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可以興邦”。一個善于表達的人,必定是一個具有敏銳觀察力的人,有些時候,同樣的問題,不在于你說了什么,而是你是怎么說的。
在現(xiàn)代社會,口才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能言善辯作為一種能力,諸葛亮可謂棋高一著。
劉備在隆中找到諸葛亮的時候,諸葛亮一番宏論侃得劉備分不清東南西北,甘拜下風,認為自己如魚得到了水。以劉備之精明,他的眼光是不會錯的,而諸葛亮的口才在江東得到了更大的發(fā)揮,那就是他的舌戰(zhàn)群儒。他能夠根據(jù)不同人的性格,用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話語讓人就范,真是個中高手。
張昭為貶低諸葛亮,譏笑他自比管仲是不自量力,諸葛亮則用事實反駁說:“我主兵不滿千,將止關、張、趙云,且軍不經戰(zhàn),糧不繼日,然而博望燒屯,白沙用水,使夏侯惇、曹仁等輩心驚膽戰(zhàn):竊謂管仲、樂毅之用兵,未必過此?!辈⒁杂贯t(yī)殺人為喻,隱笑張昭等是庸臣誤國。最后反唇相譏,說張昭等是:“坐議立談,無人可及;臨機應變,百無一能。”
虞翻夸大曹軍聲勢,諸葛亮指出:“曹操收袁紹蟻聚之兵,劫劉表烏合之眾,雖數(shù)百萬不足懼?!庇莘λ败姅‘旉枺嫺F夏口”,猶言“不懼”是“大言欺人”。諸葛亮譏諷說:“劉豫州以數(shù)千仁義之師,安能敵百萬殘暴之眾?退守夏口,所以待時。今江東兵精糧足,且有長江之險,猶欲使其主屈膝降賊,不顧天下恥笑?!纱擞^之,劉豫州真不懼曹賊者了!”
步騭說他“欲效張儀、蘇秦之舌,游說東吳”。諸葛亮并不諱言,理直氣壯地說:“蘇秦佩六國相印,張儀兩次相秦,都有匡扶人國之謀,此非畏強凌弱,慎刀避劍之人。君等聞曹操虛發(fā)詐偽之詞,便畏懼談降,敢笑蘇秦張儀?真是好笑?!?/p>
薛綜說:“人心歸曹,劉備不識天時,以卵擊石必敗?!敝T葛亮則憤怒譴責其為漢賊張目,“不足與言!”
陸績鄙視劉備是“織席販履之夫”,諸葛亮輕蔑地笑說:“你不就是袁術手下懷桔的陸先生嗎?請安坐,聽我一言,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席販履,又何足為辱乎?你這種小兒之見,根本不能與高士共語?!?/p>
諸葛亮在這場辯論中,充分顯示了他的辯論天才。跟他辯論的,都是東吳負有盛名的才智之士,如果辯不勝他們,就無法說服孫權與劉備聯(lián)盟抗曹。而這些人都主張投降,因此諸葛亮把辯論的焦點放在這方面,并在以理服人的前提下,根據(jù)其人其論,分別進行反駁。對嘲笑的,反唇相譏;對為敵張目的,嚴詞斥責;對胡說八道的,熱嘲冷諷;對無知的,加以啟發(fā)。由于諸葛亮理足詞嚴,口若懸河,群儒盡都失色,這就給投降派狠狠的當頭一棒。
但是,諸葛亮說孫權,采取的是另外的方法,因人而異。對張昭等輩駁之,使其理屈詞窮;對孫權則先激之,因孫權不是一般人物,平淡會無動于衷,“激”才能引起其注意,然后始能使其求己,說之則易。
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后,魯肅引其見孫權,諸葛亮偷眼看孫權:碧眼紫髯,堂堂儀表。諸葛亮暗想:此人相貌非凡,只可激,不可說。于是先說曹操勢大:“馬步水軍,約有一百余萬;能征慣戰(zhàn)之將,何止一二千人?!?/p>
孫權要他決定戰(zhàn)和不戰(zhàn)時,諸葛亮說:“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其不能,何不從眾謀士的意思,棄兵棄甲而事之?”
孫權不高興地問:“誠如君言,劉豫州何不降曹操?”諸葛亮說:“昔田橫,齊之壯士,也遵循守義不辱的道理,何況劉豫州以帝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仰慕。——事之不成,這是天意,又怎么能屈居于人下!”
