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三要素
讀書三要素
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
在眾人眼里,讀書是很平常也很容易的事情,只要識字,誰都會讀書。其實不然,其中有很多講究。
首先,要弄清楚為什么讀書,如果只是一般的消遣,打發(fā)時間,那倒也罷,沒什么好多說的。如果是讀實用性書籍,諸如如何炒股票之類的書籍,為著馬上付諸實踐,立竿見影,那也不屬于我們討論的范圍。這里要探討的讀書,是為了增長見識,從書中獲得人生教益,提升自我,乃至要做學問,成為專家。這時候,讀書就要注意許多方法了。同樣一本書,不同的人讀了會有大不相同的收獲,有的人完全按照字面去理解,有的人則能夠進一步讀懂寓于其背后更加深刻的意思,結(jié)果大不相同。人生是一本書,用一生去讀,到頭來也許就領(lǐng)悟了一兩條人生哲理。書籍也一樣,平淡樸實的一句話,或許要用許多年的時間才能真正領(lǐng)悟其中的道理。
那么,該如何讀書呢?曾國藩在這里提出入門的三條原則。第一,要立志,明確讀書的目的。立志并不是說非的要懷抱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才能讀書。但是,作為提升自我的人生學習,不能把讀書看得太功利。以前有一個對子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個對子雖然低俗,但其用意無非是想用金錢和美女去激勵年輕人讀書,故不可當真。讀書成才了,受人尊重,獲得較高的生活待遇,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有才學就有好待遇,沒有才學也就沒有好待遇,才學是最根本的,不明白這一點,汲汲于眼前的蠅頭小利,從一開始就很功利地想把讀書變現(xiàn)成金錢美女,像下賭注一樣讀書,恐怕書讀不好,到頭來只是猴子撈月。而且,一旦達不到目的,豈不失望以至于墮落!
立志講的是要把讀書當作提升自我的途徑,不僅要提高文化知識,更要提高品格修養(yǎng),不甘居于下流,激勵自己奮發(fā)向上,變得聰明睿智。如果這樣去讀書,眼界越讀越高,心胸越讀越寬闊,興趣越讀越多,人生越讀越豐富,讀書就變成一件非常開心的事。莊子曾經(jīng)批評過功利主義,提出無用乃大用之說。就以歷史為例,很多人認為歷史是沒有用處的,既不能變錢,也不能當飯吃。其實,歷史首先是人類的記憶,其次是人類智慧的寶庫。試想一個人如果既沒有記憶,又沒有智慧,還有什么用呢?相反,學好了歷史,就有洞察未來和應對紛繁世事的睿智,見過人間起落沉浮權(quán)謀機變,才會有“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胸懷與澹定,那才是無用之大用。
第二,要有識。曾國藩在這里講的主要是要博學而謙虛。讀書一定要廣,博聞多識。知道多了,才會真正體會到這個世界有多么寬廣,人類幾千年來積累下來的學問有多么精深,自己需要學習的東西還有那么多。其實,看一個人有沒有學問,就看他對待學問的態(tài)度,那種夸夸其談、一開口就評頭論足、貶低別人抬高自己的,大多是淺薄之人。
第三,要有恒心。要知道學習是一輩子的事,不斷學習,才能耳目常新,與時俱進,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做研究更是如此,要不停地積累,不停地思考,持之以恒。讀書最怕的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激情來了,日夜苦讀,囫圇吞棗,熱情一退,就把書晾到一邊,碰都不碰。要知道,讀書就像長跑,宛如登山,重要的是不要停步,快也好,慢也罷,都沒有關(guān)系,只是步子要穩(wěn),也就是書要讀懂,要領(lǐng)悟,不要停步,量力而行,一直走下去,你就會看到一路風景如畫,而等待你的將是山頂上的無限風光。
原文
蓋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則斷不甘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者也;有恒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清〕曾國藩《致澄溫沅季諸弟》)
今譯
世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恒。有志就斷然不會甘居下流;有識就會知道學問是無窮的,不敢學會一點就自滿,像河伯觀海、井蛙窺天之流,都是沒有學識。有恒就一定不會有做不成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