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決定態(tài)度,態(tài)度決定結果。一個人做任何事情,只要目的明確,態(tài)度自然會積極熱情,整個人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認認真真去做,并把事情做得又快又好。同樣的道理,作為學生,只要明確了為什么要學習,懂得了讀書是為了將來有一個好的前途,他的學習態(tài)度就會積極熱情,從而認真學習,學習成績也自然會很棒。
美國的一位成功學大師說:“行為乃發(fā)自我們的基本欲望?!彼^欲望,就是一個人希望能達到的目的。
知識決定命運。有知識世界一片光明,沒知識眼前一片混沌。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就是學習,而讀書就是學習知識的重要途徑之一。前人的經驗、后人的創(chuàng)新都寫在書里面。只有飽讀圣賢書,方能得知天下事,所以讀書被稱之為人生成功的起跑線。
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靠父母生活一輩子。長大成人后只有參加一定的社會工作,才能掙錢養(yǎng)活自己和家人。從事任何工作都要具備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職業(yè)技能,如今的許多工作崗位還要求擁有大學學士、碩士甚至博士學位的水平資格。
有拼搏才會贏。古今中外凡是有所成就的人,沒有一個不是刻苦學習、努力奮斗的。
古人云:“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薄吧賶巡慌Γ洗笸絺?。”說的就是青少年正當讀書學習之年,應當勤奮讀書學習,免得將來一無所成的時候后悔少時沒好好讀書,而那時的后悔是徒勞的。
我國古代有許多激勵人們認真苦讀的例子。有個“鑿壁偷光”的故事這樣說:西漢時期著名的經學家匡衡,少年時期家里貧窮,晚上讀書連照明的燈油都沒有,他就在自己家和隔壁人家連在一起的土墻壁上挖了一個小洞,借隔壁人家的燈油透射過來的絲絲光亮刻苦讀書到深夜。還有“懸梁刺股”的故事里講:東漢時期的政治家孫敬,年輕時的他為了抓緊時間多讀些書,又怕讀書疲倦打瞌睡,就把自己的頭發(fā)用繩子扎緊系在屋頂?shù)姆苛荷希粦?zhàn)國時期的政治家蘇秦,年少時他為了不讓自己因讀書疲倦而打瞌睡,不時地用鐵錐扎自己的大腿以保持頭腦清醒。自古以來激勵青少年勤奮讀書的故事不勝枚舉。
有人說,沒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有些孩子覺得讀書苦,玩耍的時間越來越少,沒有時間看電視、玩電腦、逛街和聊天。其實,這些苦與我們上面所講的那些刻苦讀書的先輩是不能比的;這些“苦”跟你將來到了而立之年,找不到稱心如意的工作,過不上幸福美滿的生活相比,你還會覺得這種所謂的苦不值得嗎?暫時犧牲一點玩樂的時間不應該嗎?再說,正當讀書之年的大好時光,如果你只想到玩,可別人都在刻苦學習,為將來的光明前程而拼搏,難道你就甘落后于人嗎?
學習成績的好壞取決于學習態(tài)度,或者說,在這種情況下取決于學習目的是否明確。學習態(tài)度積極的孩子,有著“我要學”的主觀愿望,只要父母和老師及時正確地引導,就會漸漸產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孩子的學習成績自然會越來越好。而學習態(tài)度消極的孩子通常錯誤地認為學習是為了滿足父母和老師的要求,因為是他們“要我學”的。學起來就沒有興趣,學習成績也就好不到哪里去。這些孩子之所以有這樣的錯誤思想,根源還是在于他們父母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有偏差引起的。
孩子從小就要樹立一個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智商類型,既有益于人類社會,又能充分實現(xiàn)自我的崇高理想,也就是自己的人生目標。這個目標建立得越早越好。但是,孩子的心智是在父母和老師的正確引導和培養(yǎng)下,逐漸成熟起來的,而且每個孩子成熟早晚又存在一定的差異。一般來說,孩子在十二三歲才可能開始有個人前途和命運的概念。在這之前,還必須依靠父母和老師正確的教育以及積極的引導,來加強目標意識的培養(yǎng)。
怎樣才能讓孩子明白學習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運?怎樣才能端正孩子的學習態(tài)度,把“要我學”變成“我要學”呢?這里給孩子的父母提出如下幾點建議。
第一,從小就要培養(yǎng)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習慣。從孩子能自己吃飯的時候開始,就要逐漸讓他學會自己吃飯、刷牙、洗臉、穿衣、疊被。再大一些就可以引導孩子學著做一些簡單的家務,比如掃地、擦桌子等等。孩子小的時候,都有好奇、好動的天性,什么都想做,你不讓他做,他還不高興呢!這個時期家長盡管大膽地放手讓孩子去做他感興趣的事情。哪怕孩子做得不怎么好,做父母的也應該肯定他,表揚他熱愛勞動就很棒。當孩子做得不到位的時候,父母可以提醒他,給予適當?shù)囊龑Ф皇谴嫠?,更不能批評和指責。孩子從開始能做自己該做的事,到喜歡參與大人做事的過程中,父母應經常給孩子講一些關于勞動的道理,比如勞動能創(chuàng)造一切,勞動是光榮的,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有錢買自己喜歡吃的東西,買衣服,買玩具,買好看的圖畫書。還可以告訴孩子:父母小時候也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父母這樣做的好處是,能夠培養(yǎng)孩子熱愛勞動的好習慣。時間長了,孩子就習慣了,就會把自己能做的事都當成是自己該做的事情,到了該做這些事的時候,他就自覺地去做了,不需要父母提醒,也不需要父母督促。
第二,孩子需要在玩中學到知識。父母可以買一些有益智功能的玩具,比如拼圖、積木等,可以反復拆裝的玩具。讓孩子在玩的過程中,學會獨立思考,同時體驗成功的喜悅感。
第三,隨著孩子逐漸長大,家長可以適時買一些親子繪本和識字卡片,教他學習認字,做一些簡單的數(shù)字游戲,并結合情景講一些有關的童趣故事,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同時,也要注意恰到好處,因為學習內容過多或者太復雜可能讓孩子產生厭倦情緒,進而產生厭學和恐學心理。
第四,到了孩子上學后,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yè),父母要告訴孩子這是他自己的事,應該自己去完成作業(yè),做完后還要認真檢查,發(fā)現(xiàn)有錯時要及時更正。遇到孩子實在感到棘手的問題,家長可以提示和引導,但不能包辦代替,要讓孩子通過獨立思考,自己探索出答案。這樣做的好處是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又讓孩子體驗到自己完成作業(yè),取得成就感的快樂;同時也提高了孩子的學習興趣。只要能堅持這樣訓練一段時間,日子久了就會形成習慣,孩子就會把回家做作業(yè),做完作業(yè)后檢查并更正當作他自己的事來做,不再需要父母提醒、督促,甚至一步不離地陪讀了。
第五,一般來說,孩子經過父母這樣循序漸進地教育和引導,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便會逐漸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這個時候,父母再給他講一些“學習是為了自己的前途和命運”之類所謂的大道理,孩子也可以聽得懂了,并且也很自然地愿意接受父母的這種善意的“說教”。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