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口老齡化與老年人才
人口老齡化的一個重要結果就是老年人才的數(shù)量隨著老年人口數(shù)量的增加而增加,其數(shù)學公式是:老年人才數(shù)=老年人才所占人口比例×老年人口。老年人才所占人口比例和老年人口都是變量,老年人才所占人口比例提高會導致老年人才數(shù)量增加,老年人口數(shù)量增加亦可導致老年人才數(shù)量增加。人口老齡化的直接結果是老年人口數(shù)量增加,相應地,也就使老年人才數(shù)量增加。
什么是老年人才?老年人才,是指老年人口群體中具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以創(chuàng)造性勞動推動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的那一部分人口。老年人才是國家人才資源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存在對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和科技進步不僅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不可或缺的。
在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里,農業(yè)生產是一種經驗型生產,老年人以其豐富的農業(yè)生產經驗而勝出年輕人,年輕人對老年人以經驗積累而凝結成的生產智慧只能望其項背。因此,在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里,老年人才有“越老越有用,越老越吃香”的特點。
人類社會發(fā)展到今天已經步入“知識經濟”(know ledge economy)時代,知識和技術的更新?lián)Q代呈加速度態(tài)勢。例如計算機技術的升級換代由過去的五年為期,縮短到三年兩年,甚至于一年。計算機和因特網使知識信息的傳輸、交流、積累、提升以每秒億兆級的速度沖擊社會,“知識爆炸”(know ledge explosion)一詞已由最初的形象比喻變成現(xiàn)今的真實情形。學習速度趕不上知識和技術更新速度,“知識老化”(know ledge aging)便成為知識爆炸的副產品,并成為一個專門術語頻頻見諸報刊和網絡文章。與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里老年人才“越老越有用,越老越吃香”相反,現(xiàn)代知識經濟和知識爆炸使老年人才出現(xiàn)“越老越無用,越老越貶值”的傾向。這里用“傾向”二字是為了說明,這只是一種可能性,一種或然,并不是不可變更的定勢。新的因素和條件的介入,比如老年教育的普及與發(fā)達,會改變這種情況,并且現(xiàn)實中相當多的情況下老年人才的“無用”和“貶值”情形根本就沒有出現(xiàn)。
“姜是老的辣”,這句習語在今天依然成立。老年人才的獨特優(yōu)勢是顯而易見的。
一是政治與思想優(yōu)勢。現(xiàn)今老年人才大多經歷過新中國創(chuàng)建時艱苦歲月的錘煉,愛國愛民,愛社會主義,富有集體主義精神和敬業(yè)奉獻精神,責任心強,吃苦耐勞,克己奉公,是真正意義上德才兼?zhèn)涞娜瞬牛浀闷鹆一鸾饎偟目简?,能夠在逆境中奮起,在困厄中創(chuàng)造輝煌?!皟蓮椧恍恰奔词歉呖萍贾械牡湫屠C。如果讓歷史重演,現(xiàn)代青年人才能否像先輩人才那樣,也創(chuàng)造同樣的輝煌?!品格裂變與價值錯位,使現(xiàn)代青年人才大多醉心于個性張揚和自我實現(xiàn),有好的一面,但也往往失之自私自利、個人主義和個人享受,使壞的一面時時顯露。
才因有德而益善,因缺德而愈惡。老年人才在正邪善惡的人欲世界中有正氣,有善心,經得起血火考驗,擔當?shù)闷饛团d大任,是現(xiàn)代青年人才的學習楷?!,F(xiàn)代青年人才在接過老年人才傳下來的接力棒時,不僅要接過“才”的這一棒,還要接過“德”的那一棒,也做到德才兼?zhèn)?,才能真正堪當大任。僅憑老年人才在傳“德”方面的獨特優(yōu)勢與作用,就不能說老年人才“無用”、“貶值”。
