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麗江古城旅游文化賞析
一、麗江古城旅游研究
麗江古城作為1986年被批準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第二批)、1997年入選的世界文化遺產和2011年評定的5A級景區(qū)。在中國知網以“麗江古城”為主題檢索有1201篇文獻,其中學術期刊1096篇,博士論文9篇,碩士論文57篇,會議論文39篇(2013年10月28日),麗江古城是遺產旅游學界的重點剖析對象。從比較視野、旅游生命體等角度可以看出,麗江古城研究已經不能簡單通過破碎的單一學科來界定,幾乎所有學科、各種學術背景的旅游學者都介入到麗江旅游研究中來。
比較視野:從比較視野,麗江與威尼斯[31]、麗江與平遙[32]、麗江與周莊[33]、麗江與鳳凰[34]、麗江與大理[35]香格里拉[36]、麗江與其他同類古鎮(zhèn)等具有旅游資源潛質、商業(yè)化路徑、發(fā)展模式、居民感知態(tài)度、旅游影響的相似性[37],麗江具有中國西南邊疆地區(qū)特色。
跨學科特色:宗曉蓮(2002)專門從人類學視野對麗江古城民居客棧業(yè)進行梳理[38],顯示了跨學科介入旅游研究的可觀圖景。宗曉蓮(2005)分析地方符號在麗江古城商品消費中的應用,探究過程化的旅游地空間商品化和空間化的商品化對當?shù)厣鐓^(qū)的影響[39]。和玉媛(2009)認為麗江納西族旅游紀念品開發(fā)有以納西族審美意蘊為途徑、以旅游紀念品的功能性為途徑、高中低檔結合、旅游紀念品的商品化設計等幾種途徑[40]。彭青,曾國軍(2010)發(fā)現(xiàn)麗江古城家庭旅館的連鎖化經營、擴展為民居旅館、業(yè)務多元化、業(yè)務創(chuàng)新發(fā)展4種成長路徑[41]。孫九霞,王心蕊(2012)應用喬治·里茨爾“虛無”與“實在”理論分析古城酒吧“虛無”與“實在”的表征、原生文化和旅游文化相互交融[42]。孫九霞,馬濤(2012)分析了麗江族群文化“去地方化”和“再地方化”的表征差異,旅游發(fā)展與社區(qū)利益主體的集體選擇是主要因素[43]。
旅游生命體:將麗江古城看成一個文化生命體[44],旅游成為近年來古城環(huán)境變遷與文化時序發(fā)展的主要驅動力[45]。學術界從日常生活空間結構[46]、形象傳播[47]、形象內涵與建構[48]、旅游紳士化[49]、氣候資源[50]、水污染與環(huán)境[51]、地方學者的口述史[52]、城郊少數(shù)民族婦女[53]、客棧名的語音語義[54]、檔案式保護[55]、非遺保護[56]、旅游地商品化的形式[57]、相互作用[58]與社會文化影響[59]等角度進行解構,透過各種“麗江現(xiàn)象”,學術界總結為獨特的旅游發(fā)展“麗江模式”[60]。
二、麗江古城商業(yè)化
麗江的商業(yè)化使納西族土著建立了強烈的文化自尊和自信,催生了反向的民族文化保護浪潮,從出售文化商品到反向形成民族文化保護自覺。麗江旅游開發(fā)30年,既是民族文化商業(yè)化的30年,也是納西民族文化自覺的30年,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并行不悖[61]。
(一)表象的商業(yè)化
海拔2000多米的麗江高原長有一種喝高山雪水的雪桃,色彩鮮艷、口感甜脆,是絕對純天然、無污染的仙果。最早種植雪桃的麗江市波羅村200多農戶,在養(yǎng)殖大戶木崇鳳的帶領下擴大雪桃種植—加工產業(yè)。僅2009年,麗江全市雪桃種植面積達兩萬余畝,其中3000畝進入盛果期,帶來1500噸鮮果產量和3000多萬元的直接收入[62]。今天雪桃作為古城一種主要旅游餐飲水果,在酒店餐桌、大街小巷都能看到,也成為人們認識高原姑蘇的一個水果品牌。
