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先秦)《孟子·盡心下》
【注解】
(1)盡:完全。
(2)信:迷信。
(3)書:指《尚書》。
【翻譯】
完全相信《尚書》,那么還不如沒有《尚書》。泛指讀書不要拘泥于書上的知識或迷信書本。
【鏈接】
孟子
孟子(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zhàn)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繼承并發(fā)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圣”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孟子3歲喪父,孟母艱辛地將他撫養(yǎng)成人。孟母管束甚嚴,“孟母三遷”、“孟母斷織”、“不敢去婦”等故事,成為千古美談,是后世母教之典范?!俄n詩外傳》載有孟母“斷織”等故事,《列女傳》載有孟母“三遷”等故事。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游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隨后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在政治上主張法先王、行仁政;在學說上推崇孔子,攻擊楊朱、墨翟。孟子與其弟子的言論匯編于《孟子》一書,是儒家學說的經(jīng)典著作之一。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tǒng)散文寫作的一個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盡信書,則不如無書”的緣起
殷商末年,周武王繼位后四年,得知商紂王的商軍主力遠征東夷,朝歌空虛,即率兵伐商。周武王率本部及八個部落軍隊,進至牧野,爆發(fā)了歷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戰(zhàn)。
商紂王驚聞周軍來襲,倉促調(diào)動少量的防衛(wèi)兵士和戰(zhàn)俘,開赴牧野迎戰(zhàn)。商軍的兵力和周軍相比懸殊很大,但忠于紂王的將士們都決心擊退來犯之敵,展開了一場異常激烈的殊死搏斗。
后來,《尚書·武成》一篇上說:“受(紂王)率其旅如林,會于牧野。罔有敵于我?guī)煟]有人愿意和我為敵),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向后邊的自己人攻擊),血流漂杵?!?/p>
戰(zhàn)國時期的孟子,一次閱讀了《尚書·武成》一篇,頗有感慨。他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無敵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么會使血流成河呢?孟子不相信《尚書》中的這個記載,才說了這段話。意思是提醒人們,讀書時應該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書本。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