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年試題精選
第18講 高考動態(tài)展望
一、回顧與展望
縱觀上海十年來高考的方向,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即“穩(wěn)中求變,平中見深”。“穩(wěn)中有變”,是指積極汲取歷年高考命題的成功經(jīng)驗,在選文和題型上以穩(wěn)定為前提,在穩(wěn)定中有所變化;“平中見深”,是指試題的設(shè)計既平實又注重分出不同的能力層次,加強試題的選拔功能。不僅表現(xiàn)在例文的更換,值得考生注意的是個別樣題的變化而出現(xiàn)的新題型,試卷體現(xiàn)了課程改革精神,對中學語文教學將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
1.選文貼近教學,平易而有內(nèi)涵??荚嚥牧系倪x擇往往直接決定著語文試卷閱讀試題的質(zhì)量。閱讀材料各有文體代表性,具體有社科文、散文、律詩、史傳文和記。其次閱讀材料的題材覆蓋了主要人文話題,有指向?qū)W術(shù)研究規(guī)范的重要話題,有指向個體的人生體驗,也有指向?qū)ψ匀簧剿赖母惺芘c欣賞,還有通過優(yōu)秀的歷史人物思考個人與社會、百姓與國家的關(guān)系。此外,閱讀材料分別呈現(xiàn)出嚴謹、細致、清晰、樸實、優(yōu)美等不同的語言風格特征。
如2011年第一篇現(xiàn)代文《家園城市》是科技說明文,內(nèi)容涉及當前我國的城市建設(shè)問題,該文貼近上海城市定位,貼近學生生活和閱讀經(jīng)歷。第二篇現(xiàn)代文《又見鷺鷥》是文學散文,繼承了往年選擇名家作品的傳統(tǒng),內(nèi)容是對人與自然和諧關(guān)系的感悟。第三篇選取了東漢古歌《明月何皎皎》,是羈旅之人懷鄉(xiāng)思親的名作,以敘事見長,該詩進入高考試卷,突破了以往只考唐代之后詩歌的范圍,對中學語文教學應(yīng)重視更完整的中國文學史起到積極的導向作用。第四篇古文《孫叔敖傳》取自《史記》,延續(xù)了歷年高考以優(yōu)秀人物傳記類文章作為閱讀材料的做法。第五篇古文《稼說送張琥》是敘議結(jié)合的名家作品,對考生提高自我修養(yǎng),從而更好為社會服務(wù)有所啟發(fā)。選文更貼近中學的閱讀教學實際,所選材料平易之中有一定深度,考生須深入體會才能更準確地把握其內(nèi)涵。
2.試題指向明確,全面而又均衡。高考試卷全面落實“考試手冊”的“考試目標”,也體現(xiàn)了“課程標準”和《教學基本要求》對高中語文的教學要求。依然以整體理解能力和分析、鑒賞能力等為檢測重點,直接檢測對全文的觀點、思路、語言等把握的試題所占比例較高。
如2011年現(xiàn)代文閱讀部分的題目強調(diào)整體把握與局部分析的聯(lián)系,12道題目從內(nèi)容和形式等角度全方位考查測量了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涉及到認讀理解、分析綜合、鑒賞評價等各個方面,層次坡度合理,充分體現(xiàn)了上海卷能力命意的特色。試卷中的第11題是一道多選題,與以往這類題目相比,題目的設(shè)計有了一定的變化,不再是從“分析作品的思路、結(jié)構(gòu)、寫作特點”和“賞析文學作品的主題思想、文學形象”多個角度著手,而是將分析對象聚焦在“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上,切入口較小,考生可在整體把握文章精神的基礎(chǔ)上,更加從容應(yīng)對。不僅如此,試卷題干的設(shè)計與語言表述規(guī)范周密,發(fā)問的指向明白清楚。試卷中的第4題要求考生分別寫出第④⑤段中“空間”一詞的含義并概括兩種不同空間的作用,命題者在題干的發(fā)問上,特別從“打造精神家園的角度”加以限制,有效地避免了考生因產(chǎn)生歧義而進行的盲目作答,體現(xiàn)了命題的科學性。
3.作文命題深刻,簡單而又思辨。這幾年作文以材料作文為主,有2010年的“丹麥人釣魚”,和當前國人浮躁、急于求成、只看眼前利益、凡事追求速成、只求數(shù)量不重質(zhì)量等現(xiàn)狀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fā)考生關(guān)注身邊的一些司空見慣的現(xiàn)象,引發(fā)考生深入思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開出解救的藥方,學生可以從多角度來思考。也有思辨性的,如2011年,由兩句意思相反的銘文組成:一句是“猶太王大衛(wèi)在戒指上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會過去?!