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同居中的自我呈現與親密關系構建——以“愛情公寓”網站為例
溫海玲
作者簡介 溫海玲,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南京鼓樓漢口路22號,E-mail:searing1943@gmail.com。
摘 要 網絡同居作為一種需要長期經營的人際交往關系,勢必對網絡親密關系的發(fā)展產生一定影響。本研究通過深度訪談和參與觀察,以網絡同居為切入點,將現實人際傳播中的社會滲透理論引入虛擬人際傳播中的親密關系發(fā)展步驟來進行分析,用以解釋自我呈現與親密關系的構建過程,從而得以檢視社會資訊處理理論在網絡同居主題下的適用性。
總體而言,在網絡同居的主題下,親密關系依循探索期、蜜月期、磨合期和家人期等階段逐步構建起來,并且不同類型親密關系的構建依賴不盡相同的呈現策略,總體表現為虛實之間的拉扯,而對發(fā)展不同類型親密關系的期望又進一步影響了雙方的揭露水平。
首先,網絡同居者通過采取“部分或全部真實的呈現”、“文字呈現”、“圖像呈現”、“主動形象的行動呈現”等策略來尋找同居對象。這符合Walther所說的選擇性自我呈現的意涵,但當使用者意識到將與特定的交往對象有進一步互動時,選擇性自我呈現則被抑制,趨向真實。其次,同居關系建立起來之后,進一步表現為三類發(fā)展路徑:網絡戀愛、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的愛、朋友之戀。前一階段趨向抑制的自我呈現策略由此出現不同的變化:網絡戀愛雙方偏向于理想的自我呈現;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的戀愛雙方呈現理想與真實自我的擺蕩;朋友之戀雙方則偏向于真實的自我呈現。
關鍵詞 網絡同居,自我呈現,親密關系
網絡戀愛是虛擬交友的進一步發(fā)展,而網絡同居的誕生,則是把男女雙方的關系更推進了一步,于是,在現實社會中被人們所不以為然的同居關系,因為網絡所具有的隱匿性、互動性的特質,一方面滿足了使用者的浪漫夢想,另一方面卻也逃離了現實中約定俗成的規(guī)范。在交友網站中,單一的留言板、照片和日記功能已不能滿足使用者的需求,同居網站應運而生,以提供更多動畫、圖像符號、體驗式游戲的多媒體服務來吸引網友。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具有“網絡同居”平臺功能的網站已經過百家,而每個網站上過著同居生活的人數少則幾千,多則上萬,僅以本研究的研究場域“愛情公寓”為例,注冊用戶近2400萬,其中每月活躍用戶數為734萬[7]。
那么,網絡同居作為網絡交往的一種流行方式,這種親密關系是如何構建的?網絡同居者如何在這種空間中展示自己、吸引他人?對關系的發(fā)展又帶來什么影響?
一、研究問題
本研究旨在以網絡同居為切入點探討在可預期未來互動的網絡交往中,自我呈現與構建親密關系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希望對網絡親密關系的互動發(fā)展歷程提供一個更深入的認識,如圖1所示。
圖1 自我呈現與親密關系發(fā)展
首先,從關系建立前到關系建立后的自我呈現策略如何變化?按照Walther的社會資訊處理理論,在計算機中介下的交往雙方會進行“選擇性自我呈現”(即彰顯其正面特質,回避負面缺點),經由彼此的回饋,雙方很快便能建立起親密關系,亦即“超人際交往”。對于網絡同居尋求者來說,“選擇性自我呈現”確是吸引同居對象的重要手段,然而,當同居關系建立之后,他們將面臨更進一步的交流,甚至有可能走入現實生活,那么在這種可預期未來互動的情況下,個人的自我呈現是否有所改變?
其次,網絡同居中的親密關系是如何構建的?自我呈現策略如何與之相互影響?社會資訊處理觀點中的親密關系發(fā)展步驟為:預期未來互動→減少不確定性→自我揭露、尋求資訊→關系發(fā)展→關系延伸→親密關系。這種觀點被用來剖析各種網絡關系主題,然而,在網絡同居情境下,這種線性發(fā)展模式是否過于理想?根據社會滲透理論,親密關系的發(fā)展過程也是自我揭露程度的拉鋸戰(zhàn),而自我揭露水平的變化可以反映出自我呈現的策略,這就意味著從“自我呈現”到“關系發(fā)展”之間應存在更為復雜的關系。
二、研究設計
本研究在虛擬同居關系發(fā)展的歷程上,將以社會資訊處理的觀點來作為分析的基準,將現實人際傳播中的社會滲透理論引入虛擬人際傳播中的親密關系發(fā)展步驟來進行分析,從而得以檢視社會資訊處理理論在網絡同居主題下的適用性。
1.研究個案
據《2008年4月份中國交友婚戀網站市場份額統(tǒng)計報告》[8]顯示,交友婚戀網站前三名珍愛網、愛情公寓、9158互動家園共占市場份額53.60%。珍愛網的定位是專業(yè)性的婚配網站,使用者難以透過網站進行長期的互動交流;而愛情公寓的定位為“最受女生喜愛的溫馨交友社區(qū)”,是國內最大的女性SNS交友社區(qū),其特色在于提供虛擬同居服務,強調家的感覺,在關系發(fā)展的過程里夾雜了很多沉浸因素——包括擬人化圖像、動畫功能設置、心理上的想象等,這些均影響著使用者的自我呈現,進而影響關系的發(fā)展。這符合本研究的目的——在長期互動的過程中考量關系的發(fā)展。因此,研究選擇iPart愛情公寓網站(www.ipart.cn)[9]為研究場域,它成立于2003年8月,截至2010年4月10日晚上11時,網站共有23,935,603位注冊用戶。愛情公寓針對白領女性及大學女生的需求來設計網站,創(chuàng)造虛擬同居的概念,讓遠端的朋友也能借由布置小屋、寵物飼養(yǎng)及灌溉花園等功能聯(lián)系彼此感情。
2.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深度訪談和非完全參與式觀察法。首先,以深度訪談為主,通過半結構式的訪談大綱進行訪談、收集資料。因為通過訪談的方法可以進入受訪者的內心,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和思想觀念。其次,以非完全參與式觀察為輔,收集一些客觀資料,并借由研究者自身的經驗去同理并理解其行為及意義。研究者以“邊緣成員式研究者”的身份進行觀察,即注冊成為“愛情公寓”網站成員,但并不進行網絡同居,如此為建構自己的有關理論提供具體的論證基礎和背景脈絡。
根據網站資料,使用者年齡集中于18~35歲,男女人數分布比例平均。故依照研究目的,本研究采取立意取樣,取樣原則以有豐富網絡同居經驗的受訪對象為優(yōu)先,透過滾雪球取樣以及公開征求的方式(在網站上虛擬同居天數前100名的留言板上征求自愿性樣本),最后召集并甄選出10名受訪者(男女各5名),年齡集中于18~35歲之間。他們的同居經驗滿足以下三個條件(親密關系的三個特征):一是兩個人有長時間互動;二是在這種關系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活動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三是兩個人相互影響力大。如表1所示。
表1 訪談對象基本資料描述
三、研究發(fā)現與分析
1.為何網絡同居?
