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生活在一個不以瘦為美的文化中,我會用另外一種方式讓自己變得優(yōu)雅,這種方法不會如此嚴重地傷害我的身體,也不會改變我對自己的認識。
——《圈套》,瑪利亞·郝芭琪(Marya
Hornbacher),1999年
食欲缺乏(anorexie)一詞最早出現(xiàn)于1530年,來自拉丁語,意思是“食欲減退或喪失”。普通食欲缺乏者有三種癥狀:飲食縮減及由此導致的消瘦,閉經(jīng)。這些癥狀是拉塞格(Lassègue)于1873年整理的,他將這種疾病稱為“癔癥性厭食”。而我們將要簡要描述的是發(fā)生在年輕女孩中間的厭食癥。
近幾年,臨床醫(yī)生在與一些女性患者的接觸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患者表現(xiàn)出不同的癥狀。他們也在進一步思考是否能將這些不同的癥狀歸結為一種基本的結構類型。厭食癥的患者主要是女孩子?;疾〕跗诘陌Y狀一般不容易被察覺。女孩子飲食減少往往以減肥(不一定是真實情況)或挑食為借口。這是一種不健康的生理現(xiàn)象,導致的結果是很普遍的:那些自我禁食/限食的孩子飯量越來越少,成為家人最擔心的事情,與此同時,她們試圖掩飾和否認自己有問題,但體重卻越來越輕。孩子拒絕吃飯的行為也可能包含著挑釁性。
患有厭食癥的女孩只吃低熱量的食物,飯后要么嘔吐,要么借助通便劑排出食物,此外,還會進行驚人的過量的運動,這與她們因虛弱而導致體重減輕的事實完全矛盾。她們的體重量常常是被作假的。只是在障礙初期的幾個月之后,女孩子才會出現(xiàn)停經(jīng)現(xiàn)象,原因自然是消瘦所引起的垂體失調(diào)。
通常是在病情明顯一到兩年之后,當家長面對孩子的病感到實在無能為力時,才會前來咨詢心理醫(yī)生。那時孩子的體重已經(jīng)減少了原來的20%到30%,嚴重者甚至達到50%?;颊弑憩F(xiàn)出末端發(fā)紫、心搏徐緩,或大腦遲鈍、高血壓等癥狀。
厭食的形式有多種。
第一種(并非是最輕的)是反應性厭食,往往與考試失敗、家庭矛盾、感情經(jīng)歷、外界刺激等有關。反應性厭食癥相當常見,30%到50%的病例都是這種形式。
第二種是神經(jīng)官能性厭食,具有如下表現(xiàn):
◎ 恐怖癥厭食,發(fā)病人群是年幼的女孩子。這里的恐怖癥指的是害怕噎食和窒息。
◎ 強迫性厭食,患者通常是固執(zhí)地認為食物是危險的,這種類型的厭食類似于變形恐怖癥(害怕自己發(fā)胖)。
事實上,這兩種類型的厭食常?;煸谝黄?,即自戀的同時還擔心自己受到傷害。
第三種是精神病類厭食。這類厭食癥看似普通,但它是精神分裂癥的前期癥狀。在患者的頭腦中,身體的形象被擾亂、分解,最終變成瘋狂狀態(tài)。
厭食很少發(fā)生在男孩中間。取代精力過盛現(xiàn)象的是萎靡不振現(xiàn)象。因此男孩中的厭食要么是反應性厭食,要么是精神分裂前期的厭食癥。
厭食癥是如何發(fā)展的?美國和法國的多項研究表明1/3的厭食癥患者是能徹底治愈的,1/3會得到緩解但可能成年之后復發(fā),并轉變成慢性食欲減退,另外1/3將會加重,并有致命危險(因惡病質(zhì)或身體極度虛弱而死亡)。
人們常認為,面對孩子厭食,通常是由于母親非常強勢地管教孩子,父親則袖手旁觀,這使得女孩不愿意認同母親。一方面,這種說法缺乏根據(jù),另一方面,不大會處理孩子厭食癥狀的母親總是很容易成為人們指責的靶子。母親和女兒之間的不和諧可能是厭食癥所導致的家庭矛盾的主要表現(xiàn)。對患者的精神治療需要住院,接受藥物和心理治療。
拒絕吃飯的嬰兒和小孩子是什么情況呢?是否與上述可怕的厭食癥有關?