币痪涫恰捌踉X夫小說中的一個人物在戒指上也刻有一句銘文:‘一切都不會過去?!币罂忌鷮@兩句寓有深意的銘文,自選角度,寫出自己的思考。這兩句話雖然字面意思相反,其實質(zhì)所指卻不是一個層面上的問題,同時兩者又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因此這個材料的思辨性更強,寫作的范圍更廣,無論是縱向挖掘還是橫向開拓,都給考生留下了或深或?qū)挼陌l(fā)揮空間。2012年上海高考語文作文同樣還是一則具有思辨性的材料,作文材料寓意是:人們對自己心靈閃過的“微光”往往因為沒有意識到它的價值而輕易將其舍棄,結(jié)果在天才作品中卻又發(fā)現(xiàn)了自己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的閃光的、有價值的念頭,說明一個人應(yīng)當珍視他自己身上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一味地去羨慕別人。對材料可以從多角度切入,比如對微光的理解、天才和普通人的區(qū)別、堅持自我等等,但最后這些切入點的指向應(yīng)當還是收攏于對“自我”的思考。
二、調(diào)整與變化
語文高考雖然有考試大綱作為基礎(chǔ)的保證,但每年的高考都會有一些新的調(diào)整和變化,與2012年相比,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招生統(tǒng)一考試上??荚囀謨浴罚ㄕZ文科)在保持整體穩(wěn)定的基礎(chǔ)上,作了一些修改和完善,呈現(xiàn)出一些新變化,對中學語文教學尤其是復習迎考可能會有一定影響。
1.變化主要表現(xiàn)為“增添”。第一方面的“增添”是“考試性質(zhì)”中增添了對“選拔性考試”的闡釋和命題對中學教學影響的內(nèi)容。具體增添部分的表述是“選拔性考試是高利害考試,考試結(jié)果需要具有高信度,考試結(jié)果的解釋和使用應(yīng)該具有高效度”和“促進中學的語文教學改革”。對“選拔性考試”的闡釋傳遞出不少信息,不僅說明高考的社會影響巨大,而且表明高考試題命制必須追求高質(zhì)量。此外,這一闡釋與強調(diào)似乎還透露出另外一個信息,就是試題的難度有可能增大。近些年上海高考語文的均分一般在97分左右,難度系數(shù)在0.65左右。作為選拔性考試較理想的難度系數(shù)一般在0.6左右,也就是均分在90分左右較為合適。不管最終實際狀況如何,作為一線的教師和學生至少要做好相應(yīng)的心理準備。增添“促進中學的語文教學改革”,表明考試與教學的關(guān)系更密切了,兩者“結(jié)合度”更高了,這是對“教考銜接,有跡可循”呼聲的回應(yīng),一方面表現(xiàn)了對中學語文教學的尊重,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高考對發(fā)揮“指揮棒”作用的責任擔當。
第二方面的“增添”是“考試內(nèi)容”部分“識記與理解”中兩個考點中增添了兩個詞。一個是把“理解常用詞語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改為“理解詞語、句子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刪去“常用”,范圍擴大,也更科學;增添了“句子”,彌補了考點的缺漏,變得更完備。另一個是把“理解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改為“理解常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增添了“常見”,縮小了考查范圍,更突出了與現(xiàn)行語文教材的聯(lián)系,很好地落實了“考試內(nèi)容”的確定所說的“根據(jù)《上海市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試行稿)要求,結(jié)合現(xiàn)行的高級中學《語文》教材”這一要求。據(jù)此,這一考點就異常明晰起來,就是高一年級第二學期語文教材“附錄”中的文言虛詞總共20個常見虛詞,其基本用法教材中已有詳細說明,可作學習、復習依據(jù)。
第三方面“增添”的是“題型示例”部分“寫作”中的“例5”(2012年高考作文題)。這頗值得玩味?!邦}型示例”表明是不同類型的典型試題的舉例,“例1”是話題作文(以“雜”為話題),“例2”是命題作文(“必須跨過這道坎”),“例3”是有導語限制的命題作文(平常大家關(guān)注更多的也許是“我們”,如果把視線轉(zhuǎn)向“他們”,你會看到什么,又會想到什么?請以“他們”為題,寫一篇文章),而“例4”(鄭板橋的書法)與“例5”同屬典型的材料作文,為什么還要“增添”同類型的題型呢?仔細辨析,兩者還是有所不同:前者趨于“傳統(tǒng)”,后者趨于“現(xiàn)代”;前者利于“發(fā)散”,后者要求“聚焦”。在寫法上,前者要求“引述材料,提出論點,展開論證,歸結(jié)材料”。后者則有較大的自由度,只要扣緊材料主要意思來寫就可以了。從2012年高考作文實際來看,試題降低了審題門檻,有效避免了傳統(tǒng)材料作文因?qū)忣}失誤而造成的低分情況。
