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主要心理治療技術

        主要心理治療技術

        時間:2023-11-27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隨后許多心理學家在動物身上和人類被試者身上多次做成。這就是把人體連接于一個由他自己產生的生理反應的回路之中。生物反饋治療在臨床上大多用于心身疾病,當然也有用于其他病理狀態(tài)和軀體癥狀的報道。對緊張性頭痛的治療,人們發(fā)現(xiàn)采用放松前額肌可以控制這一癥狀。經(jīng)過4~8個星期的生物反饋治療,病人學會了隨意控制額肌活動,頭痛的次數(shù)和強度也隨肌緊張度下降而減少或減輕。它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第三節(jié) 主要心理治療技術

        一、生物反饋(Biofeedback Therapy)

        (一)生物反饋簡介

        生物反饋也稱生物回授,是現(xiàn)代心理學中研究內臟學習的領域之一。這是一種隨意地調節(jié)身體機能的技術方法。對生物反饋的確切機制的解釋目前尚有困難,但其大致原理可以簡要地說成:讓人知道他本人的生理反應,并進行強化或獎勵。在日常生活中,人和動物的許多隨意活動都是通過這一原理學會的。例如一個原先不會打乒乓球的人,在第一次打球時,在他揮動手臂和手腕,把球打出去時,感到自己用了很大勁,也看到球飛出去落到哪里。這種“感到”“看到”的情況就是手臂和手腕運動的反饋信息。他可利用第一次打球的后果(情況)來指導下一次的動作。如此重復多次,他就糾正了許多錯誤和多余的動作,從而學會了打乒乓球。

        我們的內臟反應也可以用同樣的道理來進行學習。這一設想是美國心理學家米勒(Neal MIiller,1967)首先提出來的,并第二次在動物身上獲得成功。隨后許多心理學家在動物身上和人類被試者身上多次做成。內臟反應與隨意運動不同,在一般情況下我們自己并不能感覺到,當然也不能控制它們。為了進行內臟反應學習的訓練,就得借助現(xiàn)代電子技術。這就是把人體連接于一個由他自己產生的生理反應的回路之中。利用專門的設備,對這些生理反應進行探查、放大,通過記錄和顯示系統(tǒng),將這些信息轉變?yōu)樾盘柣蜃x數(shù)。人在識別這些信號或讀數(shù)時,就相當于自己“看到”或“聽到”這些機能的變化了。這樣重復探查、顯示和識別,軀體內臟反應的學習就得以實現(xiàn)。

        (二)生物反饋的應用

        生物反饋技術作為一種治療方法,雖然問世不久,但發(fā)展很快,勢頭很猛。有些還在實驗室探討的問題卻已經(jīng)有了過分的宣傳。對其應用的效果應該謹慎對待,切勿濫用。

        生物反饋的信息,目前常見的是通過心電圖、肌電圖、腦電圖、皮膚電反應、溫度等顯示出來。另外,心率、血壓及血管容積的反饋信息也在臨床中經(jīng)常應用。有關的實驗工作也是借助于這些技術設備,并不斷涌現(xiàn)出新的技術方法。

        生物反饋治療在臨床上大多用于心身疾病,當然也有用于其他病理狀態(tài)和軀體癥狀的報道。對緊張性頭痛的治療,人們發(fā)現(xiàn)采用放松前額肌可以控制這一癥狀。利用生物反饋技術就可以選用音響作反饋信號,聲音的頻率與額肌的緊張程度成比例。經(jīng)過4~8個星期的生物反饋治療,病人學會了隨意控制額肌活動,頭痛的次數(shù)和強度也隨肌緊張度下降而減少或減輕。對于焦慮神經(jīng)癥病人同樣可以額肌放松為訓練目標,利用肌電圖作為反饋信號,額肌放松與反饋信號多次結合就可顯著降低額肌緊張程度,焦慮狀態(tài)也隨之改善。利用肌張力反饋的研究還可應用于許多由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性和器質性病變引起的局部肌肉痙攣、抽動、不全麻痹等。其應用的原理方法是一樣的,只是電極的位置有所變化。

        生物反饋研究的貢獻在于:第一次在嚴格控制的實驗室條件下做成了內臟反應的隨意控制。這在理論上和實踐上部有著深遠的意義。生物反饋訓練雖然已采用治療多種疾病,但還處于實驗和試用階段。這是因為這種方法在技術上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首先它并不是對任何人都同樣易于做成,這種內臟反應的變化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是學習到的,學習效果的穩(wěn)定性如何,怎樣操作才能得到最佳的效果等問題都還不甚清楚。另外,更為重要的是許多有關內臟學習的理論和機制問題還沒有得到充分的討論和深入研究。這就需要心理學家、生理學家和臨床醫(yī)生進行多方面的大量工作。因此,生物反饋及其治療雖然已取得某些肯定的進展,但它還在不斷創(chuàng)新和改善之中。

        二、系統(tǒng)脫敏(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系統(tǒng)脫敏療法是沃爾普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fā)展起來的一種行為療法,是最早應用也是最為常用的行為療法技術之一。它利用交互抑制原理來達到治療的目的。

