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課堂問題的設計
對目的語的習得是語言教育的最終目標。懂得和掌握課堂交際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才能更好地監(jiān)控和調整課堂交際模式。課堂交際模式決定著學生通過語言對課堂活動的參與以及目的語習得的機會和成效。近年來,許多研究證明,交互(interaction)是語言課堂的關鍵。教師與學生間的交互,是課堂交互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由教師話語尤其是教師提問來引發(fā)和維持。
教師的提問(questioning)是教師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無論是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課堂上,還是在“以學生為中心”的現代課堂上,向學生提出問題都是教師吸引學生注意力、啟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興趣、實現教學交互的重要手段。課堂提問也是一門藝術,需要教師在教學舞臺(課堂)上既能以適當的方式提出問題,又能達到師生良好互動的目的。合適的課堂提問,往往能把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問題世界,使學生積極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答案,從而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
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課堂上應該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各種教學因素,包括教師只是作為一種廣義的學習環(huán)境支持學習者的自主學習、誘發(fā)學習者提問或確認某一問題,使學習者迅速地將該問題作為自己的問題而接納,并利用它們刺激學習活動。因此,我們可以認為教師的提問也是對學生學習環(huán)境的真實創(chuàng)設。學生在這樣一種環(huán)境中進行學習,通過和教師的良好互動,能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
盡管如此,課堂提問還是要注意幾個原則。首先是問題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與學生相關的和接近真實性的問題都能達到這個要求,它們能使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激發(fā)學習者參與交互式學習的積極性,在交互過程中完成對問題的理解、知識的應用和意義的建構。其次是問題要能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問題作為學生學習的外因,要讓學生能基于原有知識背景形成對新知識的建構與遷移。最后就是問題要難易適度,問題應該來源于原有知識,又高于原有知識,在已知已學和未知未學之間,盡量不挫傷學習者的信心。
小學英語教學既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普遍性指的是它和中學、大學英語教學都屬于語言教學,具有共性;特殊性指的是因為其學習主體是小學生,他們的認知能力、知識基礎、學習風格都處于初級階段,很不穩(wěn)定。因此,如何提出問題,提出什么樣的問題,都值得小學英語教師以及小學英語教學研究者深入思考。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