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欧美无遮挡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中文字幕一区二区日韩欧美,久久久久国色αv免费观看,亚洲熟女乱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 首頁 ? 理論教育 ?心理有偏差的問題兒童

        心理有偏差的問題兒童

        時間:2023-02-06 理論教育 版權反饋
        【摘要】:成年人毫無意識地以自我為中心,會對兒童產生極惡劣的影響,成年人的這種盲目可能會將兒童引入歧途,使他們的心理偏離正軌,出現(xiàn)神游、抵觸、依附、自卑感、恐懼等。心理能量要在身體運動中進行實體化,才能使一個人的人格獲得統(tǒng)一。心理學家把這種表現(xiàn)稱為“抵觸”,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障礙,這表明兒童心理上對外界設置了某種防御,使他對外界刺激的響應越來越消極。

        我們的經驗表明,正?;瘯谷说脑S多幼稚的品質消失。

        在這些消失的品質中,不僅有邋遢、不服從、懶散、貪婪、以自我為中心、好爭吵和不穩(wěn)定,還有所謂的“創(chuàng)造性的想象”、喜歡故事、對他人的過度依戀、游戲、被動順從,等等。

        此外,它們還包括科學上一直研究的、被認為是童年時特有的一些品質,例如模仿、好奇、自相矛盾和注意力不集中等。

        這些幼稚品質的消失表明,人們至今尚未了解兒童的真正本性,這一事實的普遍性是驚人的。

        很早以前,人們就已經認識到了人的雙重本性。人的第一種本性是與生俱來的;第二種本性來自他的原罪,即違背了上帝的法則而產生的后果。

        由于原罪,人被剝奪了較早時期所得到的賜福,因此會受環(huán)境和自己心靈幻覺的支配。這種原罪說有助于理解兒童身上發(fā)生的某些事情。

        成年人毫無意識地以自我為中心,會對兒童產生極惡劣的影響,成年人的這種盲目可能會將兒童引入歧途,使他們的心理偏離正軌,出現(xiàn)神游、抵觸、依附、自卑感、恐懼等。

        兒童在不斷地進行自我更新,他們自身有一個沒有遭到破壞的計劃,只有遵循這個計劃,兒童才能正常發(fā)展。兒童恢復正常、自然的狀態(tài),與他能專注于某些使他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相接觸的活動有關。

        我們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導致兒童偏離正軌的根源只有一個,即他在成長時期處于一個有害的環(huán)境中,使他無法實現(xiàn)自己原始發(fā)展的計劃,因而無法在“實體化”過程中發(fā)揮他的潛能。

        心理能量要在身體運動中進行實體化,才能使一個人的人格獲得統(tǒng)一。如果人格不能獲得這種統(tǒng)一,心理能力和身體運動就會各自發(fā)展,人就會被分裂。

        兒童的心理不是按應有的方式發(fā)展,就是向著錯誤的方向發(fā)展。一般來說,如果心理能量失去了根基并毫無目的地漫游時,就會出現(xiàn)偏離正軌的現(xiàn)象。

        心理應通過自發(fā)的體力活動來塑造,這樣,心靈才不會出現(xiàn)漫游,才不會沉浸在無意義的幻想中。

        如果沒有可以進行工作的對象,游移不定的心靈就會出現(xiàn)失調,就會被圖像和符號所吸引。

        如果兒童出現(xiàn)這種心理失調,就會坐立不安,茫無目的地到處亂動。他們看起來似乎充滿活力,但這種活力沒有一定的目的。

        他們開始著手做某件事,但很快就又放棄,因為他們的心思不能集中,而是分散在很多不同的事情上。

        成人實際上贊成和鼓勵兒童進行幻想,并認為這是兒童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傾向,福祿貝爾就發(fā)明了一些游戲,以鼓勵兒童發(fā)展想象力。

        成人教兒童用積木搭成馬、城堡或火車等,在這樣的過程中,兒童的想象力可以賦予積木某種意義。這樣,在兒童的心靈中就出現(xiàn)一種幻想:門把手是一匹馬,椅子是一個寶座,石頭是一架飛機……

        成人給孩子們準備了各種玩具,但這些玩具只會讓孩子產生一些幻覺,并沒有提供與真實生活有關的富有建設性的環(huán)境,不能讓孩子有真正意義上的全神貫注。

        這些玩具可以促使兒童去進行活動,但就像一陣微風引燃余燼中的小火星可小火星很快就會熄滅一樣,這些玩具很快就被兒童扔掉了。

        成人或許會認為,兒童通過玩具進行活動,是唯一可以釋放能量的途徑。成人相信玩具能帶給兒童快樂,雖然兒童很快就厭倦或把玩具弄壞,成人依然沒有改變自己的觀點。

        在學校里,在這樣的情況下被“分裂”的兒童,可能會被認為是很聰明的孩子,哪怕他沒有秩序,沒有紀律性。

        玩玩具是我們給予兒童的自由,但在非常重要的兒童期,兒童應該為自己將來的美好生活打好基礎。

        在我們提供的環(huán)境中,孩子們能很快地投入某些工作中,他們那些幻想和坐立不安的表現(xiàn)都消失了,他們很平靜地對待工作,并通過工作完善自己。

        這樣的孩子才是正常的孩子,他們沒有目的的行動變得有了方向,他們的身體成了思想的工具,并利用運動了解和認識周圍環(huán)境,開始探究事物而不只是表現(xiàn)出沒有目的的好奇。