網絡空間可以是一個模擬的心理幻想世界,逃脫現實生活單調的狀況;它可以擴大生活圈、超越真實環(huán)境的限制;網絡空間讓人能依自己的想象力來發(fā)展?jié)撃芎团d趣。通過對訪談以及對使用者自我介紹的分析,可將受訪者的網絡同居參與動機大致分為如下五類:游戲心理、交朋友、好奇心理、宣泄情感、現實生活的延展。其中,較多的受訪者以“交朋友”為動機。
(1)交朋友
傳統(tǒng)的面對面交流的缺陷之一就是:你的好友圈是封閉的。而網絡則可以充分發(fā)揮它的互聯(lián)性,在這里可以沒有國界、地域等具體的地理位置限制,它給了人們直奔交往主題的可能性。本研究亦驗證了這一點。從訪談來看,男性訪談者會較為直接地表明自己的意圖:尋找異性朋友。受訪者“白開水”和“騎著螞蟻找你”均提到:“想多交幾個異性朋友?!笔茉L者“深邃的風景”則表示自己被公寓的定位——“最受女生喜愛的網站”所吸引。女性訪談者較為忌諱提到“異性”,但“多認識幾個朋友”則被屢屢提及。
我喜歡在網絡上認識朋友,因為平時上班也就是同事,平時在家時間多,也很少能接觸到別人。(白開水)
(2)現實生活的延展
對于一部分人來說,網絡只是現實生活的延展。對他們而言,網絡處于匿名性消逝或是半消逝的狀態(tài),比如開心網和校內網,最基本的功能就是在網上重建現實中的熟人關系。對于網絡同居者來說也是如此,受訪者FRANK提到:“有著現實做基礎,這種關系讓人更踏實?!婢W絡同居,我也會和現實中的熟人一起玩?;蛟S有一天,會和我那一位在現實中確定某種關系了以后,再順便玩玩網絡同居吧。我覺得那個時候如果玩,應該就像我們平常用IM、SNS一樣,只是現實生活的延展而已?!?/p>
可見,他們與現實中已認識的朋友網絡同居,以網絡親密關系來補充現實關系。他們或許是對僅僅基于網絡的關系存在著畏懼,又許是想通過此舉來更好地發(fā)展現實親密關系:
我跟我老公在現實中同居了幾年后才發(fā)現愛情公寓,所以兩個人就在網上也同居了,感覺還是不一樣的,兩個人一起澆澆花,養(yǎng)養(yǎng)狗,裝修一下房子,還是蠻有情趣的。(牧野悠)
(3)游戲心理
施仁鳳在闡述電玩游戲的虛幻實踐研究中指出,電玩世界提供一個轉換的空間,介于真實世界與幻想世界之間,玩家在“玩”電玩的過程中,會有自我重塑的認同建構,借由非自然的、刻意制造的虛擬物,讓自身在虛擬與真實的交合中去體現幻想的快感。網絡同居也提供了這樣一種真實與幻想相結合的空間,用戶可根據自己的喜好裝扮房屋和人物形象,可以種花、養(yǎng)寵物,而這些源自于現實生活的虛擬物,可以讓使用者體驗角色扮演的快樂,獲得游戲的快感。
隨機點到的,就注冊了。當時沒什么東西玩,一直喜歡此類的游戲,比如模擬人生。以為這個也是這樣的游戲,所以就注冊了。(精武門櫻木)
(4)好奇心理
各種類型的交友網站對于網絡使用者來說已不足為奇,同居網站也讓人躍躍欲試。“同居”向來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一個曖昧的詞語,那么,網絡同居又為何物?以此為主題的愛情公寓難免讓人好奇:
當時感覺這個網站名字挺怪,不過既然是愛情公寓,那就感覺理所當然里面都是沒有結婚的年輕人,所以第一次,我沒有進去。后來第二次看到,呵呵,忍不住想了解一下,就注冊了。(白開水)
(5)宣泄情感
就像人們去唱KTV時所做的情緒宣泄,或是聽音樂來釋放自己工作上的壓力,網絡同居也具備這樣的功能,它可以讓人暫時逃避現實生活中所遭遇到的不順與痛苦,因此,人們將現實生活中所遭受到的壓力和痛苦借由這個空間來宣泄,借由文字書寫以及人際回應來尋求發(fā)泄。由此,在這個虛擬空間,有人得到了情緒的宣泄,有人則通過投入這樣暫時性的活動領域,獲得愉悅與滿足:
我自己的生活沒有了目標,不開心了才去愛情公寓走走的吧。(weng哥哥)
這里面沒有人認識我,我覺得我不愛我老公,我想要另外一個家,虛擬的家。這樣似乎也不算出軌。(愛落點)
使用者因為各種社會心理動機而上“愛情公寓”,有了發(fā)展關系的動機后,他們開始出現自我表露的訊息,經過一段時間相處而有固定的人際網絡,最后可以發(fā)展出親密與感情層面的關系,如友誼與愛情等。
2.自我呈現與同居關系如何建立?
使用者的呈現是通過展示自我以吸引人的注意,它可以直接針對特定的目標對象,但也可以不直接與目標對象遭遇,而是去建構有利于展示自己的環(huán)境。若所揭露的信息較為豐富,那么往往有助于形成對對方的初步印象,并且可以探知對方的交友態(tài)度。不管是自己主動挑選合適的同居對象還是吸引對方向自己發(fā)出同居邀請,都離不開個人的呈現策略。
從訪談資料來看,呈現策略有多種。
(1)策略性欺騙vs真誠以待
受訪者大多表示在與對方交流之前必定會先看其個人資料和照片。同樣為了吸引人,不同受訪者卻有相反的呈現策略?!鞍组_水”表示填寫假信息是為了吸引人;而“愛落點”則認為真實才具吸引力。
雖說絕大多數受訪者對網絡欺騙持負面評價,但這種部分虛假的“策略性欺騙”的呈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確實被接受,并可取得實質效果。白水表示自己并非全部保留,部分真實的欺騙反而是一種有彈性的交往方式,“我的居住地區(qū)寫的是火星,大家都知道我是在騙人,吸引人進而建立起聯(lián)系之后,若遇到心動的,我就會告知對方我是哪里人,若不想繼續(xù)發(fā)展的,那就沒必要了。”
愛落點則表示“虛假的資料交到的朋友也就不一定是真心”。可以肯定的是,在網絡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與她想法相同,這與她的經歷也有關系,“一開始我也把自己的資料虛假,但是當面對真誠想交友的對方時,我感到有點不好意思”。
其實,不管是策略性欺騙或是真誠以待的呈現方式,它們都有個前提:部分真實或是全部真實。這也部分反映出婚戀社交類SNS的主要作用——基于真實資料(不一定是姓名、性別等資料,也包括愛好、文化、價值觀等)的社會交往的網絡工具。雖然“白開水”將自己的人口統(tǒng)計資料進行虛化,但個性、興趣愛好等資料卻是真實的。因此用戶在其中的自我展示既包含了現實社會中的特點,又產生了不同于現實的新特點。
(2)共同話題或是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現
日志通過直接的抒情,或者對事件較為詳細的描述,能反映出個人的觀點、性格、處事方式、價值觀等等,由此,瀏覽者形成對這個人的評價,個體形象也就塑造起來。所以通過日記或是留言來制造共同話題或是吸引人氣往往是使用者較常采用的呈現策略。