        (一)系統(tǒng)脫敏療法的理論基礎

        系統(tǒng)脫敏療法的理論基礎是學習理論,即經(jīng)典的條件反射與操作條件反射。華生(1920)通過條件反射實驗成功地使得11個月的嬰兒艾伯特對大白鼠產生了恐懼癥。并提出了條件性恐怖(如艾伯特的恐怖行為)的減輕和消除辦法,認為有四種可能的策略來克服這種條件反射:①通過實驗性消退方法;②通過在引起恐懼的客體周圍進行“建設性”活動的方法;③在感到恐懼的客體存在的條件下,通過給兒童吃糖的方式“重建反射”;④在恐懼客體存在時刺激催情帶的方法。1924年他提出了一個能減輕或消除條件性恐怖的最有效辦法——“去條件化技術”,即在恐怖物體出現(xiàn)的同時伴隨產生一個愉快事情使之發(fā)生競爭反應。瓊斯(1924)采用去條件化技術成功地治療一名3歲兒童彼特的動物恐懼癥(他恐怖兔子、老鼠等多種物體)。瓊斯的方法是給小兒吃東西時,將放著兔子的籠子逐漸移近,然后把籠子放到小兒座位旁的桌子上,隨著耐受性增大,最后彼特能夠撫摸和抱著兔子而沒有一絲恐懼,與此同時他也逐步消除了對棉花、毛皮大衣、羽毛和老鼠的恐怖。

        1958年,沃爾普醫(yī)生根據(jù)他的一系列實驗結果提出了交互抑制理論。他將一只餓貓置于籠中,當食物出現(xiàn)它將取食時,突然強烈電擊,多次實驗后,不但貓出現(xiàn)強烈恐懼反應,拒食出現(xiàn)的食物,而且對貓籠和實驗室環(huán)境亦引起恐懼反應,形成了貓的實驗性神經(jīng)癥。每當食物出現(xiàn)時,貓既有因饑餓要取食的反應,又有怕電擊而退避的反應,前者為正常反應,后者為反常反應。然后他進行治療,先在原來實驗的條件之外給貓以食物,此時只有因餓而進食的正常反應,雖然仍有輕度恐懼反常反應,但因進食的正常動機強烈,使正常反應抑制了反常反應。此后,逐步將進食移到原來的實驗環(huán)境,只要不再電擊,貓終能在原來恐怖的環(huán)境中進食而恐懼反應消失。他認為運用反應競爭方法同樣可以治療人的恐懼癥,即人為引起與恐懼相矛盾的情緒反應(如放松、安靜)時通過逐步遞增引起恐怖的情境,增加耐受性,從而逐漸消除恐懼反應,此即所謂“系統(tǒng)脫敏療法”。追本溯源,他的這一理論假設及原理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便已具雛形。

        由于在系統(tǒng)脫敏治療過程中,治療師的鼓勵、贊許對求助者的操作訓練起著強化作用,使求助者在恐怖情境下仍保持放松,不再引起焦慮,這樣,恐怖行為就會自然消退。換句話講,治療師有步驟地讓求助者在放松狀態(tài)下想象以前曾引起他恐怖和回避的情境,逐步增加其耐受程度;由于處于放松狀態(tài),求助者一般不會出現(xiàn)回避行為,并且能直接體驗到平靜和放松的情緒,因而原先恐怖反應的強化因素被消除,這樣經(jīng)過反復多次以后,求助者的焦慮和回避行為就會逐步減退和削弱。

        因此,系統(tǒng)脫敏療法不僅以經(jīng)典條件反射學習理論為基礎,而且也融合了操作條件反射的部分理論即斯金納的正性強化和自然消退原則。

        認為神經(jīng)癥的起因是在焦慮情境中原來不引起焦慮的中性刺激與焦慮反應多次結合而成為較為牢固的焦慮刺激,產生異常的焦慮情緒或緊張行為。現(xiàn)在將焦慮刺激與焦慮反應不相容的另一種反應例如松弛反應多次結合,這兩種反應的反應是相互抑制的,于是就逐漸削弱了原來的焦慮刺激與焦慮反應之間的聯(lián)系,逐步減輕對焦慮刺激的敏感性,因而這一療法被稱為系統(tǒng)脫敏療法。系統(tǒng)脫敏療法主要應用于人際關系緊張、恐懼癥、強迫癥、兒童或青少年厭學癥和考試焦慮等。上述不適應問題的刺激和反應之間都有明確的關系,可以用此技術進行矯治。但系統(tǒng)脫敏法不適用于人格問題的矯治。

        (二)系統(tǒng)脫敏療法的實施步驟

        1. 放松訓練。根據(jù)病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放松訓練。一般應用肌肉放松訓練的方法來對抗恐懼癥中的焦慮情緒。訓練時要求求助者首先學會體驗肌肉緊張與肌肉松弛間感覺上的差別,以便能主動掌握松弛過程,然后根據(jù)指導語進行全身各部分肌肉先緊張后松弛的訓練,直至能主動自如地放松全身的肌肉。

        2. 治療師和求助者一起建立一個恐懼刺激的等級,即不安刺激階段表(SUD),這是系統(tǒng)脫敏法的關鍵所在。先找出當事人感到不安或恐懼的刺激(事件),并讓其報告對每一件事件感到不安或恐懼的主觀程度,這種程度可用主觀感覺尺度對其來衡量(單位為SUD,尺度為0至100)。例如,0—心理平靜、25—輕度恐懼、50—中度恐懼、75—高度恐懼、100—極端恐懼。將當事人報告的不安或恐懼事件按程度由小到大排列,一般建立10個左右的等級層次。

