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勝鬘寶窟敘
雕勝鬘寶窟敘
原夫所謂一乘①之大車者,則是法王之寶輅②也。是以萬德珍琛,以校嚴其高廣;四辯③鈴鐸,以縣④列其旁邊。欄楯總持⑤,幰⑥蓋悲舍,禪綩以蓐⑦,寂枕以休。華纓亸⑧垂,四來舉足歸仰之憙⑨;寶繩絞絡(luò),群黎寧有愛見之愆?儐則駢田奉崇,牛則般若。況夫家且富豐,不偏其施;乘豈窮匱,無量其籌。何其盛哉!何其偉哉![1]然夫蒙庶,冠癡佩嬰,常舞色味之宅;驂疑駕惑,長驅(qū)生死之原。至如饕餮榮聲,安寤熱焰鏡像?膠黐⑩身世,未省漂草爨?茅。其靡識火坑,胡暇論寶輅?于焉我法王,自手擎四缽,而鹿園之教茲基;訖身臥雙林,而象喻?之誥聿極。凡鸞音興響、金彩移輝,皆無非憫其嚚?頑、凄其蒙瞍者矣。爾乃妙吉遍吉之諸髦,翊輔其化;西方東方之群杰,贊成其治。以故或恩或讎,皆是益物;遭嘆遭呵,總為施權(quán)。要唯所以欲令辟癡冠、決嬰佩,駕大輅、驅(qū)廣衢者耳。[2]
[校注]
①一乘,即成佛的唯一之教,也稱為“一佛乘”。此句是說,一乘教義是《勝鬘經(jīng)》、《法華經(jīng)》等大乘經(jīng)典的主旨。
②輅(lù),古代的一種大車,多指帝王所乘之車。
③四辯,又叫“四無礙智”、“四無礙辯”:(1)法無礙,于教法無滯。(2)義無礙,知教法所詮義理而無滯。(3)辭無礙,諸方言辭,通達自在。(4)樂說無礙,以前三種智為眾生說法,快樂自在。
④縣,通“懸”。
⑤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以念與定慧為體。
⑥幰(xiǎn),車上的帷幔。
⑦綩(wǎn),古時冠冕上的紐帶。蓐(rù),陳草復生,引申為草墊子、草席。
⑧亸(duǒ),下垂。
⑨憙,同“喜”。
⑩膠黐(jiāo chī),即黐膠,用細葉冬青樹皮制成的木膠,可以黏鳥。
?爨(cuàn),燒火做飯。
?《涅槃經(jīng)》六說:“象喻佛性,盲喻一切無明眾生?!薄稄V弘明集》二十說:“手擎四缽,始乎鹿野之教;身臥雙林,終于象喻之說。”
?嚚(yín),愚蠢而頑固、奸詐。[釋評]
[1]這一段以一連串的比喻來贊頌“一乘”。先說它是佛陀(法王)的寶車,再以“車”的各個部分比喻佛陀的功德和成就。這些比喻參考了《法華經(jīng)》的內(nèi)容。
“一乘”的特點,這里說是“無量”。
[2]“一乘”是佛(法王)和菩薩(妙吉、遍吉)等人所說的各種方便之法的指歸。
茲有勝鬘夫人者,后宮維蹤,本地誰得而測?柔淑乃質(zhì),慈悲宜應(yīng)為殊。若夫踰阇信至之晨,虛空像現(xiàn)之日,寄緣興教,托事契機。狐膽外魔,忽壞蘭儀之宣吐;獅吼了義,無畏蓮眸之照臨。實似周朝亂臣之一人,寧匪祇園影響之巨擘?[1]其經(jīng)號曰《勝鬘獅子吼一乘大方便大方廣》也。夫獅子吼者,是一向記說①。自非厥理之終窮,誰獲其說之決定?一乘也者,唯一佛乘,是為真實。大方便也者,為說種種,是云權(quán)巧。蓋夫無乘而乘,乘無所乘,稱之一乘;無運而運,運無所運,即是真運。唯其無所運,是以無所不運。唯其無所乘,是以無所不乘。其非若斯妙玄,指之言大方廣,將以何稱之者乎?[2]
[校注]
①一向,決定性的(回答)。《俱舍論·十九》:“若作是問:‘一切有情,皆當死不?’應(yīng)一向記:‘一切有情,皆定當死。’”
[釋評]
