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淘書日記”
淘書日記,是我淘書之余的副產(chǎn)品。
大約五六年前,居家再次搬遷,從滬西遷往滬南老城廂,似乎予我更多與文廟“親密接觸”的機(jī)會。于是,每個周日,去文廟書市就成了一項固定的功課。徜徉舊書市場,興致所至淘得一些中意的舊書舊刊。日積月累,竟至小山般高。然真要找尋一本書,卻遍尋不著,徒生奈何,正如華君武先生一幅漫畫的標(biāo)題“書到用時方恨多”啊。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于是,從二〇〇〇年底開始,每次將淘書所得,作一點記錄,以備日后查找。所記也十分簡單。如“十二月三日,淘得《詩境淺說》,俞陛云著,民國三十八年四版,開明書店發(fā)行,價五元”。這是最為原始、直接的記錄。僅此而已,寥寥幾筆,既不展開,亦無更多深意。
這樣的文字,不能算作日記,充其量只能是淘書隨錄。因為我淘書既雜,并不局限于某一專題。起先較注意舊平裝新文學(xué)作品,隨著此類書市場上漸漸趨少,價位愈來愈高,便不再受此束縛。大凡文史哲,以及美術(shù)、教育、勵志、科技,甚至衛(wèi)生、農(nóng)業(yè)的專著,如《衛(wèi)生學(xué)與衛(wèi)生行政》、《農(nóng)業(yè)概論》等書亦悉數(shù)收入。但必須是民國年間的版本,必須有我可資寫作的素材。至少亦有我覺得可供玩賞的理由,如封面繪制新穎、版式別致,或紙張不同一般等。這樣的淘書,是有的藏書家不屑一顧的。然我行我素。所以,每次淘書返家,總是鼓鼓囊囊一大袋,粗翻一過,便一一記錄在冊。有時多達(dá)二三十種,每本過手后,寫寫書名、版次、出版單位、年份等,已花去不少時間,加之未能細(xì)閱,就不可能把每本書都寫得詳盡,更不可能如書話文章那樣從容書寫。
就這些簡簡單單的文字,亦幫了我不少的忙。查一冊曾經(jīng)淘得的書,就不再難尋。替報刊寫“淘書手記”之類的文章,就屢屢得助于這些淘書日記。從中理出一點線索,引出若干回憶,一篇短文也就不難草成。我寫大部分淘書的文章,均是靠著淘書日記而得以完稿的。
在寫《舊著談雞亦有趣》一文時,寫到一冊養(yǎng)雞的專著《養(yǎng)雞淺說》,只記得書名,卻怎么也想不起此書的出版年月、出版社及版次。查淘書日記,方知此書為民國三十年一月四版,中華書局印行。這些基本要素查到后,文章做來就一路無礙,十分順暢。以后,凡寫到淘得的舊書舊刊,淘書日記已成為我一部案頭必備的“工具書”。
因不是日日有書可淘,就不可能每天都有淘書內(nèi)容要記。一般每周僅得一二次。由記淘書筆記,到排日記些日記,這樣的習(xí)慣,緣由來自淘書。所謂“淘書日記”,只是從日記中選取有關(guān)淘書的內(nèi)容而已,并非刻意做出的“淘書”這一專題日記。淘書至今,越五年矣。翻閱舊日所記,留下了一些淘書的雪泥鴻爪,亦留存了一批頗為自得的舊書舊刊。由淘書而催生出這些淘書的瑣碎文字,兩者成了相成相輔、互為因果的興致所在。
我珍視這些看似簡單的淘書日記。這里記錄了我每次淘書的經(jīng)過,我淘得的每冊書的點滴。暑去寒來不敢懈怠。盛夏,滬上氣溫高達(dá)三十八度,我汗流浹背地躑躅于擁擠不堪的舊書市場。嚴(yán)冬,零下五度,對溫濕氣候的上海來說,這樣寒冷的天氣亦不多見,我仍戴上絨帽及雙層手套,騎上自行車,如同朝圣般趕往心中的那個注定地點。一般情況下,只要不下雨(書最怕雨水,一下雨,書商亦作鳥獸散),我不會無故缺席。此中甘苦自知。而每一冊書的得來,則各各不同,是一次次與書商或斗智斗勇,或互相謙讓的結(jié)果。有時“得來全不費功夫”,有時“擦肩而過成悔恨”,因是地攤式的跳蚤市場,討價還價在所難免。只要雙方自愿,便可成交。淘書的結(jié)果果然令人陶醉,而討價還價的過程,更能留給淘書人無盡的回味。淘書,使我學(xué)會了與攤主砍價的技巧。學(xué)會砍價,確也省下不少銀子,或者說,可以用同樣的款子,去淘來更多的舊書。這樂趣,似乎由錙銖必較中滋生而來。何時,有人出道問答題考我:什么時候你最快樂?我毫不遲疑答曰:每次將書淘來,一冊冊在手上摩挲,一句句寫下淘書日記之時。這無疑是在清點得之不易的戰(zhàn)利品,一種勞而有所獲的充實感、成就感便油然而生。
我之淘書,全憑興趣所致。所謂“跟著感覺走”是也。自己感到一本舊書該出多少價錢合適,就將書買下。一切順其自然,并不刻意,或志在必得。我不是藏書家,不一味講究書的版本價值。我亦不做舊書買賣營生,心中少有賺錢的奢望。我只是一個喜歡有點歷史滄桑感的舊書,或者說,是從這些舊書中找點資料寫寫文章的讀書人。這樣,過分昂貴的舊書,我可能會不屑一顧。而有的缺封面、缺版權(quán)頁的書,我會趨之若鶩。我淘書的目的只有一個,為我寫作而用。這樣,便有了淘書的輕松與快樂。這些淘書文字,常得書友謬獎,便不揣淺陋,檢出若干文字,給《日記報》、《舊書信息報》、《藏書家》等先后刊登,為淘書添些余興吧。
免責(zé)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