多數人在日記書寫上所呈現的面貌較為片面,這可能不利于關系發(fā)展,也有受訪者會采取系統(tǒng)性的方式來呈現自己,即所書寫的日記主題是較為全面的。比如“霸氣的寶貝”的日記分類為:心情故事、今天心情、人生哲理、音樂心情、同居心情、時尚心情。
有受訪者(如“霸氣的寶貝”、“漂亮貓”)在找尋同居對象時,會把自己的嗜好以日記的形式表達出來,以便吸引那些具有同樣志趣的人來進一步交往,旅游經驗、美食經驗、幽默笑話或是文學創(chuàng)作都可作為日記主題。通過制造共同話題,雙方有了進一步交流的可能。
“白開水”的后三個同居對象都是主動對其“拋繡球”,他認為主要是因為她們看了他的日記。他表示寫日記的目的就是為了“吸引MM”。為了加強效果,他在自我介紹中還寫道:“我一共寫了N篇日記,你都有看過嗎?”從其日記內容來看,均為幽默的笑話或故事,并且多是引用與轉帖。他認為這樣能讓觀看者認為“自己是一個能為別人帶來快樂的人”。但他同時也認為通過在日記中有感而發(fā),可以認識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分享共同的感受。
(3)男女不同的圖像呈現
不論日志、照片還是其他形式的展示,都是通過虛擬的網絡符號為媒介,轉化成社會中真實的“人”的形象,來給他人留下印象、塑造自我形象。同時從與他人的互動中獲得自我形象。
不管照片“所表現的”自己如何,它無疑是顯露相關自我信息的一種最為直觀的方式。精武門櫻木和騎著螞蟻娶你都認為只有女性的照片才能吸引人,但他們基于明確的交友目的,為了呈現一個真誠的形象,仍傾向于主動公開的方式。但即使公開了外貌信息,對自己外貌較不自信者也會如Joinson所主張的,盡可能采取神秘的策略來整飾個人形象?!膀T著螞蟻娶你”對研究者表示“自己長得不好看”,觀察他的相冊,可以發(fā)現他的照片都是色調較暗或是模糊,并且以半側面照為主??梢?,他一方面想呈現真誠的交友形象,但另一方面,又不愿完全展示自己的外貌。
但“牧野悠”卻有不同的看法,她表示自己長得不漂亮,所以不愿意上傳照片,但這并不意味著不真誠,“若是有誠意交朋友,一定要在意對方長什么樣嗎?”但無疑從交友策略來說,上傳照片能夠呈現出一個較為積極主動的形象。這種圖像信息或多或少會影響交往雙方的判斷。
此外,受訪者在照片的挑選上會盡可能忠實呈現,但仍會以有印象加分效果為標準。
確實,照片可以好好挑,不同的照片效果真的差好遠,就是說你應該挑一個看起來像本人,但又要比本人漂亮一些的照片。(漂亮貓)
一般來說,女性在呈現自我形象時,會比男性更注重,她們會選擇上傳看起來比較美麗的照片。受訪者都不會太多使用藝術照,基本上都表示希望瀏覽網頁者看到的是真實、自然的自我形象。此外,女性受訪者“白開水”認為彼此留意的起點應該是日記,而男性受訪者“騎著螞蟻娶你”和“精武門櫻木”都認為彼此留意的起點是照片。
(4)主動形象的行動呈現
這點主要是從男性訪談者的經歷來看,這與現實情況類似,在關系的建立中,主動方為男性居多,而女性往往處于一個被動挑選的位置。受訪者“白開水”在最初就是采取普遍撒網的策略來邀請同居對象,“精武門櫻木”表示在公寓里留言一般是男人給女人留的。或許,網絡并沒有發(fā)揮預期的性別權力轉化功能,人們仍舊將現實社會中的既定價值觀帶入網絡空間中,網絡仍多少再現了現實中不平等的性別價值。并且,看似選擇權在女性手中,實則男性擁有更為廣闊的選擇范圍。男性通過行動將自己塑造成一個主動的交友形象,可以給自己更多的選擇機會。
第一個策略就是主動出擊的留言。如“weng哥哥”的做法:“等著女孩子上門是不可能的,但若直接問人家可不可以交朋友似乎有些唐突。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去給她的日記留言或是回復?!?/p>
第二個策略是參與論壇互動?!熬溟T櫻木”的經歷也可以說明主動呈現所帶來的回報,他在論壇中從沉默者轉變?yōu)榉e極發(fā)言者之后,對他表示青睞與欣賞的女性用戶明顯增多。
第三個策略則是升級為VIP會員。在眾多免費的一般會員中,若愿意付費成為VIP會員,也會給人一種“我真的愿意為交友多付出一些努力和成本”的感覺,不論付出的金錢成本對此付費會員來說是高或低,但這付費行為已可解釋誠意和主動積極性,對于經營自我形象也有幫助。
我看很多VIP會員的人物形象和公寓都很漂亮,若我的
房子空落落的白墻一片,那誰會來跟我做朋友?(公寓迷族)
可見,部分或全部真實的呈現、文字呈現、圖像呈現、主動形象的行動呈現等策略都可以影響同居關系的建立。那么,同居關系建立之后,發(fā)展的情形如何?自我呈現策略有何變化?
3.自我呈現與同居關系如何發(fā)展?
網絡同居關系的建立并不意味著親密關系的建立,它只是親密關系建立的第一步,而了解其后的發(fā)展過程,必須先對網絡同居中的親密關系類型進行區(qū)分。
親密關系的特點有三個:一是兩個人有長時間互動;二是在這種關系中包含著許多不同種類的活動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動及興趣;三是兩個人相互影響力大。本研究所謂“親密關系”則以滿足以上三個條件為準,結合受訪者的同居經歷,從而把網絡同居中的親密關系分為網絡戀愛、朋友之戀、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的愛。我們可以發(fā)現它們遵循的具體發(fā)展路徑并不完全一致,比如,它們在每個階段所花費的時間并不一樣,自我揭露的方式與面向也不相同。而其中的不同點才是我們主要關注的,因為從中可以看到自我揭露與親密關系的相互作用。
三種類型的親密關系如圖2所示,下文將分類型進行探討。其實,網絡同居關系還存在其他一些類型,比如肉體之愛、游戲式的同居等,但這些類型并不符合本研究對“親密關系”的界定,故將之排除在外。
圖2 網絡同居中的三類親密關系
(1)網絡戀愛與自我呈現
本研究中,網絡戀愛指發(fā)生在網絡上的愛情,雙方在網絡上陷入熱戀,甚至稱彼此為老公、老婆,但是卻從不見面,不涉及現實生活,屬于精神上的戀愛。同居雙方對此達成一致,在網絡上同居、戀愛,不走入現實生活。
“霸氣的寶貝”與其同居對象(網名為“小宇”)之間的關系就屬于典型的網絡戀愛。雙方同居近一年,從認識到建立同居關系之間僅差一天,探索之后迅速進入同居蜜月期,其間有磨合,之后進入同居家人期,目前關系漸趨冷淡。
①探索期:涉及親密話題
這個階段是指探索式的情感交換。對于追求網絡戀愛的人來說,在這一階段就已經有較多的溝通,因為并不考慮現實的可能性,所以基本的個人情況并不是此階段的主要話題,雙方的表露可涉及親密話題。他們往往一開始就進行大量的自我揭露,以心情或情感式揭露為主,并且很快切入到交往的主題,由此加速建立互賴關系。這與網絡之戀的性質有關:無壓力、無負擔。
