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翻譯?翻譯就是把一種語言所表達的思想用另一種語言重新表達出來的活動。
英國譯論家卡特福特給翻譯下的定義是:“將一種語言的篇章材料替換為與之對等的另一種語言的篇章材料?!保–atford,1965)翻譯實質上就是一個語際轉換的過程。
英國著名翻譯理論家紐馬克認為,翻譯是“以原文作者的方式用另一種語言將原文的意思表現(xiàn)出來”。(Newmark,2001)也就是說,翻譯不僅要做到語意相同,而且風格也要相同。
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指出,“翻譯就是在譯語中用最為貼切自然的對等語首先在語義上,其次在風格上再現(xiàn)原語的信息?!保∟ida &Taber,1974)準確地說,翻譯要譯的是信息;但由于語言文化上的差異,原文和譯文只能做到相對的對等;譯文要自然,不但在語義上,而且在風格上也要再現(xiàn)原文的風貌。
我國的孫致禮教授給翻譯下的定義是:“翻譯是把一種語言表達的意義用另一種語言傳達出來,以達到溝通思想情感、傳播文化知識、促進社會文明,特別是推動譯語文化興旺昌盛的目的?!保▽O致禮,2003:6)翻譯是一項文化傳播活動,便于不同文化、民族之間互相交流和溝通。因此,它是一門跨語言、跨文化、跨學科的活動,必須要在文化、社會和歷史的大背景下進行。
總而言之,翻譯既是有一定規(guī)律可遵循的一門科學,也是一門有限制性的藝術創(chuàng)作。翻譯還是一門技能,可以通過講習或實踐學習而獲得。在翻譯過程中,既要涉及兩種不同的語言,同時還有語言背后承載的文化。所以,要做好翻譯,譯者必須要精通兩門語言,熟悉兩種文化,掌握合理的翻譯策略和先進的IT技術,具備廣博的雜學知識、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較高的人文修養(yǎng)。
由此可知,翻譯絕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英國文藝批評家理查茲(I.A.Richard)說,翻譯“很可能是整個宇宙進化過程中迄今為止中最為復雜的活動之一?!濒斞妇驮袊@做翻譯時,“字典不離手,冷汗不離身?!?/p>
從教學角度來分類,翻譯可分為外語譯成本族語、本族語譯成外語;從涉及的語言而論,翻譯可分為語內翻譯(如把古代語譯成現(xiàn)代語)和語際翻譯(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按工作方式,可分成筆譯、口譯(口譯可分為同聲傳譯和連續(xù)翻譯)和機器翻譯;按處理方式而言,翻譯可分為全譯、節(jié)譯、摘譯、編譯、譯述等;按題材,可分為專業(yè)性翻譯(科技文獻、學術著作等)、一般性翻譯(公文、外貿函電、新聞報導、旅游宣傳等)和文學性翻譯。本教程將根據(jù)題材分類,對不同題材的文本翻譯進行較為詳細的闡述。
翻譯標準是翻譯活動必須遵循的準繩,是衡量譯文質量的尺度,也是翻譯工作者應該努力達到的目標。翻譯標準是翻譯理論的核心問題。但是,翻譯界對此還沒有完全一致的定論??v觀古今中外的翻譯理論,不難發(fā)現(xiàn)翻譯標準的核心就是譯文要“忠實”。
在我國,早在公元4世紀,東晉名僧道安主持譯場,將梵文佛經譯成中文。道安不識梵文,擔心譯文失真,所以推崇嚴格的逐字對譯,表明他非常重視翻譯的忠實性。
到了唐朝,大翻譯家、名僧玄奘,根據(jù)自己豐富的翻譯實踐經驗,提出了“既須求真,又須喻俗”的翻譯標準,也就是既要忠實、真切地反映原文的本意,又要通順易懂。強調了譯文的忠實性與可讀性同等重要。
1898年,清末著名翻譯家、思想啟蒙家嚴復在其《天演論·譯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信、達、雅”三字標準。即忠實于原著,譯筆流暢,文字典雅。
1935年,魯迅在《題未定草》中提出“忠實、通順”作為翻譯的標準。在他看來,譯者不但必須把原文作者的思想、感情全部傳譯出來,而且還“必須兼顧著兩個方面,一當然是其易解,二則保存著原作的豐姿”。
1951年,傅雷在《高老頭·重譯本序》中指出,“以效果而論,翻譯應當像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睂嶋H上,傅雷提出的“神似”論就是要求譯文必須在深層意義上和語體風格上與原文保持一致。
1964年,錢鐘書在《林紓的翻譯》一文中提出“化境”說。他認為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精變成另一國文字,不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是達到了“化”境。
以上是中國譯界學者提出的一些比較有代表性的翻譯標準。后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了與嚴復的三字原則稍有不同的翻譯原則如“信、達、切”(劉重德)、“信、達、美”(林語堂)、“信、達、貼”(思果)等等。
