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城市旅游地理
一、客源地與目的地雙重功能
城市是旅游者最大的客源地,那里人口眾多且集中,收入普遍偏高,環(huán)境總體上嘈雜,居民容易受到功利的驅動,城市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很大等,這些要素一并促成了目的地來訪者絕大多數來自城市的現實。
為了逃逸而奔向溫馨,城里的人們前往鄉(xiāng)村旅游;為了逃脫并獲得清靜,人們也會選擇沒有聚落的大自然。看似城市不是一個好的旅游目的地,但城市往往不是因為我們熟知并被其控制,我們若走出自己的常住地而來到別人的居住城市,會發(fā)現那個城市其實很有魅力。為了體驗社會文化,人們也會選擇別人的居住城市去旅游。城市集合既是最大的客源地,也是占據相當份額的旅游目的地。如果說以往是為生活和工作的便利來建設城市,如今則要兼具向旅游者展示的修建。外立面的美觀化,內部的舒適化,劃定并豐富公共空間,展示城市生活的原生態(tài),比如指定旅游接待區(qū),指定旅游接待戶,加大文化設施建設力度等,關系到旅游的城市空間有很多需要建設的地方。
二、資源整合
城市中有很多既有,多數情況下不需要全面新建,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可以整合資源。許多設施不為旅游建設,但旅游者可以用。旅游者與休閑者的整合,讓他們同時同場利用城市設施;發(fā)達的城市交通,促成了旅游者可自主地穿行于各個主體經營的接待空間,形成自己喜好的旅游路線;企業(yè)如果做換位思考于旅游者立場,也可以形成方便于旅游的業(yè)者聯盟,如實行聯營套票和進行聯合促銷。
整合資源可以依據主題原則、體驗原則、真實性原則等來展開。主題公園為一種已經出現的建設,雖然其多為城邊的新建,但也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整合了存在于城市中的很多資源。游憩一條街(RBD)也出現了,雖然也曾有旅游超市的提出,但似乎沒有取得成功,問題不在概念上,而是我們的創(chuàng)意缺少繼續(xù)深入的研究。就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連接城市的軌道交通而言,日本早早就創(chuàng)意出很多方便出行的措施。
表5-1 城際軌道交通票據種類
三、文化游憩
多人而為是文化,歷史習俗的傳承也是文化,時尚也可能是未來的文化。文化挖掘和建設可多人共為或俱樂部共為的空間平臺,可謂是城市旅游空間建設的兩條主線。
(一)城市俗文化
眾所周知,城市人口密度非常大。在早期的城市中,除了在鄉(xiāng)村地區(qū)擁有房產的上流精英外,絕大多數城鎮(zhèn)居民是在居住地打發(fā)閑暇時光的,也有旅游起源于休閑的說法。城市的俗文化規(guī)模大、發(fā)生的時間和空間確定、類型清晰。在時間上有晨練、早市、早茶、夜市、夜場等,在空間上有街巷、廣場、商場、公園、博物館、茶館、劇場等。
城市俗文化有歷史也有變化,尋著變化軌跡可以找到文化脈絡,由俗文化開始,到休閑者與旅游者共容,再到旅游交換空間(城市間互換,或城市居民前往海濱,城市留給進城者及入境國際旅游者),經研究確實可以找到若干階段的劃分依據。
(二)制度性因子
城市休閑活動與生產、生活具有同場性質(在同一個城市),相應設施的建設在開始就有直接服務于生產與生活活動的特征,因而也就具有了制度性特征,因為沒有制度就不能保證生產效率與生活秩序,這也是城市中人口集中所要求的。制度保證了勞動者和居民權益,公園便是制度下決定的一種建設,其與鄉(xiāng)村旅游的建設一開始就為外來者服務的特征不一樣。鄉(xiāng)村因要發(fā)展旅游而引入制度,而城市是先有制度而后加入了旅游功能。
(三)空間分異
一個城市有著自己的發(fā)展歷史,一方面由于每個階段都有其建設的重點,從而確定了不同類型(功能)的游憩空間,另一方面城市社會是分層的,居民不僅在家庭選址上有高低貴賤之分,在休閑活動上也形成了種種分異、分空間或區(qū)隔。當然,也存在著諸如公園那種開放式的公共場所。
圖5-3給出了英國城市休閑的歷史演變過程,可以看出如下的規(guī)律變化。19世紀初,在高勞動強度、超長工作時間的情形下,讓產業(yè)工人的休閑多表現為居家或與鄰舍交流。隨著休閑活動體量的加大,隨意占據街道而消遣打發(fā)時間的現象比較突出,政府為此出臺了一些意在整頓秩序的法規(guī)法案。當中產階級逐漸形成,休閑活動所謂的文化性和消費性逐漸凸現出來,陸續(xù)建設了一些需要花錢然而花費并不高的樓堂館所等文化設施。接著大眾休閑又開始跟進,其以消費性更低的電影院和可觀賞的體育場為物質代表,建筑的大容量決定了票價的低位。
