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務二 了解中國旅游地理的發(fā)展
任務介紹
介紹中國旅游地理的概況;
介紹中國旅游地理學習方法。
任務目標
了解中國旅游地理概況;
掌握中國旅游地理學習方法。
任務引入
秦始皇——中國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
秦始皇(公元前259-公元前210年)是中國封建帝王巡游的第一人。公元前221年他統(tǒng)一中國后,10年之間(公元前220-公元前210年)出游5次:
公元前220年,他從咸陽出發(fā),沿渭河河谷抵達隴西(今甘肅臨洮)。后北行經(jīng)涇水上的北地(今甘肅慶陽)返回。
公元前219年,他東行到山東鄒縣的嶧山刻石記功,登泰山祭記封禪,到煙臺芝罘島,沿渤海向東到成山頭,向南到瑯邪郡(治所在今山東膠南縣西南夏河城),又南到彭城(今江蘇徐州),在泗水尋覓周朝九鼎,后南行過淮河到衡山,由漢水經(jīng)南陽返回。
公元前218年,他又向東游歷,經(jīng)河南、山東到芝罘、瑯邪(今瑯邪山),沿漳水從上黨返回。
公元前215年,他巡游河北,直抵碣石(今河北昌黎北)。
公元前210年,他出武關,沿漢水南下到湖北云夢,乘船順長江東渡到丹陽(今安徽當涂東);又到錢塘(今浙江杭州),再渡浙江到會稽(今浙江紹興)祭大禹陵;后又北上瑯邪、榮城、芝罘游歷。
在這5次巡游中,他4次在7個地方立巨石刻字建碑以記其功績。
任務分析
歷史上,我國是世界上旅游活動開展得最早的國家之一,出現(xiàn)了很多著名的政治家、旅行家、外交家、宗教活動家,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游記資料和科學考察報告等。
相關知識
中國古代旅游活動豐富多彩,我們可以將其分為以下類型:帝王巡游,文人漫游,科學考察旅行,佛教巡禮旅行,外交文化旅行,節(jié)會慶游。
一、中國古代旅游活動
(一)帝王巡游
帝王巡視旅游,是中國古代旅游的重要現(xiàn)象,其目的或為巡視各地、或為封禪拜祭,是以鞏固政權為目的的旅行活動。
帝王旅行歷史悠久。傳說中的黃帝和堯、舜、禹,在巡視各地或治水等時都游覽過名山勝水。而其中大禹又可以稱為中國的第一位大旅行家。
大禹姓姒,名文命,顓頊氏的孫輩,生于石紐(今四川北門石紐山),長于西羌,后封夏伯,故又名伯禹。大禹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這種公而忘私的精神,千古傳為美談。大禹治理洪水走遍了九州大地,涉過九條大川,攀過九座大山,渡過九處大澤。相傳他往東到過太陽出來的扶桑國(日本),南至交趾(越南),西至昆侖山,北至恒山;相傳三門峽也是大禹開鑿的,他為了給洪水打開大門,竟把一座山劈成三段,就好像三道門,分別叫鬼門、人門與神門。經(jīng)過十三年的努力,大水終于被征服了,當他晚年巡至會稽山時,不幸病逝。
周代有三位天子喜歡旅游,周昭王(武王曾孫)、周宣公和周穆王。其中周穆王(昭王之子)的旅游是周代天子巡游的代表與典型,在我國古代旅游史上占重要地位,至今流傳的《穆天子傳》,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游記。據(jù)后人考證,穆王旅行的路線是從河南洛陽出發(fā),北越太行山,往河套,然后再折向西,渡黃河至西寧,經(jīng)過大積歷山,上溯尋找黃河之源,登昆侖山(古人認為昆侖山為黃河之源),又沿葉爾羌河北上到巴基斯坦的石罕,最后從喀什東歸。有學者認為穆王西巡,遠達波斯,是中國通往西方道路的最早開辟者,在客觀上起了文化交流作用,是古代的一位皇帝旅游家。
秦漢時,皇帝的巡游,以秦始皇與漢武帝的巡游規(guī)模最具代表性,他們的主要目的為了鞏固統(tǒng)一國家的政權,同時也含有游山玩水的享樂目的。秦始皇在位11年,先后5次巡游,周游全國,可以說是政治性的旅游,最后病死于途中。
漢武帝,是一位喜歡騎馬游獵的皇帝。他曾到泰山封禪,還立了一塊無字碑,意思是自己的功勞比任何帝王都高。
(二)文人漫游
文人學士的漫游山水,大致分為兩種形式。一是以謝靈運為代表的游山玩水,他們在欣賞祖國名山勝水的同時寫了大量山水詩文留諸人間。