[1]勝鬘夫人是法身大士,其本來面目是不可測度的。她示現(xiàn)后宮之形、感佛顯像、隨緣說法,實在是大有功于佛門。
[2]對經(jīng)題逐字解釋。
但至理幽淵,奉之難入,茫茫嘆喟,譯語古簡,讀者不進,往往惋嗟。唐初有嘉祥藏大師者,胄遐方而誕秀,協(xié)川岳而稟神。襲龍樹①之芳猷,探鷲峰②之秘旨。論鋒共迦旃③爭銳,亮軼④秋蟬;智囊與舍利⑤競儲,麗譬春鳥。蓋是滅后荃宰,法門英規(guī)者也。于是嘆微言之已絕,傷頹風之不振,抗言動論,朱紫教理,發(fā)意吐語,涇渭指歸。乃造疏若干卷,顯此真詮以洞明;立言十萬余,發(fā)茲玄旨而煥炳。未論深之者便開金藏,即亦翻之者真窺寶窟。庸非驚曉醉狂、指視寶輅者耶![1]
[校注]
①龍樹,印度大乘佛教中觀派(空宗)的奠基人。又譯龍猛、龍勝。關(guān)于他的生平,鳩摩羅什所譯的《龍樹菩薩傳》和其他一些佛教傳記均有記載,但都不足征信。龍樹原系西印度(一說南印度)婆羅門,受迦毗摩羅論師的影響改信佛教,后游南印度,接受了大眾部學說,在原始佛教緣起說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了大乘緣起性空說。其核心部分是“緣起性空”、“二諦中道”和“八不”辯證模式。
②古印度有一座山,山形似鷲,山中又多鷲,稱為靈鷲山,略稱靈山。傳說釋迦牟尼曾在山中居住和說法多年,靈鷲山往往成為佛的代名詞。
③迦旃,“迦旃延”的略稱,佛十大弟子中論議第一。
④軼,同“溢”。
⑤舍利弗,或譯為“舍利子”,亦稱“身子”,為佛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
[釋評]
[1]贊嘆《勝鬘寶窟》作者吉藏的智慧和著作,能超越語言,發(fā)明真詮。
然夫請流吾邦,固過萬重之濤瀾;傳至今日,亦經(jīng)千余之星霜。華夏既已歸烏有之家,桑域未曾入回祿之手①。雖然,書寫襲秘,未澤學教之干吭;精藍寶藏,寧息慕古之延領(lǐng)!矧②且蒸濕恒慮,蟫③蝕詎防?茲某夙奉此經(jīng),心庶湛邃,曾獲斯記,懷渙層冰。乃意既噵④“或里或田,何廢書肆?”亦聞“若樹若石,豈擇棗梨?”于是躬自不量,竊企廣布。屢事讎正,猶恐剩魯魚⑤之塵;仍命剞劂⑥,且喜免潦鶴⑦之瑾。所冀者,披奉男女,同共締乎來緣,攝受仁賢,與俱駕乎一乘云爾。[1]元祿十六年季冬之吉沙門道空和南⑧敘。
[校注]
①桑域,故國?;氐?,火神的別名,指火災。
②矧(shěn),另外,況且,何況。
③蟫(yín),衣魚,也稱“蠹魚”。昆蟲,體長而扁,有銀灰色細鱗,常在衣、書之中,吃糨糊、膠質(zhì)物。
④噵,同“道”。
⑤魯魚亥豕,撰寫或刻印過程中的文字錯誤。
⑥剞劂(jījué),雕刻。
⑦水潦鶴,又稱水老鶴、水白鶴、水白鷺。為珍奇難遇之鳥?!杜我s事卷四十》載,一比丘于竹林園中說偈(大二四·四○九下):“若人壽百歲,不見水白鶴;不如一日生,得見水白鶴。”阿難告之佛陀所說:“若人壽百歲,不了于生死;不如一日生,得了于生死?!北惹疝D(zhuǎn)告其師,其師反謂阿難記憶有誤,不可依信。以此轉(zhuǎn)喻世人多忘失自身錯誤,反謂正說之教法有誤。
⑧和南,即稽首。
[釋評]
[1]道空法師敘述其刊刻《勝鬘寶窟》的因緣和發(fā)心。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