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說無用話
人老了往往愛嘮叨,愛反復(fù)說同一個意思的話,甚至是說同一句話。說者無心,聽者反感。每一個老人都當自覺,不要討人嫌。
如何做?《論語》上講“敏于事而慎于言”,我覺得有道理。就當“敏于事”,即一切應(yīng)該做的事,要行動敏捷,馬上去做,而且盡心盡力做好;“慎于言”,不亂說話,即使有真情實感、真知灼見,也要注意把握說話的時機與分寸,這是一種對人對己真正負責的態(tài)度。凡開口講話,就要經(jīng)過認真思考,力求說得準確一些,精煉一些,簡短一些,切不可信口開河,忘乎所以,沒有節(jié)制。一定要明白,說話是為了在交流溝通過程中達到相互理解、相互啟示、相互提醒、相互激勵,以便更好地和諧相處與合作共事。
孔夫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睂δ切┓e極進取而誠心誠意求教的人,對那些內(nèi)心確有疑問又想解惑的人,當竭盡全力給予真誠而切實的幫助,不應(yīng)有任何遲疑與怠慢。除此之外,則另當別論。不可對別人的言行不分青紅皂白,指指點點,指手畫腳,說三道四,任意評說,一般也不宜隨便提建議、意見,不要去做費力而又討人嫌的傻事,不要讓人有好為人師的感覺。
在日常工作中,特別是作為多少負一點責任的人,說話前要想一想:有無說的必要,不僅不說無用話,不說多余的話,而且不說可有可無的話,只說非說不可的話,說話要力求簡潔明了,進而精辟,富有幽默感。
特別應(yīng)注意的是,在談得興致正濃時,切不可得意忘形,信口開河,因而忘卻了聽你說話人的真切感受,忘卻了自己說話的最終目的,不要使你的說話成為別人難以忍受的一種精神負擔。
在正式場合,一般不可沒有絲毫準備即興講話;若是登上講臺正式講話更當慎之又慎,就一定要精心準備,力求準確、鮮明、生動,一般不要超過一個小時。時間越緊迫越要認真準備,盡可能要寫出講稿,至少要寫出較具體的講話提綱,以免自己的講話成為一種“意識流”,漫無邊際,想到那里說到那里。講話的人自由揮灑,聽話的人云里霧里摸不著邊際。須知,任何人都無權(quán)白白浪費別人的時間。魯迅先生曾經(jīng)說過,無端地空耗別人的時間,其實是無異于謀財害命。講話前認真準備,是對聽你講話的人的尊重,也是對自己所講的話的一種負責態(tài)度。
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想一想,當天是否說了無用話,特別是重復(fù)話,多余的話,以免老毛病再犯。
(2007.2.7)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