謝靈運(385-433年),祖籍河南,生于會稽始寧(今浙江上虞)承襲祖父封稱為康樂公,后遷至建康。21歲時擔任軍隊中文職吏員,隨軍走遍了今江蘇、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并游覽了各地名勝古跡。38歲時因攻擊朝廷被貶官至永嘉(今浙江溫州)擔任太守。到任后更是寄情于山水,消愁解悶,不問政事。一年后辭官回會稽故里,后又被起用,入京整理《晉書》。據(jù)說他為旅行的方便,還自制一雙特殊的帶齒木鞋。上山時,取下前齒;下山時,取下后齒。穿這種木鞋登山,舒適方便,人們稱為“謝公屐”。謝靈運今存100多首詩中有半數(shù)是山水詩,創(chuàng)作的地點與時間集中在永嘉、始寧、臨川三地近十年間。他描寫的山水,分布范圍很廣,對浙江會稽、永嘉,江西的廬山、鄱陽湖等名勝都有描繪。
李白(701-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陜西成紀(今甘肅泰安東)。幼時隨父遷居錦州昌隆(今四川江油),20歲時游歷了巴蜀的名山勝水。李白25歲離蜀,開始在各地長期漫游。“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及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他從仗劍出荊門,到42歲唐玄宗召他至翰林院為止,連續(xù)漫游17年之久。在長安三年(實際為一年半)之后,天寶三年(744年)他離開長安開始第二次為期10年的漫游。他“浪跡天下,以詩酒自適”,“五岳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游”。這次漫游中他曾三次相會大詩人杜甫,并與之結成好友。足跡遍及山東、山西、河南、河北、湖南、江蘇、浙江、安徽等地。兩次漫游開闊了李白的胸襟,培養(yǎng)了李白的豪放性格和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為他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源泉。
蘇東坡(1037-1101年),名軾,四川眉山人。他為官45年,曾在16個州縣任地方官,足跡所在,西至陜西鳳翔,東至江蘇吳江,北至河北寶縣,南到海南島昌化,除云南、內(nèi)蒙古、新疆、東北外,他幾乎踏遍了半個宋室江山。他在地方官任中與西湖有緣,其中三處都有西湖,他都疏浚筑堤。一是錢塘(今杭州)西湖,他整治后寫下了著名詩句:“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二是潁州(今安徽)西湖,兩次結緣(33歲和53歲)。三是廣東惠州西湖,是城西石埭山的流泉瀉入而成的,灌田數(shù)百頃。他到惠州后,把當年神宗賜給他的錢作為經(jīng)費,在湖左筑了一條堤,人稱蘇公堤。
以詩記游是蘇東坡旅游的重要特點。他游覽名勝都賦詩文,記述他對大自然的摯愛。
(三)科學考察旅行
古代許多著名的科學家在撰寫有關著作時,都十分注重實際調(diào)查,積累了豐富的相關資料,足跡遍及祖國的大好山河。代表人物最著名的當選徐霞客。
徐霞客(1587-1641年),他從22歲起,先后在外考察30多年,遍游全國名山大川。北到天津薊縣盤山,山西五臺山、恒山,南到廣東羅浮山,東到海濱,西到云南大理雞足山、騰沖。所到之地,“不避風雨,不憚虎狼,不計里程”,以難以想象的毅力,考察了16個省區(qū)的山水,幾次絕糧,險遭喪生。晚上在燈下堅持寫作旅游日記。他糾正了過去對長江源頭的錯誤說法,尤其是對巖溶地貌的考察研究,至今仍有很大的科學價值。他寫的《徐霞客游記》共20卷,被譽為古今游記第一杰作,后人稱其為“奇人、奇事、奇書”,“世間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
(四)佛教巡禮旅行