2.兩個考點表述有變動。一是將“運用現(xiàn)代漢語基本語法、修辭知識理解文章內(nèi)容”改為“運用漢語語法、修辭知識理解文章內(nèi)容”,這一表述范圍寬了,更為科學。
二是將“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寫作意圖”改為“概括文章內(nèi)容,把握全文主旨,揭示寫作意圖”,這一改動彌補了考點的缺漏,突出了對文章的整體理解,考點表述的層次也更清晰了。需要注意的是,這樣改動不是說“概括段落大意”這一能力不需要了,而是將它隱含在“概括文章內(nèi)容”之中了。
三、現(xiàn)代文閱讀必備知識
(一)表現(xiàn)手法
1.象征。通過借用某種特定的具體形象暗示特定的事物或情理。它包括本體和征體兩個方面。能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動、有深刻哲理性和藝術(shù)的感染力。
2.聯(lián)想。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能豐富文章內(nèi)容。
3.對比。把兩種相反的事物或一種事物相對立的兩個方面作比較。
4.夸張。通過擴大或縮小的描述,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加強藝術(shù)效果,啟發(fā)聯(lián)想,表達鮮明強烈的感情,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5.襯托。利用事物間近似或?qū)α⒌臈l件,以一些事物為陪襯來突出某一事物。襯托有正襯和反襯兩種。正襯,即陪襯,用同類事物來襯托;反襯,用相反的事物來襯托。能突出所要表現(xiàn)的事物特點,突出人物的思想情感。
6.渲染。通過對環(huán)境和人物的描寫、烘托來加強氣氛,突出人物,為情節(jié)發(fā)展營造氛圍。
7.托物言志。把要抒發(fā)的思想感情寄托在某一具體特定事物之中。
8.想象。對頭腦中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新穎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
9.對比。注重的是相異性。與反襯有相通的地方,常常彼此不分。它能突出事物特點,使形象鮮明。
10.點面結(jié)合?!懊妗笔侵甘挛锏母琶?,“點”是指事物中的典型。它可使文章富有層次感。
11.虛實結(jié)合。即寓虛境于實境或化情思為景物。
12.動靜結(jié)合。動態(tài)描寫與靜態(tài)描寫相結(jié)合,使行文富于變化而不單調(diào)。
13.人稱變化。第一人稱便于直接抒情,真實可信;第二人稱呼告抒情,真實親切,容易引發(fā)讀者的共鳴,表達情感更加強烈感人;第三人稱不受時空限制,靈活自由。
14.物象作用類。勾連上下文的線索,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實文章內(nèi)容,烘托人物形象,升華主旨,渲染氣氛等。
(二)布局謀篇技巧
1.卒章顯志。呼應(yīng)前文,深化升華主旨,卒章顯志。
2.鋪墊照應(yīng)。使情節(jié)發(fā)展自然。
3.伏筆懸念。伏筆能推動文章情節(jié)發(fā)展,暗示事件的發(fā)展方向與結(jié)果;懸念能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
4.承上啟下。
5.開門見山。
6.貫穿線索。
7.前后呼應(yīng)。使文章結(jié)構(gòu)嚴謹,渾然一體。
8.抑揚。欲揚先抑,也叫先抑后揚,是指為肯定某人、事、物、景,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tài)度盡力去貶低或否定。反之為欲抑先揚。這種方法能在變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
9.以小見大。通過生活中常見的不起眼的人和事,挖掘出大的主題或體現(xiàn)一個深刻的哲理。
(三)修辭方法