        那種沒有正常發(fā)展的想象力以及對游戲的過分熱衷,在心理分析學家看來,是一種“心理的神游”。也就是說,心靈沒有專注在真實的生活上,而是離開了眼前的現(xiàn)實生活。

        “神游”是一種對現(xiàn)實的逃避,是一種尋找慰藉的表現(xiàn)。逃進游戲或幻想世界中去,常常會掩藏已經分裂的心力。

        學校的教師會發(fā)現(xiàn),那些想象力很豐富的孩子并不是班里最好的學生。相反,這些孩子常常表現(xiàn)得很差,在學業(yè)中甚至一無所獲。

        對這一事實,沒有人懷疑這些兒童的心理偏離了正軌,人們認為是創(chuàng)造性使得這些孩子不能專心于眼前的事物。

        心理偏離正軌的孩子無法控制自己的思想,也不能正常地發(fā)展自己的潛力,所以,這類孩子的智力并不高。

        偏離正軌的事實表現(xiàn)為兒童的心靈進入了幻想的世界,喪失了探索現(xiàn)實事物、展示自我的勇氣。他們試圖把自己封閉起來,將自己隔離在現(xiàn)實之外。

        由于這類孩子的心力使用不當,他們的智力水準比正常孩子要低,他們就像骨折的孩子,必須要經過特殊的治療才能得到恢復。

        但現(xiàn)實是,這樣的孩子不但沒有獲得精心的呵護和有益的治療,反而常常受到成人的威嚇,這使得他們無法恢復失調的思想、無法發(fā)展自己的智力。

        偏離正軌的心靈經不起別人的強制和壓迫,如果想用強制和壓迫糾正兒童的某些做法,只會導致兒童性格上的反叛。

        這種反叛并不是我們經常看到的那樣,不是表面上漠不關心或不服從的心理防御。這種反叛是思想無法控制的反叛,它會無意識地阻礙兒童接受來自外部的命令和觀念。

        心理學家把這種表現(xiàn)稱為“抵觸”,這是一種心理上的障礙,這表明兒童心理上對外界設置了某種防御,使他對外界刺激的響應越來越消極。

        通過這樣的心理防御機制,兒童的心靈會說:“你說話,但是我不會聽,我聽不見。因為我正忙著建造一堵墻,我要把你擋在墻外。這樣,我才能有一個不受干擾的世界。”

        如果長時間具有這種心理的自我防御,孩子看起來就會喪失某方面的天賦才能。具有這種障礙的孩子,其智力水平偏低,不能熟練地掌握算數(shù)、拼寫等技能。

        一個原本智力正常的孩子,如果對很多內容的學習都設置了這種心理障礙,抵觸任何類型的學習,人們就認為他愚蠢、愚笨。如果他經常留級,人們就認為他智力低下。

        這樣的孩子最初可能是抵觸某一學科,后來是抵觸很多學科,直至后來抵觸學校、教師、同伴等人。到那時,這個孩子內心就很難有愛和友善了,他會感覺學校很恐怖,并逃避上學。

        這樣的心理障礙很難消除,而且會影響兒童的一生。

        很多人一直討厭學數(shù)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些人很難理解數(shù)學上的概念和原理,甚至一提到數(shù)學就頭疼,出現(xiàn)憂慮、厭惡等負面情緒。除了數(shù)學,其他學科也有類似的情況。

        我認識一位年輕婦女,她非常聰明,也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是,她卻經常在拼寫上犯一些讓人難以理解的錯誤。

        她曾經多次嘗試改正這個缺點,但最終都失敗了。而且,她的這種錯誤甚至會隨著練習書寫的增多而增多。她也嘗試閱讀經典名著,但收效甚微。

        但后來有一天,我又一次看到了她書寫的文字,漂亮而且正確,這讓我感到很意外。對于熟悉她的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個奇跡。

        我無法在這本書里詳細地論述這件事,但我相信,這位婦女一定找到了表達自己的正確方式,這是一種很神秘的力量,使她的拼寫不再出現(xiàn)那么多的錯誤。

        或許有人會問:神游和抵觸這兩種偏離正軌的表現(xiàn),哪一種更有不利后果?我們學校的經驗證明,沉浸于游戲或幻想中的神游是比較容易治愈的。

        為了更好地了解這一點,我們可以做個比喻。一個人逃離某個地方,是因為他在那里沒有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如果這個地方發(fā)生了某種變化,而且這種變化可以滿足他的需要,那么他就可以隨時回到原來的地方。