“霸氣的寶貝”認識“小宇”的第一天,就“哭著”向對方傾訴了自己的害怕:“在我連接和他之間的那條網絡傳送帶的時候,我對他說:我想哭,可以嗎?”“哭訴”之后,兩人隨即建立了同居關系。Altman與Taylor指出自我揭露的深層次是透露個人的愿望和害怕,按照此解釋,網絡之戀的同居雙方可在最短時間呈現較深層次的自我,以此迅速建立起親密關系。
在這一階段,“霸氣的寶貝”還主動承擔起了布置房間和飼養(yǎng)寵物的責任。她“用了兩天的時間,終于把溫馨的小家裝修完畢。每一間都充滿了愛情浪漫的色彩”。通過房子的布置來向對方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對方呈現自己對這份感情的期望,從而引發(fā)對方的表露;而共同的布置更是可以加強交流增進感情。這是眾多網絡同居者都會采取的表露方式。
網絡互動的第一階段很重要,如果互動不錯,雙方進展會非常快速。對于想從網絡中尋得戀情的人來說,其實網絡中的互動與交談較為輕松與便利,不像現實生活中需要用約會的方式進行,面對面也容易因為有壓力而不敢真正表現自我,反而要花費較多時間來探索彼此的喜好與心意,倒是透過網絡,能使人先真正去認識這個人,亦可能較為輕松地表達個人意見,進展也比一般現實生活中的進展來得快。
②蜜月與磨合期:大量親昵話語
在短暫的探索期之后,網戀雙方迅速進入同居蜜月與磨合期。進入這一階段的表現是雙方出現較多親昵的話語,并且大多談論雙方的事情。兩個人互相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生活近況、人生規(guī)劃等話題,增進了解與發(fā)展關系,但如何從談論個人的事擴展到兩個人的事,則是愛情關系發(fā)展的重要過程。
我們說的話跟情人差不多。來,親一下,啵一下。臨睡了,兩人還要親親半天,像戀愛的過程。(霸氣的寶貝)
同居的第四天,“霸氣的寶貝”還以“下輩子,我還要和你在一起”為題發(fā)表了日志。這一階段,他們每天保持互動,共享共同的活動及興趣,并且如現實中的戀人般進行虛擬的生活。
網絡的立即性與跨時空特性,會使網絡戀情者在短時間內有大量的互動溝通,例如一天可能有多次聯(lián)系,或是數個小時的聯(lián)系,而聯(lián)系的時間越多,彼此自我揭露便更多,故能在短期內建立起一種相互依賴的親密感。“霸氣的寶貝”表示雖然不同一個空間,但是彼此的感情是真實的。在同居遇上的第一個中秋節(jié),“小宇”沒有上線,因此她一夜未睡。這種依賴感與現實生活并無二致。至此,親密關系建立。
在這階段,雙方交流的話題開始擴展到除了感情以外的其他方面:“上大學時候發(fā)生的趣事與他去分享”、“也拐著他要聽他以前的冷笑話”、“一起分享彼此的喜悅,一起聆聽對方的生活瑣事”,亦即從情感式揭露擴展到生活主題的揭露。
同居雙方也逐漸表現出彼此性格的差異,并互相適應?!靶∮睢睂W絡戀情不自信,一度情緒化的不辭而別,而“霸氣的寶貝”并沒有放棄,兩人經過磨合,感情趨于穩(wěn)定。從這段網戀的磨合經歷來看,負面的自我揭露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
③家人期:多層面的自我揭露
經過蜜月與磨合之后,雙方開始穩(wěn)定地交換感情,彼此坦率并揭露多層面的自我,步入同居家人期。經過之前的自我揭露,此時情感成為可預期且可理會,雙方較能預測對方的行為,并視為家人:
雖然爸爸媽媽哥哥都不能在我身邊,和小宇也相隔千山萬水,但在我心情最無助最迷茫的時候,還能聽到小宇溫柔的聲音……在工作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收到我的短信說我
出了意外,會急忙打電話問我有沒有受傷。(霸氣的寶貝)
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發(fā)現,雙方能互相理解,可以表現迷茫、無助,可以展露深層次的自我知覺。在這一階段,情感與關系因持續(xù)互動而穩(wěn)定維持著,雙方彼此信任,并可能給予承諾:
我們的公寓密碼是相互知道的,但卻不會去私看對方的留言;彼此有工作的應酬,只會短信說聲去向,卻不會追問對方和誰在一起去哪里。(霸氣的寶貝)
在大幅度的互動后,在此階段會慢慢變成小幅度的例行性互動。并不是代表關系已轉淡,而是在同居生活的行為可能已經變成了習慣,而當初擬定的生活公約也可能變成了一種儀式。不過雙方的互動與注意力還是持續(xù)存在,只是沒有以往那樣的頻繁。換句話說,同居關系的發(fā)展若是沒有斷裂或重組,隨著時間拉長,互動就會轉變得像家人一樣理所當然。小宇因為工作忙碌,只能偶爾抽空上站留言。但雙方每天依然有電話聯(lián)系,此時,公寓已完全由“霸氣的寶貝”照顧。這也是網絡同居的特別之處:雖然一方離開,但另一方仍可通過對公寓的照料來表達情感。但這段時間并沒有維持多久,隨著雙方各自的忙碌,聯(lián)系越來越少,“就是生日或心情不好了,偶爾聯(lián)系下”,不持續(xù)的互動,導致這段網絡同居關系名存實亡??梢?,網絡之戀比現實關系更需要用心經營,縱使已經到了穩(wěn)定交流期,雙方已經互相了解,但因為互動的不持續(xù),關系仍可斷裂。
由此,我們看到了網絡同居中精神戀愛的整個發(fā)展過程,在短暫的探索期之后,網戀雙方迅速進入蜜月與磨合期,隨后步入同居家人期。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從雙方揭露的內容以及所塑造的形象看出來其中的自我呈現特點:呈現表現為多個層次,并且自內而外展開。這與自我揭露的內容有關:自我揭露從心情或情感式揭露擴展到雙方生活主題式揭露,再進一步揭露各層面的自我。而現實中交往雙方的自我揭露一般是先從表面特質開始,再到期望和知覺,然后才是需求、感覺、價值觀等。探索式的情感交換一般涉及的是友善而不親密的話題,但在網絡之戀中,探索期就已涉及親密話題。
同居雙方在關系建構時偏向于理想化的自我呈現。正如“霸氣的寶貝”對同居經歷的描述:“落難公主遇上騎士”。在她心目中,“小宇”就是完美“騎士”的形象;她所呈現的就是一個完美的“公主”形象。比如,在同居過程中,自始至終都由“霸氣的寶貝”照看房子和寵物,她表示:“布置房子很累的,其實我不愿意,但是我希望他能感動,喜歡他夸我?!彪m然能向“小宇”傾訴自己的心情,但在“小宇”面前她一直是體貼而溫柔的,而現實生活中的她很霸氣。正是因為網絡之戀的無壓力無負擔,并且不必擔心見面的落差,讓同居雙方可以盡情地扮演對方心目中理想的那個“他”或“她”。
(2)現實之戀與自我呈現