如今的城市休閑設施已經出現了多樣化、多中心、多層次、家庭化、青年化、制度化等特征,城市休閑文化及設施已經成為城市旅游的主要憑借,眾多的廣場、公園及各種文化設施以及城市地標吸引物,構成了城市旅游實在空間所在。
四、植樹與保存下來的綠地
城市為建筑高密度區(qū),在那里綠色資源十分珍貴。隨著居民及政府對改善城市環(huán)境的重視,一方面有意保存并保護現有綠地,比如禁止對城區(qū)內的山丘做人工建設開發(fā),另一方面則大力開展植樹運動??梢哉f,除了城郊有些自然的植被外,城區(qū)絕大部分的綠色景觀十分做作,雖美但卻不自然。
圖5-3 英國城市休閑的演化與空間形成
注:依據C.米歇爾·霍爾(2007)文字描述制作。
除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公園綠化和路邊樹木外,現代也出現了綠色走廊、帶狀公園、楔形綠地、透氣性生態(tài)鋪路磚等新概念。近年來,我國城市周邊利用原本不宜建設的水澤地廣為開辟濕地國內公園,現在雖有資本和技術能力將濕地變成建筑世界但人們卻不這樣,表明了人類認識自然的一種轉變,也為城市綠化工作提示了新思路——從過去的不能中找資源。
五、RBD
RBD是英文Recreational Business District的縮寫,直譯為游憩商業(yè)區(qū),其與城市原有的CBD(Central Business District,中心商業(yè)區(qū))相對應。正是由于旅游者的介入,讓城市既有的中心商業(yè)區(qū)模式分裂出了游憩商業(yè)區(qū)。RBD繼承了CBD零售集聚區(qū)的基本特點,但新增了兼具為旅游者服務的性質,具體包括以下方面。
(一)依托自然的或歷史的景點景區(qū)
CBD一般建設在城市中心,是生活購物空間。RBD則多偏離城市中心,緊鄰著名景點景區(qū),是旅游者正式觀光前后的閑游空間,該空間當然也服務于當地居民戶外活動的消遣需求。
(二)多為長條狀
為了便于旅游者穿行,RBD多為長條狀,這是考慮旅游者對環(huán)境不熟悉而規(guī)劃的。旅游者在旅游中很在意有遺漏和迷失方向,常規(guī)旅游規(guī)劃講究線路呈現簡單幾何形狀,而人流高密度的區(qū)域最好為單線性的步行街。
(三)旅游用品和紀念品店鋪
由于要面向旅游者需求,RBD店鋪以紀念品商店、中檔餐飲店及街頭小吃為主,也擁有若干娛樂和住宿設施。此外,這里還建有若干提供旅游用具的商店。與CBD相比,RBD較少出售居家過日子的耐用品和日常生活用品。
六、兼旅游與認知的地圖
城市是商業(yè)、政治和企業(yè)間交往的主要發(fā)生地帶,前往異地城市的行為多伴有兼旅游性質——附帶業(yè)務聯絡或兼顧訪親探友等。兼旅游性讓來訪者要確定一些著名景點的位置,要確定進入城市的交通工具所在和住宿酒店在哪里,這些奠定了旅游者到達訪問城市當天關于空間的最初認識。旅游者對城市的認知地圖包括以下具有先后順序的要點:(1)相對于家所在地的方位;(2)到站交通終端(機場、火車站等);(3)通往投宿酒店的路線;(4)對酒店近邊的散步;(5)滯留期間對重要訪問對象的意象及相對于酒店的空間位置等。
游客通常第二天就能在腦海中形成略有平面分布感的認知印象地圖,其由地標、路線和區(qū)域(可以說出名稱的地段)組成,隨著滯留天數的增加,地圖上的要件也在迅速增長。由于對陌生地區(qū)的訪問以認知為主,個人價值偏好還沒有充分體現出來,最終勾畫出來的地圖以發(fā)現為主而非以一個因素為主導。當然,旅游者在城市的認知活動受生活經驗和活動安排的影響。
七、城市旅游標志物結構:基于行政立場的努力
(一)相關概念區(qū)分
城市旅游的初次訪問者對城市有陌生感,多次訪問者也未必能熟悉那座城市,即便是城市居民也經常感覺到大城市發(fā)展的日新月異,因此城市旅游對象物的眾多讓來訪者選擇及確定對象物時出現茫然。為了更好地服務于旅游者,基于旅游行政管理的立場,提出城市旅游標志物概念是十分有意義的考慮。
旅游標志物集合是區(qū)域向旅游者的一種有結構的推薦,其核心成員應該為城市旅游形象最直接的實物表現。旅游形象是指旅游目的地在旅游者心中形成的總體印象,那種總體印象需要通過旅游者對若干具體的旅游景點景區(qū)進行訪問才能顯現出基本模樣,故而城市旅游形象主要是指事后的意象性評述和事先的想象,其需要若干具體的旅游對象物支持。沒有實物支撐的城市旅游形象雖然可能吸引客人但卻留不住客人,因為現階段旅游者總體上不相信“皇帝新衣”式的城市旅游形象。