        事實上,我們兒童之家的孩子也證明了這種變化。來到兒童之家后,很多心理失調的孩子很快就發(fā)生了轉變,好像瞬間從遙遠的地方回來了。

        這些孩子改變了沒有秩序的工作習慣,還有一點非常重要的是,他們表現(xiàn)得更為平靜而滿足,其偏離正軌的思想也很自然地消失了。

        如果沒有讓自己的思想轉入正軌,兒童沒有經歷這種轉變,那他的缺陷可能就會相伴一生。

        很多看上去似乎很有想象力的成人,實際上對周圍環(huán)境只有很模糊的感覺,會受自己的感覺印象的支配。

        這些人缺乏秩序感,他們擁有傷感的、浪漫的人生觀,他們會贊美光線、天空、花朵和音樂等,但他們并不了解光線、天空、花朵和音樂,也并不真正地熱愛它們,更不能在這些事物上集中注意力,以獲得某些知識。

        他們似乎具有藝術家的特征,但他們卻缺乏創(chuàng)造性,也沒有耐心去獲得某種技能,所以也沒有創(chuàng)造出任何東西。

        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去做些什么,即使知道,也無法平靜地投入到工作中。他們經常會神經質地觸碰某些東西,也常常把這些東西弄壞。

        他們會破壞性地掐掉自己曾贊美過的美麗花朵,不知道如何去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詩意,也無法讓自己生活得更幸福。如果沒有人幫助他們,他們就不知道該怎么做。

        這些思想偏離正軌的表現(xiàn)起源于兒童時期,在兒童早期,一個人誤入歧途、偏離正軌是很難被發(fā)現(xiàn)的。

        抵觸不同于神游,它很難被克服,即使是在幼兒身上發(fā)現(xiàn)了也很難克服。它為兒童建造了一堵墻,讓兒童將自己封閉其中,以保護自己不受外界或他人的侵犯。

        這樣的人使得自己與美好的事物隔離了,只能在封閉的舞臺上唱獨角戲,所以他很難感到幸福。他討厭一切求知探索、欣賞音樂等積極的活動,并把這些視為敵人。

        這樣,兒童的天賦能力就會被掩蓋或被抹殺,這可能會讓兒童對自己本應感興趣的東西都視而不見、聽而不聞,學習讓他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厭倦,讓他抵觸周圍的世界。

        “障礙”這個詞具有很高的暗示性,它讓我想起在人們具有衛(wèi)生知識之前,用來避免傳染病的方法。

        得了傳染病的男人和女人都會避免接觸新鮮空氣、陽光和水,他們用厚厚的長袍把自己裹起來,躲在密不透風的高墻后面,墻上的窗子緊緊地關著,無論白天還是黑夜。

        這樣不與外界接觸的封閉環(huán)境,只會阻礙人的健康成長。同樣,心理上的封閉也會阻礙心靈的健康成長。

        有的兒童意志脆弱,很容易退縮,也很容易受到成人的影響。這樣的孩子喜歡依附于一個樂于幫助他做好一切的成人,并對這個成人表現(xiàn)得非常依賴。

        這些孩子容易哭泣,缺乏活力,經常抱怨周圍的人和事物,時常表現(xiàn)得好像自己遭受了很大的痛苦,給人一種很敏感的印象。

        這樣的孩子顯得很沒有耐心,并因為不能擺脫的、讓人壓抑的厭煩去求助成人。沒有成人的話,這些孩子似乎就不能活。他們不斷地請求成人,要求成人和他們玩、給他們講故事或唱歌,片刻都不允許成人離開自己。

        對這樣的兒童來說,成人成了他可以隨意使喚的奴隸。即使他們之間具有深厚的感情,也會陷入一張復雜的網中。

        這樣的兒童可能會不斷地問成人“為什么”,好像他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對知識很渴望。但實際上,他并不會認真地聽成人的回答,只是簡單地重復自己的問題而已。

        對這樣的兒童來說,提問,實際上只是讓成人留在自己身邊的一個手段而已。

        這樣的兒童看上去很溫順,他很容易放棄自己的活動,轉而服從他所依賴的成人提出的并不重要的命令,而成人也很容易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這樣的兒童身上。

        這種情況有一個很大的危險:成人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兒童身上,會導致兒童對任何事情都漠不關心,這是一種可以被視為遲鈍或懶惰的冷漠。

        惰性,實際上是一種心理疾病,就像重病一樣會讓生病的人很虛弱,也從另一個方面表明人的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在衰退?;浇陶J為懶惰是人首要的罪惡之一,它會使靈魂死亡。

        對依附于成人的兒童,成人很容易把沒有用處的幫助、自己的意愿、潛移默化的影響加在兒童身上,這實際上會阻礙兒童的身心發(fā)展。

        幼小的嬰兒以及正常化的兒童會很自然地想要使用自己的多種官能,他們會對周圍的事物有種深深的熱愛之情,而不會漠不關心。

        就像饑餓的人設法去尋找食物,這些正?;膬和癁榱藵M足自己的內心需要,也會去尋找某些東西。

        這并不是理性發(fā)出的命令,而是本能的需求。比如,我們吃飽了時候,不會說:“我已經很長時間沒吃東西了,我要去吃點東西或營養(yǎng)品,否則我就不能保持體力,甚至不能活下去。”

        饑餓是一種痛苦,它會驅使我們設法尋找食物。對于周圍環(huán)境中的事物,兒童也有一種精神上的饑餓感,他會在環(huán)境中尋找滿足自己精神需要的東西,在操作這些東西的活動中汲取心靈的營養(yǎng)。