諸葛亮說劉備不可降,而孫權可降,當然是有意藐視孫權的意思。果然,孫權聽了勃然變色,拂衣而起,退入后堂。
這一激,諸葛亮便摸清了孫權的思想狀況。說其可降如無動于衷,說明其有降意;今其勃然變色、拂衣而起,說明其不甘居于人之下,這樣諸葛亮便知道下一步怎樣對他說詞,并料到聯(lián)合孫權抗擊曹操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了。因而有了后來孫權揮劍斷案角,下決心與曹操決一死戰(zhàn),也才有了后來的三足鼎立的局面。
同樣,李肅幾句話就說服了呂布,讓他放棄丁建陽以投董卓。
丁原與董卓對陣,丁原義子呂布大敗董卓。李肅奉董卓之命帶上名馬“赤兔”和金玉去游說呂布歸降。李肅與呂布本是同鄉(xiāng),深知其為人勇而無謀,見利忘義。他游說呂布就是抓住呂布這個弱點。
他見了呂布,先奉獻大宛名馬“赤兔”,這馬渾身上下、火炭般赤,無半根雜毛;從頭至尾,長一丈;從蹄至頂,高八尺;嘶鳴咆哮,有騰空入海之狀。
名將見名馬,怎不珍愛。于是,呂布置酒歡待李肅,兩人開懷暢飲。
在與呂布對話中,李肅只是旁敲側引,他本是要說呂布歸降董卓殺丁原,但他偏不說出,卻教呂布自己說。這便是李肅說呂布的特點,顯示其游說之巧。
他和呂布是同鄉(xiāng),呂布的父親他是熟悉的,他卻問:“李肅與賢弟少得相見,令尊卻常會來?!?/p>
呂布驚訝說:“兄醉了!先父棄世多年,安得與兄相會?”李肅大笑說:“非!我說今日刺史耳?!?/p>
李肅這么說明明是羞他,呂布聽明白了意思,因此不好意思地說:“我在丁建陽處,出于無奈?!?/p>
好了,就這么一下,呂布就被套出其心事來了,李肅馬上激之說:“兄弟有擎天駕海之才,四海之中誰不欽敬?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怎么說無奈而在人之下這樣的話呢?”這么一激,終于激出了呂布的心里話:“只恨沒有逢到賢明的主子罷了?!?/p>
李肅還不忙于說出自己的意思,只是旁敲側引地笑著說:“‘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侍。見機不早,悔之晚了?!?/p>
呂布說:“兄在朝廷,看誰為當世之英雄?”
李肅這才說:“我遍觀群臣,都不如董卓。董卓為人敬賢禮士,賞罰分明,終成大業(yè)?!眳尾颊f:“某欲從之,恨無門路?!?/p>
這段問答,妙在李肅步步逼入,使呂布自愿上套,至此,李肅說呂布已基本成功。這時,李肅才取出金珠、玉帶列于布前,告訴呂布說:“這是董公慕你奉先大名,特令我將此奉獻?!嗤民R亦是董公所贈?!?/p>
呂布說:“董公如此見愛,我將何以報之?”李肅沒有正面回答,只說:“像我這樣不才之人,尚為虎賁中郎將;你若到了那邊,肯定是貴不可言的?!?/p>
用富貴動之,以堅其報效之心。呂布說:“恨無小小的功勞,以作為進見之禮?!崩蠲C還是只給他啟發(fā)式的回答:“功在翻手之間,只看你肯不肯做罷了?!边@話的本意是要他殺丁原,偏不明說出口,逼他自己說出來。
果然,呂布沉吟良久后說:“我想殺了丁原,引軍歸董卓,你看如何?”
李肅說:“賢弟若能如此,真是莫大之功!但事不宜遲,在于速決?!钡葏尾颊f出了他才催其“速決”,確是極其惡毒!
這樣,李肅既說呂布歸了董卓,又使呂布殺了董卓的敵手丁原??谏嗄軞⑷耍诖丝梢?!
對于那些善于把握說話技巧的人而言,不是與對方不停地糾纏,而是抓住關鍵,一語中的。因此只有把自己的舌頭練得如彈簧一樣的人,才能左右逢源,攻無不克。
其實,口才就像在商品社會上用來交換物品的貨幣一樣。是一個人在現(xiàn)代社會賴以生存的一項計能。你不能把一個想法在五分鐘之內讓人知道,你就會失去五萬個機會。而失去五萬個機會,就意味著你將要在競爭中遭受更強有力的阻攔。
在歷史上有許多人僅僅是憑了三寸所謂的“不爛之舌”就打開了通向成功的大門。
呂尚(姜太公)聽說西伯昌要來附近行圍打獵,便假裝在茲泉垂釣。這時候,姜子牙還是個無名之輩,西伯昌當然不會認得他,但姜子牙卻在朝歌見過西伯昌。為了引起西伯昌的注意。姜子牙故意把魚鉤提離水面三尺以上,鉤上也不放魚餌。果然,西伯昌覺得奇怪,便走上前問道:“別人垂釣均以誘餌,鉤系水中。先生這般釣法,能使魚上鉤嗎?”
姜子牙見西伯昌對人態(tài)度謙和,果然是個非凡人物,便進一步試探道:“休道鉤離奇,自有負命者。世人皆知紂王無道,可是西伯長子就甘愿上鉤。紂王自以為智足以拒諫,言是以飾非,卻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西伯昌?!?/p>
西伯昌聞言,大吃一驚。心想:這位老人身居深山,何以能知天下大事?更為不解的是,他怎能把我西伯昌的心跡看得這么透徹?定然不是凡人!連忙躬身施禮,說道:“愿聞賢士大名?”
“在下并非賢士,老朽呂尚是也?!?/p>
“剛才偶聽先生所言,真知灼見,字字珠璣,不瞞先生,在下就是你說到的西伯昌?!苯友姥b出吃驚的樣子,惶恐地說:“老朽不知,癡言妄語,請您恕罪?!?/p>
西伯昌連忙誠懇地說道:“先生何出此言!今紂王無道,天下紛紛,如先生不棄,請您隨我出山,興周滅商,拯救黎民百姓?!?/p>
姜子牙假意客套了一番,隨即同西伯昌一起乘車回宮,一路上縱論天下大勢,口若懸河。西伯昌如魚得水相見恨晚,回宮之后,立即拜呂尚為太師,倚為心腹。從此以后,姜子牙官運亨通,飛黃騰達。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