麗江古城的納西族愛護古城里的流水就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但很多“他來者”并不理會這世代傳襲的風俗。游客不經意間就隨手把垃圾扔到河里,外來商戶的旅館、客棧的污水不經處理直接排到河中,水溝里甚至還能見到殺雞、洗菜后遺留下來的垃圾。麗江古城每年產生150噸以上固體廢棄物,520噸以上的生理排泄物,50000立方米以上生活污水,對水系自身凈化造成嚴重威脅,使自然水質迅速惡化到三類水標準以下,河流下游部分地區(qū)低于五類水標準[63]。這就是旅游商業(yè)化后觸目驚心的后果。
古城商業(yè)街中打著“非遺”名號的商品商店有200多個,如東巴香煙、東巴按摩、東巴發(fā)廊等。有些旅游商品充斥著胡編亂造、不規(guī)范的東巴文字。有些只有“非遺”之名而無“非遺”之實,有些利用“非遺”的外衣招搖撞騙。一些外來經商者穿上東巴服裝,搖身一變?yōu)椤按髺|巴”表演斂錢。當麗江的大街小巷都充斥著胡編亂造、不規(guī)范的東巴文字,破舊的音箱里蹦出搖滾音符和歇斯底里的“吶喊”。到這里來的游客感覺卻是麗江商業(yè)化太嚴重了,已經“爛透了”。1999年麗江市還擁有80余名老東巴,2013年筆者訪談麗江旅游局得知麗江市僅余30多位老東巴了,健在的博學老東巴屈指可數(shù)。1980年代麗江古城居民80%以上為納西族,居民日常交際語言以納西語為主;1990年代旅游業(yè)大規(guī)模發(fā)展以后,留在古城中的原住民不足原來的1/2[64],大量的浙江、安徽、福建、四川等地外來商戶和原住民進行置換,租住房屋開設客棧、商鋪、洗浴小屋等,外地生產的日用品、玉器、首飾等出現(xiàn)在四方街,居住者的置換帶來了傳統(tǒng)文化的置換、變異。今天,麗江政府用經濟政策鼓勵納西人回到古城居住,規(guī)定古城中所有的房產必須在納西族名下,出租的宅院必須有一部分由納西原住民居住。從客人到主人體現(xiàn)旅游文化的來向傳播。東道主與旅游者的文化交往主要體現(xiàn)在他們對旅游者所攜帶文化的接收與排拒上[65]。
(二)內在的文化自覺
納西先民以本民族的東巴文化為根基,積極吸取藏傳佛教苯(缽)教文化等外來文化因子,和而不同,使其具有旺盛生命力[66]。納西族表達歡慶豐收、表達希望、表達活潑開朗樂觀的古老民間舞蹈(勒巴舞)將納西族民間舞蹈和藏族的“熱巴舞”合二為一。張藝謀導演的大型實景演出《印象·麗江》中,10個少數(shù)民族的粗獷漢子、婀娜女子,16個少數(shù)民族村莊的普通農民,500多個最底層勞動民眾(非專業(yè)演員),用他們最原生的動作、最質樸的歌聲、最熱情的汗水,人與天地共舞,人與自然同聲,帶給游客的是與異質文化的互動,是自我心靈的絕對震撼[67]。《印象·麗江》演出雖然采用納西族民間傳統(tǒng)的歌曲“窩熱熱”、白沙細樂“篤”等,但是張磊認為全劇進行整體音樂創(chuàng)作過程中過多地使用西洋管弦樂隊、伴奏、電子音效等專業(yè)音樂作曲技法,早已不是接近“原始”的民間音樂風貌,并不是“最純粹的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68]。全球化進程對納西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具有或多或少的負面影響,只有尊重地方民族文化傳統(tǒng),在文化自覺基礎上保護民族文化風格,才能使得地方性和現(xiàn)代性和諧共生共存、相得益彰(圖5-5)。
圖5-5 《印象·麗江》劇照(課題組自攝)
三、麗江古城意象
旅游目的地形象具有社會、文化、心理三個層面,體現(xiàn)群體共享性和差異性、社會根源性和規(guī)范說明性、相對穩(wěn)定性和長期動態(tài)性等對立特征。符號表征功能的運作是建構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本質,有利于規(guī)范和組織旅游目的地社群和旅游活動[69]。