        這種渴望精神滋養(yǎng)的動力,是與生俱來的,它表現(xiàn)為嬰兒對周圍環(huán)境事物的熱愛。讓我們像新生兒那樣熱情地歡迎精神的滋養(yǎng)吧。

        如果說兒童對周圍環(huán)境事物具有充滿激情的熱愛,這也并不完全正確,因為激情可以說是一種沖動,它可能瞬間就消失。

        我們應該把它稱為能感受到“充滿活力體驗”的動力,這種活力會促使兒童不停地進行活動,這種熱情可以比作是氧氣在他體內產生的能量。

        一個有活力的兒童會讓人意識到這一點:這個兒童生活在一個適宜的環(huán)境里,一個有助于他自我成長、自我實現(xiàn)的環(huán)境里。

        如果兒童沒有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而是生活在與世隔絕的、不適宜的環(huán)境中,那兒童就可能會發(fā)展成一個怪人,他將無法獨立,無法獲得智慧,無法正常地進行社會化。

        假如兒童沒有在活動中找到發(fā)展自己的活力,他就可能會被外在的物品所吸引,并渴望擁有這些物品。

        占有某個物品并把它保存起來是很容易的,這種做法不需要知識和熱愛,被外在的物品吸引的兒童的心力就這樣被轉移了。

        如果這樣的孩子看到一只金表,他就會說“我要它”。即使他不懂時間,也想擁有金表。不只這個孩子,其他的孩子看到金表時也會說“我也要它”。

        兩個孩子可能會為這只金表打架,即使把金表弄壞了,他們也毫不吝惜。他們就是通過這樣的競爭來擁有某個物品,甚至毀壞那個物品。

        事實上,人們是否在道德上偏離正軌,都是由他們在愛和占有之間所做的選擇而決定的。人一旦做出了最初的選擇,就會沿著這條路繼續(xù)走下去。

        想占有某個物品時,兒童的本能就像章魚的觸角一樣伸出去,想盡辦法要抓住那個東西,甚至破壞了它也毫不吝惜。一旦占有了這個物品,兒童就會像保衛(wèi)自己的生命一樣去保衛(wèi)它。

        為獲得和保護自己想要的物品,強壯的孩子會通過武力擊敗其他孩子,顯得冷酷無情。為了占有某個東西,這樣的孩子會經常爭吵、打架,這也讓他們感到很痛苦。

        我們不要輕視兒童的這種爭吵。之所以出現(xiàn)這樣的事情,是因為兒童內在的自然能量被轉移了。占有欲是由于兒童內心的某種黑暗或是心理失調導致的,與外在的物品無關。

        我們會教育兒童:不要讓自己依附于外在的物品上。這是我們道德訓練的一部分,這種訓練或教育的基礎是對他人物品的尊重。

        如果兒童已經對外在物品產生了依賴,他就會失去與自己內心生活的連接,并會因此渴求外物的幫助。這種欲望根深蒂固地存在于兒童的思想中,以至于人們把這當作了兒童的一種本性。

        沉默寡言的孩子有的也會把注意力放在毫無價值的外在物品上,只是他們占有物品的方式與外向的孩子不同。

        沉默的孩子不容易爭吵,不容易與別人對抗,他們喜歡把自己的東西藏起來。這樣的孩子會被認為是“收藏家”,但他們只是收藏各種五花八門的、有關的或無關的東西,不會把收藏的東西進行分類。

        那些智力有缺陷的成年人,那些犯過罪的青少年,口袋里可能經常裝著一些沒有用處的、毫不相關的小物品,他們對收集物品也有一種近乎荒謬的癖好。

        個性內向、沉默的孩子收藏物品被認為是正常的,如果有人想拿走這些孩子的物品,這些孩子就會傾盡全力去保護自己的物品。

        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對喜歡收藏的偏好進行了解釋,他把這種情況認為是人的貪婪,這種貪婪的特性在嬰兒時期就可以發(fā)現(xiàn)。

        一個人依戀很多沒有用處的物品,且不愿意放棄它們,這就像一劑毒藥,會打亂人的基本平衡,使其陷入混亂。

        但是,父母們卻愿意看到孩子保護自己的財產,他們認為這是孩子保護自己的方式,是孩子社會化的重要內容。

        支配欲是一種心理偏離正軌的表現(xiàn),和占有欲有關。在想支配周圍環(huán)境的本能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種力量,這種力量通過對環(huán)境的熱愛而去占有外界環(huán)境。

        如果這種力量不是人心理發(fā)展的自然產物,它就會發(fā)生變化,最后發(fā)展成貪婪。

        一個具有支配欲、不正常的兒童,當他感到身邊有一個強有力的、無所不能、支配他的人時,就會感覺良好。這個兒童會認識到,如果能巧妙地利用這個成人,他自己的能力也會增加。

        所以,這個兒童就開始借助于這個成人的幫助,去做他自己不能做的事情,這種做法人們完全可以理解。幾乎所有的兒童都可以這么做,也被認為是理所應當?shù)摹?/p>

        但實際上,這是兒童采用的可以支配他人和環(huán)境的一種策略,軟弱無助的兒童認為這樣做是很自然且很合理的。

        兒童一旦有了這樣的發(fā)現(xiàn),也就是他發(fā)現(xiàn)可以利用另一個強有力的人來為自己做事,他就會持續(xù)這樣去做,他甚至開始向這個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