唐代高僧玄奘(602-664年),貞觀三年(629年),他告別長安,開始艱苦的旅行。玄奘足跡遍及天竺東南西北中五部110多個小國,最后定居摩揭陀國的爛陀寺,跟100多歲的名僧成賢法師學習大乘經(jīng)達五年之久。次年貞觀十七年,在印度游居13年之久的玄奘整裝回國,回國后,經(jīng)過19年的努力,翻譯了75部1 335卷佛經(jīng),字數(shù)達1 300萬字。他還撰寫了《大唐西域記》,記敘了沿途28個國家的歷史、地理、風俗、宗教信仰等,成為我國著名的地理著作。玄奘只身西游,為時十七載,行程五萬里,渡沙河,越蔥嶺,過險隘,涉激流,游歷了110多個國家,完成了巡禮五天竺和求取佛經(jīng)的使命,是我國游五天竺的第一人,是世界歷史上一位出色的旅行家。
鑒真(688-763年),唐代揚州江陽(今江蘇揚州)人。揚州是當時佛學中心之一。他14歲出家,當沙彌,18歲開始去洛陽、長安、南京,游覽名剎,學習教義。24歲時回到揚州。30年間,鑒真已成為當時名僧。從天寶元年(742年)至天寶十年間,他應日本名僧之邀,曾五次東渡日本都未成功,直到天寶十二年(753年),鑒真已是66歲高齡,于十月十九日夜間,在日本遣唐使協(xié)助下偷渡至日本。天寶十三年四月初五日,在日本舉行第一次受戒儀式,第一批受戒的是圣武太上天皇及皇后、皇子等430多人。不久又建了唐招提寺(在奈良)。至76歲,他主持唐招提寺共十年,弘揚了佛教律宗。鑒真還把醫(yī)藥傳授給日本,被日本尊為“醫(yī)界始祖”,另外,他帶了大批甘蔗、蔗糖東渡,把榨糖技術傳給了日本,今天日本還尊鑒真是甘蔗榨糖、縫紉、制豆腐、做醬油的始祖,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五)外交文化旅游
公元前139年和公元前年,西漢外交家張騫一行百余人奉漢武帝之命出使西域。從長安出發(fā),穿過甘肅的河西走廊,到天山之麓,經(jīng)流沙、越蔥嶺,到達亞洲的西部盡頭,然后跨過大海,進入羅馬帝國境內(nèi),這條路線就是譽滿世界的“絲綢之路”。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既開拓了政治外交的道路,又開辟了民族間商業(yè)往來的道路,促進了中國與中亞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
明朝鄭和從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率領龐大艦隊七下西洋(當時以南洋群島的婆羅洲為分界線,婆羅洲以西的南中國海、印度洋等處于“西洋”)。這是封閉社會時期航海史上一次最大的創(chuàng)舉。艦隊之龐大(大小海船200余艘)、人數(shù)之眾多(2.7萬余人)、路途之遙遠(行程10萬余里)、訪問國之多,都是舉世無匹的。船隊從江蘇太倉縣劉家港出發(fā),經(jīng)過占城(越南南郡)、爪哇(印尼),穿越馬六甲海峽到錫蘭(斯里蘭卡)、孟加拉、印度南部、波斯灣的忽魯漠斯(霍爾木茲)、紅海港口的阿丹(亞丁)以及非洲東部沿海及赤道以北的一些國家。這次遠航比哥倫布到達美洲早87年,比麥哲倫完成環(huán)球一周航行早103年,比達·伽馬航行非洲好望角到南印度早80年。
(六)節(jié)會慶游
在中國各族人民生活習俗和節(jié)會喜慶中,春節(jié)廟會、元宵燈市、清明踏青、端午競舟、中秋賞月、重陽登高等是較為流行的游覽方式。
二、中國旅游地理學發(fā)展簡史
(一)樸素的旅游地理著作
我國古代有關旅游和山水景觀的著作大致分為兩大類:《岳陽樓記》、《黃鶴樓》、《滕王閣序》等詩文為一類,表現(xiàn)手法多為寫景抒情,而且寫景只為抒情,可稱為“游記文學”;《水經(jīng)注》、《入蜀記》、《佛國記》、《大唐西域記》等是作者深入考察后寫成的,根本目的在于紀實和科學研究,并非單純抒情,可稱為古代的“旅游地理著作”。
中國是一個有著極其悠久旅游傳統(tǒng)的國家,古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旅游地理著作。有關中國人出游的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時代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它寫的是民間的出游活動;至于封建帝王的“巡游”、士大夫階層的“宦游”,教僧道的“云游”和文人學士的“漫游”,更是不絕于史載。