1.比喻。比喻一般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gòu)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類事物,有相似點。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2.比擬。包括擬人和擬物兩類。擬人是把物當人來描寫,賦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動作等;擬物是把人當物來描寫,或把此物當彼物來描寫。運用比擬,可使人或物色彩鮮明,描寫生動,蘊含豐富。
3.借代。不直接說出所要表述的人或物,用與其相關(guān)的事物來代替,可以部分代整體、以特征代本體、以專名代泛稱等,借代要求借體與本體有相同處。借代可使表達具體形象。
4.夸張。包括對事物作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縮小。其作用是烘托氣氛,增強聯(lián)想,給人啟示,增強表達效果。
5.對偶。有寬對、嚴對之別。一般來說,上下兩句應(yīng)字數(shù)相等、詞性相對、結(jié)構(gòu)相同、意義相關(guān);可以是短語,也可以是句子。有正對、反對、流水對等類型。對偶使句子整齊,表意凝練,抒情酣暢。
6.排比。由三個或三個以上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內(nèi)容相關(guān)、語氣一致的短語或句子構(gòu)成。能加強語氣、強調(diào)內(nèi)容、加重感情。
7.設(shè)問。在自問自答中引人注意,啟人思考。
8.反問。無疑而問,答案就在問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強化語氣、強化情感的作用。
9.反復。有氣勢,增強表達效果,層層鋪開,逐步擴大,強化主旨。
10.用典。即在文中援引史實,使用典故。使語言精煉,增加內(nèi)容的豐富性,增加表達的生動性和含蓄性,達到言簡意豐、耐人尋味的效果,增強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11.雙關(guān)。利用語音或語義條件,有意使語句同時關(guān)顧表面和內(nèi)里兩種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表義含而不露,言簡意豐。
12.化用。根據(jù)表達的需要,更換現(xiàn)成詞語或句子的某些語素。內(nèi)容上又富有新意,增強表達效果。
13.引用??稍鰪娢膶W色彩或說理的可信度。
14.反語。故意使用與本來意思相反的詞語或句子去表達本意。表示諷刺或強調(diào)。
(四)表達方式
表達方式:敘述(順敘、倒敘、插敘)。
描寫(人物、環(huán)境、細節(jié))。
抒情(直接、間接)。
議論(引論—本論—結(jié)論,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立論、駁論)。
說明(舉例子、下定義、作比較、打比方、分類別、列數(shù)字、畫圖表等)。
描寫方法:人物描寫(肖像、語言、動作、心理)。
環(huán)境描寫(交代背景、渲染氣氛、襯托人物、推動情節(jié)、突出主旨)。
描寫技巧(正面描寫、側(cè)面描寫、動靜結(jié)合、以動襯靜、遠景近景、明暗相襯、粗筆勾勒、工筆細描、概括描寫等)。
抒情方法: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大膽表露)。
間接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寄情于景、托物言志、因事生情、寓情于事、寓情于議、托情于議)。
(五)語言風格
雄渾(內(nèi)容充實,作者內(nèi)心的浩然之氣現(xiàn)于紙筆;氣勢軒昂,讀之有蒼茫之感,感情深沉。作品有慷慨悲歌、胸襟豁達、氣魄宏大等)。
豪放(豪邁奔放,情感激蕩,格調(diào)昂揚;想象奇特;志向高遠,襟懷曠達;景象壯美、崇高,場面壯闊)。
沉郁(情感的渾厚、濃郁、憂憤、蘊藉。用蒼老遒勁的筆調(diào)去描繪廣闊的社會生活,在所描繪的生活畫面上籠罩著凝重深沉的憂郁色彩的悲劇氛圍,配之相適應(yīng)的嚴格詩律和鏗鏘的音韻)。
俊爽(英俊豪縱,颯爽流利)。
沖淡(沖和、淡泊,含有靜穆、淡泊、深遠的特點。在淡泊的外在形態(tài)中,深蘊著無窮的韻味)。
曠達(疏狂不羈,通俗豁達,瀟灑飄逸)。
自然(不事雕琢,不使人感到做作)。
含蓄(主觀情態(tài)不直接顯露于字面,而是寓文意于生動、具體的場景中,用精巧的語言,虛實相濟的技巧,塑造出余韻曠達的意境,產(chǎn)生言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洗練(通過千錘百煉而達到質(zhì)樸、流暢、圓潤灑脫、意蘊無窮的境界)。
清幽(清靜而幽深,表面平淡自然,細細體味卻不著邊底)。
