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大
您是怎么看待“物”的呢?
莊子
這樣有這樣的道理,那樣有那樣的根據(jù)。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無物不然,無物不可。(《齊物論》)
馬大
既然各有各的道理,那豈不是沒有共同的是非標準了嗎?
莊子
是非是相對的: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亦一無窮,非亦一無窮。(《齊物論》)
馬大
愿聞其詳。
莊子
人睡在潮濕的地方會腰疼偏癱,泥鰍會這樣嗎?人待在樹上會嚇得發(fā)抖,猿猴會這樣嗎?請問三者有共同的居住標準嗎?人吃糧食,麋鹿吃草,蜈蚣吃蛇,貓頭鷹吃老鼠。請問四者有共同的飲食標準嗎?猵狙跟雌猿配對,麋跟鹿配對,泥鰍跟魚配對。毛嬙、麗姬是人們眼中的美女,可是魚、鳥、麋鹿見了她們就逃。請問四者有共同的審美標準嗎?
民濕寢則腰疾偏死,鰍然乎哉?木處則惴栗恂懼,猨猴然乎哉?三者孰知正處?民食芻豢,麋鹿食薦,蝍蛆甘帶,鴟鴉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猨猵狙以為雌,麋與鹿交,鰍與魚游。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齊物論》)
馬大
莊子
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哪里辯的清楚?
人跟動物的標準不同,人跟人的標準也不同。是是非非,真夠亂的!
馬大
那么辯論是無益的嘍?
莊子
我跟你辯,你勝了,我說不過你,你就對了嗎?我勝了,你說不過我,我就對了嗎?是一個對一個錯呢?還是兩個都對或兩個都錯呢?我不知道你的意思,你也不知道我的意思,我請誰來做裁判呢?請贊同你的來裁判,既然他贊同你,怎么能裁判呢?請贊同我的來裁判,既然他贊同我,怎么能裁判呢?請不贊同我跟你的來裁判,既然他不贊同我跟你,又怎么能裁判呢?請贊同我跟你的來裁判,既然他贊同我跟你,又怎么能裁判呢?我跟你跟他都不能互相理解,還要再等另一個裁判嗎?
既使我與若辯矣,若勝我,我不若勝,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勝若,若不吾勝,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與若不能相知也,則人固受其黮暗,吾誰使正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與若同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同乎我矣,惡能正之?使異乎我與若者正之,既異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使同乎我與若者正之,既同乎我與若矣,惡能正之?然則我與若與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齊物論》)
馬大
哈哈,那么人與物到底是隔還是不隔?
莊子
那就要看這個人的水平了。隔的人,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條條框框多得很;不隔的人,隨便怎樣都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
馬大
這不是您的“齊物論”嗎?
莊子
對啊。
馬大
萬物明明是不齊的,十個指頭還有長短,您卻主張“齊物”,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莊子
長短是相對的,沒有絕對的長,也沒有絕對的短。但就萬物本身來說,無所謂長短。
《秋水》: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不要用人為的標準去框住事物的本性,框住事物的同時也框住了自己。小草和大柱,丑婦和美女,一切奇形怪狀的東西,從道的觀點看,都是相通為一的。
舉莛與楹,厲與西施,恢恑憰怪,道通為一。(《齊物論》)
馬大
照此說來,有用和無用也是相對的。
莊子
正是。我的老朋友惠施告訴我,魏王送他一些大葫蘆的種子,種下去以后,結出來的葫蘆有五石那么大。用 它盛水漿,實在不夠堅固;切開做瓢又太淺,裝不了什么東西。他想不出這大葫蘆能派什么用,就把它給打破了。
馬大
可惜。
莊子
可惜什么?
馬大
大葫蘆可以看,可以摸,可愛得很,當個玩具不好嗎?
莊子
好得很!總算你還沒被塞住。我跟惠施說:“先生你實在是不會用大的東西。你有五石大的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綁在腰上做個腰舟,到江湖上去漂一漂呢?不是很逍遙嗎?為什么一定要用它來裝水呢?先生你還是不通?。 ?/p>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褡佑形迨?,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逍遙游》)
馬大
惠施先生怎么說?
莊子
他不罷休,又說,他有一棵大樹,名叫樗,就是俗名臭椿的。樹干疙疙瘩瘩,不中繩墨,樹枝彎彎曲曲,不合規(guī)矩,長在路邊,木匠連看也不看。他說我莊周講的話,就跟這棵樹一樣,大而無用,沒人要聽。
馬大
您怎么說?
莊子
我說:“你沒見過野貓嗎?低著身子守候獵物,東奔西跑,上躥下跳,結果中了獵人的機關,死在網(wǎng)羅里。再看那牦牛,身子大得像天邊的云,卻不會捕鼠?,F(xiàn)在你有這么一棵大樹,卻擔心它沒有用處,為什么不把它種在無何有之鄉(xiāng),種在空曠的野地上,你就可以悠閑自得地在它旁邊散步,逍遙自在地在它底下睡覺了。大樹不會遭到砍伐,也沒什么東西會傷害它,既然無用,何來困苦?”
