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堵紅墻,兩個世界
一堵紅墻,兩個世界
去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得經(jīng)過一個很大很大的巴扎,它叫作Meena,賣的是日用品和玩具,主要是質(zhì)地粗劣的廉價衣物、花花綠綠的塑料制品、披著金色尼龍頭發(fā)的洋娃娃等。巴扎里接踵摩肩,除觀光的游客,大都是生活在底層的老百姓。
在這個歷史悠久的舊城區(qū),可以直面印度的貧窮。難以計數(shù)的乞討者聚集在清真寺入口處的臺階上,一雙雙饑餓的眼睛投向來人。坐在滾輪木板上的乞丐扭動著殘肢,空洞的雙眸望著天空;年老體衰的婦人一只手拉著褪色紗麗,一只手向游客打著吃東西的手勢;還有很多營養(yǎng)不良的孩子,一個略大的牽著略小的,稚嫩的小臉上有著和年齡不相稱的滄桑神情。我望著黑壓壓的乞丐,原想伸向錢包的手又無奈地縮了回去,如果施舍了其中一個,那其他人又怎么辦呢?
*母子三人。
我們于中午到達(dá)賈瑪清真寺,正是穆斯林的禮拜時間,這里雖不要門票,但在穆斯林每日五次的禮拜時間里是禁止參觀的。我們便坐在臺階上等,不遠(yuǎn)處也是在等待入內(nèi)的印度人,他們?nèi)宄扇旱刈?,大多為女人和孩子?/p>
印度女人的紗麗色彩鮮艷,她們席地而坐時,紗麗就如同一朵朵鮮花綻開在黯淡的灰紅色臺階上。據(jù)說賈瑪清真寺的臺階本是白色,在1857年的印度反英民族大起義時,起義者身著白衣集合于此,向英軍發(fā)起了攻擊。血肉之軀終究難擋槍炮之利,起義者一個接一個倒下,鮮血染紅了臺階。英國為了報復(fù)起義者,下令將賈瑪清真寺關(guān)閉了五年,直至德里人民交出了高達(dá)20萬盧比的罰款,才準(zhǔn)許重新開放。
我在等待的人群中見到母子三人,黑皮膚,赤著腳,都畫了重重的黑色眼線:在他們的習(xí)俗里,這可以辟邪。媽媽戴著黃銅鼻環(huán)和玻璃手鐲,大的男孩不到四歲,玩著一個很臟的皮球,小的那個還是才蹣跚學(xué)步的娃娃。
“喜歡糖嗎?”我看著兩個孩子,從包里拿出話梅糖來,母子三人都不會說英語,只是望著我笑。小的孩子見到糖后,急急地伸出了小手,將糖塞到嘴里再沖我笑。他一笑,糖便從口中掉落,急得哇哇哭了,媽媽一面哄他,一面很自然地將糖撿起塞到自己嘴里。
“請不要吃了,這是臟的?!蔽倚闹幸魂囯y過,又拿了幾塊糖給他們。
看見糖果后,周圍的孩子一個接一個地過來要,我將一包糖都分給了他們。給這些孩子短暫的甜蜜,也是我唯一能做的事吧。
祈禱時間結(jié)束后,我們存好鞋進(jìn)入清真寺,踏著被陽光曬得發(fā)燙的地板一步步往里走,成群的灰色鴿子在眼前飛起又降落,耀眼陽光下,賈瑪清真寺就像明信片里的圖畫般出現(xiàn)在眼前,紅砂巖和白色大理石組成的這座建筑物既優(yōu)美又莊嚴(yán)。
在這里,露出胳膊和腿的外國女游客還得披上一件長袍,五顏六色的化纖袍子掛在清真寺入口處,免費去拿,頭發(fā)是不用蓋住的。印度女人倒不需要借袍子,因為她們有隨時可以包住身體的紗麗。
長袍是統(tǒng)一的尺寸,我看看身高在一米六以上的女性同伴,她們都穿得正好,而我這個才一米五八的矮子卻走兩步就被袍子絆一下,實在苦不堪言。
賈瑪(Jama)一詞來源于穆斯林在周五舉行的主麻日聚禮,也可以翻譯為禮拜五清真寺,不少清真寺都叫這個名字,比如在伊朗的每個城市幾乎都能找到一個禮拜五清真寺。
