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年前鄭和塑像的再現(xiàn)在鄭和船隊
鄭和神話
鄭和塑像屹立在藍天下
1405年11月,當東北季候風刮過中國福建的長樂,早已集結(jié)在海港的鄭和船隊揚帆起錨,開始了人類航海史上最偉大的航行,這就是歷史上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總共七次下西洋,由于明朝政府莫名其妙地把鄭和下西洋的史料全部燒毀,在將近500年的時間里,人們對鄭和下西洋這一創(chuàng)舉的許多細節(jié)無從查考,所以鄭和下西洋的創(chuàng)舉倒像是一個人類的神話。
1933年,一位農(nóng)民在挖地的時候,刨出了一塊石碑。石碑立于第七次下西洋之前,鄭和撰寫的碑文記載了從第一次到第七次出洋的過程。這塊石碑是后人研究鄭和下西洋最原始的資料。
【陳達生】鄭和第七次下西洋的時候,他就立了兩個東西。一個是天妃碑,記錄他第一次到第七次每一次出洋以及多少船等等。
這個是鄭和下西洋的史料記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一共有七次。
第一次:永樂三年;第二次:永樂五年;第三次:永樂七年;第四次:永樂十一年;第五次:永樂十五年;第六次:永樂十九年;第七次:宣德六年。
以及他的人手,主要人手全部在里面:正使太監(jiān)鄭和、王景弘,副使太監(jiān)李興、朱良、周滿、洪保,全部在里面。
這個是最靠得住的記錄了。
【記者】以前關(guān)于鄭和下西洋的資料基本上都消失(了嗎)?
【陳達生】不多了。
【記者】當時記載的就是這一個嗎?
【陳達生】這個是最靠得住的了,如果沒有這塊碑那基本上就……沒有這么齊全了。這個碑是了解鄭和下西洋的原因、起因、年代等等最詳細的一個,一般上講是“天妃靈應(yīng)之碑”,就是叫天妃碑了。
根據(jù)天妃碑記載,鄭和船隊每次出海大小船只百余艘,船員28000余人。龐大的船隊在海面上前呼后應(yīng),組成一個飛燕型。鄭和船隊的航海技術(shù)、管理水平、通訊手段在當今也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西方國家一個退了休的將軍,是一個航空母艦的艦長,他說:“就是我一個艦艇都領(lǐng)導(dǎo)不好,鄭和是怎么樣把這么多的宗教、這么多的民族、來自不同國家的水兵成功地一下子帶去了30多個國家;又能夠成功地把他們帶回來?!彼恢类嵑偷念I(lǐng)導(dǎo)藝術(shù)是怎樣能夠完成了這樣一個龐大的、驚天動地的大航行的。
根據(jù)歷史記載,鄭和寶船長132米、寬53米、載重量7000噸。與比鄭和晚一個世紀的哥倫布的船相比,鄭和寶船之大,簡直又像是一個神話。
2004年,南京市在長江畔的龍江寶船廠遺址挖掘出當年的船塢。古船塢長421米,寬約41米,專家認為,這個船塢就是當年鄭和的主要造船廠。在古船塢出土的大量珍貴文物,展示了明代造船業(yè)的宏偉規(guī)模,揭開了鄭和船隊神秘的面紗。尤其令人振奮的是文物工作者在寶船廠遺址還出土了兩根大船的舵桿,舵桿分別長11米和10.7米。舵桿之大,證明鄭和寶船并非虛構(gòu)的神話,它確確實實在鄭和的指揮下,乘風破浪,航跡遍布30多個國家。
觀夫海洋
洪濤接天
巨浪如山
視諸夷城
迥隔于煙霞縹緲之間
而我之云帆高漲
晝夜呈馳
涉波犯讕
若歷通衢者
——鄭和
在新加坡圖書館,我們看到由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shù)對鄭和600年前航海路線的再現(xiàn)。
鄭和船隊到的最遠的國家是非洲的索馬里,但是活動最頻繁的地區(qū)就是今天的東南亞。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文萊、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許多國家都留下了鄭和船隊的航跡。600年前鄭和船隊的神話故事就像發(fā)生在昨天,在有關(guān)鄭和的一串串故事里,我們看到大量的以鄭和名字命名的地名和物品,也看到了中國人600年來在東南亞的足跡。
泰國的三保公廟
菲律賓的鄭和廚師廟
馬六甲的鄭和甕
印尼亞齊的三保鐘
南中國海的三保公雞、三保魚
印尼爪哇三保壟
遍布東南亞三保井
【黃振文】我們巴厘島有一種魚,海魚。這個魚聽說是當時跳到鄭和船上,然后鄭和很慈悲把這個魚抓起來丟回海里面,這個魚身上就有指紋,左邊有一個拇指的指紋,右邊有四個手指的指紋,這種魚我們叫做三保公魚。我們?nèi)A僑一般都不吃這種魚,印尼人要賣這種魚的時候,他一般都用沙子把它蓋起來,讓我們看不到。
檳城,馬來西亞第二大城市,歷史上曾經(jīng)是全國唯一的自由港。這是一個以華人為主,具有古老歷史文化的開放性港口城市。檳城因為擁有美麗的海濱風光和眾多的名勝古跡而享有“印度洋翡翠”的美稱。
600年前,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曾經(jīng)靠停檳城,不過那時的檳城叫做八都茅。
檳城東南端的八都茅是個很小的漁村,海邊的三保公廟往往在農(nóng)歷初一和十五的時候香火很旺。檳城三保公廟前的這個左腳印,長38寸,當?shù)厝苏J為這是600年前鄭和留下的腳印。右腳印據(jù)說在100多公里外的一個小島上。
在東南亞不論偏僻的山村還是繁華的都市,不論是鄭和船隊到過的還是壓根就沒有到過的地方,為紀念鄭和而建立的三保廟終年香火不斷。祭拜鄭和的人,除了華人,還有土生土長的當?shù)厝?。人們認為600年前鄭和下西洋推動了東南亞經(jīng)濟、文化向前發(fā)展。東南亞人民對鄭和崇拜的程度遠遠超過中國。
唐裕是印度尼西亞杰出的企業(yè)家,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東南亞著名的船王。上個世紀90年代,唐裕先生作為印尼總統(tǒng)蘇哈托的特使,積極奔走于中國和印尼高層領(lǐng)導(dǎo)人之間,是恢復(fù)中國和印尼外交關(guān)系的重要功臣。
【記者】在印尼關(guān)于鄭和的傳說、神話好像比較多,是嗎?