地理標志產品是另一個與討論內容有關聯的概念,地理標志產品是出于保護工農業(yè)產品原產地權益不受侵害的目的、由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和國家質檢總局共同管理的一項法規(guī)性制度,其在定點定物的機理上與城市旅游標志物基本一致,管理的行為主體也是政府的職能部門,但在適用范圍和設計目的上存在著差異。
(二)確定核心成員的四原則
城市里適合旅游的對象物很多,尤其是在大型城市里,可以說旅游與休閑的資源與設施不計其數。確定城市旅游標志物的核心成員、支持成員、外延成員而形成一個三圈構造,十分有利于旅游者提高對城市的解讀效率。
確定核心成員的基本原則首先有三:遺產性、規(guī)模性與便捷性。城市是有歷史起點的,遺產性提示著這座城市從哪里來這樣的深刻命題,遺產性存在可以讓到達目的地的初訪者很快地平息初來乍到的那種浮躁心境。規(guī)模性原則的提出不僅是考慮到容納能力問題,也力求標志物對旅游者的視覺沖擊,畢竟旅游是以觀光為開始和核心的。便捷性主要是從時間角度考慮而提出的。分析到此,需要增加一個原則,那就是公益性或公共性原則,即盡量不選擇那些由單一企業(yè)法人獨自運營的空間作為核心成員。
(三)支持成員
當旅游者游覽了城市標志物核心成員后,如果還有剩余時間和精力,可以選擇支持成員作為繼續(xù)游覽對象。支持成員是指支撐核心成員地位、對城市秉性具有代表性的一類旅游對象物。鑒于確定核心成員的四個原則在結果上趨向于選擇位于市區(qū)的遺產性存在,支持成員的選擇可以傾向于大型的現代性設施,即以現代性來表明城市在擁有歷史之后仍然是繼續(xù)發(fā)展的。支持成員的選擇在原則上還是要以城市建成區(qū)為對象空間,盡量不要選擇城市郊區(qū)地帶,這是從方便旅游者的角度考慮的。
(四)外圍成員
當旅游者在城市滯留的時間比較長時,會走出城市訪問位于城市郊區(qū)的大型生態(tài)型地段或視野開闊的景點景區(qū),這類外延成員具有規(guī)模性、開闊性、遺產性、遠距離性等特征,與核心成員的重要區(qū)別在于區(qū)位上。
圖5-4 城市旅游標志物結構示意圖
(五)決定城市旅游標志物的主體
提出城市旅游標志物概念的目的是為了方便旅游者對城市的解讀,故無論哪個景區(qū)被選為核心成員、支持成員和外圍成員,都是為了向旅游者提供參考,即便沒有被確定為標志物的景區(qū)也不意味著這個景區(qū)質量有問題。雖然如此,一旦施行這樣的做法,每個景點景區(qū)還是希望被選作標志物,為了避免出現利益驅動的影響,應該以區(qū)位和公益性兩個原則做根本性的把握,即一是標志物成員要盡量地距離車站、碼頭、旅館集中區(qū)較近;二是力求景點景區(qū)的資源依托是文化與自然遺產,其為公共所有或是多主體運營的空間。
從公正性角度來看,決定城市旅游標志物的主體可以是負責旅游管理的行政機構,也可以是由媒體組織的大眾評選群體,也即主體一定是非功利性的機構或群體,其以熟知自身所在城市的秉性為前提,并進一步的換位思考而設想旅游者具有怎樣的對旅游對象物的選擇需求,最后提出可為旅游者參考的備選旅游對象物集合及集合成員的旅游排序。
八、城市溫泉
城市溫泉也即位于城市中的溫泉,具體表現為溫泉酒店或有城市公交車可以到達的溫泉。除少量諸如重慶南溫泉、北溫泉外,多數的城市溫泉為現代開發(fā)的地熱溫泉,還有些概念性溫泉(勾兌溫泉)。由于城市溫泉環(huán)境多少受鬧市的影響,且距離城市其他景點較近,城市溫泉主要服務于一日游和過夜游客人。為此,城市溫泉用于度假的功能并不顯著,可謂是參與了旅游度假。
正因為上述原因,城市溫泉經營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做文章。第一,與城市其他景區(qū)聯合形成組合產品,以滿足來訪者了解這座城市并享受溫泉的綜合需求。第二,考慮居民日常休閑要求,提供俱樂部式的優(yōu)質會員服務。第三,在美食、居住舒適、服務、文化等多方面做套餐服務,以彌補人工環(huán)境和并非原湯(循環(huán)湯)的不足。第四,加強娛樂性建設,以戲水親水性的水樂園、高鹽度的死海浴、SPA水療等來充實溫泉概念。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