惠子謂莊子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規(guī)矩。立之涂,匠者不顧。今子之言,大而無用,眾所同去也?!鼻f子曰:“子獨不見貍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機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為大矣,而不能執(zhí)鼠。今子有大樹,患其無用,何不樹之于無何有之鄉(xiāng),廣莫之野,彷徨乎無為其側,逍遙乎寢臥其下。不夭斤斧,物無害者,無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遙游》)
馬大
因為無用,大樹不但保全了性命,還能給人提供方便,成為休息的場所,從這個角度講,大樹又是有用的。
莊子
所以,有用和無用既是相對的,又是一體的?;菔┱J為我說的話是無用的,我說:“知道無用才可以跟他談有用。比如你站在大地上,所用的也就是腳下的一小塊地而已。如果把其余不用的地全部挖掉,一直挖到黃泉,那么你站立的那一小塊地還有用嗎?”
馬大
當然沒用了。
莊子
那么無用的用處也就明白了。
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鼻f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夫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保ā锻馕铩罚?/p>
馬大
人家都說有用之用,您卻說無用之用。
莊子
不是我故意唱反調,只是換個角度看問題。
馬大
您的“齊物論”也是換個角度看問題嗎?
莊子
可以這么說。“齊物”是用“道”的觀點看問題,“道”不在萬物之外,就在萬物之中,就是萬物的性命之情。
馬大
性命之情?
莊子
對啊,你的性命之情是什么?就是道。
馬大
這不也是一刀切嗎?
莊子
一刀切又怎么樣?關鍵要看這是一把什么刀,是以物為刀,還是以道為刀?
馬大
怎么說?
莊子
以物為刀,就是拿我的是非標準強加在你的頭上。以道為刀,就是肯定天地萬物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馬大
原來如此!很多人都說您的“齊物論”是要抹殺萬物的差別,原來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莊子
千差萬別,千變萬化,怎么抹殺?不過是得其環(huán)中,因物付物,站在絕對的立場上解決相對的問題。
馬大
很多人都說您的“逍遙游”可愛不可信,是不切實際的幻想。
莊子
幻想?不入人間世,哪來逍遙游!
馬大
愿聞其詳。
莊子
顏淵要到齊國去,孔子很擔心,子貢問先生您這是怎么了?孔子說:“管子有句話說得好:‘小袋子裝不了大東西,短繩子汲不起深井水?!焐f物,各有其分,不可隨意增減。我擔心顏回跟齊王講堯、舜、黃帝的道理,外加燧人氏、神農氏的言論。齊王就會反省自己,但又不能理解,不理解就要糾結,一糾結,顏回就要沒命了?!?/p>
顏淵東之齊,孔子有憂色。子貢下席而問曰:“小子敢問:回東之齊,夫子有憂色,何邪?”孔子曰:“善哉汝問。昔者管子有言,丘甚善之,曰:‘褚小者不可以懷大,綆短者不可以汲深?!蛉羰钦?,以為命有所成而形有所適也,夫不可損益。吾恐回與齊侯言堯、舜、黃帝之道,而重以燧人、神農之言。彼將內求于己而不得,不得則惑,人惑則死?!保ā吨翗贰罚?/p>
馬大
還是孔子想的周到。
莊子
哪里是幻想辦得到的?不講實際,就要挨打,至少也要挨罵。有一次,我家里遇到困難,等米下鍋,只好跑去跟監(jiān)河侯借糧。他說:“行??!不過我現(xiàn)在沒有錢,等收到封邑的租稅后,再借給你三百金,可以嗎?”
馬大
那要等到什么時候???
莊子
所以嘛,我當時很生氣,就跟他說:“昨天我來的時候,半道上聽見有人叫我,回頭一看,原來是車轍里有條鯽魚。我問它:‘鯽魚啊,你怎么啦?’鯽魚說:‘我是東海龍王的水臣,您救救我,給我一點水吧!’我說:‘行??!我到南方去游說吳王和越王,請他們幫忙引西江之水來迎接你,可以嗎?’鯽魚很生氣,說:‘我已經(jīng)無家可歸,連個安身之處也沒有。現(xiàn)在只要升斗之水就能活命,你卻說出這種話,那還不如乘早到干魚店去找我呢!’”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諾。我且南游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魚之肆!’”(《外物》)
馬大
真是豈有此理!
莊子
光說空話,不辦實事,到底是我不切實際,還是他們不靠譜?
馬大
什么是逍遙?
莊子
逍遙者,無拘無束,自由自在也。逍遙需要條件,有其領域:大船無深水不能逍遙,大翼無厚風不能逍遙。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逍遙游》)
越國地近江湖,人們根本就不戴帽子,宋國人自以為是,跑到越國推銷自家的禮帽,怎么行得通,怎么逍遙?
