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回,因果
“佛”是一個形聲字?!墩f文解字》:“佛,見不審也。從‘人’,‘弗’聲?!薄耙姴粚彙本褪恰翱床磺濉钡囊馑?,《說文解字》中把“佛”列在“仿”字之后,解釋的是“仿佛”中的“佛”字。
而我們熟悉的“佛教”的“佛”,其實是用漢字記錄外來語的音譯?!胺稹弊直硎痉鸾碳捌湎嚓P(guān)的意義開始于漢代,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梵語Buddha音譯為“佛陀”,簡寫作“佛”?!胺稹弊志统闪藢S忻~。
漢語中記錄外語的音譯詞也有不少,比如今天我們熟悉的“沙發(fā)”“麥克風(fēng)”“可口可樂”等,而古時的音譯詞,今天就不那么容易看出來了。比如“獅子”,中國原本沒有獅子,漢代時傳自西域,最初人們按當(dāng)時西域語言的讀音寫作“師子”,后來因為是動物,又添加了“犭”旁,就寫作“獅子”了。再比如“葡萄”,也是傳自西域,最初音譯有“蒲陶”“蒲萄”“蒲桃”等多種寫法,后來漸漸統(tǒng)一,寫作“葡萄”。這些詞使用日久,又添加了漢語習(xí)慣的表義形旁,就很難看出是外語的音譯詞了。
與“儒”“道”不同,“佛”不是中國本土的文化產(chǎn)物,它誕生于古印度,由迦毗羅衛(wèi)國(在今尼泊爾境內(nèi))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創(chuàng)始。喬達摩·悉達多被稱為“佛陀”,意思是“覺悟者”,他所創(chuàng)立的以“覺悟”為核心的信仰就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
在后世發(fā)展中,佛教漸漸形成了“小乘”與“大乘”兩大派別。小乘佛教注重自我完善與解脫,凡人可修果位,卻難以達到成佛的境界;大乘佛教則以普度眾生為宗旨,強調(diào)人人皆可成佛,所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其中對中國人產(chǎn)生影響的主要是大乘佛教。
民間接受佛教,往往是從“生死輪回”“因果報應(yīng)”的角度出發(fā),將佛陀當(dāng)作為眾生懲惡揚善的保護神。在佛教語境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不爽。根據(jù)這些報應(yīng),人死后靈魂會進入天道、人道、畜生道、阿修羅道、餓鬼道、地獄道六個不同的去處,善人上天堂,惡人下地獄,誰也逃不出佛祖的裁判。
今天看來,輪回、因果概念的存在或許缺乏科學(xué)依據(jù),也被信仰唯物主義的人們所反對,但它們無疑是向善之人尋求庇護的港灣,是向善之心渴望正義的呼喊。如果有一天,人們的善報和惡報都能在現(xiàn)實中了結(jié),不必等待死后的輪回,不必想象冥冥的因果,則天下幸甚。
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北朝佛造像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