在國外,早在1792年,英國著名學者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論翻譯的原則》中,提出了翻譯的三項基本原則:(1)譯作應保全原作的思想;(2)譯作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性質相同;(3)譯文應和原作同樣流暢。
除此之外,人們談論得最多的是等值翻譯標準和等效翻譯標準。等值翻譯標準不但要求譯文與原文思想內容等值,而且要求語言形式上也要等值。等效翻譯標準所追求的目標是,譯文讀者能和原文讀者同樣順利地獲得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信息,包括原文精神、具體事實、意境、風格等。這類翻譯標準具有代表性的有:前蘇聯(lián)巴爾胡達羅夫的“意義不變”標準、美國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功能對等)”和英國卡特福德的“篇章等值”等。到了八十年代,英國的彼得·紐馬克理論聯(lián)系實際,對翻譯中各個層次和各種類型的等值進行了更加深入的分析研究。德國的萊斯、威密爾和諾德提出功能翻譯理論,為翻譯標準帶來一股清新之風。90年代初,諾德提出“功能+忠實”標準,對翻譯實踐有非?,F(xiàn)實的指導意義。
總之,國內外翻譯的標準提法很多,可謂各抒己見,百家爭鳴。但由于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指導性原則,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經常會無所適從。但是,對于初學者來說,還是現(xiàn)時通用的一般標準“忠實、通順”四個字為好,即譯文在內容上忠實于原文,而且讀起來通順易懂,符合譯入語規(guī)范。
翻譯是項艱巨的工程,譯者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地來完成這一復雜而又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作。奈達把這一過程分為分析、傳譯、重組和檢驗四個程序,其中分析最為關鍵;斯坦納(George Steiner)把它劃為相信、進攻、吸收、補償或恢復四個階段。而我國一些學者習慣把它劃分為理解、表達和校定三個階段,這一分法比較合理,更適合于指導我國學生學習翻譯。具體的操作過程請見下列圖表。
翻譯過程示意圖
一、理解階段
正確的理解是充分翻譯的前提。如果理解不深不透,甚至理解錯誤,譯文就會出現(xiàn)偏差。要想全面地理解一個文本,譯者至少要通讀幾遍。“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就是這個道理。一般來說,如果時間允許,初學者應對原文讀上三遍:第一遍是粗讀全文,掌握大意,對不認識的單詞、疑難結構、知識點作上記號;第二遍開始細細研讀,逐詞、逐句地剖析,借助工具書等解決疑難問題;第三遍再通讀全文,從整體上把握全文,理順前后的邏輯關系,做到既見樹也見林。
理解的過程,就是對源語進行語言分析(如詞匯意義、語法結構等)、語境分析(上下文含義、篇章語體特征)和邏輯分析,并力求透徹領會文本承載的文化內涵,了解相關的背景知識。有時,具備一定的常識,對理解原文也有很大的幫助。例如:
1)After many years of interviewing and hiring salesmen,I have reached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man with the glib tongue doesn’t necessarily become the top producer....Too often,the sales manager who hires salesmen simply because of their extroverted and flamboyant personalities will have a high turnover.
經過多年面試和聘用銷售人員之后,我得出這樣的結論:油嘴滑舌的人未必會成為一流的工作者……通常,銷售經理如果聘用性格外向且張揚的銷售人員,就會有很高的人員調整率。
在譯這句話時,有人將a high turnover譯成“很高的營業(yè)額”。顯然,譯者沒有從上下文去理解“turnover”的真正含義?!皌urnover”是個多義詞,既有“營業(yè)額”、“貨物周轉率”的意思,也有“人事變動率”的意思。而在此句中,源語作者顯然指的是“人員調整率”,意思是如果用了性格外向且張揚的銷售人員,那么銷售業(yè)績肯定反而不好,就需要調整人員了。所以,如果譯者認真分析一下其中的邏輯關系和詞在語境中的含意的話,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了。
2)I do not ascribe it to perversity on my part,but rather to the inconsequence of childhood,which is deficient in moral sense,that I could never quite reconcile myself to the lesson.
