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張佳瑋
賈平凹講過一個段子,兩個陜西農民聊天:“你說蔣委員長每天都吃什么飯?”“那肯定是頓頓撈干面,油潑辣子紅彤彤!”
河南戲里,曹操為了留關羽,曾這么唱:“……頓頓飯包餃子又炸油條,你曹大嫂親自下廚燒鍋燎灶,大冷天只忙得熱汗不消,白面饃夾臘肉你吃膩了,又給你蒸一鍋馬齒菜包,搬蒜臼還把蒜汁搗,蘿卜絲拌香油調了一瓢。”
我國歷史上,百姓大多數(shù)時候就是這么可愛:沒有士大夫識字讀史的機會,所以對宮廷貴胄的生活全仗戲曲評書,融匯日常想象。但如果細細琢磨,其實古代宮廷的御膳,還真未必比老百姓的想象華麗出多少。
古代人并不都把過年當一年最正經的時節(jié)。比如宋朝節(jié)假日極多,天子的生日也要過節(jié)吃飯。清朝有所謂三節(jié),也就是過年、五月節(jié)、八月節(jié)。加上宮廷平時吃東西就已經吃得腦滿腸肥,不像小民百姓,攢著胃口,大年夜猛吃一頓。于是,宮廷的年夜飯,其儀式感比口味重要得多。
英國人以前沒發(fā)現(xiàn)火雞時,圣誕節(jié)吃野豬肉。唐玄宗也有此嗜好:野豬肉煮熟晾干,切片拌米飯;配茱萸和鹽,曬干了,再蒸熟吃。野豬肉里有茱萸一味,乍看有些奇怪。茱萸的作用是殺蟲消毒、逐寒祛風,可做藥用,用來做菜是不是怪了點?這就是古人的邏輯:過年務必以祛風寒、避邪祟為上。所以不僅要以茱萸入饌,還要喝椒柏酒——花椒和柏葉浸泡的酒。楚人祭祀神仙時就用花椒酒,到了漢朝,世人相信花椒使人長壽,柏樹又長青,喝這玩意兒,自然長命百歲。
唐宋時期過年,宮廷也飲屠蘇酒。不用問,又是益氣溫陽、祛風散寒、避邪除祟的好東西。王安石所謂“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風送暖”這四個字,可見自古人們都喜歡冬天吃祛寒溫熱之食。漢魏六朝間,宮廷過年就吃五辛盤。五辛者,大蒜、小蒜、韭菜、蕓薹、胡荽是也。在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辣椒傳遍世界前,亞洲人大都吃這些東西。孫思邈的理論是:正月時,吃五辛可以開五臟、去伏熱。
慈禧老佛爺凈被人說奢侈靡費,但其實她老人家過起年來,費則費了,精則不足。過年吃晚膳,或寧壽宮,或體和殿,布三個桌子。老佛爺居中一桌坐了,皇帝在東桌,皇后在西桌?;实蹐?zhí)壺斟酒,皇后把盞,給太后祝福,老佛爺一杯酒飲三次,算是珍視身體。真吃起來,第一種菜最常見,都是燕窩擺的壽比南山、吉祥如意,只是好看罷了,味道卻未必好。實際上大多數(shù)吉祥菜,都在雞鴨身上找,比如燕窩“壽”字,紅白鴨絲;燕窩“年”字,三鮮肥雞;燕窩“如”字,八仙鴨子;燕窩“意”字,什錦雞絲。第二類是例菜,中規(guī)中矩——換個角度想想:御膳房的庖人,御前當差,大都求個“中庸”。清朝尚膳監(jiān)想得很明白:有什么珍奇時令食物,天子如果吃順了嘴,天天要,御膳房的日子還過不過了?第三類是貢品菜,比如熊掌、鹿脯、龍蝦,這才是真正的珍饈美味??上г俸贸?,太后慣例每盤三筷子就撤了。
吃到最后,按滿族規(guī)矩,必須吃一份煮餑餑——也就是煮餃子??删瓦B煮餑餑都有花樣:餑餑里放元寶,誰吃到了誰來年多福多壽。不用問,最后都是精心安排,讓老佛爺吃到,大家于是故作驚訝開心,一起圖個開心罷了。
所以說到底,宮廷的年夜飯,一半吃規(guī)矩,一半吃藥膳。譬如北方的年夜飯必吃餃子,江南的年夜飯最后常有個紅燒蹄髈。珍奇必然算不上,最后吃的也就是個踏實自在,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罷了。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