公寓中不乏從網絡延伸至現實的愛情,即雙方結成網絡同居關系之后,經歷一段時間的交流,然后見面步入現實生活。本研究的受訪者“愛落點”、“牧野悠”、“漂亮貓”等均有發(fā)展現實之戀的網絡同居經歷。受訪者白水表示自己也希望通過網絡同居發(fā)展現實之戀,無奈找不到同城的女孩同居而作罷。
①探索期:大量而非親密的揭露
“愛落點”的同居經歷較為復雜,她在現實中已結婚生子,其同居對象亦是如此,但他們卻也步入了現實——見面、約會,并繼續(xù)保持網絡同居關系。這可以和“白開水”的經歷相比較,她們和各自的同居對象在現實生活中都已結婚生子,并且雙方都有一定的年齡差距。但她們的參與動機不同:白開水希望在網上尋得可以交流的對象,以交友為目的;而“愛落點”則表示“因為家庭的原因,感情一直很空虛吧,也想找一份真愛”。這也就決定了她們各自的同居經歷將有極大的不同:一個建立起知心朋友的關系;一個走向了現實戀愛,但卻逾越了現實倫理。
“愛落點”在與對方淺層面的交流之后就步入了同居關系。之后雙方開始進行探索式的情感交換,這個階段的發(fā)展與追求網絡戀愛的同居者來說可能較為類似,因為從本質上來說,兩者均屬于網戀,同居雙方均為戀人關系。但對于明確追求精神戀愛的人來說,他們并不考慮現實的可能性,所以此階段的表露可能較為大膽而親密;而很多人一開始可能并不明確自己與對方有沒有發(fā)展為現實戀愛關系的可能,所以此階段的表露程度高于現實生活,可以進行大量的自我揭露,但卻并不一定會迅速涉及親密話題。
也就想到什么聊什么了,會問一些跟教育有關的問題,因為他是老師嘛。(愛落點)
“漂亮貓”則對自己想要的戀情較為明確,她認為網戀一定要發(fā)展至現實生活才有意義。所以對她來說,則需要了解有沒有發(fā)展的可能性,也會或多或少切入與“交往”有關的話題,從而大概了解彼此有無發(fā)展的可能。
②蜜月期:帶著期待和想象的密集互動
在彼此有好感與希望更多了解的基礎上,雙方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密集互動。自我表露以情感和生活為主題,在相互揭露的推動下,雙方的親密度和信任感大為增加。
聊他的兒子,他很愛他的兒子;心情不好時,向對方傾訴。記得有一次他和他老婆吵架,被他老婆趕出家門,那天他沒處去,找了個網吧,我陪他聊到凌晨3點。(愛落點)
如果這個階段的信任基礎沒有建立好的話,關系通常會停滯不前,甚至衰退、惡化。比如,受訪者認為對方雖然有知音的感覺,兩人在一起也很快樂、有默契,但是不夠了解對方的想法仍然阻礙著他們進一步的發(fā)展。雙方可能就從網絡戀人關系轉為朋友關系。
有些人雖然很有話聊,但是總覺得不夠真誠。這樣的就還是網上聊聊就OK了,沒必要見面。(漂亮貓)
因為渴望成為戀人關系,所以他們會有意凸顯自我特質或較為理想的一面,以吸引對方;雙方對彼此都有較多的想象與期待。但因為考慮到見面的可能性,彼此又怕給予對方太多的想象而導致見面的落差,所以理想戀人形象的呈現又會開始偏向真實的一面。于是,選擇性自我呈現在虛與實之間擺蕩。
兩個人都抱著以后能見面的態(tài)度,就是異性相吸吧,感情上的事情也不是說欺騙,但會隱瞞復雜的經歷。還有,我想到要見面,女孩子嘛,可能還是比較擔心外貌問題,所以我會給他灌輸,別以為我很漂亮哦……(漂亮貓)
其實從認識到見面的這個過程可長可短。部分使用者可能僅是在與對方簡單了解的基礎上就見面,暫且不論見面的感覺是否良好,之后可能還是會在公寓上同居。那么蜜月期將發(fā)生在見面之后。
③延伸期:見面為關鍵
對于追求現實戀愛的同居者來說,見面往往就成為同居雙方關系持續(xù)或斷裂的轉折點,但對于彼此揭露較多的網絡同居者來說這一點并不絕對。
吳姝蒨、簡恒信分別指出,因為虛擬情境隱含了對另一方的想象和期待,一旦回到現實,若落差太大,虛擬世界的交往關系就會終止。本研究有相似的結果,比如,有受訪者指出,原本在同居關系的互動中一直維持良好的社交關系,但是見面一次就足以'毀之前的記憶。
當初也是她主動邀請我同居的,聊是聊得還不錯,問題是她總說自己是美女,你不說就算了,唉,搞得我很期待地見面,見了面我就想死?;氐郊椅揖婉R上再注冊了一個賬號。以前那個就不用了。(迷族珍愛)
也有受訪者的經歷表明這一點在彼此揭露較多的網絡同居關系中并非是絕對的。他們見面雖然有落差,但因為之前交流比較多,已經有相互依賴的感覺,縱使外貌有落差,無法成為戀人,但卻能轉為可以談心、保持長期聯(lián)系的朋友,雙方的同居關系并不至于斷裂,而是步入穩(wěn)定交流的階段,依然可以進行情緒性的揭露。
若見面沒有落差,或者比想象的更滿意,雙方的戀情往往就能夠延伸至現實生活中。比如“愛落點”的見面經歷:“見面后就是了解一個真實的他了呀,以前的只是在自己的想象范圍展開的聯(lián)想。他與我想象中的沒有區(qū)別?!?/p>
延伸至現實交往后,網絡的使用率會大大降低,溝通渠道會發(fā)生轉移,與現實中的戀愛發(fā)展路徑趨于同路,兩個人的相處落實在生活中。
④家人期:親密性降低或儀式化同居
見面之后,若是雙方不滿意或是見面沒有感覺,那么同居關系會日趨平淡,最后斷裂,但礙于事先的交往,同居雙方可能并不會快速斷裂,而是繼續(xù)維持網絡交流模式,但當雙方回去過兩人的同居生活后,互動方式會發(fā)生改變,慣性的動作依舊存在,只是頻率并非如往常一樣多。關系處于一個漸趨冷淡的家人期,直至斷裂、尋找新的對象。
后來我們還是上公寓的,我是想畢竟我們還養(yǎng)了貓貓狗狗的,而且之前一直上,就算見面沒有感覺也不可能一下就
不上的呀,又不是網絡征友,不滿意就算了。呵呵。就這么持續(xù)了一段時間吧。(漂亮貓)
彼此的問候還是存在,閑扯一些無關緊要的日?,嵤?,這些交流的話題親密性降低,自我揭露的深度也漸弱。于是反過來影響雙方對彼此關系的定義。
還是會聊天,還是哥哥妹妹相稱,但漸漸少了情話,像是老朋友般問候,老朋友般談談心情,或是無關緊要的事情,反正就對同居沒什么熱情了。(漂亮貓)
另外一類是見面之后,雙方彼此滿意,步入現實交往。不過,雖然溝通渠道發(fā)生了轉移,但同居行為依然存在,只是漸漸成為一種儀式或是象征。
雖然新鮮感已經沒了,但我每天還會去看看,但他一直說我,每天20多條的短信,還用得著網上留言嗎?因為現實的我們無法擁有。那是我們愛情的象征。(愛落點)
一般網絡交友經驗是:雖然容易認識,但也容易因為一些原因而結束或暫停往來。但網絡同居則是介于普通網絡交友和現實交友之間,因為網絡同居情境為雙方關系的維持創(chuàng)造了更多的聯(lián)結點,由此增加了一種儀式化的涵義。澆花、照料寵物等行為日益發(fā)展為習慣性的儀式化行為。不少受訪者表示在關系穩(wěn)定之后,上站就會習慣性地澆澆花、看看留言、拜訪鄰居、照顧寵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從雙方揭露的內容以及所塑造的形象看出其中的自我呈現表現較為復雜:在未見面之前,因為渴望成為戀人關系,所以他們會有意凸顯自我特質或較為理想的一面,以吸引對方、增加互動,雙方對彼此都有較多的想象與期待。但隨著互動的增加,考慮到見面的可能性,彼此又怕給予對方太多的想象而導致見面的落差,所以理想戀人形象的呈現又會開始偏向真實的一面。于是,選擇性自我呈現在虛與實之間擺蕩。