        3. 求助者在治療師描繪那些恐懼層次的同時,練習放松技術(進行脫敏)。先進行放松訓練。然后利用想象進行脫敏,即從等級層次中最低的一個事件開始,由治療者做口頭描述,讓當事人進行想象,保持想象30秒左右;然后停止想象,即由當事人報告此時感覺到的主觀恐懼和不安的等級分數(shù)(SUD),并做記錄;最后再做放松訓練。

        一旦求助者在想象每種恐懼層次的情景時都能保持放松,這個系統(tǒng)脫敏過程就完成了。

        (三)系統(tǒng)脫敏療法的分類

        在系統(tǒng)脫敏療法中,求助者是在想象著恐懼刺激的同時放松,并沒有真正接觸到引起恐懼的刺激,與此方法相對的是運用現(xiàn)實生活(VIVO)系統(tǒng)脫敏法,也稱接觸脫敏法,這種方法是使求助者逐漸暴露在真正引起恐懼的刺激物前,同時保持放松。

        想象系統(tǒng)脫敏和現(xiàn)實系統(tǒng)脫敏的優(yōu)與劣:

        現(xiàn)實脫敏的優(yōu)點是求助者可以真正接觸到恐懼事件,對恐懼出現(xiàn)的期待行為(例如:適應性行為)被強化,并替代了逃跑或回避行為,缺點是它比想象系統(tǒng)脫敏施行起來困難,而且花費更多的時間和金錢,治療師要安排真正接觸等級中的恐懼事件,并且必須離開他的咨詢室,陪伴求助者進入真實的恐懼事件。

        想象系統(tǒng)脫敏的優(yōu)點:對求助者來說,想象恐懼事件比真正接觸它更容易、更方便,缺點是結果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完全適應真實的恐懼事件。

        如果系統(tǒng)脫敏的結果不完全適用于真實事件,那么就要在系統(tǒng)脫敏中另加上現(xiàn)實脫敏,以提高前者的有效性,并確保其廣泛性。

        三、沖擊療法(Implosive Therapy)

        沖擊療法又叫滿灌療法,與系統(tǒng)脫敏療法正好相反,后者是采用對抗條件作用,對同一可引起恐懼的刺激用新的反應(放松)來替代舊的反應(焦慮緊張),恐懼刺激逐步升級,直至最后給予最強的恐懼刺激時病人仍然作出放松反應,從而達到了治療目的。這一緩慢的逐步消退過程需要經(jīng)過一定按部就班的訓練,使病人逐漸適應引起恐懼的情境。而前者不需要經(jīng)過任何放松訓練,一開始就讓病人進入最使他恐懼的情境中。一般采用想象的方式,鼓勵病人想象最使他恐懼的場面,或者治療者在旁反復地、甚至不厭其煩地講述他最感害怕的情景中細節(jié),或者用錄像、幻燈片放映最使病人恐懼的鏡頭,以加深病人的焦慮程度。同時不允許病人采取堵耳朵、閉眼睛、喊等逃避措施。即使病人由于過分緊張害怕甚至出現(xiàn)昏厥的征兆仍鼓勵病人繼續(xù)想象或聆聽治療者的描述。如果讓病人躺臥在沙發(fā)上,一般不會出現(xiàn)昏厥現(xiàn)象。事先告訴病人:在這里各種急救設備俱全,醫(yī)護人員皆在身旁,他的生命是絕對安全有保障的,因此可以立即想象、聆聽或觀看使他最害怕的情景,在反復的恐懼刺激下,即使病人因焦慮是緊張而出現(xiàn)心跳加劇、呼吸困難、面色發(fā)白、四肢冰冷等植物性神經(jīng)系統(tǒng)反應,病人最擔心的可怕災難并沒有發(fā)生,焦慮反應也就相應的消退了。另一有效的方式是要病人直接進入他最感恐懼的情境:例如一名因擔心寒冷會使下肢凍壞而至癱瘓的恐懼癥病人,即使到了夏天上身僅穿單衣,下身仍穿著厚厚的絨褲和棉褲,病人訴說他只要一脫棉褲或者想象要脫棉褲,下肢就發(fā)抖,僵硬以致不能站立和行走。治療時室溫為攝氏28度,病人上身只穿單衣,下身卻穿一條襯褲、一條棉毛褲、一條毛線褲、一條厚棉褲,并加一雙厚的長筒襪子。治療者告訴病人經(jīng)過檢查,他的下肢和上肢的功能一樣,在室溫下不會發(fā)生癱瘓,同時還準備了注射藥物和電刺激儀器以預防可能出現(xiàn)他所擔心的情況。在治療者的保證下,取得病人的同意后,要病人躺在治療床上,用極其迅速的方法將其棉毛褲、毛線褲和棉褲包括長筒襪的在內一并脫下,只留短襯褲,結果病人下肢并未出現(xiàn)發(fā)抖僵硬現(xiàn)象。要病人在床上活動下肢,數(shù)分鐘后即下地行走,一次治療獲得成果。

        此療法的適應征和系統(tǒng)脫敏療法一樣,對某些恐懼癥和強迫癥效果較好。至于對哪些病人采用此法,還要考慮他的文化水平、暗示程度以及發(fā)病原因等多種因素。

        四、家庭治療(Family Therapy)

        家庭治療將家庭作為一個整體,而不是將其單個成員作為干預目標的一種治療技術。在家庭治療者看來,個體的問題反映了家庭的問題,個體的癥狀是功能失調的家庭系統(tǒng)的癥狀,因此,治療的目標是改善整個家庭功能。