        在孩子眼里,成人是無所不能的,成人能夠滿足他的需求,不管這種需求有多么復雜。

        神話故事中就有這樣的描述,年幼的孩子會被這種類型的神話故事深深地吸引,他們會高興地感覺到,神話故事中描寫了那種能滿足所有愿望的超能力。

        神話故事中的主人公會從仙女那里得到依靠人力無法獲得的財富和恩惠,這些仙女有好的也有不好的,有美麗的也有丑陋的。

        兒童可能會把周圍的、“無所不能”的成人想象成各種仙女。比如有像祖母一樣年老的仙女,有像母親一樣年輕美麗的仙女;有的仙女衣著破舊,有的則衣著華麗。但是,就像所有母親一樣,不管是貧窮還是富裕,都會同樣地愛自己的孩子。

        在兒童看來,成人是一個強有力的人,不管這個成人高還是矮,胖還是瘦,兒童都會根據(jù)自己的愿望和需求來支配他。

        最初成人認識到,自己能帶給兒童他所需要的東西,這讓成人很有成就感,也很快樂。但后來,成人就會為自己的一次次讓步而付出很多代價。

        如果兒童第一次支配成人時獲得了成功,那他就會用同樣的方法迫使成人做出第二次、第三次讓步。成人越多地做出讓步,兒童就越多地向成人索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最后,成人會因為自己不斷妥協(xié)、不斷滿足兒童的欲望而釀成苦果。因為成人能滿足兒童的物質總是有限的,而兒童的想象力和欲望卻可以大到無邊,兩者終會因為這一點而產生矛盾和沖突。

        兒童任性,這成了成人的痛苦,成人可能會意識到自己以前做錯了,他會說:“是我寵壞了自己的孩子?!?/p>

        即使是一個比較順從聽話的孩子,也能創(chuàng)造出征服和支配成人的辦法,比如,他會通過眼淚、懇求、憂郁的眼神來博得成人的同情,以此來支配成人。

        因為疼愛孩子,成人最終會向孩子屈服,一直到他無法給予孩子時為止。無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孩子就會痛苦,這種痛苦會使他出現(xiàn)各種偏離正軌的表現(xiàn)。

        成人最終認識到,他一再讓步、一再滿足兒童的做法,是造成孩子這種缺陷的根本原因,于是他開始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

        不過,我們很難找到克服兒童任性的好辦法,耐心的規(guī)勸、嚴厲的懲罰都沒有很好的效果。這就好比,你對一個因發(fā)高燒而神志不清的人說:“你必須要退燒,否則我就懲罰你。”

        如果成人不再嬌慣兒童,而兒童開始屈服于成人,此時,成人就會阻礙兒童的發(fā)展,使其走向另一個歧途。

        成人經常會對兒童表現(xiàn)出輕視的態(tài)度,但卻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比如,一位父親可能會承認他的孩子很漂亮,他會為自己的孩子自豪并對其寄予很高的期望。但還有一種潛意識的力量會支配這個父親,使他不信任自己的孩子,認為孩子很多事情都不會做、很多知識都不懂,需要他對孩子進行灌輸和糾正。

        成人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會做、什么都不懂,這很容易讓他輕視孩子,讓他把弱小的孩子看作是自己的附屬物,只以自己喜歡的方式來對待孩子。

        在一個家庭中,成人在家長權威的掩蓋下常常會變得很貪婪,變得很暴力,這會讓他總是有意無意地傷害兒童的自尊。

        比如,一個父親看到兒子端著一杯水搖搖晃晃地向前走時,就會害怕兒子把水杯摔碎了。想到這里,他可能會下意識地要去保護那個水杯,下意識地要把水杯從兒子手里奪過來,以免被兒子摔壞。

        也許這位父親很富有,他會為了兒子而不斷積累物質財富。但在兒子端水的那個時刻,他卻認為一個水杯比兒子的活動更有價值,所以他會設法防止兒子摔碎水杯。

        他可能會想:“為什么這孩子拿水杯的樣子這么笨?他這樣拿杯子摔壞了杯子怎么辦?難道他不能按正確的方式拿杯子嗎?”

        這位父親或許很高興為兒子擁有更成功的人生而做出犧牲,并希望兒子幸福,希望看到兒子將來能成為有名的、有權有勢的人。

        但兒子拿杯子的方式卻讓他很不高興,讓他被一種權威和暴力沖動所支配,讓他把自己的精力浪費在去保護杯子這樣微不足道的小物品上。

        假如是仆人像這個孩子一樣拿杯子或是摔碎了杯子,或許這位父親只是微微一笑;要是客人摔了杯子,這位父親可能會急忙安慰客人說“這個杯子不值錢,摔了沒關系”,而且,也不會把這件事放在心上。

        但如果孩子摔了杯子,父親就會采取截然不同的做法。

        孩子如果受到了父親這樣的對待,就會有挫敗感,認為自己不值得依賴、不可靠或是容易帶來麻煩,甚至會認為自己無能,還沒有一個杯子珍貴。

        成人必須改變這種傷害兒童的做法,如果兒童要發(fā)展自己的內心,成人就要允許兒童去碰各種東西,允許他用這些東西進行工作,這一切對兒童心理和人格的發(fā)展都至關重要。