風趣(以夸張、比擬、雙關(guān)等手法,含蓄地表現(xiàn)被曲解了的真情,或是輕微的自嘲,或是含淚的微笑)。
綺麗(客觀物象的描繪精美、絲絲入扣,用詞造句清麗華美,絢爛可觀,頗有富麗氣象)。
(六)論證方法
例證法(典型事實或發(fā)散聯(lián)想概括例證,例+問+論)。
引證法(名言、哲理、諺語、格言、典故、公理、民謠,引+議+問、引+問+論)。
對比論證法(在相反或相對的事物對比中揭示共性本質(zhì),揭示獨特的個性)。
分析論證法(本質(zhì)分析、因果分析、假設(shè)分析、辯證分析、系統(tǒng)分析等)。
歸謬論證法(反證法一種,即先假定反論題為真,并由此導出錯誤的推斷,因而證明反論題的假,然后得出原論題的真。如欲望與規(guī)則,逸豫與憂患等)。
四、歷年試題精選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回望昨日的感傷
①茨威格是奧地利猶太人,在很大程度上,他視歐洲為自己的國家。然而,他所親身經(jīng)歷的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那些歲月,實際上卻是令他一日日失去祖國乃至失去歐洲的過程。他有一種體無完膚的滄桑之感。他在流亡的日子里懷著傷感和悲觀創(chuàng)作這本回憶錄《昨日的世界》,這無疑成了他生命的絕唱。不久,他在遠離歐洲大陸的巴西自殺身亡,因為他無法承受時代加在他身上的重負,無法忍受沒有祖國、沒有文化溫馨的現(xiàn)實。
②茨威格正是以感傷的目光回望著過去的時光,并以這樣的筆調(diào)為我們撰寫了一本值得細細品味的書。
③我讀過作者的不少作品,如《人類的群星閃爍時》、《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等,總是為作者對人物心理的透徹描寫和細膩的筆觸而嘆服。記得在一部中篇小說中,他描寫過一個賭徒的手。在他的筆下,那只手就仿佛是一個生命,血管、指頭的細微變化,被他賦予了強烈的生命動感。從那之后,那只手我再也不可能忘記。
④在《昨日的世界》這樣一部回憶錄中,茨威格同樣顯示出他小說家的才華,但同時更增加了他所擅長的思辨性。這本書的副題為“一個歐洲人的回憶”,非常貼切地表明了他的特殊身份和這部作品的特點。他沒有把回憶自己的生活作為主要內(nèi)容,相反,他將對整個歐洲命運的思考,貫穿于對自己所經(jīng)歷的時代故事的描述之中。這樣,讀他的書,人們所了解的,不是一個享譽世界的作家如何成長、成功的文學生涯,而是作為一個著名文人,他眼中的傳統(tǒng)歐洲文化的衰落和傳統(tǒng)價值觀念的崩潰。
⑤文化,自始至終縈繞在茨威格心中。他留戀生于斯長于斯的維也納,那是多么令人神往的圣地。它有著博采眾長的愿望和接受外來影響的特殊敏感,它把那些最不一致的人才吸引到自己身邊,使他們彼此逐漸融洽。對于猶太人來說,他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寬容的文化環(huán)境之中,沒有陌生感和排斥感,已經(jīng)在情感上屬于這里。正如茨威格所說:“這座城市的每一個居民都在不知不覺中被培養(yǎng)成為一個超民族主義者,一個世界主義者,一個世界的公民?!痹谒磥?,維也納文化是西方一切文化的綜合,對于一個猶太人來說,更是如此。然而,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昔日的文化輝煌已不復存在,而希特勒的出現(xiàn),這個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從此就陷入了野蠻之中。
⑥茨威格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業(yè)已爆發(fā)的時刻被迫遠離祖國的。他所離開的,不僅僅是他所熟悉的街道、建筑,不僅僅是小提琴流淌出的旋律,而且是在他看來歐洲賴以存在的文化價值。難怪他會在字里行間,流露出的不只是一個猶太人的民族憂患意識,更是一個文人的深沉憂慮和思考,而濃郁的感傷將這一切籠罩。
⑦寫完這部回憶錄后不久,茨威格就告別了人間,那是1942年。他未能看見希特勒的覆滅,未能看到他的祖國重又恢復文化的創(chuàng)造。今天,當一年一度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通過現(xiàn)代化媒體手段向全世界現(xiàn)場直播時,億萬聽眾沉醉在文化的魅力之中,而他所親身經(jīng)歷的苦難,似乎已成為遙遠的回響。
⑧然而,不管時間流逝如何匆匆,《昨日的世界》對于我們來說有著永恒的價值。它會使我們想得更多,更深。在二十世紀即將過去的時候,我正是以這樣一種心情細細閱讀茨威格的這部作品。他的憂慮,他的感傷,深深地觸動著我。
⑨當下個世紀人類回望這個世紀時,又該說些什么呢?