我一直難以接受其中的寓意。這不是因為我自己過于執(zhí)拗,而是因為兒時不合邏輯的思維,那時尚未形成健全的道德觀。
在翻譯這樣的長句時,除了首先分析每一個詞的意義外,還要分析其語法結構。往往有人會把“that I could never quite reconcile myself to the lesson”理解為so that引導的結果狀語從句,于是整個句子被譯為:“我不把它歸因于自己的執(zhí)拗,而是歸因于童年時尚未形成的健全的道德觀,所以我不能接受這個寓意。”其實,只要認真分析一下這個句子的結構,就發(fā)現(xiàn)it是個先行詞,指代“that I could never quite reconcile myself to the lesson”。這個從句并不是結果狀語從句,而是一個后置的賓語從句。所以對原文錯誤的理解會導致錯誤的譯文。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結構分析在翻譯中是何等的重要。
3)He had saved a tidy sum,but not enough to live on without doing something,and life seemed to cost more every year.He had never thought to be troubled with such questions.The vergers of St.Peter’s,like the popes of Rome,were there for life.
他已省下一筆相當可觀的錢,但不做其他事情而靠它生活是不夠的,而且生活費似乎年年漸漲。以前,他從未被這樣的問題所困擾。圣彼得教堂的司事猶如羅馬的大主教是終身制的。
有人在翻譯此句時,把“The vergers of St.Peter’s,like the popes of Rome,were there for life”譯成“圣彼得教堂的司事和羅馬的教皇,都是為了活命呆在那里”。問題出在哪里呢?因為英語詞語“for life”有兩種意思:1.終生;2.為了保命。從語義上講,選擇任何一種都可以;但是,從常識上講,羅馬的教皇都是終身制的。原文作者要說明的意思是:圣彼得教堂的司事可以一直干下去,直到逝世為止,就像羅馬的教皇一樣都是終身制的,所以他以前從未想過這些問題。如果缺乏這一基本常識和一定的上下文邏輯推理,譯者在選擇詞義時就會出現(xiàn)偏差??梢姡┯[群書,多具備一些必要的常識,對做好翻譯工作很有幫助。
如果說英譯漢時,理解很重要,那么,在漢譯英中,理解就顯得更加必不可少。因為漢語博大精深,經?!霸捓镉性挕?,所以要把它譯成地道的英語,譯者必須要進行精確的理解。例如:
4)他看見我那輛漂亮的新車就非常眼紅。
When he saw my splendid new car,he was absolutely green with envy.
要譯好這個句子,首先要對“眼紅”這個詞組有一個正確的理解。在漢語里,“眼紅”從字面上講,是指“眼睛發(fā)紅”的意思?;蛟S是由于工作、學習過度而使眼睛bloodshot(充血的);或許是由于眼睛感染而患上ophthalmia(眼炎),但在這個句子里,顯然是“妒忌,嫉妒”的意思。因此,在翻譯時,一定要考慮情境,然后再作出確切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譯文“忠實”于原文。
5)我討厭這個尋花問柳的家伙。
I feel disgusted at this womanizing man.
