統(tǒng)現(xiàn)實主義到現(xiàn)代主義變化的重要年份。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無疑加速了這一變化。戰(zhàn)爭中,大批無辜青年充當(dāng)炮灰,白白喪生。“一戰(zhàn)”之后,不少英國人對文藝復(fù)興以來人文主義有關(guān)人性、人類前途的基本觀念乃至基督教文化傳統(tǒng)的信念產(chǎn)生了動搖。社會思想觀念的深刻變革促使了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的蓬勃發(fā)展,英國小說也面目一新。D.H.勞倫斯(D.H.Lawrence)是煤礦工人的兒子,他將視線投向兩性關(guān)系,對西方文明的缺陷進行了反思。他的《兒子與情人》(Sons and Lovers)、《虹》(The Rainbow)、《戀愛中的女人》(Women in Love)等小說將社會批評與性心理探索巧妙結(jié)合起來,猛烈抨擊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弗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的突出成就是意識流小說。她的《達洛衛(wèi)夫人》(Mrs.Dalloway)和《到燈塔去》(To the Lighthouse)等作品突破了傳統(tǒng)的時空觀,將意識流手法(Stream of Consciousness)運用得出神入化,還體現(xiàn)出女作家對于女性存在的歷史及現(xiàn)狀的獨特反思。來自愛爾蘭的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1882-1941)的曠世之作《尤利西斯》(Ulysses)給英國傳統(tǒng)小說帶來了一場革命。從本質(zhì)上講,現(xiàn)代主義文學(xué)是精英文學(xué),《尤利西斯》出版后,一般市井百姓很少有人問津。

        img29

        《兒子與情人》(Sons and Lovers)

        英國,大不列顛島(Great Britain),大西洋的海風(fēng)幾千年不變地吹拂著這片狹小的島國,這些體內(nèi)沉淀著伊比利亞人、凱爾特人、羅馬人、撒克遜人、斯勘的納維亞人、丹麥人、諾曼人血液的英國人,他們的歷史與神話傳說和文學(xué)故事不分你我地融合在一起,形成其獨特的民族心理,這些,在喬叟、莎士比亞、狄更斯的筆下,在劍橋的草地上,在倫敦的街頭,在泰晤士河,都有自己的印記。

        文學(xué)常識

        An epic(史詩)is a lengthy narrative poem,ordinarily concerning a serious subject containing details of heroic deeds and events significant to a culture or nation.Homer's Iliad,Virgil's Aeneid,James Joyce's Ulysses,John Milton's Paradise Lost,Don Quixote(Spain's national epic)are all famous epics in the world.

        A national epic(民族史詩)is an epic poem or a literary work of epic scope which seeks to capture and express the essence or spirit of a particular nation.National epics frequently recount the origin of a nation,a part of its history,or a crucial ev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identity such as other national symbols.In a broader sense,a national epic may simply be an epic in the national language which the people or government of that nation are particularly proud of.

        【注釋】

        (1)愛默生.英國人的特性.張其貴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xué)出版社,2008,p.224.

        (2)人類的發(fā)展由古至今,經(jīng)歷了下列不同時代:石器時代(Stone Age)、鐵器時代(Iron Age)、銅器時代(Bronze Age)、理性時代(Age of Reason)、啟蒙時代(Age of Enlightenment)、分析時代(Age of Analysis)、資訊時代(Age of Information),然后進入知識時代(Age of Knowledge)。

        (3)維京是對活動于北歐與西歐部分地區(qū),包括英國在內(nèi)的海盜的稱呼,他們粗暴、敏捷、視死如歸,他們有說不完的傳說、取之不盡的力量。從主神奧丁、雷神道爾、獨臂提爾,一直到九位瓦爾基里侍女,維京的神是清一色的戰(zhàn)神,但他們從來沒有形成自己的宗教,因為這些“野蠻人”唯一崇尚的品德就是勇氣,唯一尊敬的職業(yè)便是戰(zhàn)士。

        (4)威塞克斯位于英格蘭的西南部,中心地區(qū)在今天英格蘭的多塞特郡(Dorset)。哈代(Hardy)就生于多塞特郡首府多切斯特(Dorchest)。他以威塞克斯為背景,寫作了大量富有地方色彩的小說。歷史上的威塞克斯王國使用的是西撒克遜方言,阿爾弗雷德使之成為全英國的標(biāo)準(zhǔn)語言即現(xiàn)代英語的前身“古英語”。

        (5)阿爾弗雷德不僅是抗擊外敵的英格蘭民族英雄,而且在文治方面也頗有建樹。他組織編寫了《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Anglo-Saxon Chronicle),為英格蘭的統(tǒng)一奠定了心理和文化基礎(chǔ);更重要的是,他頒布了著名的《阿爾弗雷德法典》(The Laws of Alfred),把基督教原則與日耳曼傳統(tǒng)法結(jié)合起來。他修改了《圣經(jīng)新約》(The New Testament)中的“己之所欲,施之于人”,將其改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且告訴大家:“如果法官可以牢記這一點,就可以維護正義,而不需要其他法典了。”后來,《阿爾弗雷德法典》成為英國習(xí)慣法的基礎(chǔ)。國王埃德加在位時,完全合并了丹麥區(qū)。埃德加成為威塞克斯和丹麥區(qū)兩個地區(qū)的君主,英格蘭初步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盎格魯—撒克遜王國達到極盛。此時,英格蘭開始設(shè)置“郡”(County),政治制度開始發(fā)生重要變化,英國的國家機構(gòu)開始完善,比較規(guī)范的英語(“古英語”)開始形成。