1.寫出課本中茨威格作品的篇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里“體無完膚”在文中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
3.茨威格將維也納視為“他心目中的文化圣地”,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說法正確的一項是( )
A.茨威格創(chuàng)作的《昨日的世界》是以回憶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為主要內(nèi)容的文學作品。
B.茨威格懷著傷感創(chuàng)作《昨日的世界》,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使他失去了祖國。
C.本文綜合運用記敘、議論和抒情等表達方式,是一篇頗具感染力的人物傳記。
D.本文標題與《昨日的世界》具有內(nèi)在的呼應(yīng),寄寓了作者被往事深深觸動的情懷。
5.第⑦段提及“今天”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是為了抒發(fā)作者_______的情感。
6.《昨日的世界》“有著永恒的價值”,主要體現(xiàn)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假如讓你來回答文末“又該說些什么呢”,你會怎樣說(10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世間最美的墳?zāi)埂贰?/p>
2.心靈受到嚴重的創(chuàng)傷。
3.(1)寬松的生存空間,主要表現(xiàn)在民族與民族之間沒有感情的隔閡,能夠和諧共處。
(2)寬松的文化環(huán)境,博采眾長,綜合了西方一切文化。
4.D。
5.對茨威格未能看到法西斯的覆滅而痛惜。
6.字里行間滲透著茨威格對二戰(zhàn)時期人類不幸遭遇和歐洲文化衰落的思考與憂慮(意思對即可)。
7.要點:感悟、引申(如:牢記歷史教訓,不讓悲劇重演,珍惜和平,光明戰(zhàn)勝黑暗)語言。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手工是一種遺產(chǎn)
①在工業(yè)文明到來之前,人類用雙手滿足自己的一切需求。無論蓋房造物,還是做飯制衣,都由雙手來完成。但這還不夠,雙手還要去實現(xiàn)人類對更精美事物的追求,既有物質(zhì)的,也有精神的。于是,從生活的智慧、技術(shù)的發(fā)明直到審美理想便都由雙手來體現(xiàn)。由于審美進入十指,許多藝術(shù)相應(yīng)而生。
②在遙遠的古代,交通不便,人們在相互隔絕的狀態(tài)中生活。在相對獨立的地域,每一種手工制品都是那里的特產(chǎn)。手成了心靈最靈便的工具。故而,愈是文明古老的民族,他們的雙手就是愈聰明 ;同時,不同民族的雙手又具有自己奇特的本領(lǐng)和氣質(zhì)。
③手工中智慧與技術(shù)的含量是長久以來一代代積累而成的。在漫長的傳衍過程中,不斷冒出來一位又一位工匠。他們心靈手巧,聰明過人,或是在技藝上做了這樣或那樣的絕妙的改進和創(chuàng)新,或是在審美情趣上做了一些提升,受到人們的認同。這些新的技藝或?qū)徝辣阕匀欢坏厝谶M傳統(tǒng)的手工中去。精湛的民間手工全是千錘百煉的。但是,在沒有專利的時代,手工中至關(guān)重要的絕技是世襲或以師徒方式單傳的。如果藝人沒有后嗣,技藝的傳承便會中斷。面對廣元三星堆那些“縱目神靈”青銅面具上的方孔,我們已無法知道四千年前的古蜀人用什么利器切割開這厚厚的青銅;也無法知道他們用何種技術(shù)把堅硬的玉石切割成紙板一樣的薄片,并打磨得如此細膩與光滑。大量的手工技藝生生滅滅,隨其自然,這也是很多古代制品今人無法復制的緣故。
④工業(yè)技術(shù)是通過檔案資料保存下來的,手工智能都是口傳心授,最多只是保存在幾句短短的口訣里。工業(yè)技術(shù)是物質(zhì)性的,手工中有許多是感性和悟性的。從文明的傳承看,這種手工的文明是記憶性的,是一種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chǎn)。
