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4月2日)
聽說有一位公社書記,凡去到生產(chǎn)隊工作,總要背上糞筐。每進一村,先送給生產(chǎn)隊一件禮物,就是一滿筐糞。這樣一來,隊干部、社員在趕集、下地、探親時,都背上了糞筐。社員們提起他,都親切地稱他是“咱們書記”。他穿戴樸素,感情、舉止已和群眾融為一體,社員書記之間,無話不說。
聽了這個故事,我想起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中的某些情節(jié),連長把陳喜拋掉的布襪子又還給他時說了這樣一句話:“穿上這雙老布襪吧,還是它結實、耐穿,穿著它,腳底板硬,站得穩(wěn)!過去穿著它,能推倒三座大山,今天穿著它能改造南京路!”兩個故事,都說明艱苦樸素的重要意義。下鄉(xiāng)背糞筐,自覺過艱苦樸素的生活,固然首先需要很高的政治覺悟作基礎,但,糞筐一旦背上,它又對人的思想、作風的修養(yǎng),起著重要的“反作用”。儉以養(yǎng)德,純潔、樸素的生活,實在能增強人們的群眾觀點和鍛煉堅強的革命意志。
與上面說的相反,奢侈的生活,必會腐化人的思想,削弱斗志。有人常以“一兩次的浪費塌不了天”為口實,放松警惕。這是不對的?!俄n非子》上有這樣一個故事:紂王叫人給他用名貴的象牙做了一雙筷子?;涌匆姾蠛軗鷳n。他認為,用了象牙筷,就不會再用陶土的碗碟盛菜,必須用玉杯、玉盆才相稱;用了玉盆和象牙筷,也就不盛粗菜了,必須盛象尾豹胎一類珍品才相稱;吃象尾豹胎,也一定不穿粗麻布、住低房了,一定要穿綢緞,住高樓大廈。紂王不知改悔,真的發(fā)生了“連鎖反應”,不斷擴大享樂欲望,也就一天天腐敗下去,終于弄得身死國亡?,F(xiàn)實生活中的事實也證明,凡是貪圖安逸、享受的人,如果不提高警惕,其結果是很明顯的:起初他們身上長一層細菌,接著他們漸漸就變成一些灰色人物,隨后他們就染上一種庸俗習氣,末了他們就變成十足的庸人。這才是真正蛻變的道路。
在“糞筐”和“象牙筷”這類生活小事上,也是馬虎不得的,應當從小事上得到有益的啟示。
[又添一樂] 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我們黨的干部隊伍,是比較廉潔的,即使這樣,黨中央仍不斷向全黨敲響防腐倡廉的警鐘。這篇短文就是在這個背景下寫的?,F(xiàn)在,今非昔比了,不廉潔的干部多了,甚至出現(xiàn)一批觸目驚心的大貪官。在此情況下,刊登在《河北日報》上的這篇短文雖為“老調“卻仍有“重彈“的必要。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