渾善達克沙地小檔案
地理位置: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草原南端
面積:5.2萬平方千米
氣候:中溫帶大陸性氣候
渾善達克沙地水草豐美,景觀奇特,風光秀麗,有人稱它為“塞外江南”,也有人稱它為“花園沙漠”。那里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多,是候鳥的產卵繁育地,還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和藥材。
離北京最近的沙地
渾善達克沙地是我國十大沙漠沙地之一,位于內蒙古中部錫林郭勒草原南端,距北京直線距離180千米,也是離北京最近的沙源。渾善達克沙地東西長約450千米,平均海拔1100多米,是內蒙古中部和東部的四大沙地之一。
渾善達克沙地是中國著名的有水沙漠,在沙地中分布著眾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泉水從沙地中冒出,匯集入小河。這些小河大部分流進了高格斯太河,也有的只流進水泡子里,還有的只是時令性河流。
近代由于氣候的持續(xù)干旱和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河流湖泊萎縮,沙化日益嚴重,據研究表明,渾善達克沙地已成為近年來困擾北京的沙塵的主要源頭之一。
科學家曾對北京的風積沙做過鑒定,發(fā)現北京沙的重礦物和不穩(wěn)定礦物成分,明顯高于周圍的渾善達克沙地、毛烏素沙地、科爾沁沙地,說明它們沒有聯系。北京沙的磨圓度較差,表面比較粗糙,也與周圍地區(qū)沙漠沙有顯著的區(qū)別。由此,科學家得出結論,北京沙的上述特點證明其搬運距離短,形成時間晚,屬于北京本地所產之沙,即人們常說的就地起沙。
那么北京本地沙源究竟在哪里?經過考察研究,北京本地主要沙源是由于永定河、潮白河等河流在歷史時期因洪水而多次改道,在地表留下了許多故河道、故河灘,成為重要的沙源。大興區(qū)南部、房山區(qū)東部有5條沙帶,總面積達439.28平方千米。其次就是北京地下還存在沙源。北京有大量的沙、礫沉積,后來被泥土掩埋在地下深處。當基建施工挖到距地表8米~10米處,即會見到沙和礫。當然,除了北京本地有沙塵源以外,北京周圍地區(qū)還有大量的沙塵源。北京東有科爾沁沙地,北有渾善達克沙地,西有毛烏素沙地、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寧夏沙地、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北京實際上被沙漠所包圍。除科爾沁沙地以外,其余均在北京的上風區(qū),春天的季風很容易將沙漠地區(qū)的沙塵吹到北京來,增加了北京的沙塵。
渾善達克沙地形成于晚第三紀。當時受暖干亞熱帶動力高壓控制和較弱東亞季風影響,出現溫暖干旱荒漠,半干旱草原及木森林草原之間的環(huán)境變化,形成亞熱帶紅色季風性沙漠沉積。第四紀,受東亞季風及其變遷影響,環(huán)境在溫帶荒漠草原至森林草原之間波動變化,出現一系列活化,沙漠擴展與沙丘固定,沙漠收縮的波動過程,形成溫帶黃色季風型沙漠沉積。渾善達克沙地多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沙丘大部分為壟狀、鏈狀,少部分為新月狀,呈北西向南東向展布,丘高10至30米,丘間多甸子地,多由淺黃色的粉沙組成。
渾善達克沙地自然條件獨特。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平均海拔1300米。沙地的中東段,為典型的坨甸相間地貌類型。在沙丘間形成的平坦草地上發(fā)育著疏林、灌叢和草甸,與其他草原構成獨特的牧區(qū)風光。南部為低山丘陵地貌,是燕山北緣的低山丘陵與大興安嶺西南緣的低山丘陵交會地帶,山間分布有面積較大的草原。北部的渾善達克沙地和南部的金蓮川典型草原是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維持系統(tǒng),更是京、津、冀地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利屏障。渾善達克沙地氣候溫和,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5℃,一月份平均氣溫-18.3℃,七月份平均氣溫18.7℃,極端最高溫度35.9℃,極端最低氣溫-36.6℃,夏季涼爽宜人,是避暑的好地方。全年降雨量為365.1毫米,而且主要集中在7月~9月份,約占全年降雨量的80%~90%。全年的無霜期104天,冬天有180天的冰雪期。
熱鬧的沙地
在渾善達克沙地東部邊緣的克旗達爾罕烏拉蘇木,生長著大面積的以沙榆為主的沙地疏林:萬物復蘇的春天,沙丘間的株株沙榆吐露出嫩綠的榆錢,讓死寂的沙地充滿生機;烈日炎炎的夏日形態(tài)各異的沙榆枝葉相連,為茫茫沙漠撐開綠蔭;霜凍后的深秋,橘紅色的樹葉又讓沙地層林盡染,景色宜人;白雪飄飛的寒冬這些沙榆又成為防風固沙的勇士,迎風傲雪昂然挺立。自達爾罕往東相隔二十幾千米的白音敖包國家自然保護區(qū),生長著3.6萬畝世界珍奇樹種——沙地云杉,此樹屬常綠喬木,極耐寒冷和干旱,既能調節(jié)氣候、凈化空氣,又能防風固沙、保護草原。
沙地云杉不僅創(chuàng)造了沙漠生命的奇跡,還以其不畏嚴寒、傲然挺拔的雄姿贏得了人們的青睞。此樹由于生存年代久遠且具有極強的固沙能力,因此被稱為沙漠上的“綠寶石”、“生物活化石”。
渾善達克沙地周圍,是候鳥棲息繁育地的聚居地。每年三、四月份,湖水剛一化開,大批候鳥從南方飛回,來到查干諾爾湖棲息,在渾善達克沙地的小湖、泡子的蘆葦、蒲草中產卵育雛。但是,近年來,在那里棲息的候鳥已大大減少。據在那里生活多年并在那里進行了詳細考察的原輕工業(yè)部退休干部鄭柏峪先生說,這主要是因為生態(tài)環(huán)境逐漸惡化,再加上人為的攪擾捕殺,候鳥再也不敢在那里產卵繁育。它們走投無路,甚至不得不到北京的公園、湖泊、河流繁育后代。
渾善達克沙地在錫林郭勒草原的中南部,呈東西走向,綿延300多千米,總面積2.14萬平方千米。沙地中沙丘起伏,間有丘間低地和灘地。沙地中分布著眾多的小湖、水泡子和沙泉,泉水從沙地中冒出,匯集入小河。這些小河大部分流進了高格斯太河,也有的只流進水泡子里,還有的只是時令性河流。渾善達克沙地野生動植物資源比較多,是候鳥的產卵繁育地,還有很多珍稀的植物和藥材,人稱“花園沙漠”。
在渾善達克沙地的腹地,沙丘連綿不斷,在這些沙丘的上面長著沙蒿、茅草和黃柳,而沙丘的下面則是美麗的紅柳林。在紅柳林中間,有許多奇花異草,有的地方甚至有上千畝的野生黃花菜,花開時節(jié),金光耀眼,十分壯觀。因為近些年氣候變化,地下水位下降,泉水消失,河水斷流,一些地方沙化加重,樹木枯死,草場退化,正嚴重威脅著這片美麗的花園。對生態(tài)的這一變化,人們不但束手無策,而且不了解其原因,例如有人提出是降水減少的緣故,但是生長在水里的紅柳為什么也會死亡呢?人們不禁為渾善達克沙地的未來擔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