        成人已經不再過分注意自己日常生活中已經習慣了的行為,這已經成了他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早上起床時,成人就已經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展開自己的日常活動,這對他來說是最簡單的事情。成人的動作是自動化的,就像無須關注呼吸和自己的心臟跳動一樣。

        而兒童正處在養(yǎng)成行為習慣的重要時期,但可惜的是,成人卻沒有尊重這個過程中兒童連續(xù)的行為。

        如果一個孩子正在玩游戲,成人很容易去打斷他,比如成人說該去散步了,于是他就打斷孩子,給他打扮收拾一番,并帶他出去。

        或者,如果一個孩子正在工作,比如他正把石塊裝進桶里。這時,家里來了客人,于是,母親就打斷孩子的工作,讓他去見客人。

        成人總會這樣不斷地打擾兒童,突然闖進兒童的心理世界中。仗著自己高大而有力,成人從不與兒童商量就自作主張地控制兒童的生活。

        由于成人不考慮兒童的需要,不與兒童商量就打斷他,這會讓兒童認為自己的活動或工作沒有價值,也會使他感到自己是沒有價值的人,應該去服從強大的成人。

        行為的連貫取決于兒童心中已預設好的計劃,保證外在的行為和內在的心理活動不被打擾,這對兒童的人格發(fā)展非常重要。

        總有一天,兒童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種責任感有賴于他能透徹地理解不同行為間的關系,有賴于他能正確地判斷自己行為和活動的意義。

        但成人的做法卻讓兒童覺得,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沒有意義的。

        如果那位父親因沒有成功地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心而難過,那其實是他自己破壞了孩子的責任感,破壞了孩子對自己行為的連續(xù)感和自尊。這讓這個孩子形成這樣一個信念:他是笨拙的、無能的。

        任何人在能承擔自己的責任之前,他需要堅信自己才是行為活動的主人,并對自己充滿自信。一個人對事情沮喪,最大的原因是他相信自己沒有能力做好某些事情。

        若要一個癱瘓的人與一個健全的人比賽賽跑,他一定不希望進行這場比賽。一個普通人不愿意與專業(yè)的拳擊手比賽拳擊,事實上,在比賽前,他就有不能獲勝的自卑感,使他喪失勇氣。

        成人總是有意無意地打擊、羞辱兒童,這使兒童感到自己很軟弱無力,這必然會抑制兒童行動的欲望。

        現(xiàn)實中,成人不僅會阻止兒童的行動,還會不斷地對兒童說:“你不能做這件事,哪怕你嘗試一下都不可以,這沒有用。”或者粗暴地對兒童說:“你這個笨蛋,你在干什么呢?你難道不知道自己干不了這件事嗎?”

        成人這樣做,不僅是在阻礙兒童的工作、打斷兒童行為的連續(xù)性,對兒童的人格也是一種侮辱。

        這種做法是在蔑視兒童,承認他是沒有價值的、無能的、笨拙的,這會澆滅兒童的勇氣和信心。

        如果成人的做法讓兒童覺得自己是無能的,兒童小小的心靈就會蒙上陰云,整個人就會陷入情感冷漠和恐懼中。

        如果出現(xiàn)這種情況,兒童內心就會產生一種可以叫作“自卑感”的心理障礙。這種障礙會深深地埋藏在兒童內心,讓他覺得自己比別人差,這會使他的內心和生活充滿沖突。

        自卑會給兒童帶來許多其他的問題和痛苦,比如膽怯、做選擇或決定時猶豫不決,面臨困難時退縮,容易哭泣、絕望,等等。

        與此相反,正常兒童具有一個很突出的特征,就是充滿自信并對自己的行動有足夠的把握。

        在圣羅倫佐區(qū)的那所兒童之家,一位來訪者來訪時,恰巧學校放假,來訪者很失望。一個男孩告訴這位來訪者,雖然教師放假不在學校,但孩子們都住在小區(qū)里,他們可以自己打開教室門進行工作。

        這個小男孩這樣做,表現(xiàn)出了自信而完美的個性,這不是傲慢,而是出于對自己潛力的自信。他知道自己是在做什么,即使在順利地帶領來訪者參觀學校、觀察孩子的工作狀況后,他也絲毫不覺得自己是在做什么特殊的事情。

        還有一個男孩子,當他正用活動字母進行拼寫時,意大利皇后來到了他面前,皇后要求他拼寫出“意大利萬歲”幾個字。

        這個男孩明白了皇后的要求,但他依然先按自己的步驟完成原本計劃完成的工作,然后把用過的字母放回原來的位置上。

        小男孩平靜地做著這一切,仿佛四下里就只有他一個人。出于對意大利皇后的尊重,我們都希望這個小男孩暫時停下自己的工作,去完成皇后要求的任務,但我們沒有阻止這個小男孩。

        當小男孩最終把使用過的字母都放回原處后,他開始用相應的字母不緊不慢地拼寫出了“意大利萬歲”幾個字。

        這個小男孩當時只有4歲,但他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情感,他對環(huán)境也非常有信心。從這方面來說,他已經是個小大人了。