二是經驗與智慧優(yōu)勢。經驗是感性知識的結晶,智慧是經驗與理性知識的升華。老年人才與青年人才相比,往往有我們形象比喻的那種“過的橋比走的路多”的優(yōu)勢。他們往往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較高的學術造詣、獨特的技術專長,有的老年人才在專業(yè)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是青年人才望塵莫及的。老年人才與青年人才相比,綜合分析與判斷能力強,能夠正確把握大勢與整體,高瞻遠矚,避免大的失誤。這種戰(zhàn)略上的智力優(yōu)勢是青年人才難以企及和有待跟進的。
三是資歷與聲望優(yōu)勢。資歷是在實踐中形成的經驗和智慧資本,是時間與經歷凝聚成的有用價值。聲望是通過德才與業(yè)績確立的高端地位和社會權威。資歷和聲望都必須假以時日,經以有年。即使“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頂級人才和快速走紅的公眾人物,要想在業(yè)內獲取資歷與聲望,也還得用時間與歲月來換取和證明。老年人才資歷深,聲望高,是以青絲白發(fā)的代價換取的正面結果,是社會理應饋贈給老年人才的獎賞與榮譽,對青年人才有示范作用,有利于激勵青年人才熱愛本職,留守專業(yè)。資歷深,聲望高,有利于老年人才領導和管理青年人才,起到不怒而威、整肅秩序的作用,是行業(yè)內凝聚力不可缺少的重要條件。中國社會科學院熊必俊研究員提出:“從人力資本的角度講,掌握知識的人就是知識經濟時代勞動力的主體,作為社會資深公民,老年人積累一生的知識和技能,正是人生最成熟的階段。”[1]老年人因資歷深而“最成熟”,因“最成熟”而聲望高,這是合乎邏輯的。
四是社會資源優(yōu)勢。老年人經過一生的積累,到晚年形成了廣泛的人際網絡和可資利用的人脈關系,具有豐富的社會資源,這是青年人難以擁有的。豐富的社會資源使老年人做事比青年人更能在社會上獲得物質支持和精神支持。老年人可以利用自己豐富的社會資源從事社會工作,發(fā)揮“余熱”,特別是從旁協(xié)助青年人工作,更能取得良好效果。[2]
正因為老年人才有以上四個方面的優(yōu)勢,老年人才成為民族生存競爭中的重要人才資源,受到社會的重視。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老敬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雖然改革開放以來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和市場經濟的沖擊,社會上出現(xiàn)一些歧視老年人的現(xiàn)象,例如河南、山東等省出現(xiàn)的“躲兒莊”,但歧視老年人的現(xiàn)象主要針對沒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老年人,對有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老年人,即老年人才,社會上還是比較敬重的。
馬克思曾對勞動作出這樣的闡釋:“我們把勞動力或勞動能力,理解為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人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時就運用的體力和腦力的總和?!?sup>[3]按照馬克思對勞動力的闡釋,勞動力是由體力和智力兩個方面構成的。老年人的衰老主要是體力上的衰老而不是智力上的衰老。老年人的智力主要體現(xiàn)在“凝聚智力”而不是“流動智力”上[4],體力衰弱只會減緩智力的發(fā)展速度,但已經積累起來的智慧并不會因體力衰弱而破壞。1982年維也納老齡問題世界大會通過的《老齡問題國際行動計劃》指出:“老年只是每一個人生命期、事業(yè)和經驗的自然延續(xù),而其知識、能力和潛力,在整個生命期都一直存在?!崩夏耆瞬乓云淠毜闹腔?、高超的技能,甚至身懷“絕技”、“絕活”,不會因歲月的無情流逝而消失。老有所為,老有所成,在古今中外都不勝枚舉。那些“無用論”、“包袱論”、“搶飯碗論”等對老年人才的偏見和誤解,在知識經濟時代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在知識經濟時代,凡知識皆有價,凡人才皆有用。老年人才同年輕人才一樣,同樣是科學技術的載體。老年人才既然是人才就有用,用有大小之分、類別之分,孫中山先生早年即提出“人盡其才”的社會理想目標,老年人才亦應當人盡其才。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