        家庭治療始于本世紀50年代初。當時,在美國,關于個體心理治療的四個派別開始各自修正自己的觀念,著手調查家庭成員表現(xiàn)在癥狀中所起的作用。這四個主要學派是:①加州心理研究所的巴特森學派;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利茲學派;③門寧格診所的鮑恩學派;④華盛頓特區(qū)的溫派。所有這四個派別的研究都側重于精神分裂癥。他們的研究發(fā)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的行為表現(xiàn)與患者所在家庭有很大關系:精神分裂癥是患者對其家庭的反應,要治愈他們,就必須改變整個家庭。

        到了20世紀60年代,家庭治療不再局限于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家庭,其研究和實踐的范圍擴展到違法者家庭、有癥狀家庭和正常家庭。結果表明,在精神分裂癥患者家庭中觀察到的功能失調的家庭關系,幾乎存在于所有的家庭之中,家庭治療的目的是使家庭系統(tǒng)能夠更有效地發(fā)揮作用。現(xiàn)在家庭療法又有了更加廣泛的含義,如多家庭治療法和社會網(wǎng)絡家庭療法。

        多家庭療法指的是一種團體治療方式,一般是4~6個家庭每周相聚一次。由一個合作治療小組在這些家庭討論其問題給予指導,并促使該問題的解決。這種家庭治療的倡導者們認為,家庭團體中的每個家庭可通過觀察其他家庭解決他們自身問題的類似嘗試,以團體的經(jīng)驗使他們學會解決沖突的新方法。此外,來自團體中其他家庭的這種觀摩作用,會使治療經(jīng)歷變得十分自然,從而使家庭更多地參與治療過程。

        社會網(wǎng)絡家庭治療指的是有些家庭治療者認為,功能失調的家庭關系可能源自在適應劇烈的社會變化中所產生的那些問題,包括失去社會方面的支持。社會網(wǎng)絡家庭治療主要是建立廣泛支持性的社會網(wǎng)絡,使家庭能更好地處理危機。它要求家庭成員、朋友、鄰居以及學校、工作單位和其他社會機構中的重要人物聚集在一起,共同幫助家庭學會更有效地解決自身的問題。治療小組通過加強社會聯(lián)系,并通過這個大的社會單位內的新的交流渠道,來動員這個社會網(wǎng)絡中的支持和輔助力量。在幾個月的過程中要多次聚會,會上由家庭向來自這個社會網(wǎng)絡的團體介紹其問題,講解這些問題的可能的解決辦法。治療小組輔助這個團體成員實施解決家庭問題的特定方法,并幫助社會網(wǎng)絡制定一個繼續(xù)介入該家庭的計劃,以確保對這個家庭的現(xiàn)行支持網(wǎng)絡。

        五、森田療法(Moritatherapy)

        由日本慈會醫(yī)科大學精神科教授、醫(yī)學博士森田省間于1920年前后創(chuàng)建的、以禪宗思想為基礎的、針對各種神經(jīng)癥的精神療法。該療法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其一是充分強調人類本身所具備的自然治愈能力,認為所有的心理上的不適都是一種自我感受而不是病,只要“保持原狀,聽其自然”,不為“癥狀”所擾,各種“異常感受”就會自消自滅。其二是針對由“神經(jīng)質”發(fā)展起來的神經(jīng)癥,認為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精神交互作用”,對神經(jīng)癥治療的關鍵,就是破壞或阻斷精神交互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一)森田療法的理論

        森田療法的核心理論,是精神交互作用說。森田認為,“所謂精神交互作用,是指對某種感覺如果注意力集中,則會使該感覺處于一種過敏狀態(tài),這種感覺的敏銳性又會使注意力越發(fā)集中,并使注意固定在這種感覺上,這種感覺和注意相結合的交互作用,就越發(fā)增大其感覺。這一系列的精神過程,稱為精神交互作用”。該作用常是神經(jīng)癥形成的原因。

        森田神經(jīng)癥說理論的實質,是一種性格素質論,它來源于E.克雷佩林的素質論、K.施奈德的性格論、P.C.杜波依斯的基本精神學說,其用于表達性格特征的術語,確切地說應稱為森田神經(jīng)質。與該素質有關的術語有:疑病性基調、生的欲望、死的恐怖、思想矛盾等。

        (二)森田療法的特點

        1.森田療法與其他心理療法的比較

        目前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療法有精神分析療法和行為療法。精神分析著重于人格結構論,提出超我、自我和本我的心身構成要素,有關疾病的病理以意識和無意識兩個方面的精神動力論來分析、解釋,治療中重視治療者與患者的相互“移情”。森田療法沒有與人格結構論相對應的東西,也不假定有“無意識”的存在,治療重點不是有“移情”,而是貫徹“順其自然”和“悟覺”的原則。與行為療法對比,行為療法把身心癥狀的消失作為治療重點,森田療法的治療則放在保持和接納原有的身心癥狀的前提下,對患者進行指導。森田療法可以說是在典型的東方哲學和文化背景基礎上形成的心理療法。

        2.森田療法的具體特征

        (1)不過問原則

        該療法不像精神分析那樣,追溯患者的生活經(jīng)歷,尋求發(fā)病的原因。而是把發(fā)病原因歸之于神經(jīng)質素質,在現(xiàn)實生活在遇到插曲似的“契機”而發(fā)病。在治療中強調“從現(xiàn)在開始”,“讓現(xiàn)實生活充滿活力”,促使患者盡快返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去。