(3)朋友之戀與自我呈現
某種程度上,現實生活中的同居就意味著男女之愛,然而,網絡同居卻并非如此,公寓中雙方的關系設定提供了10種選擇就顯示了這一點。比如“白開水”是已婚身份,她是抱著交友的心態(tài)而進行網絡同居,其同居對象亦是如此;“精武門櫻木”也表明從未想發(fā)展網絡戀情,自己在現實中的愛情已經很穩(wěn)定,只是希望能找到談心的朋友同住,并保持長期的聯(lián)系與交流。我們將這種以心靈溝通為目的的網絡同居關系稱為朋友之戀。它與前兩種類型關系的發(fā)展過程均有相似點,這里將著重關注其中的不同之處。
①探索期:主題式的長時間探索
相比網絡戀情,著重于交友的網絡同居者在這一階段的持續(xù)時間會比較長。受訪者“白開水”與目前的同居對象就是在認識一年之后才建立起同居關系。網絡同居雙方初期接觸交談的內容不一定僅僅是本身的社會背景,會交換的反而是個人的想法與態(tài)度,省去了寒暄與自我介紹的尷尬,更快地進入更深一層的自我揭露與彼此試探。
一開始都是很平常一些話啊,問候啊,探討一些話題吧。(白開水)
由于網絡中缺乏社會線索,主題式的交談成為溝通的方式,例如世界足球賽、明星八卦、星座血型、養(yǎng)寵物等等,兩人都有談得興趣的話,話題便能開始延伸,否則話不投機半句多,有一方可能就會借故離線、終止對談,也難有下一次再談的機會。
如果有共同話題,聊的時間就會長一些,觀點不同都沒有關系。因為這樣也比較開心嘛,下一次見著了就還會繼續(xù)聊,但若是有一句沒一句,又沒什么想法的,那下次可能就裝作沒看見了。(精武門櫻木)
若雙方滿意之前的互動,會開始擴張揭露的人格范圍,且進行大量的溝通,揭露更多細節(jié)但不重要的部分,涉及友善但不親密的對話,關系發(fā)展會朝向友善與輕松互動并開始產生親密感。此外,重視心靈交流的人對外在吸引力的要求相對而言比較低。
和我室友,開始我都不知道他長啥樣,是寫信寫了有一年多才看到他照片。(白開水)
根據受訪者的經驗,這一階段聊的話題跟生活結合或是有共同關注的主題比較容易持續(xù)聯(lián)系,包括日常生活、工作、流行的話題等。在了解的基礎上,若雙方認為可以繼續(xù)交流,有某方面的共同語言,則會進入下一階段。
②蜜月與磨合期:包括負面揭露的心情交流
對于同居雙方來說,這是一個建立彼此信任基礎的關鍵時期。開始將內心深處的情感部分揭露出來,甚至進行負面揭露,包括情緒性的感受等。因為自我表露程度越高,若是又能得到對方的了解的回應,在互動關系上就能夠進入到較為密切深入的關系。
他會跟我談他的家庭,他的生活,因為他父親過世了,他會跟我談一些對他父親的依戀之情,他說從來沒有跟別人說過,我有種很被信任的感覺,也就會用心聽他傾訴,安慰他,其實覺得很感動。(白開水)
偶爾發(fā)生心情不好的時候,室友也是受訪者抒發(fā)心中情緒的管道,最佳聽眾。除了話題的交流之外,兩個人通過對公寓小屋的布置,加強感情的溝通與彼此的了解,比如白開水會在對對方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并且視感情程度進行房間的布置,分工也較為明確。
③家人期:各層面的自我揭露
按照“精武門櫻木”的說法,頻繁互動時期兩個人是“好朋友”關系,而這個階段則是“老朋友”關系?!鞍组_水”則用“家人”來形容目前的感覺。這個階段雙方關系仍然保持持續(xù)互動,但頻率降低,慢慢變成小幅度的例行性互動。同居生活的行為已經變成習慣。
現在兒子上學了,交流比較少點。他給我寫信差不多就一周1~2次左右,我大概就兩周一次。但我還是有空就上站的,要照顧花園和寵物,還要拜訪鄰居。他還會換換公寓的對聯(lián)。(白開水)
“精武門櫻木”與同居對象則是不定時聯(lián)系。但受訪者表示這并不影響雙方的溝通與交流。因為已經很熟悉與信任,是平等的精神交流,但并不像網絡戀愛那樣成為精神依賴。彼此已不需要刻意找話題,較為隨意而自然。
就像老朋友一樣,比如不舒服啊,生病啊,家人吵架啊,上班路上啊。(精武門櫻木)
我們也會談各自的婚姻和感情。傾訴多少傾訴什么都可以。因為彼此已非常熟悉和信任了。(白開水)
在這個階段,同居雙方坦率并揭露各個層面的自我,在彼此面前是真實的自己。本來希望建立朋友之戀的人往往也是想找一個能交心能傾訴的人,所以當他們建立起對彼此的信任之后,也就沒必要扮演任何人。
“白開水”如此描述她與同居對象的關系:“朋友寓友筆友相同心”。這也反映了網絡朋友之戀的性質——平等而自由的交流。同樣地,我們可以從雙方揭露的內容以及所塑造的形象看出來其中的自我呈現特點。
首先,自我呈現由外而內展開。從各個階段來看:由話題、生活式的揭露逐步進入到心情、分享式的揭露??梢姡尸F是由表面特質進入到知覺,再過渡到情緒、感覺的層面。因為這類同居者往往較重視彼此心靈的溝通,在探索期了解對方的時間較長,能夠相互理解,所以關系較為穩(wěn)定。
其次,雙方在關系建構時偏向于真實的自我呈現。從受訪者的經歷來看,他們通常會聊一些生活周遭發(fā)生的事情與自己的感想,甚至是對時事的討論等,透過意見的交換,可以了解對方的想法、與自己的差異性等。他們在彼此面前可進行負面情緒的表露。白開水與同居對象會手寫書信往來,長時間累積起來這種信任感與依賴感,讓他們沒必要掩飾自己,從而呈現相對真實的自我,雙方是“心靈同居”。
綜合受訪者的網絡同居關系建立和發(fā)展過程,我們可以大致看出網絡同居關系的發(fā)展脈絡:在網絡同居的主題下,親密關系在同居雙方的呈現與互動下,依循觀察和探索、頻繁互動、穩(wěn)定交流等階段逐步構建起來。需要指出的是,這三個路徑僅是依據本研究的十位參與者的同居經歷歸納總結而成,并非相同類型的網絡同居關系都會依循相同路徑發(fā)展,比如,有的使用者從關系建立可能直接跳至見面,或者因某種原因,關系到達某一階段時互動突然中止。但本研究旨在探討網絡同居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過程,強調的是一段完整的親密關系的構建,所以僅是提供一個較為固定的模式來簡化同居雙方的互動行為。
四、結果與討論
社會資訊處理觀點中的親密關系發(fā)展步驟為:預期未來互動→減少不確定性→自我揭露、尋求資訊→關系發(fā)展→關系延伸→親密關系,這種觀點被用來剖析各種網絡關系主題。然而,綜合前文的研究分析結果,在網絡同居情境下,這種線性發(fā)展模式是否過于理想?