在漢語里,“尋花問柳”的意思是男子與多個女子發(fā)生性關系的一種行為。有的人在翻譯時,把“尋花問柳”譯成了“l(fā)ook for flowers and inquire about willows”,這種逐字翻譯法實際上是死譯或胡譯,表明譯者缺乏漢語修養(yǎng)。因此,在理解過程中,還要深刻理解原文所承載的文化內涵,否則,譯文就根本達不到促進不同文化和不同民族之間相互理解和溝通的目的。
二、表達階段
表達是翻譯工作的重心,譯者要把自己從原文中所理解的內容,用譯入語重新表達出來,使譯文如“水中之鹽,不可見而可味”。表達是理解的結果,但是理解得正確并不表明表達就會正確,理解和表達是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體,透徹的理解有利于表達,而恰當?shù)谋磉_反過來又會加深理解。
在表達過程中,除了正確理解原文的這一前提外,還要依賴于對譯入語的修養(yǎng)程度和對兩種文化的把握。同時,運用一定的轉換、重組技巧和翻譯方法必不可少。在表達階段,譯者要以譯入語的讀者為中心,時時刻刻為他們考慮,運用他們習慣而地道的表達方式來轉述原文作者的意思。譯文應該做到修辭正確、邏輯合理、語言簡潔、文理通順。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1)英譯漢時,行文要順暢達意,符合漢語的語法,避免“的的不休”(喜歡連用兩個以上的“的”)、“當當不絕”(一見when,就譯成“當……時候”)和“它它不已”(喜歡用幾個“它”連作主語)。余光中先生提出忠告:“既不許西風壓倒東風,變成洋腔洋調的中文;也不許東風壓倒西風,變成油腔滑調的中文?!?/p>
(2)漢譯英時,行文要地道流暢,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避免死譯、硬譯、胡譯。譯出來的英語不能讓人“看來礙眼、聽來逆耳、說來拗口(金圣華)”。盡量減少“中文式的英語”或“洋涇浜英語”,如crowded traffic(交通擁擠);study knowledge(學習知識);Give you some color to see see(給你一點顏色看看);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等。
楊曉榮教授(2002:17)曾提出,構成漢譯英能力的至少有這么幾個要素:①翻譯技巧;②對翻譯標準、翻譯原則的把握;③語言運用能力;④知識量(百科知識和語言知識);⑤綜合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因此,在表達的過程中,不能想當然,尤其是語言運用能力的發(fā)揮,特別注意英文的表達特點:喜用名詞或名詞化詞組作主語;喜用被動語態(tài);多用后飾(如定語從句等);多用連詞和介詞;多用非謂語動詞形式(如不定式、動名詞、分詞、獨立主格結構等)。
(3)不論英譯漢還是漢譯英,涉及文化因素的翻譯時,一定要根據(jù)翻譯的目的和接受者的意向,采取“歸化”或者“異化”策略。以“It is as significant as a game of cricket”為例,贊成歸化的人認為該句不能譯為“這件事如同板球賽一樣重要”,而只能借用中文讀者熟悉的形象,譯為“這件事如同吃飯一樣重要”,或干脆譯為“這件事很重要”。其實,三種譯法都正確,關鍵是看要達到什么翻譯目的,接受者是誰。如果接受者文化程度不高,并不知道“板球賽”是什么,那就歸化成“很重要”就可以了。如果接受者是位大學生,完全把它譯成“如同板球賽一樣重要”。在英國,板球是人們最熱衷的運動,板球賽是男女老少都關注的事,所以這種異化既忠實了該句的原意,又能巧妙地把英國文化介紹到中國來,讓廣大讀者了解英國文化背景。這樣處理,顯然彌補了歸化翻譯的不足。
又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比绻邮苷呤莻€基督徒或者了解基督教,那么就譯成“Man proposes,God disposes”,這種異化譯法引進“God”這個概念;但如果接受者信仰佛教,“天”就不能譯成God,要歸化成“Heaven”,譯成“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
“我們在翻譯外國作品時,有幾種漢語成語是不宜使用的:一是反映中華民族特殊習俗的,如‘拂袖而去’、‘腰纏萬貫’、‘罄竹難書’等;二是帶有漢字特征的,如‘目不識丁’、‘八字沒一撇’等;三是含有中國地名的,如‘穩(wěn)若泰山’、‘黔驢技窮’、‘夜郎自大’、‘洛陽紙貴’等;四是含有中國人名的,如‘名落孫山’、‘江郎才盡’、‘事后諸葛亮’等。”(孫致禮,2002:43)
(4)要正確處理形式與內容的關系,特別是在進行文學翻譯時,還要處理好克己意識和創(chuàng)造沖動之間的關系。
例如:
1)Better Late than the late.
原譯:遲到總比喪命好。(毛榮貴,《外國語》1992(1))
根據(jù)形式和內容的關系,原譯基本表達了意思,同時保留了原來比較級的形式;但是,總覺得沒有壓原文的韻腳,所以馬紅軍改譯為“晚了總比完了好”(2000年版《翻譯批評散論》),做到了形神兼?zhèn)洹?/p>
2)Illness brought her a strange restlessness and made her all the more eager to cling to life and squeeze from it the last drop of happiness.It made her envy health,but it also made her sentimental over a leaf that the wind had blown into her room.