一般來說,嬰兒5個月前不會出現(xiàn)飲食障礙,除了幼兒疾病發(fā)作的短暫時期,一般嬰兒不會拒絕攝入乳制食物。5個月大之后,飲食問題開始出現(xiàn),這是因為嬰兒初步學會了表達情感,因此能夠表達出抗拒的情緒。還有,他們變得對鼻咽部的病毒很敏感,這些病毒會暫時性地降低他們的食欲。他們開始吃多種多樣的固體食物,但吞咽能力并不總是適應這些食物的顆粒。從此,在嬰兒身上就產(chǎn)生了巴甫洛夫條件反射,并持續(xù)整個童年時期。
有兩種情況值得指出:
◎ 嬰兒身體健康,擁有符合其年齡和身高標準的正常體重。他患鼻咽炎之后開始表現(xiàn)出食欲不振。但母親對孩子拒絕吃飯的行為很驚訝和不能理解,于是強迫孩子進食。于是就形成了條件反射式的食欲不振,從而惡性循環(huán)。
◎ 第二種情況是嬰兒體型偏瘦,體重低于平均值。這種體格引起母親的擔憂,于是促使母親強迫孩子進食。
此外,某些孩子希望從這種拒食情況中獲得好處,于是多少有點成心不好好吃飯,借此來表示對抗。
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幫助母親表達出自己的擔憂感,讓她坦然承認她對孩子身體虛弱,甚至擔心孩子會致死的過度恐懼。比方,某些家庭可能會聯(lián)想到很久以前因貧窮饑餓而死去的遠方親戚。一些鬧饑荒的國家的景象可能會讓家長們擔心自己的孩子吃不好,營養(yǎng)不良。最后,還有一些母親希望自己的孩子長成傳統(tǒng)式的胖乎乎的樣子,這些憂慮都是導致家長強迫孩子進食的不當行為。母親們開始使用各種誘食手法和烹調(diào)策略哄孩子進食,有時甚至用很粗魯?shù)姆绞剑ɡ绨押⒆觿偼鲁鰜淼氖澄镌傥够厝ィC刻焖拇沃貜瓦@樣的進食壓力會讓孩子感到惡心、厭倦,以致把吃飯當成一種折磨、為此擔憂甚至恐懼。其實孩子并不會迅速地消瘦下去,因為在戲劇性的進餐之余,他們還會隨時吃一些零食。
不管怎么說,強迫進食的做法會給兒童帶來很嚴重的心理負擔:抽搐、失眠、遺尿、焦慮都是這一系列惡性的連鎖反應導致的生理紊亂。遇到這種情況,最重要的是要讓焦慮的母親在孩子固定的進食期間保持冷靜和沉默,每次大概15分鐘。既然孩子身體健康,他/她就不會消瘦,不會因饑餓而死。因此有必要通過心理輔導,讓母親建立這方面的信心。
女孩子的神經(jīng)官能性厭食癥和兒童食欲不振沒有任何聯(lián)系。
前者涉及的是青春期少年的心理疾病,她們的飲食習慣多年前就已經(jīng)形成了。家庭不是造成其心理疾病的原因。
而對于剛剛學會自己吃飯的兒童來說,厭食問題的原因是外界的、人為的,并不是精神和生理障礙,而是由母親過分擔憂的態(tài)度引起的反應性食欲不振。
前者需要盡早治療,而后者只需借助相反的條件反射,并幫助母親認真地教導孩子健康飲食。
下面通過兩個實例來說明上述癥狀。
蘇菲是一個13歲的少女。她在幾個月之間就減輕了8公斤,體重只剩下40公斤。她學習成績優(yōu)良,言行舉止得體。孩子的飯量很小,在父母責備的眼神中,她假裝不知道自己消瘦的原因,依然不改節(jié)食的習慣。在每周稱體重前,她總是快速喝一升水,給自己做幾塊巧克力蛋糕來加重以掩人耳目。就診后,在與心理醫(yī)生的談話中,她提到是她家里一個朋友的不得體的行為迫使她得了反應厭食癥。經(jīng)過幾個月的心理咨詢,她的厭食癥終于得以治愈。
雷奧是一個3歲半的小男孩。他因易怒(行為粗暴,亂摔東西)被家人送到心理診所。心理醫(yī)生發(fā)現(xiàn)他有飲食障礙。這個孩子的一日三餐讓大人們傷透腦筋。所有人為此操慮過度,大家都圍著他團團轉,微笑著、指手畫腳、邊說邊唱地哄他吃飯。就診后,兒科醫(yī)生向他的母親確認孩子的身體很健康,體重正常。母親從受孕到懷孕都非常不容易,孩子出生時也只有2.5公斤。醫(yī)生針對母親進行了心理治療以緩解焦慮情況,為孩子營造輕松的進食環(huán)境。
在這兩個強制孩子吃飯的案例中,我們能觀察到何種相同之處呢?
那就是女孩節(jié)食的決心和母親不惜任何代價強迫男孩吃飯的態(tài)度都是一樣的堅決。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