        有人說,恐懼是兒童正常的一種心理,但事實上恐懼也是一種偏離正軌的心理問題。

        也有人認為,恐懼是因為兒童內心深處的心理失調,它與兒童所處的環(huán)境沒有關系。他們的意思是說,恐懼像羞怯這種心理一樣,是兒童性格的一部分。

        有的兒童行動畏縮,好像被某種恐懼感所控制著。有的兒童非常勇敢,富有活力,有勇氣面對危險,不過他們有時也會害怕某些神秘的、不合邏輯的或難以戰(zhàn)勝的東西。

        這種害怕的感覺或許源于他們過去看到的印象強烈的、曾經帶給他們傷害的事物。有的兒童可能害怕過馬路,有的害怕床底下有小貓,有的害怕看到雞,等等。

        兒童的這種害怕就像精神病醫(yī)生在成人中發(fā)現(xiàn)的病態(tài)恐懼癥,在依賴于成人的兒童身上特別容易出現(xiàn)某種恐懼心理。

        為了讓兒童聽話順從,有的成人會利用兒童的無知和軟弱,用可怕的事物嚇唬他。這種做法是成人普遍會犯的錯誤,會加深兒童內心天生的恐懼感。

        要幫助兒童擺脫紊亂的恐懼心理,我們要讓他接觸現(xiàn)實的事物,幫助他體驗和理解周圍環(huán)境中的事物。

        我們的兒童之家,在幫助兒童正常化的過程中,取得的最初成果之一就是幫助兒童消除潛意識中的恐懼。

        在一個西班牙家庭里,有4個女兒,最小的女兒在我們的學校里上學。

        每次夜晚有雷雨的時候,三個大孩子都會害怕,而最小的女兒卻是唯一一個不害怕的孩子,她會勇敢地把幾個嚇壞了的姐姐帶到父母的房間里去,讓她們得到父母的保護。

        姐姐們經常受到雷雨和黑暗的折磨,而小妹妹成了她們的精神支柱,每當姐姐們在黑暗中感到害怕時,她們就會跑到妹妹身邊,這樣,她們才會覺得安心一些。

        這種恐懼心理不同于面臨真正危險時的那種畏懼,面臨真正危險時的畏懼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本能,而恐懼心理是對不存在的危險的莫名恐懼。

        要說畏懼,其實成人心中的畏懼比兒童更多,這不僅僅是因為成人面臨的危險比兒童多。我們可以說,兒童能夠很自然地面對危險,而且比成人更能迅速地做到這一點。

        事實上,兒童常常給自己制造一些危險。比如,街上的流浪兒童會去偷車上乘客的錢,鄉(xiāng)村的兒童會爬到樹上去,或者從陡坡上猛然沖下來,或者勇敢地跳到河里或海里游泳。

        有些兒童還會勇敢地、不顧一切地去拯救他們的同伴。

        在加利福尼亞的一家兒童醫(yī)院,一間盲童病房不慎著火了,醫(yī)院里那些眼睛能看得見的兒童勇敢地沖進了大火里,去拯救那些眼睛看不見的盲童。

        對此,可能有人會提出問題,那就是正常化的兒童是否會贊成這種英雄主義行為。在我們的學校中,還沒有兒童表現(xiàn)出這樣的英雄主義行為,這或許是因為他們暫時還沒有表現(xiàn)英雄氣概的機會。

        在我們的學校里,孩子通常具有謹慎的心理,這種心理可以使他們避免危險,也能使他們與危險同在。

        我們這里的孩子能使用小刀,能用火柴點燃柴火直至燃起較大的火,能獨自站立在水池邊或者獨自穿過有車輛來往的馬路。做這些事情的時候,他們都可以讓自己避免受到傷害。

        在兒童之家,孩子們已學會了怎樣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學會了避免急躁和莽撞,這可以讓他們過上更平靜、平安的生活。

        所以說,正?;皇亲寖和炎约褐糜谖kU之中,而是讓他獲得一種行為上的謹慎,使他們能意識到危險并能避免危險,就算躲避不了,也能在危險的境遇中很好地生存。

        偏離正軌的心理有各種各樣的表現(xiàn),就像枝繁葉茂的植物,其枝葉會朝各個方向伸展開去。但這些枝葉同樣都來自于深埋在地下的根,只有在根部,我們才能找到兒童正?;拿孛?。

        在我們的教育中,有一個比較常見的錯誤,就是容易將各種偏離正軌的心理當作是互不相關的。

        說謊或欺騙是最嚴重的錯誤之一,欺騙可以看作是一件隱藏心靈的外衣,會將一個人的真實內心包裹得嚴嚴實實。

        至于兒童的謊言,則有各種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其重要的意義。其中有些謊言是正常的,有些謊言是病態(tài)的。

        習慣性歇斯底里的人常常不由自主地說謊,20世紀的精神病學家對此很感興趣。這種人說謊的比例很高,甚至有人說的每句話都是謊言。

        有的青少年在法庭上也會說謊,由于兒童心地純潔,社會經驗少,他們說假話時常常難以表現(xiàn)出平靜的狀態(tài)。

        人們對兒童在這種情況下說謊的研究表明,他們實際上想說真話,說謊是由于心理紊亂造成的,而這種心理紊亂會由于情緒波動而進一步加劇。

        這些沒有表達真相的謊言,與兒童有意識地進行自我保護的謊言無關,正常兒童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會說這類謊言。

