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各地致祭張許二公的時間并無定例: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規(guī)定杭州新城的“靈惠忠烈有司”廟的祭日為八月十四日。明宣宗宣德元年(1426),欽賜祀典則規(guī)定各省府州縣每年春秋季望日致祭?!对S氏宗譜·墓道宮室橋梁考·協(xié)忠廟》中有這樣的記載:“本境合溪口,里人許興宗、壽高、員宗、大興等念祖遠公睢陽死節(jié),乃建廟塑像,并祀其夫人太子,例年三月十五率眾致祀焉?!痹凇对S氏宗譜·墓道宮室橋梁考·五馬坊》中記有:“正德三年裔孫顥宗、德政、大興等具詞告府,給照重造石坊?!边@兩處都提到了許大興,由此可見,許大興是明正德時期的人,進而可知,明正德年間許村致祭的時間是定在每年農歷的三月十五日。
據(jù)許九益稿中載,廟內原有一篇許佐[28]撰寫的碑文,介紹了致祭的相關內容。明萬歷九年(1581)協(xié)忠廟重建以后,富商許文昌(號稱大老倌)又捐金用檀香木雕成張、許二公的神像供奉于廟內,雷萬春、南齊云、姚訚、賈循四將的牌位也一并供奉,并定下每年農歷的六月初一設禮致祭。為了保證祭祀永不中輟,許文昌還購置祭田一百畝,以使祭祀、酬神的廟會費用有所保障。
綜上,許村致祭張許二公的時間經歷了三次變化:一是明宣德年間的春秋季望日;二是明正德年間的三月十五日;三是明萬歷年間的六月初一。從此以后,許村的祭期就再也沒變化過。
清康熙壬子年(1672)六月初一的深夜,天空突降大雨,山洪暴發(fā),居然將在善德橋下演戲的戲班子的服裝、道具全部沖走,損失慘重。為了賠償戲班子的損失,只得將文昌公捐助的百畝祭田變賣來彌補戲班子的損失。
此后,許村五大方(即東南西北中)公推代表商議后決定:廟會不能停止,費用開支由五大方按人口來負擔,主事由各方輪值。具體負擔規(guī)定如下:冠?。隄M十六歲)以上,每人每年四十文;幼丁(十六歲以下)減半,頭髻(已婚婦女)對幼丁又減半,未婚婦女不收,寡婦不免。
廟會主事輪值方叫“當頭”,要負責以下工作:
(1)在五月中旬要請好的紙扎匠,用竹篾綿紙編扎一艘長一丈、寬六尺的大花船和騎著高頭大馬的“雷(大王)、南(二王)”二將的神像,通高一丈許。并用彩紙、花綢制成盔甲穿在二將的身上,臉譜一紅一白。騎大馬,穿盔甲,持兵器,煞是威風。與此同時,還要派人外出請戲班,并與戲班簽訂關書(合同)。
(2)五月二十八日起,設立賬房,收丁錢,造清冊,派人值班;打掃廟宇,張燈結彩;搭戲臺,接戲箱,安排演員食宿。
從前溪胡氏《支用賬》的記載來看,道光十九年(1839)收丁錢的時間是五月二十一日,道光二十二年是五月二十五日,道光二十二年是五月二十九日,道光二十二年是五月十一日,道光二十二年是五月十八日,丁錢都是145文。可見,道光時期收丁錢的時間并不是固定的,到了五月份,隨時都可以把錢交到當頭的手中。
(3)五月最后一天(月大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下午,將雷、南二將的紙扎神像接到廟內,站立于廟內階沿前的兩邊,晚上開始演戲。
當頭方把一切準備就緒后,廟會正式開始。會期四天,從初一開始到初四結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