原譯:疾病帶給她一種奇怪的煩亂不寧,使她更加迫切地抓住人生,從中擠出最后一滴幸福。疾病還使她羨慕健康,可是,也同樣使她看見一片被風吹進房間的樹葉而感傷。
原譯雖然也譯出了意義,但是沒有詩意的語言,缺少美感,所以應該進行有意識地再創(chuàng)造,但又不能過頭,有個分寸。毛榮貴先生把它改譯成:“這種病使她特別敏感不安,她越發(fā)急切于抓住人生不放,似乎是要把人生的甜蜜幸福擠到最后的一滴而后已。這病使她多么羨慕人家的健康,也使她多愁善感,見一葉飄零,隨風入室,便愁緒滿懷,無以自解?!?/p>
三、校定階段
校定是初步譯好原文之后,進行全面查實工作的一個后期階段。譯者通讀草稿時,要專心致志地對內容的忠實性、文體的切合性、譯語的可讀性進行甄別、查證、修改、點定。而且,對理解階段和表達階段尚無定論的問題,這時需要查得“水落石出”,不容懈怠。只有精益求精的譯者,才會對翻譯工作精耕細作,才會對譯文精雕細刻。紐馬克認為,譯者應該根據(jù)文本的難易程度,花費翻譯所用時間的50%—70%,來審校自己的譯文(Newmark,2001:37)。可見,審校這一工序必不可少。
根據(jù)多數(shù)人的經驗,譯稿的通校核定可分兩步來完成。第一步磨對原作,逐句查對有無錯譯、漏譯之處。第二步脫離原作,逐段查核有無生硬拗口、不符不順之處。尤其是對人名、地名、日期、數(shù)字等具體信息,更要多次核對查證,不可草率從事。如果時間許可的話,再把譯文大聲朗讀出來,看看是不是瑯瑯上口。
理解、表達與校定,是相互滲透、往返反復的有機統(tǒng)一的動態(tài)流程。譯者在理解原文的時候,總會不自覺地思考最佳表達手法;在表達的時候,總會下意識地琢磨原語的內容;在校定的時候,自然而然地要把原文和譯文進行對照與比較,仔細掂量。
“詩無達詁”,譯無定論。翻譯活動永無止境,正如但漢源先生所說,“翻譯工作經營慘淡,翻譯過程步履維艱,針對各個方面可能出現(xiàn)的頑強抗譯性,譯者要用勁調動自己的所有能力——洞察力、分析力、理解力、鑒賞力、表現(xiàn)力、想像力、感染力、創(chuàng)造力、筆耕力、記憶力、耐勞力、決斷力、應變力等,絞盡腦汁,篤行不倦,積極主動地爭取原作語境在譯語中的完滿再現(xiàn)(但漢源,1999:11)?!?/p>
練 習
一、將下列句子或段落譯成漢語:
1.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Nida)
2.Translation can be defined as follows: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Catford)
3.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as that of the original;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Tytler)
4.Translation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to let in the light;that breaketh the shell,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that putteth aside the curtain,that we may look into the most holy place;that removeth the cover of the well,that we may come by the water.(translators of the King James Version of The Bible)
5.I like to think of the original work as an ice cube.During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the cube is melted.While in its liquid state,every molecule changes place;none remains in its original relationship to the others.Then begins the process of forming the work in a second language.Molecules escape,new molecules are poured in to fill the spaces,but the lines of molding and mending are virtually invisible.The work exists in the second language as a new ice cube—different,but to all appearances the same.(Margaret Sayers Peden)
二、將下列句子譯成英語:
1.譯詩是吃力不討好的事——詩遭殃,讀者也跟著受罪!
2.三年前,他因盜竊而被判三年勞改。在勞改農場,因表現(xiàn)突出被提前一年釋放。
3.他不滿足于例行檢查和發(fā)現(xiàn)鐵軌表面上的裂縫,而是力圖找出隱患,以此把危險消滅在萌芽之中。
4.在寫文章時經常需要隨時查閱文獻資料,如果遇上節(jié)日放假,圖書館就關門,我就只好干著急,眼看時間白白流失,所以我討厭過節(jié)。
5.“鮮”,在現(xiàn)代都市幾乎已經成為時尚。水果店里有鮮果,連鎖店里有保鮮菜,副食品店里有保鮮奶、保鮮肉,大飯店里有鮮魚鮮蝦鮮海龜。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