        (2)癥狀是情緒變化的一種表現(xiàn)

        身心癥狀的存在只是一種正常的心身狀態(tài)變化的夸大,治療的根本在于患者本身是否能達到不被心身癥狀所束縛,治療者只是作為助手起輔助作用。

        (3)重視行動、不問情緒的原則

        人的情緒是不可能完全由自己的力量來左右的,既然不能控制它,那就干脆不去觸動它,而著重去改變可能被左右的行動,以此來促使情緒恢復正常。所以,森田療法提倡“按目的本位、行動本位那樣去生活”,以“順其自然、事實唯真”的信念,用“照健康人那樣做,便能成為健康人”的原則指導治療。

        (4)在現(xiàn)實生活中接受治療

        森田療法要求患者在單身房間絕對臥床,充分喚起“生的欲望”,然后按普通人那樣生活、勞作,給予生活指導似的治療。這種家庭生活式的治療方式,使得森田療法與其他心理療法相比,更能在短期內達到治療的效果。

        (三)森田療法的現(xiàn)實意義

        森田療法提倡面對現(xiàn)實,積極生活,這是基于人的本性的心理療法,它對人們重新認識人之本性,自覺尋找自己該走的路,具有不可小視的意義。在治療對象上,該療法開拓了新的領域,如配合適當藥物治療酒精依賴癥、邊緣性人格障礙、精神分裂癥等,都取得了一定的療效。在治療形式上,該療法也在向不同方向發(fā)展和改進,如門診森田療法、森田小組療法——生活意義療法等。正如日本森田療法學會理事長大原健士郎教授的評價:森田療法只代表森田在世時那個時代,今后可以改為新森田療法。森田療法的本質是通過親身體驗來理解。森田先生常說到“日新又一新”,其含義是指一種為自我實現(xiàn)所必需的、不斷的創(chuàng)造性。所以,該療法也可改名為“創(chuàng)造性的體驗療法”。

        六、合理情緒療法(Rational-Emotive Therapy)

        (一)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

        合理情緒療法是20世紀50年代由艾利斯在美國創(chuàng)立,它是認知療法的一種,因此采用了行為治療的一些方法,故又被稱之為認知行為療法。

        合理情緒療法的基本理論主要是ABC理論,這一理論又是建立在艾利斯對人的基本看法之上的。艾利斯對人的本性的看法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1. 人既可以是有理性的、合理的,也可以是無理性的、不合理的。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時,他們就會很愉快、富有競爭精神及行動有成效。

        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生的,情緒上或心理上的困擾是不合理的、不合邏輯思維所造成。

        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和社會學的傾向性,傾向于其在有理性的合理思維和無理性的不合理思維。即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

        (4)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借助于語言而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不合理的信念,這將導致無法排解的情緒困擾。

        (5)情緒困擾的持續(xù),實際上就是那些內化語言持續(xù)作用的結果。正如艾利斯所說:“那些我們持續(xù)不斷地對自己所說的話經(jīng)常就是,或者就變成了我們的思想和情緒?!?/p>

        為此,艾利斯宣稱:人的情緒不是由某一誘發(fā)性事件的本身所引起,而是由經(jīng)歷了這一事件的人對這一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所引起的。這就成了ABC理論的基本觀點。在ABC理論模式中,A是指誘發(fā)性事件;B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fā)事件之后相應而生的信念,即他對這一事件的看法、解釋和評價;C是指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

        通常人們會認為,人的情緒的行為反應是直接由誘發(fā)性事件A引起的,即A引起了C。ABC理論則指出,誘發(fā)性事件A只是引起情緒及行為反應的間接原因,而人們對誘發(fā)性事件所持的信念、看法、解釋B才是引起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的更直接的原因。

        例如:兩個人一起在街上閑逛,迎面碰到他們的領導,但對方?jīng)]有與他們招呼,徑直走過去了。這兩個人中的一個對此是這樣想的:

        “他可能正在想別的事情,沒有注意到我們。即使是看到我們而沒理睬,也可能有什么特殊的原因?!倍硪粋€人卻可能有不同的想法:“是不是上次頂撞了他一句,他就故意不理我了,下一步可能就要故意找我的岔子了。”

        兩種不同的想法就會導致兩種不同的情緒和行為反應。前者可能覺得無所謂,該干什么仍繼續(xù)干自己的;而后者可能憂心忡忡,以至無法冷靜下來干好自己的工作。從這個簡單的例子中可以看出,人的情緒及行為反應與人們對事物的想法、看法有直接關系。在這些想法和看法背后,有著人們對一類事物的共同看法,這就是信念。這兩個人的信念,前者在合理情緒療法中稱之為合理的信念,而后者則被稱之為不合理的信念。合理的信念會引起人們對事物適當、適度的情緒和行為反應;而不合理的信念則相反,往往會導致不適當?shù)那榫w和行為反應。當人們堅持某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期處于不良的情緒狀態(tài)之中時,最終將導致情緒障礙的產生。

        (二)合理情緒治療的基本步驟

        合理情緒療法認為,人們的情緒障礙是由人們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因此簡要地說,這種療法就是要以理性治療非理性,幫助求治者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替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合理的信念給情緒帶來的不良影響,通過以改變認知為主的治療方式,來幫助求治者減少或消除他們已有的情緒障礙。