        這種謊言大概是由于兒童在描述事物或事情時而產生了某種幻想,也可能是對其他人認為的真實的事情進行了一些添加,但這種謊言不是為了個人利益,也不是為了說謊而說謊。

        或者說,這種謊言只是在現(xiàn)實的基礎上進行了一定的想象和加工,可以算是一種藝術形式,就像一個演員把自己投入到角色中一樣。

        比如,有個孩子告訴我說,他母親會給他邀請來的客人做蔬菜汁,這種蔬菜汁有益于身體健康,并且美味可口,客人們都說自己以前從未喝過這么好喝的蔬菜汁。

        這個故事聽起來很有趣,也很真實,于是我去請教這個孩子的母親究竟如何制作出這種蔬菜汁。但是,這個孩子的母親卻說,她從沒有做過這種蔬菜汁。

        兒童就這樣在謊言中加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他只是在編造故事,此外并沒有任何其他意圖。

        有時,兒童的謊言可能是在進行某種有意思的推理。有一個大約5歲的小男孩,有一段時間被臨時寄養(yǎng)在一所寄宿學校里。

        這所學校的保育員非常盡責,并對這個臨時照管的孩子十分關照。

        一段時間以后,這個小男孩向自己的母親說這個保育員的壞話,說她太嚴厲。孩子的母親就到校長那里去了解情況,結果得知那個保育員對她兒子非常慈愛,并十分關照他。

        于是,這位母親問兒子為什么要撒謊,小男孩回答說:“因為我不能說那位校長不好?!边@個孩子這樣做,并不因為他沒有勇氣反抗校長,而是因為他習慣于屈服傳統(tǒng)勢力。

        還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說明兒童在學會適應環(huán)境時采用了這樣狡猾的手段。

        軟弱、怯懦的兒童常常因為一時沖動而說謊,他們的謊言沒有經過仔細推敲,因為說謊只是一種防御性的條件反射。這種謊言天真無邪,一般都是很容易被看穿的。

        生活中,教師或父母只想盡快消滅兒童的這種謊言,卻不去關注這些謊言產生的原因,這些謊言其實是兒童面對成人的壓迫時采用的自我保護手段。

        可是,兒童在說謊或不能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時,經常受到成人的責備。

        兒童說謊是一種智能現(xiàn)象,它會隨著兒童的日漸成熟而變得更條理化。有人甚至說,謊言在人類發(fā)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就像人不能缺少衣服一樣,有些謊言甚至是美麗的。

        而我們學校的孩子能表現(xiàn)出自然的真誠,他們摒棄了這種被歪曲了的觀念。

        兒童說謊的行為并不會奇跡般地消失,但我們可以通過改造兒童的心靈讓兒童不必說謊。讓兒童跟現(xiàn)實接觸,給兒童精神的自由以及對善和崇高的向往,都可以幫助兒童改造自己的心靈。

        當社會生活陷入虛偽的氛圍中時,如果我們試圖去糾正它,社會就會陷入混亂狀態(tài)中。

        離開兒童之家的很多孩子,進入高一級的學校后,都被認為不禮貌或不服從。事實上,這只是因為這些孩子比其他孩子更真誠,他們沒有學會向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妥協(xié)而已。

        但學校的教師卻不這么認為,他們從沒有見過孩子們表現(xiàn)出的這種真誠,所以認為這種真誠破壞了對其他兒童的教育。

        心理分析學家對人類的心靈有一個非常杰出的貢獻,那就是對潛意識的隱瞞或謊言進行了解釋。

        由于成人存在羞恥心,使得人類生活中充滿了謊言。這些謊言就像動物的皮毛或鳥類的羽毛一樣,覆蓋和保護著那些隱藏起來的不被人知的重要想法或信念。

        當一個人隱藏自己的真實情感和想法時,實際上就產生了謊言。因為謊言,他才能生活在一個與他的自然情感不一致的環(huán)境中。由于無法長久地與強大的社會力量做斗爭,這個人就只好向社會妥協(xié)。

        在成人中,最顯著的隱瞞現(xiàn)象就是虛偽地對待兒童。成人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和需求犧牲兒童的需要,但成人卻拒絕承認這一點。

        成人會努力讓自己也讓其他人相信,他正在根據(jù)天賦的權力對待兒童,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兒童好,為了兒童有美好的未來,有幸福的生活。

        兒童試圖用各種方式保護自己時,成人會懶得去思考這究竟是怎么回事,他會認定兒童為保護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在進行反抗,都是錯誤的。

        成人所謂的真理和正義越來越微弱,早已被一種虛偽的習慣所代替,成人常常會根據(jù)自己的權利和義務去行事,而不會考慮兒童的權利。

        隱瞞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就是一種精神上的謊言,它有助于向虛偽的社會妥協(xié),但這常常會由愛逐漸轉化為恨,這是潛意識里最可怕的謊言。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我要反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