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涂泥漿的犀牛
犀牛腳短身肥,皮厚毛少,眼睛小,角長在鼻子上,是第二大陸生動物。犀牛的皮膚雖很堅硬,但其褶縫里的皮膚十分嬌嫩,常有寄生蟲在其中,為了趕走這些蟲子,它們要常在泥水中打滾抹泥。現(xiàn)在世界上共有黑犀牛、白犀牛、印度犀牛、蘇門答臘犀牛和爪哇犀牛等5種犀牛,都生存在非洲和亞洲溫暖區(qū)。
犀牛雖然軀體大,相貌丑陋,卻很膽小,是不傷人的動物。一般來說,它們寧愿躲避而不愿爭斗。不過它們受傷或陷入困境時卻異常兇猛,往往盲目地沖向敵人。它們雖然體形笨重,但仍能以相當快的速度行走或奔跑。非洲黑犀牛在短距離內(nèi)能達到每小時45公里的速度,而且它們的頭腦比較遲鈍,視覺很差,但嗅覺和聽覺敏銳。一些大型貓科動物,如獅、虎等有時偷獵幼犀,但成年犀牛除人類外是沒有敵人的。
犀牛的角非常特別,不是骨質(zhì)的,而是起源于皮組織。由于犀牛角根下部的頭顱非常堅厚,而且隆起成為拱形,所以當犀牛搏斗頂撞時,碰在角上的力可以均勻地散失,因而若無其事,沒有痛的感覺,具有一種高度的耐受疼痛的本領(lǐng)。犀牛正是靠自身的堅硬鎧甲,加上匕首般鋒利的尖角,在田野里、山林中橫行無忌,所向披靡。
犀牛還有一個忠實的“小朋友”——犀牛鳥。這些小鳥經(jīng)常站在它們身上,啄食犀牛身上的寄生蟲和它們行走時踢起來的昆蟲,犀牛鳥嘴巴尖長,無拘無束地在犀牛背上走來跳去,不停地在犀牛的皮膚皺褶處覓食小蟲,所以有人稱犀牛鳥為犀牛的“私人醫(yī)生”。另一方面,這些小鳥還起著“哨兵”的作用,稍有異常它們便鳴叫著飛離犀牛身上,使犀牛及時得到“警報”。犀牛接到報告,立刻警覺起來,做好迎戰(zhàn)準備,這是自然界中和諧共生的一個生動景象。
犀牛一般都單獨生活,但非洲的白犀牛通常結(jié)成小群在一起。它們主要在傍晚、夜間和清晨活動,白天在茂密的叢林或草叢中休息,休息場地有時距水源數(shù)公里遠。
犀牛最喜歡在泥水和多沙的河床中跋涉和打滾,打滾對犀牛來說非常重要。犀牛在河床里打滾是一種不讓蚊蟲叮咬的有效辦法,同時,還可以保持身體的涼爽。有時,體重超過一噸的犀牛具有攻擊性,據(jù)說犀牛會向車輛或營火發(fā)起沖擊,會用前角將人高高拋起。然而,犀牛的視力很差,全靠敏銳的聽覺和嗅覺確定侵入者的位置。
犀牛多數(shù)生存于開闊的草地,灌木林或沼澤地,其中蘇門答臘犀?,F(xiàn)在只能在森林深處找到。它們睡覺的姿勢很特殊,有時臥倒,有時站著入睡。它們激動時會發(fā)出“嗯嗯哼哼”的鼻音和尖叫聲。喜歡在固定的地方排便,積攢成堆,還經(jīng)常用角在糞堆周圍掘出溝。這些糞堆起著劃分它們地界標記的作用。它們還在一些地方排尿和蹭上氣味,以標出地界。
犀牛的最大威脅是人類。由于國際市場還是對犀牛角有所需求,盜獵者因此可獲得非常高的經(jīng)濟利益。在中國大陸、韓國和一些東亞國家,犀牛角被制成傳統(tǒng)藥材。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看做社會級別的象征;在也門和阿曼,犀牛角被用來制作儀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人類的大肆捕殺,犀牛的數(shù)量已經(jīng)非常稀少,目前被列為國際保護動物。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