        治療的第1步,要向求治者指出,其思維方式、信念是不合理的;幫助他們弄清楚為什么會變成這樣,怎么會發(fā)展到目前這樣子,講清楚不合理的信念與他們的情緒困擾之間的關系。這一步可以直接或間接地向求治者介紹ABC理論的基本原理。

        治療的第2步,要向求治者指出,他們的情緒困擾之所以延續(xù)至今,不是由于早年生活的影響,而是由于現(xiàn)在他們自身所存在的不合理信念所導致的,對于這一點,他們自己應當負責任。

        治療的第3步,是通過與不合理信念辯論方法為主的治療技術,幫助求治者認清其信念的不合理性,進而放棄這些不合理的信念,幫助求治者產生某種認知層次的改變。這是治療中最重要的一環(huán)。

        治療的第4步,不僅要幫助求治者認清并放棄某些特定的不合理信念,而且要從改變他們常見的不合理信念入手,幫助他們學會以合理的思維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以避免再做不合理信念的犧牲品。

        這4個步驟一旦完成,不合理信念及由此而引起的情緒困擾和障礙即將消除,求治者就會以較為合理的思維方式代表不合理的思維方式,從而較少受到不合理信念的困擾了。

        在合理情緒治療的整個治療過程中,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的方法一直是治療者幫助來訪者的主要方法。這一方法幾乎不變地應用于每一個來訪者,而其他方法則是視來訪者情況而選用之。因為辯論一詞的英文字頭是D(Disputing),治療效果的效果一詞的英文字頭是E(Effects),加入這兩個字母,RET的整體模型就成為ABCDE了。即:

        A(Activating events)——誘發(fā)性事件;

        B(Beliefs)——由A引起的信念(對A的評價、解釋等);

        C(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Consequences)——情緒的和行為的后果;

        D(Disputing irrational beliefs)——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

        E(new emotive and behavioral Effects)——通過治療達到的新的情緒及行為的治療效果。

        在合理情緒治療的整個過程中,與不合理的信念辯論的方法一直是施治者幫助求治者的主要方法。這幾乎適用于每一個求治者,而其他方法則視求治者情況而選用。

        十一種不合理信念

        美國心理學家艾利斯,通過大量的臨床經(jīng)驗,總結出對人的心理傷害最大的11條不合理信念。

        1. 每個人絕對要取得周圍的人,尤其是生活中,要取得每一位重要人物的喜愛和贊許。

        【注釋】:絕對得到喜愛和贊許,是不現(xiàn)實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這個不合理的信念,會讓人克制自己,設法取悅他人,如果達不到,就會感到失望,沮喪,覺得受到冷落和傷害。

        2. 個人是否有價值,取決于他是否全能,是否在人生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所成就。

        【注釋】:達到全能,是幼稚的幻想。人不可能事事都做得完備,沒有全能的人,追求完美,結果只會失敗。追求完美,必然求全責備,于是自尋煩惱,自找麻煩,陷入痛苦的泥潭?!敖馃o赤金,人無完人”正是在不完美向盡量完善的過渡中,生活才有滋味。

        3. 世界上有很多人很邪惡。

        【注釋】:生活不是真空的,世界并非黑白兩色。人不可能不犯錯誤,錯誤有大小、性質有不同,不可不分青紅皂白一味痛斥。樹敵過多,對人對己對社會均無益。

        4. 如果事情不如己意的時候,感到可怕和可悲。

        【注釋】:事事不可能盡如人意,遇到不如意,就感到可怕和悲慘,好像大難臨頭,那樣的生活太累了,神經(jīng)肯定受不了。

        5. 不愉快的事,總是由于外在環(huán)境的因素所致,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因此自身的痛苦和困擾,也無法控制和改變。

        【注釋】:人生不可能避免困苦和挫折,而挫折也是人生的財富,會使生活向前跨一大步。生活需要學習,需要歷練和適應。如果不去努力,不去做,只能萎縮。

        6. 面對現(xiàn)實中的困難和自我,所承擔的責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倒不如逃避他們。

        【注釋】:人對社會的適應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標準。認為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就容易落入不能適應社會的陷阱。能傷害自己的,只有自己和自己的觀念。人完全有能力控制自己,適應外界的環(huán)境。如果面臨艱難,就采取逃避態(tài)度,那將一事無成。而且現(xiàn)實是逃避不了的,當逃避的時候,心理承受壓力,可能陷入情緒困境。

        7. 人們對危險和可怕的事情,應該非常關心,要不斷關注和思考,而且還要隨時留意它可能再次發(fā)生。(焦慮)

        【注釋】:一個頭腦清醒的人,對危險的事物是要關注的,以便在危險發(fā)生的時候,可以避免危險或者將危險降到最低程度。但是如果過分擔憂危險事物的發(fā)生,會形成不當?shù)姆佬l(wèi)機制,產生負面的自動化思維,限制自己的生活。

        8. 人必須依賴別人,特別是某些比自己強而有力的人,只有這樣,才能生活得好些。

        【注釋】:依賴,源于不自信和不成熟。依賴往往在相互的關系中,附加很多條件,最后形成人生惰性,失去自我。人格的獨立,意味著一個人真正成熟。在互相幫助,互相關心中,依然有寬松的空間與親和的動力,這樣才是獨立的人格。

        9. 一個人過去的經(jīng)歷和事件,常常決定了他目前的行為,而且這種影響是永遠難以改變的。(歷史不斷被自己重寫)