        (6)1042年愛德華回到英格蘭當(dāng)國王。他任內(nèi)的最大功績,就是開始興建“威斯敏斯特大教堂”(Westminster Abbey)作為自己死后的墓地。以后該教堂就成為許多英格蘭國王和杰出人物的長眠之所。

        (7)諾曼底公爵威廉是第四代諾曼底公爵羅伯特的私生子(Bastard)。在那個年代,私生子沒有繼承權(quán)(Heir Ship,Heritage),沒有地位。他雖是私生子,卻是羅伯特唯一的兒子,所以,當(dāng)1035年羅伯特去世時,年僅7歲的威廉就繼承了父親的爵位,成為第五代諾曼底公爵。從威廉7歲繼位,到他20歲親政的十幾年間,他經(jīng)歷了多次的陰謀(Conspiracy)和暴亂(Riot)。爾虞我詐的宮廷生活(Court Life)把威廉的性格鍛煉得堅強而冷酷。法國國王亨利一世對威廉欣賞有加,這使得威廉有了一定的保護。1042年,威廉15歲時,受封為騎士(Knight)。威廉具有不屈不撓的意志、勇敢頑強的性格,還有為達目的而軟硬兼施的手段。他的婚姻也成了他為爭取強大而進行的政治婚姻。1066年,英國國王愛德華去世,威廉立即提出要求,聲稱愛德華曾答應(yīng)將英國王位傳給他,但是,英國人拒絕了威廉的要求,而推舉哈羅德(Harold)為新的國王。威廉譴責(zé)英國人背信棄義,開始準(zhǔn)備兵馬糧草,打算用武力奪取英國王位。在教皇的支持下,威廉在歐洲各地招募武士(Warrior),很快就集結(jié)了一支擁有百艘艦船的艦隊(Fleet)。1066年9月28日,諾曼人在英國海岸登陸。雙方部隊在黑斯廷斯(Hastings)一帶對峙。在黑斯廷斯之戰(zhàn)中,跟隨諾曼底公爵威廉作戰(zhàn)的,是歐洲大陸上不可一世的封建騎士。1086年威廉下令對全英國的土地、人口、財產(chǎn)等情況進行“搜山檢?!卑愕脑敿氄{(diào)查,調(diào)查記錄被稱為《末日審判書》(Doomsdays Book)。其正式名稱在12世紀后被稱為《土地賦役調(diào)查書》。這是英國中世紀最早的經(jīng)濟檔案。同時,調(diào)查還顯示了當(dāng)時英國的社會情況,也顯示了諾曼征服戰(zhàn)爭對英國的破壞情況。

        (8)英國王室的傳承,雖然都有諾曼血統(tǒng),但不同封地的諾曼家族成為國王后,習(xí)慣上多以該封地的地名作為王朝的名字,蘭開斯特王朝就是一例,以后的約克王朝等亦如此。

        (9)維多利亞女王在位的時期是英國逐漸走向鼎盛的時期,同時也是英國各種禮儀形成的最主要時期。她最終使英國成為世界著名的禮儀之邦。維多利亞女王本人就曾因其高雅的個人修養(yǎng)而享譽歐洲大陸。她制定了一系列嚴厲的家規(guī),對自己子女在修養(yǎng)方面要求相當(dāng)苛刻,稍有不慎便對他們進行無情地鞭打和杖責(zé)。她對自己的要求也是相當(dāng)嚴格的,要求自己處處做到高雅、體面、端莊、節(jié)制(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cency and Morality,Self-Satisfaction)。維多利亞時代被后人稱為“The Polite Society”(文雅社會)。這位英國女王的行為對以后英國的中產(chǎn)階級(The Middle Class)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成為他們相繼模仿的最高標(biāo)準(zhǔn)。Gentleman,Gentle lady等詞即來源于這一時期。維多利亞時代也是英國紳士風(fēng)度的最終形成和完善時期。

        (10)在西方的文化傳統(tǒng)中,中世紀的騎士精神(Medieval Chivalry)對現(xiàn)代歐洲民族性格(National Trait)的塑造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構(gòu)成了西歐民族中所謂的“紳士精神”,形成了現(xiàn)代歐洲人對于個人身份和榮譽的注重,對于風(fēng)度、禮節(jié)和外表舉止的講究,對于精神理想和婦女浪漫氣質(zhì)的尊崇;以及恪守公開競賽、公平競爭的(Fair Play)精神品質(zhì)??傊?,它使現(xiàn)代歐洲人民族性格中既含有優(yōu)雅的貴族氣質(zhì)成分,又兼具信守諾言、樂于助人,為理想和榮譽而犧牲的豪爽品格。騎士的八大美德包括謙卑(Humility)、榮譽(Honor)、犧牲(Sacrifice)、英勇(Valor)、憐憫(Compassion)、靈性(Spirituality)、誠實(Honesty)和公正(Justice)。騎士精神在歐洲中世紀的思想文化領(lǐng)域內(nèi)起著主導(dǎo)作用,如12世紀前后極為興盛的騎士文學(xué)中有關(guān)英國亞瑟王的傳奇故事《亞瑟王和一百個騎士》、《亞瑟王與梅林》、《亞瑟王之死》等,法國的《羅蘭之歌》、德國的《尼卜龍根之歌》、西班牙的《希德之歌》等有關(guān)騎士事跡的史詩、小說、散文,都對騎士的忠誠、勇敢、俠義、愛情及榮譽等進行了歌頌與宣揚。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