【唐裕】是,比較多。這也是個很自然的事情,因為鄭和當時初到印尼時,他給印尼和印尼人民留下的深刻印象,留下跟人民、跟原住民一種深刻的回憶。后來西方的人,比如荷蘭、西班牙,和鄭和的到訪形成一種對比。當?shù)氐娜A人把鄭和當成神來看待,也不是神,是一種崇拜了,好像我們拜孔子一樣。
【吳京】我認為鄭和到這邊來,的確這邊對他蠻感恩的。任何事情都是這樣,你對他感恩了以后,你就會編一些很好的故事出來,慢慢地就演變成神話了。
【陳達生】為什么東南亞有那么多民間傳說關(guān)于鄭和呢?主要是跟他們當時下南洋時所面對的各種困苦等等有關(guān),結(jié)果他們需要一種精神上的支柱,鄭和至少在精神上給他們一種支持,這種情況很多。
在鄭和的航海圖上,鄭和船隊多次經(jīng)過的暹羅就是現(xiàn)在的泰國。泰國中部的大城,泰語叫做“阿育他耶”。大城位于湄南河、洛汶里河、巴灑河三河交匯的一個小平原上。作為泰國歷史上的第二個首都,大城曾經(jīng)有過417年的輝煌歷史,不同朝代的34個皇帝統(tǒng)治著這個王國,直到1767年被北方的入侵者燒毀。
大城的建筑理念由34位國王吸收了柬埔寨天授神權(quán)的觀念,并揉合了婆羅門的儀式,大城作為首都時,曾經(jīng)王宮富麗、佛塔如林、寺廟眾多,然而我們現(xiàn)在只能看到廢墟。盡管這里已成廢墟一片,但它的氣勢足以證明在過去的歲月,大城是印度和中國之間最繁榮的城市之一。泰國保留了廢墟的現(xiàn)狀,只是按照大城寺廟的樣式在現(xiàn)在的首都曼谷修建了玉佛寺。據(jù)說在玉佛寺有一幅鄭和下西洋時帶到泰國的壁畫。
大城的宮殿和寺廟也曾經(jīng)像玉佛寺那樣金碧輝煌,為了掠奪鑲嵌在建筑上的金子,入侵者用火燒毀了大城。
大佛——“帕昭帕南倉”
唯一幸免于難的是三保公廟里這尊19米高的大佛。大佛名叫“帕昭帕南倉”,但是老百姓習慣稱該佛為“鑾鮑多”,意思是非常大的佛。
像許多三保公廟一樣,泰國三保公廟照例會有贊頌鄭和下西洋事跡的對聯(lián),廟里也是香火不斷,祭拜者如云,唯一不同的是,在這里看不到熟悉的鄭和塑像。關(guān)于佛寺的建造,民間流傳一個故事,鄭和下西洋曾路過泰國,為大城王朝作過很多貢獻,泰國國王為了表示對鄭和的感謝,曾打算建宮殿給他。鄭和死后,托夢給泰國國王,希望國王為他建一座寺廟,供奉他的化身佛像。夢后,國王蓋了這座寺廟,并立佛像。所以泰國華人稱此大佛為三寶公。
泰國三保公廟位于湄南河畔,清朝的陳倫炯在《海國聞見錄南洋記》中,描述了鄭和為泰國人治病的情景:“番病,每向三保求藥,無以濟施,藥投入溪,令共水浴。至盡番唐人尚以浴溪治病?!?/p>
大城三保廟的那尊大佛沒有被入侵者燒毀的原因,有人說當時大佛周圍是侵略者的兵營,也有人認為是鄭和的威名讓入侵者不敢再造孽。
大城被燒毀半年后,和鄭和同姓的一位華裔青年率領(lǐng)泰國軍隊反攻大城,很快就打敗入侵者,建立了吞武里王朝。15年后泰國首都遷到曼谷,泰國歷史從此揭開新的一頁。
(撰稿:黃靈平;播出時間:2005年11月14日)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