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銀兩逐漸統(tǒng)一
8.各地銀兩逐漸統(tǒng)一
隨著經(jīng)濟社會日益發(fā)展,通貨統(tǒng)一的要求,首先在各地方提出來了?!暗搅撕髞?,各地銀兩的種類漸次減少,尤其是現(xiàn)寶,一地方大概統(tǒng)一為一種了?!绫本?,從前所用的平,有京公砝平、庫平、京平、市平四種,至于銀兩,則有京公砝平、三六庫平、二七京平、三六京平、三四庫平、六厘京市平、七厘京市平銀七種。但到了后來,只有京公砝平銀了。又如上海,本有九八規(guī)元、庫平、漕平、關(guān)平、申公砝平、公砝平銀六種銀兩,但到了后來,亦只有九八規(guī)元了。又如漢口,往時各地方的元寶流通,因之銀兩的種類據(jù)說在四十種以上,可是以后只剩了洋例平銀一種了。……又如天律,昔時行著行化平、庫平、公砝平、運庫平、關(guān)平、錢平、西公砝平、議砝平等等的銀兩,其后只有行化平銀一種了。”[106]
【注釋】
[1]《資本論》第1卷,第75頁。
[2]吳晗:《關(guān)于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一些問題》,《光明日報》1955年12月22日。
[3]《文編》第53卷,第29頁。
[4]《通考》卷16,考5002。
[5]《類纂》錢幣3,第3~5頁。
[6]《始末》第3卷,第22頁。
[7]《鴉片戰(zhàn)爭》Ⅰ,第523頁。
[8]《石渠余記》第5卷,第11頁。
[9]《顯志堂集》第11卷,第30頁。
[10]《校邠廬抗議》,第38頁。
[11]參見賈士毅:《民國財政史》上冊,第32頁。
[12]《通考》卷13,考4968。
[13]《文編》第53卷,第34頁。
[14]《類纂》錢幣4,第4頁。
[15]《東華錄》咸豐76,第53頁。
[16]《清史稿》,《食貨志》2,第9頁。
[17]范文瀾:《中國近代史》上編,第1分冊,第83頁。
[18]《續(xù)通考》卷2,考7512。
[19]《續(xù)通考》卷2,考7512。
[20]《通考》卷2,考4863。
[21]《通考》卷2,考4864。
[22]《通考》卷3,考4871。
[23]《清朝全史》上卷,第796頁。
[24]《通考》卷42,考5245。
[25]參見《通考》卷42。
[26]《通考》卷41,考5232。
[27]《通考》卷4,考4883。
[28]賈士毅:《民國財政史》上冊,第8頁。
[29]徐珂:《清稗類鈔》第4冊,第12頁。
[30]《續(xù)通考》卷2,考7512。
[31]《類纂》錢幣4,第5頁。
[32]《通考》卷15,考4983。
[33]《清仁宗實錄》,第167卷,第2頁。
[34]《東華錄》道光47,第21頁。
[35]《文編》第53卷,第48頁。
[36]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66~68頁。
[37]《通考》卷16,考5002。
[38]參見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69頁。
[39]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37頁。
[40]參見《通考》卷15;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37頁。
[41]《幣制匯編》第3冊,第154頁。
[42]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55頁。
[43]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93頁。
[44]上海銀行周報社:《廢兩改元問題》,第109頁。
[45]馬士:《中朝制度考》,第148頁。
[46]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38、42、45頁。
[47]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69頁。
[48]吉田虎雄:《中國貨幣史綱》,第75頁。
[49]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45頁。
[50]參見高桑駒吉:《中國文化史》,第525頁。
[51]《問題匯編》銀元篇,第2頁。
[52]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1頁。
[53]參見吉田虎雄:《中國貨幣史綱》,第75頁。
[54]參見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73頁。
[55]《通考》卷15,考4982。
[56]上海銀行周報社:《上海金融市場論》,第29頁。
[57]上海銀行周報社:《上海金融市場論》,第31頁。
[58]《第一回中國年鑒》,第814頁。
[59]《第一回中國年鑒》,第815頁。
[60]楊蔭溥:《上海金融組織概要》,第110頁。
[61]上海銀行周報社:《上海金融市場論》,第33頁。
[62]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70頁。
[63]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55頁。
[64]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67~68頁。
[65]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71頁。
[66]參見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69頁。
[67]參見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71頁。
[68]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30頁。
[69]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65頁。
[70]《清季外交史料》,第154卷,第11頁。
[71]《清季外交史料》,第13頁。
[72]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71頁。
[73]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69頁。
[74]《中朝制度考》,第151頁。
[75]《中朝制度考》,第157頁。
[76]《中朝制度考》,第153頁。
[77]《中朝制度考》,第154頁。
[78]《中朝制度考》,第155頁。
[79]《中朝制度考》,第154頁。
[80]張輯顏:《中國金融論》,第152頁。
[81]參見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2頁。
[82]張輯顏:《中國金融論》,第331頁。
[83]張輯顏:《中國金融論》,第244頁。
[84]參見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55頁;《中國金融論》,第152頁。
[85]馬士:《中朝制度考》,第150頁。
[86]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75頁。
[87]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60頁。
[88]參見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81頁。
[89]參見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65頁。
[90]參見《美匯報告》1904年,第211頁;馬士:《中朝制度考》,第156頁。
[91]馬士:《中朝制度考》,第156頁。
[92]參見《東華錄》咸豐76。
[93]上海銀行周報社:《上海金融市場論》,第5頁。
[94]《關(guān)系史》第1卷,第467頁。
[95]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77頁。
[96]雷麥:《中國對外貿(mào)易》,第81頁。
[97]《關(guān)系史》第1卷,第471頁。
[98]耿愛德:《中國貨幣論》,英文本,第61~62頁;蔡受百譯本,第66頁誤為咸豐十七年。
[99]馬士:《中朝制度考》,第160頁。
[100]張家驤:《中華幣制史》第2編,第70頁。
[101]侯樹彤:《東三省金融概論》,第5頁。
[102]馬士:《中朝制度考》,第162頁。
[103]耿愛德:《中國貨幣論》,第76頁。
[104]侯樹彤:《東三省金融概論》,第5頁。
[105]《關(guān)系史》第1卷,第29頁。
[106]吉田虎雄:《中國貨幣史綱》,第77頁。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