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括提示
為了便于聽眾理解和接受整個演講主題和內容,演講者在演講之前需要進行概括提示,為聽眾搭建起清晰的輪廓。
例如,有人在作題為《誠信不可拋》的演講時,先這樣說:
我演講的主題是:誠信不可拋。圍繞這一主題,我想講四個方面的意思。一是,選擇誠信,因為誠信比美貌來得可貴;二是,選擇誠信,因為誠信比機敏來得憨實;三是,選擇誠信,因為誠信比金錢更具內蘊;四是,選擇誠信,因為誠信比榮譽更具時效。
在亮出以上“藍圖”后,演講者再添磚加瓦,按圖施工;聽眾也就心中有數(shù),漸入佳境。把剛才散在演講之中的關鍵句拎出來,讓它們來個“向前看齊”,也就讓聽眾的思緒從“稍息”姿勢一下子進入“立正”狀態(tài)了!
二、適當重申
適當重申,就像“冰糖葫蘆竹簽兒穿”一樣,把內容與主題很好地上下貫通、前后勾連起來,看似疊加啰唆,實則反復強化,能給人鮮明而統(tǒng)一的認識。
例如一篇題為《傾聽長征的聲音》的演講辭,演講者在說了長征中的豪邁、艱辛、悲壯、喜悅等方面的事例和感悟后,重申道:
長征的聲音,就是“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的豪邁;長征的聲音,就是“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艱辛;長征的聲音,就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的悲壯;長征的聲音,就是“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的喜悅。
這里的重申,也就是在演講之中,用精練的語句對主題作一而再或再而三地確認。當然,重申也不是遍地開花,一般是在事例或感悟的轉折處,在收束處要言點示。
重申的語言可以前后如一,也可略加變化,但,變也要“換湯不換藥”,形式變了,主題不變。
三、詳細分析
在演講中往往會出現(xiàn)用例、說理都讓聽眾感到陌生、難解的情況,這時演講者就一定要詳細解釋和分析。例如有篇演講這樣舉例論證:
一位富翁和一位乞丐同時拜訪智者。富翁捧出大把的黃金,傲慢地甩在智者面前,智者眼皮也沒抬,只伸出五個指頭;乞丐拿出一個吃剩的饅頭,恭敬地放在智者面前,智者仍然閉著眼睛,又伸出五個指頭。后來乞丐經(jīng)過拼搏,成為富翁;富翁紙醉金迷,最終淪為乞丐。兩人再次拜訪智者,智者仍然不答,依舊伸出五個指頭。弟子不明白,問智者,智者回答,人有高低貴賤,就如手指長短不一,但都是指頭。
演講者說到這里,雖然借智者之口表達清楚了主題,但聽眾并不十分明白例子中的富翁和乞丐為何變化懸殊。此時,演講者如果具體分析分析事與理,就會使所論內容更易于被人們接受。譬如這樣說:乞丐從智者的五個指頭領悟到自己同樣是人,自己現(xiàn)在雖然是無名指,纖細柔弱,但也是不可或缺的指頭,于是有了自信,最終成功了;富翁冥頑不化,只看到五個指頭的大拇指,沾沾自喜,不思進取,結果陷入失敗。詳細解析演講內容中的生僻處、疑難處,要想聽眾之所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