具體而言,通過對訪談資料的分析,我們發(fā)現網絡同居的參與動機大致分為如下五類:交朋友、游戲心理、好奇心理、宣泄情感、現實生活的延展。其中,較多的受訪者以“交朋友”為動機。有了這些發(fā)展關系的動機后,他們通過“部分或全部真實的呈現”、“共同話題或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現”、“圖像呈現”、“主動形象的行動呈現”等策略來展現自我訊息。同居關系建立起來之后,因著不同的目的,這個過程體現出了一定的差異性,表現為三類發(fā)展路徑:網絡戀愛、朋友之戀、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的愛。并且,雙方的表露程度和互動頻率隨著關系的發(fā)展逐漸變化,我們依此將關系建構過程分為探索期——同居蜜月和磨合期——同居家人期。這符合社會滲透理論的解釋,它將互動分為四階段:定向、探索、情感交換、穩(wěn)定地交換。
接下來綜合網絡同居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過程,以及這個過程中自我呈現的變化,以對照本研究的主題,依研究發(fā)現提出理論上的相互討論。
1.網絡同居關系的發(fā)展:探索——蜜月與磨合——家人
網絡同居中的互動有別于一般網絡交友的互動模式,一旦兩人決定一起同居,隨即關系就會變成一對一模式,而這個模式可以讓所有用戶清楚地知道哪些用戶已經同居或是仍處于單身中。雖然不同類型的親密關系構建過程不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遵循如下發(fā)展模式:
在探索階段,互動雙方會進行較多的溝通與揭露,關系發(fā)展會朝向友善的互動,并開始產生親密感。對于快速進入建立同居關系的人來說,這一階段持續(xù)的時間可能會比較長,因為他們可能在同居之前對彼此的認識非常少,本就打算在同居后再作進一步了解,因此需要交流和磨合的面向較多,比如興趣愛好、個人經歷、個性、交往習慣等等;而對于認真了解對方之后才決定同居與否的受訪者來說,這個階段可能就非常短,僅是探索網絡同居生活需要達成的生活公約等。一般來說,此階段同居雙方會聊一些與生活有關的話題或自己的看法等易于維持關系的自我揭露,而對于渴望發(fā)展精神戀愛的人來說,在此階段已涉及親密話題。除了話題的交流之外,兩個人通過對公寓小屋的布置,加強感情的溝通與彼此的了解,比如,通過房子的布置來向對方表露自己的感情,向對方呈現自己對這份感情的期望,從而引發(fā)對方的表露。這種行為可以發(fā)生在整個同居過程中。
蜜月與磨合階段屬于情感交換階段,也是網絡同居中親密關系較為關鍵的發(fā)展階段,雙方有密集的互動。網絡同居雙方可以將內心深處的情感部分揭露出來,包括情緒性的感受等。一般來說,此階段雙方的自我表露以情感、心情、生活為主題,在相互揭露的推動下,雙方的親密度和信任感大為增加。所以這也是一個建立彼此信任基礎的關鍵時期。
在信任的基礎穩(wěn)固之后,彼此坦率并揭露各層面的公共自我或隱私部分的自我,此時情感成為可預期且可理會的,雙方更了解對方并能解讀、預測對方的感受和行為。由此進入同居家人期。這個階段屬于穩(wěn)定的交換階段,情感與關系因持續(xù)互動而穩(wěn)定維持著,雙方彼此信任,并可能給予承諾。在前一階段大幅度互動后,會慢慢變成小幅度的例行性互動。但并不是代表關系已轉淡,而是在同居生活的行為可能已經變成了習慣,而當初擬定的生活公約也可能變成了一種儀式。雙方的互動與注意力還是持續(xù)存在,只是沒有以往那樣的頻繁。換句話說,同居關系的發(fā)展若是沒有斷裂或重組,隨著時間拉長,互動就會轉變得像家人一樣理所當然。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網絡關系比現實關系更需要用心經營,每一個階段都有可能因為一方的消極而斷裂,這也是依賴媒介的劣勢之一——任何一方都可隨時中斷談話。但對于網絡同居來說又有其獨特之處,因為網絡同居提供了一個可供持續(xù)聯(lián)系的環(huán)境,并且在共同生活公約的約束下,令關系不至于馬上斷裂。
2.關系建立:從選擇性自我呈現到抑制型的選擇性自我呈現
受訪者會通過部分或全部真實的呈現、共同話題或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現、圖像呈現以及主動形象的行動呈現等方式進行形象的塑造,但其實不管采取哪種呈現方式,其本質都是展現自己所欲呈現的形象。由于網絡媒體的信息縮減、匿名性等特質,個人主動揭露的資訊有較多的自主性和可操控性,這符合Walther所說的選擇性自我呈現的意涵,亦即使用者可在對方缺乏己身外貌或相關信息的情況下,去從事信息的編排與構建,選用對自己有利的信息來控制對方心目中的人際印象。
但本研究也顯示,在受訪者尋找到可進一步交往的同居對象,即可預期未來互動的前提下,會表現為一種抑制型的選擇性自我呈現。
一開始,選擇性自我呈現面對的是所有公寓用戶,但隨著使用者意識到將與特定的交往對象有進一步互動時(比如建立同居關系),這種選擇性自我呈現就會被抑制,趨向真實?!皭勐潼c”就表示:“一開始我也把自己的資料虛假,但是當面對真誠交友的對方時,我會感到有點不好意思。”所以,雖然她一方面想要展現理想中的自己,但另一方面,面對可進一步發(fā)展的關系,她的呈現亦將取向真實。大部分受訪者都表示,無論未來互動與否,虛擬的自我并不會偏離真實中的自我太多。
可以這樣總結:在有特定的交往對象的前提下,選擇性自我呈現開始轉向抑制性的選擇性自我呈現。
3.關系發(fā)展:從抑制的選擇性自我呈現到虛實擺蕩的自我呈現
隨著關系的發(fā)展,初期趨向抑制的選擇性自我呈現依據關系類型的不同會表現出不一樣的變化??梢哉f,自我呈現在“盡可能展現完美”與“盡可能貼近現實”之間擺蕩,處于虛擬與真實間的拉扯,如圖3所示。
圖3 自我呈現與親密關系的實際發(fā)展
以精神戀愛為目的的網絡同居雙方在關系建構時偏向于理想的自我呈現,網絡之戀的無壓力無負擔,并且不必擔心見面的落差,讓同居雙方可以盡情地扮演對方心目中理想的那個“他”或“她”,如受訪者的描述——落難公主遇上騎士。
以朋友之戀為目的的網絡同居雙方在關系建構時偏向于真實的自我呈現,包括負面情緒的揭露,長時間累積起來這種信任感與依賴感,讓他們沒必要掩飾自己,從而呈現相對真實的自我,雙方是“心靈同居”。
由網絡步入現實的網絡同居關系,雙方的自我呈現表現較為復雜:見面前在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呈現之間擺蕩,見面后則與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趨于一致。因為渴望成為戀人關系,所以他們會凸顯較為理想的一面吸引對方,雙方對彼此都有較多的想象與期待,但考慮到見面的可能,又怕給予對方過多想象而導致見面的落差,理想戀人形象的呈現又開始偏向真實的一面。
總而言之,不同類型親密關系的構建依賴不盡相同的呈現策略,不同的呈現策略又影響了親密關系的發(fā)展??梢?,超人際交往的“選擇性自我呈現”觀點并不足以解釋這種親密關系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
4.現實人際交往的社會滲透理論對Walther社會資訊處理理論的補充
各類親密關系的構建在每個階段所花費的時間并不一樣,而反映自我呈現策略的自我揭露行為,其方式與面向也不一樣。
對于追求精神戀愛的同居雙方來說,自我揭露從心情或情感式揭露擴展到雙方生活主題式揭露,進而可以揭露各層面的自我??梢?,各個層面的自我傾向于自內而外的展開,在探索期雙方就已涉及親密話題。同居雙方可在最短的時間呈現較深層次的自我,以此影響雙方對關系的定義,迅速建立起親密關系。而按照社會滲透理論的解釋,自我揭露的層次一般是自外而內的展開,即從表面特質逐漸深入到個人感覺、價值感等層面。但因為滲透理論所針對的是現實人際交往,而本研究將之擴展到網絡中的人際交往,所以確實有其不適應性。
對于追求現實之戀的雙方來說,“先同居后戀愛”是普遍的現象,很多人一開始可能并不明確自己與對方有沒有發(fā)展為現實戀愛關系的可能,所以在探索階段的表露程度高于現實生活,但卻并不一定會迅速涉及親密話題。在彼此有好感與希望更多了解的基礎上,雙方通過各種方式進入密集互動,雙方的自我表露以情感和生活為主題。
對于追求朋友之戀的雙方來說,他們追求心靈的溝通,會在較長探索期的基礎上再進入蜜月與磨合期。這種探索更接近于現實生活——層層深入,但又有異于現實生活——更容易透露內心的世界。自我揭露由話題、生活式的揭露逐步進入到心情、分享式的揭露。故自我呈現傾向于由外而內的展開。對他們來說,還可進行較多的負面揭露,這與追求心靈溝通的關系定位有關。
總的來說,通過對各種類型親密關系構建過程中的自我表露與展現,我們可以看出由“表露引起表露”的行為推動了關系的發(fā)展,而雙方關系的親密性與交往深度,又影響著個體的自我揭露,進而定義雙方關系。
但Walther社會資訊處理理論并沒有說明自我揭露與關系建立之間的具體作用過程,此理論對親密關系發(fā)展的解釋僅體現了從自我揭露到關系發(fā)展的線性步驟,而沒有提到人際關系的本質也會改變自我揭露的意義與結果,但實質上,自我揭露在人際關系中是一種相互轉變的過程。
根據社會滲透理論,親密關系的發(fā)展過程也是自我揭露程度的拉鋸戰(zhàn),表露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到關系的親密度。網絡同居者在關系構建過程中,各個階段自我揭露水平以及內容的變化體現了相應的自我呈現策略,而不同的呈現策略則對應了不同的關系發(fā)展,隨著關系的發(fā)展,對關系的期望也決定了同居者的揭露水平。這一點補充了社會資訊處理理論中從“自我揭露、尋求資訊”到“關系發(fā)展”的具體作用過程(如圖4所示)。揭露行為影響著兩人對關系的定義,當人們進行自我揭露時,接受的一方被預期去對關系重新下定義,例如當關系中有一方表達出愛意時,另一方就必須對其揭露給予回應并對兩人的關系重新給予定義,對關系的定義又反過來影響著揭露行為……
因此,自我揭露與關系定義在人際關系中是一種相互轉變的過程——對發(fā)展不同類型親密關系的期望決定了雙方揭露的水平與程度,而不同類型親密關系的建構又依賴不盡相同的呈現策略。
圖4 社會滲透理論對Walther社會資訊處理理論的補充
五、結 語