成書于戰(zhàn)國時代的《山海經(jīng)》,為中國最早記載山川風物的典籍;西漢史學者司馬遷周游塞北江南各地,“縱觀山川形勢,考察民風,訪問古籍,采集傳說”,撰成《史記》,其中《貨殖列傳》為我國最早的經(jīng)濟地理和旅游地理篇章;北魏地理學者酈道元游歷名山大川,對我國1 252條河流逐一探流求源,撰成《水經(jīng)注》,是6世紀前我國最全面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晉代僧人法顯歷時15年,游歷今南亞、東南亞地區(qū)的30余國,所著的《佛國記》是世界上最早的、規(guī)??涨暗穆糜尉拗?唐代高僧玄奘泛游中亞和印度歷時17年,歸國后著《大唐西域記》,記述了極為豐富的旅游地理內(nèi)容;明代的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和王士性的《廣志繹》分別從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角度對我國各地的錦繡河山和人文風貌進行了詳細的考察和記述。值得一提的是對現(xiàn)代旅游地理學特別有影響的“天下奇書”——明末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記》,歷時34年,足跡遍及今16個省區(qū),行程數(shù)萬里。
(二)現(xiàn)代中國旅游地理學發(fā)展
早在20世紀30年代就出現(xiàn)了旅行雜志,其中許多文章也可以看成是早期的旅游地理學研究,如張其昀的《浙江風景之比較觀》(1934),但對旅游地理學展開系統(tǒng)研究還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20世紀80年代。這在時間上明顯地落后于國外同行。三十多年來,我國旅游地理研究和教學隊伍不斷壯大,先后發(fā)表了一批關于旅游地理學、中國旅游地理以及旅游開發(fā)等方面的專著和文章,并出版了一些普及性的讀物。
1988年,中國地理學會在人文地理專業(yè)委員會下設旅游地理組,這說明旅游地理學研究在我國地理科學領域中開始占有一定的位置。
旅游地理學在20世紀90年代進入了第二個發(fā)展階段,中國旅游地理學研究進入歷史以來最活躍時期,研究領域日益拓寬,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斷更新,注重研究課題的實踐意義和研究成果的應用價值,以及與相鄰學科的交叉滲透。從事旅游地理學的隊伍也日益擴大,全國主要地理研究機構都相繼在旅游地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實戰(zhàn)方面做了研究嘗試。
經(jīng)過一代人的努力,旅游地理學已成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在整個地理學領域中逐漸確定了其應有的地位,并開始受到廣泛的重視。
中國在旅游地理學界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國家之一。旅游地理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分支學科能如此迅速發(fā)展,取得驕人的成績,其經(jīng)驗是:
第一,旅游地理學界始終把握住了旅游地理學為國民經(jīng)濟服務的主攻方向,充分發(fā)揮了旅游地理學的應用性特點,緊扣我國旅游開發(fā)和建設這個主題,主動承擔多種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科研任務,完成了大量有較高實用價值的科研報告,對我國旅游業(yè)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提高了旅游地理學的地位。地理學的旅游應用研究拓展,也促進了地理學本身的建設和發(fā)展。
第二,旅游地理學界一直把旅游開發(fā)實踐和理論總結置于重要的地位,積極投身于旅游開發(fā)實踐中,注意進行多學科、跨學科的合成研究,注重將理論知識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的生產(chǎn)力。在實踐中發(fā)展起來的并通過實踐檢驗的許多理論創(chuàng)見,為旅游地理學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比較堅實的基礎。