宋人資章甫而適諸越,越人斷發(fā)文身,無所用之。(《逍遙游》)
馬大
我有點明白了。
莊子
你聽過庖丁解牛的故事嗎?他給文惠君宰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抵,刀子發(fā)出嘩嘩、唰唰的聲音,十分好聽,仿佛在跳桑林舞,又像在演奏經(jīng)首樂。文惠君說:“哇,好極了!技術怎么這么高呢?”庖丁放下刀子,回答說:“臣愛好的是道,比技術更進一步。記得我剛學宰牛的時候,看見的無非是一整頭牛。三年之后,目無全牛了?,F(xiàn)在,我用心神而不用眼睛,感官知覺停了下來,任憑精神在那里運行。順著牛的天然肌理,把刀劈進大的縫隙,穿過骨節(jié)的空虛處,完全因循牛的本來結構。筋絡聚結、骨肉相連的地方都不去碰,何況那些大骨頭呢!好的廚子一年換一把刀,他們是在用刀割肉;一般的廚子一個月?lián)Q一把刀,他們是在用刀砍骨頭。我這把刀已經(jīng)用了十九年,宰過數(shù)千頭牛,刀刃還像剛剛磨過一樣。牛的筋骨間有空隙,刀刃卻沒厚度,將沒厚度的刀刃送入有空隙的筋骨,當然游刃有余了。所以這把刀用了十九年還像剛磨過一樣。雖然如此,每當碰到筋骨盤結、不易下手的地方,我就格外小心,目光專注,動作緩慢,刀子微微一動,牛就嘩啦一下子解體了,好像泥土堆在地上。這時,我提刀而立,環(huán)顧四周,躊躇滿志,再把刀擦干凈,收藏起來?!蔽幕菥f:“好極了!聽了庖丁這一番話,我知道該如何養(yǎng)生了?!?/p>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而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蔽幕菥唬骸吧圃?!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保ā娥B(yǎng)生主》)
馬大
這個庖丁太有天分了!
莊子
光有天分是不行的,還得專注在一件事上持之以恒。
馬大
在解牛這件事上,他已經(jīng)從必然王國飛到自由王國了。
莊子
道無止盡,你沒看他在最難解決的地方,還是很小心的嗎?庖丁逍遙的關鍵,就在于他懂得牛的道理,能夠非常自然地順著牛的理路去運刀,“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感官知覺停在那里不動了,純粹是用精神運行,這就叫物我兩忘、主客不分,在這個最佳狀態(tài)上,隨心所欲,就是順物自然。
馬大
先生說得真好!從庖丁解牛,可以聯(lián)想到其他領域,術業(yè)有專攻,但道理是相通的。
莊子
所以他會說,相比于解牛這門技術,他更愛其中包含的自然之道。
馬大
我覺得解牛就是齊物,依乎天理,因其固然,推之于天地萬物,無不如此。
莊子
嗯!哪一個領域沒有逍遙的人呢?因此,我提出了“至人”的逍遙。
馬大
至人?
莊子
至人神??!乘云氣,騎日月,遨游于四海之外,連死生都不放在心上,何況利害這點區(qū)區(qū)小事呢?
至人神矣!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ā洱R物論》)
順應天地萬物的自然本性,駕馭陰陽風雨晦明的變化,遨游于無窮的境地,他還要依靠什么呢?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ā跺羞b游》)
有所依靠,必要得到這個依靠才能逍遙;無所依靠,隨便怎樣都行。所以說,他是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天道》),立足“人間世”的理想之美,才是“逍遙游”的魅力所在。
馬大
齊物和逍遙是什么關系呢?
莊子
不能齊物,哪來逍遙?物物而不物于物(《山木》),只有超越相對的物,才能進入絕對的道。
馬大
什么是超越?
莊子
超越不是否定,不是脫離,而是打破相對的束縛,以相對為一體。
馬大
您越說越抽象了。
莊子
作為認知、言論對象的“物”是相對的,因此,以“物”為對象的“知”或“論”也是相對的。大小、長短、是非、美丑、善惡、貴賤、成毀、生死等等,這些都是以“物”為對象的“知”或“論”,所以也都是相對的。
馬大
暈倒!齊物逍遙,原來如此,世人對您的誤解可以休矣。
莊子
哪里休得了?讓他們去說吧??追蜃硬皇侵v過嘛,“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馬大
咦,您好像挺喜歡孔夫子的,講故事的時候經(jīng)常請他出來扮演主要角色。
莊子
對啊,孔夫子唱戲,誰會不聽呢?我這叫寓言、重言、卮言三位一體。
馬大
怎么說?
莊子
寓言就是借外物之口說話,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動物植物。
寓言十九,藉外論之。(《寓言》)
重言就是借老人之口說話,比如孔夫子。
重言十七,所以已言也,是為耆艾。(《寓言》)
卮言嘛,你見過卮這種酒器嗎?滿則傾,空則仰,沒有一成不變的形態(tài),借來比喻那些隨心所欲的漫談,仿佛行云流水,自然而然,每天更新,層出不窮,嗯,這樣也就可以優(yōu)哉游哉地過日子了。
卮言日出,和以天倪,因以曼衍,所以窮年。(《寓言》)
馬大
對哦,借孔夫子之口講故事,既是寓言,又是重言,講的還是您的心里話,這個三位一體也真夠絕的!
莊子
我是姑妄言之,你就姑妄聽之吧。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