在《人間喜劇》中,莎士比亞寫道:“世界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上場的時候,也有下場的時候,一個人一生扮演著許多角色。”網絡同居者在網絡空間中的人際交往與自我重塑,從本質上來說,也是通過自我展演實現的。
根據受訪者的同居經歷,我們可以把網絡同居中的親密關系分為網絡戀愛、朋友之戀、從網絡延伸到現實的愛。總體而言,雙方的表露程度和互動頻率隨著關系的發(fā)展在逐漸變化,依此將關系構建過程分為探索期——蜜月和磨合期——家人期。這符合社會滲透理論的解釋,它將互動分為四階段:定向、探索、情感交換、穩(wěn)定地交換。
那么,從同居開始直至親密關系建立,此過程中的自我呈現策略有何變化?具體而言,使用者在尋找同居對象時會采用“部分或全部真實的呈現”、“共同話題或吸引眼球的文字呈現”、“圖像呈現”、“主動形象的行動呈現”等策略,可見“選擇性自我呈現”確是初期建立關系的重要手段,然而,步入同居后,他們將面臨更進一步的交流,在可預期未來互動的情況下,選擇性自我呈現趨向抑制,并且依據關系的不同出現變化:以精神戀愛為目的的網絡同居雙方在關系構建時偏向于理想的自我呈現;以朋友之戀為目的的同居雙方在關系構建時偏向于真實的自我呈現;由網絡步入現實的網絡同居關系,雙方的自我呈現表現較為復雜:見面前在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呈現之間擺蕩,見面后則與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呈現趨于一致。
可見,網絡同居者在關系構建的過程中,各個階段自我揭露水平以及內容的變化體現了相應的自我呈現策略,而不同的策略則對應了不同的關系發(fā)展;隨著關系的發(fā)展,對關系的期望也決定了同居者的揭露水平。這符合社會滲透理論的解釋:自我揭露與關系定義在人際關系中是一種相互轉變的過程。由此補充了社會資訊處理理論中從“自我揭露、尋求資訊”到“關系發(fā)展”的具體作用過程。
其實除了網絡同居中的互動之外,現實生活中的互動也會影響同居關系的變化。但本研究并未進一步深入去探討線下的持續(xù)互動內容及其發(fā)展過程,或許在網絡同居關系發(fā)展的同時,現實生活中的互動會有另外一層面貌,而其中的影響因素或許又有差別。人際關系的復雜性,使得其中可延伸探討的問題無數。比如,關系的構建是否亦應包括關系的解體?但因本研究著重探討自我呈現與關系的建立和發(fā)展,對于關系的解體只是略為提及,進一步的探討只能留待后續(xù)的研究。
[參考文獻]
[1]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2]侯玉波(2002),《社會心理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3]簡恒信(1998),《虛擬社群匿名行為模式研究——以網際網路電子布告欄為例》。臺北:東吳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提交時間:1998年。
[4]劉佳寧、王婷彬(2008),“大學生流行‘網絡同居’,入住‘居民’情況數據調查”?!堆虺峭韴蟆?,2008年8月25日。
[5]施仁鳳(2005),“玩電玩游戲之虛幻實踐”?!毒W絡社會學通訊期刊》第49期,2005年10月15日。
[6]吳姝蒨(1996),《電子中介傳播人際情感親密關系之研究——探訪電子布告欄(BBS)中的“虛擬人際關系”》。臺灣: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提交時間:1996年。
[7]余憶鳳(2002),《網住e世情——網絡戀情發(fā)展歷程及其影響因素之理論建構》。臺灣:國立臺灣師范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提交時間:2002年。
[8]Altman,I., & Taylor,D.A.(1973),Social penetration:The development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
[9]Adler,P.A. & Adler,P.(1994),Observational Techniques.In N.K.Denzin & Y.S.Lincoln(Eds.)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Thousand Oaks:Sage.
[10]Joinson,A.N.(2003),Understanding the Psychology of Internet Behaviour:Virtual Worlds,Real Lives.New York:Palgrave Macmillan.
[11]Walther,J.B.(1994),Anticipated Ongoing Interaction Versus Channel Effects on Relational Communication Computer-mediated Interaction.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20(4),p.472-501.
[12]Walther,J.B.(1996),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Impersonal,Interpersonal,and Hypersonal Interac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Vol.23.No.1,p.3-43.
Self Present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IntimateRelationship in Network CohabitationWen Hailing
Abstract:Network Cohabitation needs longterm interaction,and it is bound to affect the network intimate relationship.Through depth interviews and participant observation,The social penetration theory is introduced into the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heory,to explain the Self Presenta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 in Network Cohabitation.
Through the presentation and interaction,intimate relationship was established by exploring,honeymoon and running,and stable exchange in Network Cohabitation.Construc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intimacy depends on the different strategies.Expectations on the development of intimacy is further affected the level of both sides to expose.
First of all,the network cohabitants came into Network cohabitation for different purposes:friends,games,curiosity,emotional catharsis,extend the real life.They can use“some or all of the real show”,“the text show”,“image show”,“active image”to attract others.When the users awared of the specific contacts with the object of further interactions,such selective selfpresentation was inhibited to the real trend.
Then,afte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hip,the path to further development went into three categories:network love,friends love,from the network extends to reality love.The degree of self-disclosure and frequency of interaction gradually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thus rendering the performance of different strategies:the network love in favor of the ideal of self-presentation;Friends love in favor of true self-expression;from the network ex-tends to reality love are showing the ideal and the real swing.
Keywords:Self Presentation,Establishment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Network Cohabitation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