第一,麗江古城是在獨特環(huán)境下綜合形成的一種旅游藝術抽象。游客初到麗江,完全會被當?shù)氐木吧鸷场S颀堁┥侥沁B綿起伏的山脈,遠遠望去猶如一個滿頭白發(fā)的老者靜臥在那里。在麗江市內任何一家酒店,游客推開窗戶,都能看到玉龍雪山巍峨的身姿,暗灰色的山脊,頂上有一層厚厚的雪頂,就像是誰戴了頂漂亮的絨帽站在那里,一站就是好久。站在山腳下抬頭仰望,頓時覺得自己被一片白色的世界籠罩。那一刻,人類不得不感嘆自身的渺小以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隨著旅游車開近,就能看到山頂冒著騰騰的“白氣”,導游說:那是山頂?shù)娘L太大,吹得雪花連天飛。“當我坐在最高的舞臺上,在偉岸陡峭的玉龍雪山的映襯下,看到十幾個不同民族的非專業(yè)演員,將自己民族的特色完美表現(xiàn)出來,真切地感受到那種撲面而來的帶有強烈民族地方特色的曠達、狂野、自由。他們以飽滿的熱情,自信的舞步向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傳達他們民族獨特的文化,那是對生活的熱愛,對愛情的向往,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訪談樣本11,訪談對象:李度中,2011年5月7日)。玉龍第三國的美麗傳說,少數(shù)民族朋友的特色演出,還有麗江古城那美麗的“一米陽光”的浪漫愛情故事吸引了無數(shù)相愛的少男少女們的心。游客在麗江感受到美麗、浪漫和神奇!
作為一個典型古城古鎮(zhèn)旅游目的地,麗江古鎮(zhèn)有三:大研、白沙、束河。大研古城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大研古城位于麗江壩子(即盆地)的中心,古城西南角的文筆鋒高高聳立,酷似書天巨筆。麗江盆地就像上天眷戀這片神奇土地做成的一方碧玉硯臺。因“研”和“硯”相通,即稱為大研。大研古城城口最引人注意的是一雙水車,有人解讀為子母水車,也有人解讀為情人水車。水車由兩個大小不同的大輪子組成,像兩個齒輪一樣相連接著,交替將水運送過去[70]。加上江澤民同志在巨墻上書寫的麗江古城幾個大字,使這里成為麗江古城的標志性入口和古城文化符號?!靶凶叽笱?、束河和白沙的古城中,當我們只是以普通行者的視角自由地觸摸這一份柔軟時光的時候,你能真實地感覺到世世代代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子民依然生于斯、長于斯,卻又寬容著四面八方的行者。從早到晚,世居者與異鄉(xiāng)人如此自然地共處同一個空間,彼此的存在都是他者的風景,該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啊。”(訪談樣本14,戴斌教授,2011年3月31日)[71]誠如斯言,旅游作為經濟社會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每個人都天然地享有自由旅行和感受他者文化的權利,游客與原住民平等地分享豐富多彩的自然和文化遺產,實際也是在分享目的地的公共生活空間。
第二,麗江古城獨特的資源特質和茶馬古道地方性知識是吸引游人的主要原因。休閑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只有認同觀念、理解生活方式、適應環(huán)境,才會使休閑旅游業(yè)名至實歸。有人問:愛麗江需要理由嗎?麗江觸動了青年男女內心最柔軟、最平靜的深處,使你在不知不覺中喜歡上麗江的水、城和人,如同靈動的紹興,浮華的蘇州,靈性的杭州。麗江古城“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的特色民居,全城順水而進,逆水而出,古樸的院落,構造簡潔、粗獷,庭院布置裝飾卻豐富而細膩。