第三,實踐造就了一大批旅游地理專業(yè)人才,老一輩旅游地理學家的提攜和扶持促進了年青學者的成長,促使旅游地理學界能夠比較快地形成了一個包括學術帶頭人和骨干力量在內(nèi)的老中青梯形隊伍結構。
三、中國旅游地理學學習的主要方法
(一)圖表法
圖表法是中國旅游地理學學習的“常規(guī)武器”,中國旅游自然風光、人文風景、世界遺產(chǎn)等圖表非常生動、直觀、形象,包含大量信息,圖表的利用可以極大提高學習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二)對比分析法
通俗地說,就是運用兩件(或兩件以上)性質(zhì)比較相近的事物來做比較,通過比較得出兩件(或兩件以上)事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的對照比較就是對比分析。有比較才有鑒別,區(qū)域旅游發(fā)展都會有自身的優(yōu)勢與特色,這些必須通過對比分析來獲得。需要提醒的是對比分析不僅采取縱向?qū)Ρ龋€應該橫向?qū)Ρ?。譬如,我國入境游客不能總跟改革開放前比較,還應該與現(xiàn)在的世界旅游大國入境游客比較,這樣更能夠認識國際旅游發(fā)展的差距。
(三)綜合分析與主導原則法
旅游是綜合性很強的產(chǎn)業(yè),涉及面廣,影響旅游業(yè)發(fā)展的因素很多,區(qū)域旅游發(fā)展要進行綜合分析,找到作用與影響最大的主導因素,并以此為依據(jù)制定區(qū)域旅游特征、特色。譬如,新疆完善和提升以“絲綢之路”文化為核心的旅游產(chǎn)品體系,推進產(chǎn)業(yè)合理布局,逐步形成大旅游、大市場、大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格局。
(四)實地考察法
實地考察法是一種在教育中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是旅游地理學傳統(tǒng)的學習方法之一。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能親身參加旅游實地考察活動,這種旅游活動的經(jīng)歷,不僅增強了感性認識,加深印象,而且可能會有自己深刻體驗與升華。
(五)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與方法
旅游地理學同其他學科一樣離不開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的支持。計算機應用、多媒體技術、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以及包括遙感(RS)、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和地理信息系統(tǒng)(GIS)的3S技術等現(xiàn)代化手段的應用,大大地擴大了旅游地理學的研究范圍,縮短了研究周期并提高了結論的科學性,更適合旅游業(yè)發(fā)展的需要。
項目小結
通過旅游地理的學習可以充分認識我國發(fā)展旅游業(yè)的優(yōu)越條件,激發(fā)對祖國的熱愛,強化發(fā)展我國旅游業(yè)的決心和信心。而作為旅游業(yè)提供面對面高水準服務的旅游從業(yè)者,學好中國旅游地理,有利于為旅游者當好參謀,更好地與旅游者交流與溝通,提高服務水準和質(zhì)量,塑造好中國旅游業(yè)員工的整體形象;同時也有利于宣傳好中國的旅游資源、旅游環(huán)境與旅游業(yè),有利于展開我國旅游經(jīng)營的全員營銷攻勢,增強我國旅游業(yè)對旅游者的吸引力。
知識及技能檢測
一、名詞解釋
旅游地理學旅游業(yè)
二、簡答題
1.旅游地理研究對象是什么?其學科性質(zhì)是什么?
2.旅游地理學習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