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引姿勢分坐式或站式。坐式要求端坐于木凳,頭自然豎起,眼簾下垂,沉肩墜肢,兩手自然平放在大腿上,含胸,挺直腰部,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肘關節(jié)屈曲90°,兩足自然落地。站式采用無極式站樁,要求松靜站立,兩腿平行同肩寬,兩肘微屈,虛頜頂頸,含胸拔背,沉肩墜肘,兩手自然放在兩胯旁,雙目垂簾。
(1)導引程序
①放松階段:重點練習放松功。采用局部放松法,身體自上而下,由前向后,從軀干到四肢,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地放松。每放松一個部位,思想就注意到這個部位,使其放松,口中同時默念“放松”。放松的順序:頭皮→眼皮→頸部→胸部→腹部→背部→腰部→臀部→肘部→雙手→大腿→小腿→兩足。
每次導引從頭到足可放松3~6遍。導引一段時間后,自己能體驗到松的感覺或出現(xiàn)局部發(fā)熱、沉重、觸電等效應時,可將注意力轉向頸部,并可想象頸部有溫熱感,待感覺明顯后,再將其溫熱感逐漸向兩上肢擴散,直至兩手指端,可重復多遍。
放松功練習應持續(xù)1~2周,每日可練習數(shù)次。
②調息階段:包括數(shù)息和調息兩部分。
A數(shù)息:學會放松功后,即開始將注意力放到呼吸上。一呼一吸為一息,在導引中默念自己的呼吸次數(shù)。先默念150次,隨著導引的進展,數(shù)息次數(shù)可增至150~300次。通過數(shù)息,逐步排除雜念,使大腦入靜。數(shù)息練習一般要持續(xù)1~2周。
B調息:即調整呼吸。在數(shù)息的基礎上,逐步調整自然呼吸,形成深慢細勻的腹式呼吸,并最終形成丹田部位開闔的丹田呼吸。通常采用腹式順呼吸法,吸氣時氣息細如抽絲,輕如鴻毛,意念隨吸氣逐漸下沉小腹,腹部漸漸隆起,呼氣時意念仍留在腹部,腹肌慢慢回收。每次導引,調整呼吸30~50次。調息功一般要練1個月左右。
③運氣階段:通過調息,人體內氣逐漸在丹田部位聚集。當?shù)ぬ锊课粴飧忻黠@時,即開始意氣相依,以意領氣,先調息數(shù)次,然后吸氣時將內氣由丹田用意念引導至會陰后呼氣,再從會陰吸氣至命門后呼氣,依次經(jīng)夾脊、大椎、百會等穴,再往下經(jīng)印堂、天突、膻中、神闕等穴,最后回到丹田。上述過程完成,即所謂通周天。周天功一般要練1個月以上。
(2)意念牽引:在按基本導引程序練習過程中,每次要進行10~20分鐘頸椎意念牽引。方法是:先讓患者進行坐位頸椎頭套牽引,牽引時囑患者將身體放松,氣沉丹田,并體驗牽引力的方向(牽引角度一般以頭前傾15°~25°為宜)和牽引時的頸部拔伸感,同時讓患者加意念協(xié)同之。然后去除頭套牽引,囑患者意念分守頭部上方牽引時的著力點及夾脊穴,使頸椎上拔拉長(用意不用力,取自然呼吸),以后每次導引均按此要求進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