這座清真寺的建造者是莫臥兒王朝第五代君主沙·賈汗,網(wǎng)絡(luò)上戲稱他為 “建筑狂人”。因為除去這座印度最大的清真寺外,有名的泰姬陵和德里紅堡都是由其興建,他還修葺過曾祖父胡馬雍的陵墓。在沙·賈汗的末年,他打算為自己修建一座與泰姬陵相對應(yīng)的黑色大理石陵墓,后因被兒子篡位下臺,他狂熱的建筑夢想才被迫終止。
沙·賈汗修起建筑物來實在是大手筆,賈瑪清真寺修了6年,動用了5000名工人,花了100萬盧比,而且沒用一根木料,大塊大塊的石料都是 由鉛水灌縫銜接,堅不可摧。他修建賈瑪清真寺的目的是將其作為紅堡的補充。清真寺完工后,每個禮拜五,沙·賈汗和他的隨員都會從紅堡出巡到此祈禱,這里最多可以容納25000人。為了顯示王室的高貴身份,清真寺修了東、南、北三個門,最壯觀華麗的東門為帝王專用。
*賈瑪清真寺的東門。
*站在宣禮塔頂拍攝的清真寺廣場。
如今,我們這些老百姓不光可以從專屬帝王的東門出入,還能登上過去只有宗教人士才能入內(nèi)的宣禮塔。宣禮塔在清真寺兩側(cè)各有一座,里面有臺階可爬上頂部,它最初是點燃火把以召喚信徒做禮拜,后改為由嗓音洪亮者登高而呼,現(xiàn)在已是擴音器廣播。
當(dāng)我興致勃勃地走到宣禮塔入口時,守門人看了看我行動不便的長袍打扮后,招手要我過去,做了個讓我納悶的動作——他先拿起我的長袍下擺,再打了個結(jié)在我腰上,這才點點頭示意我上去。
在邁出登塔的第一步時,我就明白了守門人的用意。宣禮塔內(nèi)部狹窄僅容一人通過,石頭臺階只有半個多電腦鍵盤大,加上被踩得很光滑,又無扶手。要是我笨手笨腳不小心踩到了長袍角,很可能轱轆轱轆從樓梯上滾下來。
有的資料說這里宣禮塔的臺階有100級,有的說是130級,我沒細(xì)數(shù),但實在爬得好吃力。我一面爬,一面感慨,過去擔(dān)任宣禮的教士不光要嗓門大,還得要身體好啊,想必他們大都是長壽之人。
從塔頂上往下看,清真寺廣場上的人變得不到火柴棍那么大,再往遠(yuǎn)眺,目光所及,都是舊德里密密麻麻的破舊矮房。
站在這紅白相間的高塔上,聽不到不遠(yuǎn)處市集的喧囂聲,更看不到乞丐們的酸楚臉孔,清真寺的紅砂石長圍墻隔出了兩個世界:圍墻外是充滿貧窮、苦痛的塵囂,圍墻內(nèi)是純凈、高潔的宗教圣地。
而在印度,像這樣隔出不同天地的圍墻處處可見,五星級賓館外可能是臭水橫流的垃圾堆,貧民窟的咫尺之遙就是現(xiàn)代化高樓。讓人稱奇的是,這個貧富差距如此巨大的國家,卻一直不可思議地保持著社會的相對穩(wěn)定。
*賈瑪清真寺位于穆斯林區(qū),在小巷內(nèi)能找到價廉物美的本地美食,這家叫Naaz Tandoor的餐館分量足且味道好,一個烤雞腿55盧比,半只雞85盧比。
追尋其因,除去宗教和種姓制度使底層百姓安于天命外,政府也在不斷探索解決貧窮之路,如推行全民免費醫(yī)療教育,限制富人的財產(chǎn)等,也許這些制度實施起來不盡如人意,也許在短期內(nèi)難見其效,但人們確實在努力讓這堵墻越縮越小。
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
地址:Meena Bazar, Chandni Chowk,New Delhi,110006
門票:免費。但需支付相機費200盧比,如要登宣禮塔再交100盧比,入清真寺時門衛(wèi)還會索取存鞋子的費用,可以將鞋子塞到包里入內(nèi)。
開放時間:除穆斯林禮拜時間外都可參觀。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