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結構的原則
文章的結構沒有固定的格式,但卻有基本的章法可循。所謂“定體則無,大體須有”,指一成不變的體制和結構方式是沒有的,然而文章的大體框架還是有的。所以,寫文章安排結構時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和規(guī)律。
一、結構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及內在聯系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內在聯系,結構只有反映了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文章內容才能符合邏輯,井然有序。作家孫犁在《談結構》中提到:“作品的結構不單是一個形式的問題,也是內容的問題。因此一篇作品既然是描寫一個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備一個進行的規(guī)律,一個存在的規(guī)律。作者抓住這個規(guī)律,寫出這個規(guī)律,使它鮮明,便是作品的基本結構?!笨梢?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是謀篇布局最基本的依據,而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內在聯系,并不是浮現于事物的表面,而是要經過作者的細致觀察和深入分析才能把握。作者一旦準確把握了事物的規(guī)律和聯系,就能迅速梳通思路,找到合適的結構。
記敘性文體,以寫人敘事為主。寫人的文章,可以根據人物活動的時間先后、空間變化以及人物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來安排結構。敘事類的文章可根據一般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即根據事物的發(fā)生、發(fā)展、高潮、結局的過程來安排結構。有些文章為了更好地表現主題,采用倒敘、插敘等手法,使行文跌宕多姿,結構富于變化。
議論性文體可以根據對事物的認識規(guī)律,先提出具體問題,然后從各個層面進行剖析,最后得出結論,即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順序來安排文章的結構。這種結構,正符合人們認識問題的思維規(guī)律,因此“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這樣一個過程也就成為議論文展開論述的順序。但是,具體寫作中作者經常突破這種結構形態(tài),在不違背認識規(guī)律的情況下,按照自己獨特的思路創(chuàng)建結構。
抒情性文體是按照人物感情、心理變化規(guī)律和特點來安排結構的。
總之,文章結構要符合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否則就容易造成邏輯混亂,條理不清。
二、結構要服從表現主題的需要
寫作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反映了作者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看法及思想傾向。因此,結構不僅僅要正確反映客觀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內在聯系,還應該根據表達主題的需要,進行精心安排。
“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是以附辭會義,務總綱領,驅萬涂于同歸,貞百慮于一致。使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扶陽而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里一體:此附會之術也。”(12)劉勰這里強調的是,無論寫多復雜的文章,只要抓住主題,以主題為中心安排結構,就可以使文章前后連貫,條理一致。
組織材料、安排結構、選擇表達方式等都要圍繞著主題,為表達主題服務。因此,怎樣劃分層次、段落,如何安排過渡和照應,何處詳寫,何處略寫,怎樣開頭,如何結尾等,都要從是否有利于表現主題考慮。否則,文章的結構、布局就失去了準繩。
三、結構要適應不同文體的特點
文章結構要受文體的制約。各種文體的文章在結構上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這就決定了安排結構要適應不同文體的要求。
首先從外部構造上看,不同文體的文章具有不同的結構形態(tài)。如詩歌有行和節(jié)之分;戲劇有幕和場之分;新聞則由導語、主體、結語等構成;而工作總結、調查報告的結構又常分為概況、成績、經驗、結論等幾部分。
其次從結構的內容上看,著重點不同。一般的記敘文,要注意敘述的順序,層次、段落的安排,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原因和結果等。一般的議論文,以議論說理為主,在安排議論文結構時,就應考慮中心論點和分論點之間的關系、論點和論據的關系等。
體式一旦被固定下來,就影響著內容的選擇和安排。因此在寫作中,要熟悉文章體式的特點和要求,這樣才能更好地表現內容、安排結構。當然,有時候不同的文體在結構上也可以相互溝通。比如報告文學可以采用電影、電視中的蒙太奇手法,影視文學、小說可以采用散文化的結構。
四、考慮讀者接受心理
寫文章要求作者有清醒的自覺的讀者意識,了解讀者在接受心理上對各種結構方式的適應性問題。
為了適應讀者的接受心理,就要注意結構完整、嚴謹、勻稱、靈活,但是有時也會有所不同。比方說,兒童讀物,結構宜單純,而且力求開頭就喚起他們的閱讀興趣,可多采用對話等;以成年人為讀者群的文章,結構可以相對復雜些,比如雙線或三線甚至多線并行。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讀者的“期待視野”(即由讀者的閱讀經驗形成的思維、心理定勢或結構)也在不斷變化。安排結構一方面要考慮讀者接受文章結構時的心理習慣或“惰性”,另一方面又要隨時以新的結構觀念和形態(tài)提高和改變讀者的接受心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