        【注釋】:一個人的過去經(jīng)歷,是無法改變的。過去的事會對人生產生影響,但是這種影響完全是可以改變的,關鍵在于自己要不要改變。過去的不良經(jīng)驗,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就會產生消極態(tài)度。如果自己有強烈的愿望想改變自己,總可以找到機會改變的,因為人有主觀能動性。

        10. 一個人應當關心他人的問題,并為他人的問題而悲傷,難過。

        【注釋】:關心他人,為別人的問題而感到難過悲傷,分擔別人的痛苦,這是一種美德。但是過分地為別人的痛苦而悲哀,就會傷害了自己,對別人也無積極意義。同時,不能因為別人的過錯,懲罰自己。

        11. 人生中的每個問題總會有一個精確的答案,若得不到答案,就會痛苦。

        【注釋】:人不是因為事情而困擾,而是被事情的看法所困擾。人生的問題非常廣泛,不可能都找得到答案。如果因此感到痛苦,就會失去生活的樂趣。

        我們通??梢愿鶕?jù)艾利斯的分析,看我們自己的信念是否合理,反省一下自己的生活是否幸福。

        1. 艾利斯合理情緒療法中講到了日常生活中常常產生情緒困擾甚至導致神經(jīng)質癥的11種不合理信念,這些不合理信念會引發(fā)當事人的痛苦,甚至讓當事人感覺不到生活的幸福。請分析自己的信念合理否,以便從現(xiàn)在開始,學習建立各種積極、合理信念的策略。

        (1)請陳述某個引發(fā)你(或你周圍的準職業(yè)人、職業(yè)人)痛苦的生活事件,務必將該生活事件發(fā)生的具體情境、來龍去脈等交代清楚。

        (2)在該生活事件中,引起當事人不愉快、痛苦的不合理信念是什么?它們的不合理性究竟表現(xiàn)在哪里,是如何表現(xiàn)的?

        (3)請你利用你所知道的各種相關知識,論述應該如何將不合理信念變?yōu)楹侠硇拍?,同時,請你設想如果在合理信念的支持下,該行為或該生活事件又將是怎樣的一種面貌?

        (4)通過以上的分析,給了你怎樣的啟示?如果在未來的生活或工作實踐中,遇到類似的問題時,你將如何踐行?

        2.你認為自己幸福嗎?

        (1)作為一個職業(yè)人,請你給幸福下一個定義。

        (2)你認為自己幸福嗎?你認為別人認為你幸福嗎?

        (3)請結合你自己的成長歷程,詳細闡述為什么你會有上述的回答?感覺幸福的你或感覺不幸的你、在他人眼中幸福的你或在他人眼中不幸福的你的具體感覺和感受是什么?生活的現(xiàn)狀是什么?

        (4)如果你現(xiàn)在是幸福的,你認為你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或途徑,讓這種幸福的感覺更持久?如果你是不幸福的,你認為你可以通過哪些方法或途徑,讓自己從不幸福走向幸福,或者是否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一個生活事件使你從認為自己是不幸福的,轉變?yōu)檎J為自己是幸福的?在這樣的思考和回憶中,你都得到了怎樣的啟示,你如何讓這些啟示成為一種有意義的借鑒,指引你未來的職業(yè)生涯發(fā)展。

        七、積極心理療法

        (一)積極心理治療的基本理論

        積極心理治療的創(chuàng)始人是德國諾斯拉特·佩塞施基安(Nossrat Peseschkian)博士、神經(jīng)科專家。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大多是從疾病和紊亂出發(fā),把患者看成疾病的載體。而積極心理治療理論認為,患者身上存在的首先不是紊亂,是被這些紊亂直接或間接困擾著的能力。積極心理治療從人的發(fā)展可能性和能力出發(fā),并強調影響個體心理的社會因素的重要性。

        積極心理治療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病人自身的各種能力上而不是集中在病人的疾病上。積極心理治療有一個預設:病人同時既有生病的能力也有健康的能力,治療者的任務是激發(fā)和鞏固病人獲得和保持健康的能力,而不僅僅是消除病人生病的能力。因此,積極心理治療認為,治療并非首先以消除病人身上現(xiàn)有的紊亂為準(目的),而是首先在于努力發(fā)動患者身上存在的種種能力和自助潛力?!聦嵑徒o定的東西不一定必然是障礙和紊亂,也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種種能力。