作為一個他者,若能在此小住幾月,每天抽一段時間,躺在院子里的木椅上看看書,享受屬于“自己”的一米陽光,那是一份逃離都市的愜意!“我準備老了以后,就去麗江開一家溫暖的客棧,養(yǎng)一條金毛、一條拉布拉多。每天遛狗、曬太陽,坐在小溪邊的露天酒吧看我愛的電影,享受愜意”(訪談樣本26,2013)。當你走在古城小巷,沿街是藥材鋪、雜貨鋪、裁縫鋪、鐵匠鋪、皮匠鋪、造紙作坊,還有諸多的客棧,當你走到街角時,順手推開一扇古香古色的木門,里面是一個有著現(xiàn)代化的服務和時尚元素的俱樂部。從茶馬古道的一個中轉站到充滿小資情調的世界休閑之都,麗江的文化包容達到一個不可思議的程度。古城東南還有專門出售臺灣飲品、云南各色小吃(如烤雞、烤鴨蛋、米糕、烤土豆、糖果、涼粉等)的美食街。
麗江這座沒有圍墻的古城,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是停留在人們的遐想里。影視中窄窄的深巷,身披“披星戴月”的納西老人,昔日茶馬古道上的強健背影,或三五成群地打牌閑聊,或靜坐屋檐下若有所思。他們作為麗江的主角,在閑聊或靜思中回望往昔充滿傳奇的歲月。一個麗江土著從少年時代跟著父輩趕著牦牛,踩過梅里雪山,越過虎跳峽,歷經人生風雨,品嘗酸甜苦辣,長大成人,娶妻生子,終老于麗江古城的某一個老屋,世世代代不斷演繹生命傳奇的歡樂或痛苦[72]。這座古城與這座古城的人一樣,具有一種頑強的生命力,讓人們的心悠然思索。你身臨古城的繁華喧鬧卻需要心靜如水,當你在別人的匆忙中卻看出別樣從容的步態(tài)。麗江古城的魅力在于它展示了一個充滿鮮活氣息的具有民族傳統(tǒng)文化特色和生活習俗的古城。關于人與自然是兄弟等古老的東巴思想賦予了古城天人合一、物我諧和的生命力[73]。
第三,麗江古城休閑旅游使其逐漸具有“小資”情調和浪漫情懷。麗江是一劑短暫的遺忘藥,去麗江是去收獲回憶,而不是永久忘掉過去!麗江是世外桃源,在麗江的日子游客什么也不會想,都希望永遠在那里發(fā)呆!如果有時間,每年應該去麗江發(fā)呆一周。什么都不用想、不用做,喝老板的普洱、聽人家的古箏!星星離你很近、小客棧很靜、曬著太陽入睡,流著口水醒來絕對不用緊張失態(tài)!在健身房的跑步機上,懷念著徒步亞丁。在都市灰暗的天空下,想象古城美麗的火燒云。在高架橋的車流中,追憶拉市海馬兒溫順的眼神,啃著快餐店里的炸雞塊,才體會到土雞湯的鮮美。
麗江不但能給你清靜,還能給你喧囂。喜歡清靜的“小資”們躲進古城,用暫時性逃離來享受自然回歸自己的快感。每天清晨的一壺清茶能解你迷醉的酒意,對麗江不回頭、不停留,才是回味這壺老茶的最好方式;無所求、無所取,才是成就這壺美酒的最佳配方。每天中午端杯啤酒坐在小橋邊的柳蔭下,身邊是不同膚色、說不同語言的人,一起分享一刻的寧靜安詳。望著小橋、流水、人家,誰能不醉呢?如果你感到悲傷,快去麗江,在那里尋找快樂!如果你感到快樂,就去麗江,在那里更加快樂!每天夕陽西下,在麗江古城大研鎮(zhèn)的三眼井旁,一幅井然有序的勞動畫面就呈現(xiàn)在你的眼前:人們在第一眼井里挑飲用水,主婦們在第二眼井里洗菜,在第三眼井里洗衣服。千百年來,納西族原住民根據水流的方向建造水井,上游的水挑回家燒茶、煮飯,中游的水用來洗菜,下游的水則用于洗滌[74]。井然有序,互不干涉,人水共生。
麗江古城適合給人們做心理按摩,在那里傻傻地曬太陽,合同、股票、下崗、失戀全都丟掉。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塵世,忘記了煩惱和紛爭,忘記了自己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忘記一切。在那里,你終將慶幸自己終于來了。倘若來過,總有一天你還會再來,帶上未曾相識的愛人,看望久違的朋友,穿梭在那青浦的四方古街上,仔細聆聽千年茶馬古道的呼吸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