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間的車輪進入立冬,漫長的冬天開始了,這個過程,要依次經(jīng)歷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六個節(jié)氣,直到立春的前一天。
《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边@是古人對冬季自然界萬物狀態(tài)的描述,古人認為一年四季的更換是陰陽變化的結果?!端貑枴へ收摗吩唬骸按合膭t陽氣多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睆那锏蕉?,陽氣不斷減弱,陰氣則越來越盛。一年12個月中,冬季的3個月是自然界陰氣最盛,陽氣最弱的時期,陰長陽消達到頂點,此時陽光最弱,日照時間短,晝短夜長,處于地球北半球的我們,此時期離太陽最遠,所感受到的陽光的溫度也在降低,天氣寒冷,陽氣潛伏,陰氣盛極。
冬季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jié)。自然界在冬季呈現(xiàn)草木凋零、昆蟲蟄伏、萬物閉藏、大地冰封、雪壓風寒的景象。植物類生命基本處于一種生長停滯的狀態(tài),很多動物如昆蟲類、青蛙、刺猬、烏龜乃至狗熊均進入了冬眠,所以《黃帝內(nèi)經(jīng)》根據(jù)自然萬物生化征象把冬季稱為“閉藏”的季節(jié),也是對自然界陽氣狀態(tài)的一種描述。
整個冬季,又可以分為3個階段,古人稱之為孟冬、仲冬和季冬。孟冬是冬季的第一個月,即農(nóng)歷10月,公歷11月。此時秋季剛過,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成熟,果實累累,呈現(xiàn)繁忙的收藏景象。
冬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冬,即農(nóng)歷11月,公歷12月。此時自然界陰氣盛極,萬物收藏。仲冬包括冬至節(jié)氣,冬至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節(jié)氣,與夏至一樣是自然界陰陽轉折時期,陰氣上升至頂點,陰極而生陽,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
季冬是冬季的最后一個月,即農(nóng)歷12月,公歷來年的1月。此時陽氣漸長,自然界萬物逐漸蘇醒向外生發(fā),季冬之時,雖然陽氣呈上升趨勢,但陰氣只是從它的頂點開始下降,仍然占著絕對的優(yōu)勢,天氣依然寒冷。
冬季氣候特點概括起來主要是寒與風。所謂寒,就是指氣溫降低,天氣寒冷。從全年溫度來講,處于冬季的溫度最低,最低者可達零下30℃。但一般來講,在同一時期,北方比南方冷。同時,冬季氣候除了寒冷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風”,所謂“風”是指大氣的環(huán)流。冬季風是由極地大陸冷高壓吹出的偏北氣流,此時由于西伯利亞高壓(又稱蒙古高壓)發(fā)展強大,北太平洋面上冷濕的阿留申低壓發(fā)達,所以我國盛行偏北風。其發(fā)展和撤退,可以分為幾個階段,從10月初冬季風開始爆發(fā),到12月初達到全盛時期。
而對于冬季最冷的時候,人們又稱為“九九”“數(shù)九寒天”。人們把一年中較冷到最冷又回暖的時間按九天一個時段,分為九段。順次稱為一九、二九、三九……八九、九九,共計八十一天,即所謂“數(shù)九寒天”。它是從冬至這天作為一九的開始,依次每隔9天算一九、二九、三九……直到驚蟄前2~3日而為九九。冬至日期基本固定,因此九九日期除閏年最后的九九開始日期提前一天外,其余各九開始與終止日期都是不變的。關于“數(shù)九寒天”的寒冷程度,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流行的九九歌謠中描述得很清楚:“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备柚{中“不出手”“冰上走”“沿河看柳”“河開”“雁來”等,是天氣冷暖變化引起人們對自然現(xiàn)象的反映,也是整個寒冬的全過程的變化。
總之,冬季的氣候特點是寒冷、高壓和風大。
在這寒冷的冬季,我們?nèi)梭w的生命,也如同自然萬物一樣,受到“閉藏”的陽氣的影響而悄無聲息地發(fā)生著各種變化。“寒凝經(jīng)脈”,經(jīng)脈是氣血運行的通路,所以《素問·八正神明論》曰:“天寒日陰,則人血凝泣而衛(wèi)氣沉”,說明了天氣寒冷則氣血凝滯沉澀而運行緩慢。寒冷對氣血運行的變化進一步引起脈象的變化。冬季脈象脈位最深,須用力按之始得,有沉緊感,脈動左右上下變動不顯,較固定。現(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冬季人體血液循環(huán)及脈象變化,主要與冬季氣溫低、氣壓高的氣候特點有關,當外界環(huán)境氣溫降低、氣壓偏高時,人體體表血管因外界阻力增高,溫度降低而收縮,血流減少,血流速減慢,再加上此時皮膚肌肉緊張,脈象就呈現(xiàn)沉緊。除了氣血運行遲緩之外,人體的很多新陳代謝過程也都放慢了腳步。
冬季氣溫過低,或氣溫驟然下降,人體不能適應這種變化,就會感受寒邪,發(fā)生凍傷、感冒、骨折、手足破裂、關節(jié)炎等疾病,而支氣管炎、肺炎、腦卒中,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胃潰瘍、結腸炎、慢性腎炎等也多因受涼發(fā)作或加重,這就應該引起重視,及時作好養(yǎng)生預防保護工作很重要。
但在草木枯萎,萬物蟄伏的冬季,人體陰氣漸生而旺,陽氣潛伏在內(nèi),特別是冬季的最后一個月,陰寒外盛,陽氣內(nèi)伏的矛盾達到高峰,這時的養(yǎng)生是最難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因為人體陰氣盛于體表肌膚,體內(nèi)陰氣偏虛,陽氣潛藏于內(nèi),而外界氣候寒冷,往往使人們喜歡溫暖的環(huán)境和食物,如稍不注意,過于溫燥則很容易使體內(nèi)原本不足的陰氣更加虛損,而導致疾病。正如唐代劉詞《混俗頤生錄》中所說“若遇大寒,不得頻于火上烘炙,尤甚損人”,“冬月若食熱物,至春夏交,必為瘵癘矣?!?/p>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