        積極心理治療是一種在跨文化研究的基礎上以解決沖突為核心的治療模式?;纠碚摪▋蓚€方面:積極的概念和沖突的內容。

        (二)積極心理治療與積極心理學

        1. 積極心理學的產生與發(fā)展

        積極心理學是20世紀末在美國興起的一個心理學分支,它的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五歲女兒播下的“積極”種子: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賽利格曼在擔任美國心理學會主席數(shù)月后的一天,與五歲的女兒在園子里播種。他的女兒叫尼奇。賽利格曼雖然寫了大量有關兒童的著作,但實際生活中對于孩子并不算太親密,他平時很忙,有許多任務要完成,其實種地也只想快一點干完。尼奇卻手舞足蹈,將種子拋向天空。賽利格曼叫她別亂來。女兒卻跑過來對他說:“爸爸,我能與你談談嗎?”“當然”,他回答說。“爸爸,你還記得我五歲生日嗎?我從三歲到五歲一直都在抱怨,每天都要說這個不好那個不好,當我長到五歲時,我決定不再抱怨了,這是我從來沒做過的最困難的決定。如果我不抱怨了,你可以不再那樣經(jīng)常郁悶嗎?” 賽利格曼產生了一種閃電般的震動,仿佛出現(xiàn)了神靈的啟示。他太了解尼奇的成長,太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職業(yè)。他認識到,是尼奇自己矯正了自己的抱怨。培養(yǎng)尼奇意味著看到她心靈深處的潛能,發(fā)揚尼奇的優(yōu)秀品質,培養(yǎng)她的力量。培養(yǎng)孩子不是盯著他身上的短處,而是認識并塑造他身上的最強,即他擁有的最美好的東西,將這些最優(yōu)秀的品質變成促進他們幸福生活的動力。這一天也改變了賽利格曼的生活。他過去的五十年都在陰暗的氣氛中生活,心靈中有許多不高興的情緒,而從那天開始,他決定讓心靈充滿陽光,讓積極的情緒占據(jù)心靈的主導。繼而,賽利格曼將這種關心人的優(yōu)秀品質和美好心靈的心理學,定位為積極心理學。

        積極心理學是美國心理學界正在興起的一個新的研究領域,以Seligman和Csikzentmihalyi的2000年1月《積極心理學導論》為標志,愈來愈多的心理學家開始涉足此領域的研究,矛頭直指向過去近一個世紀中占主導地位的消極心理學模式,逐漸形成一場積極心理學運動。

        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轉型的加劇,社會各階層貧富差距的擴大和利益分配的不平衡,人們似乎越來越多地出現(xiàn)了消極心理。弱勢群體抱怨生活的不公平,具有強烈的仇富情結。而富人則覺得自己是全憑個人奮斗才出人頭地的,成功全是個人因素造成的,沒有看到社會給他提供的機遇,對他人和社會不講回報,對弱者缺少必要的關心,具有冷漠情緒。個人主義的盛行,使人將失敗和成功都歸咎于個人因素,以勝者王侯敗者寇的實用主義哲學來衡量人生,導致成功者的冷漠和自大,失敗者的憤怒和抱怨。這種不能超越簡單競爭的幸福觀對于社會的各階層人的心靈都具有損害作用。競爭不是生活的目的,只是幸福生活的手段。如果競爭令人精神上不幸福,甚至痛苦,競爭成為生活終極目標,人類一定會被這一自身創(chuàng)造出來的增加財富的手段所毀滅。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學史上具有革命意義的學科,其研究對象是普通人的心理活動,針對大部分人的心理狀況來指導人們如何追求幸福生活的學科。

        積極心理學認為,心理學不僅僅應對損傷、缺陷和傷害進行研究,它也應對力量和優(yōu)秀品質進行研究;治療不僅僅是對損傷、缺陷的修復和彌補,也是對人類自身所擁有的潛能、力量的發(fā)掘;心理學不僅僅是關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學,它也是關于工作、教育、愛、成長和娛樂的科學。具體就研究對象而言,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分為三個層面,在主觀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 幸福感和滿足(對過去)、希望和樂觀主義(對未來),以及快樂和幸福(對現(xiàn)在),包括它們的生理機制以及獲得的途徑;在個人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chuàng)造性、關注未來、靈性、天賦和智慧,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這些品質的根源和效果上;在群體的層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個體成為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寬容和有職業(yè)道德的公民的社會組織,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qū)、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已經(jīng)證實,和一般人相比,“那些具有積極觀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會道德和更佳的社會適應能力,他們能更輕松地面對壓力、逆境和損失,即使面臨最不利的社會環(huán)境,他們也能應付自如。積極心理學致力于人的積極品質,這既是對人性一種偉大的尊重和贊揚,同時在更大程度上也是對人類社會的一種理智理解。我們說,人身上一定存在著某種優(yōu)勝于其他生命形式的源泉,這一源泉就是人外顯的或潛在的積極品質。正因為有這種能力,不僅使得人類在激烈的生存斗爭中保持著一種人的自尊,并在與其他生命形式構成的社會系統(tǒng)中充當著主宰,而且也使人類社會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能以一種萬物共存的方式而不斷向前發(fā)展。

        目前全美共有100余所高校開設了“積極心理學”課程。作為上世紀末首先在美國興起的一場心理學運動,積極心理學的大力倡導者美國心理學會主席賽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首先在他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開設了這門課程。英國最具名氣的私立貴族學校威靈頓公學(Wellington College),這個傳統(tǒng)上在古希臘文化、橄欖球以及冷水浴中尋求生活意義的精英教育機構也加入了這個行列。

        由Tal Ben-Shahar教授的積極心理學從去年在哈佛大學開課以來,已經(jīng)成為該學校今年上座率最高的課程。選修“積極心理學”的哈佛大學學生,已經(jīng)從最初的380人上升到現(xiàn)在的855人。

        2. 積極心理治療與積極心理學的關系

        積極心理治療與積極心理學的關系可以說是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過程與聯(lián)系。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是在辯證否定過程中的揚棄。首先產生心理治療,因為有了心理治療的實踐才可能產生積極心理學。也正因為有了積極心理學,才能夠在心理治療中采用積極心理治療的方法,讓來訪者煥發(fā)新的生命活力。積極心理學與心理治療具有內在的聯(lián)系,是在積極心理治療的基礎上發(fā)展的。積極心理治療在積極心理學的指導下逐步形成一個完善的治療體系。積極心理治療是以積極心理學思想為理論指導的一種嶄新的心理療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