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給我生活勇氣
我忘不了1970年的冬天。當時我還在淮北農村插隊,同伴們都回滬過春節(jié)了。因家境貧困,寄不出錢給我做路費,而每天的勞動所得很少,還不夠吃飯,我無能力回滬省親,只能和貧下中農一起過“革命化”的春節(jié)了。
我目睹有些農村干部挪用公款,大吃大喝,而善良的老鄉(xiāng)卻認為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對此,我十分反感。“物不平則鳴”,我寫了一篇抨擊這種不正之風的評論文章,請老鄉(xiāng)帶到鎮(zhèn)上寄發(fā),不料稿子落到一位掌權的農村干部手中,一場災難降臨到我的頭上。他們責問我是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還是來教育貧下中農,逼我寫檢查,還揚言要停止供應我的糧草。那時我才17歲,不知天高地厚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生活的艱難。我陷入了迷惘絕望之中。晚上,我在淮北平原上毫無目的地踱步,那滾滾東去的河水像在訴說我胸中的無限憂憤。我默誦著馬致遠“斷腸人在天涯”的小令,心中不勝凄涼。
一天,我走進了新華書店,那時書不多,書架上赫然放著魯迅的《彷徨》《野草》。我心里不覺一動,“彷徨”正和我的心境相吻合,我毅然買下了魯迅在彷徨時寫下的那幾本書。
晚上回到低矮的茅屋里,我在煤油燈下認真地讀《彷徨》和《野草》。這兩本書我還是第一次看到?!兑安荨肥刮业男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動。《秋夜》中的棗樹分明是剛強不屈的戰(zhàn)士,弱小的小青蟲為追求光明而犧牲,令人崇敬?!肚笃蛘摺分械摹拔摇?,對著“四面都是灰土”的灰色、荒涼而又冷酷的現實,別人都在屈服地求乞,他卻毫不妥協?!哆^客》更是令人激動,它刻畫了一個遍體鱗傷、不顧勞頓疲憊、踏著荊棘堅決朝前去的“過客”形象,他“向野地里踉蹌地闖進去,夜色跟在他后面”。奮勇前進的戰(zhàn)士,帶著創(chuàng)傷,歪歪斜斜地闖進無限的夜色里了。我想,從“過客”身上可以看到魯迅思想的投影和折光。因為“過客”形象充分體現了魯迅在現實斗爭中的頑強的革命意志和不妥協、永向前的戰(zhàn)斗精神。想到這里,我慢慢地昂起了頭,壓在我心頭的憤懣轉化為一種力量,我好像看到魯迅先生在催促我像“過客”那樣“就要前去”。于是,我取出稿紙,拿起筆,繼續(xù)跟不良傾向作斗爭,終于,我得到了支持。
在我人生的關鍵時刻,是魯迅先生指引我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從此,我愛上了魯迅先生的著作。20多年過去了,我早已買齊了魯迅所有的著作,在工作之余常常翻閱,受益匪淺。
1991年9月29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