⑤我們之所以稱它為遺產(chǎn),是因為當代人類正在進行一次文明的轉(zhuǎn)型。農(nóng)耕文明屬于手工的時代,工業(yè)文明屬于機器的時代。由于機器的能力與效率遠比手工高出千倍萬倍,這一轉(zhuǎn)型急劇而猛烈,所向披靡,故而拋棄手工在所不惜。然而,人們在生活中只會關(guān)心物品的本身,不會關(guān)心造物的手段——到底是機械還是手工。等我們意識到手工屬于正在消失的文明時,很多手工已經(jīng)瀕?;蛘吒纱酂o影無蹤了。
⑥如今,市場開始青睞手工制作的陶藝、鍛打的鐵藝和種種編織的手藝,為之標上高價。市場的規(guī)律是“物以稀為貴”和“按工計價”。人們認可這種高價,是因為手工制品純樸、生動,帶著人的氣息。人用雙手觸弄和制造這些物品時,總是滲透著心中的想法、審美情趣以及對生命的感悟,而且不會重復。這是機器制品不具有的。在冷峻的千篇一律的工業(yè)文明的時代,手工給人一種具有懷舊意味的人文的溫馨,就像那些仿古餐廳中搖曳的燭光。
⑦然而,遺產(chǎn)的意義遠非如此。
⑧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手工是不同地域的工匠聰明才智的見證,也是民族與地域精神傳承的載體和個性的象征。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說,每一種手工的背后還有一片深廣的生活景象與豐富的歷史信息。這些信息中,只有少量的體現(xiàn)在手工制品中,更多的保存在手工制作的過程中。因此,搶救與記錄瀕危和珍稀的民間手工,是保護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工作,也是人類文明轉(zhuǎn)型期間的全新課題。我們以前沒有做過,但現(xiàn)在非做不可。因為,老房子在轟隆隆地與我們告別,繽紛的手工正在不知不覺地成批死亡。
⑨人類放棄手工,使用機器,是偉大的進步。但我們有時還要記憶手工。因為——
⑩放棄手工是為了文明的發(fā)展;記憶手工是為了文明本身。
(馮驥才)
1.有人認為第②段畫線句中“聰明”一詞使用不當,建議改為“靈巧”,你認為如何?簡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對第③段中舉“青銅面具上的方孔”例子的主要用意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 ?。?/p>
A.說明中國古代工匠手工制作技藝的高超。
B.說明很多古代制品今人無法復制的緣故。
C.說明許多手工技藝的傳承現(xiàn)在已經(jīng)中斷。
D.說明當今社會的手工文明正在日益衰弱。
3.第⑤段中關(guān)于“文明的轉(zhuǎn)型”在文中的含義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綜觀全文,概括手工遺產(chǎn)的意義。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據(jù)文本信息,用對話形式介紹“機器”與“手工”各自的主要特點(對話形式如下,不超過80字)。
“______________”,機器說道。“______________”,手工說,“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認為使用不妥的,可從語法角度分析,也可從詞義辨析的角度判別(近義詞詞義的辨析或詞語的搭配),指出其主謂搭配不當?shù)恼Z病。
認為用詞恰當?shù)?,可從“聰明”一詞不僅體現(xiàn)人類雙手的靈巧和神奇,而且說明它凝聚著能工巧匠的智慧的角度分析。
要點:理由充分,與觀點一致,得2分;理由不充分,與觀點一致,得1分;缺乏理由,與觀點不一致,得0分。
2.A
3.從農(nóng)耕文明向工業(yè)文明轉(zhuǎn)型
4.(1)帶給人們懷舊的人文溫馨 (2)見證工匠的聰明才智?。?)是民族與地域精神傳承的載體和個性的象征?。?)蘊含深廣的生活景象與豐富的歷史信息。
5.要點:機器特點:千篇一律;通過檔案資料保存;能力和效率高
手工特點:注入個性(不會重復,無法復制);口傳心授、絕技單傳;感性和悟性,給人懷舊的人文溫馨感受。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點 絳 唇
紹興乙卯登絕頂小亭
縹緲危亭,笑談獨在千峰上。與誰同賞,萬里橫煙浪。老去情懷,猶作天涯想 。空惆悵。少年豪放,莫學衰翁樣。
(葉夢得)
【背景資料】 宋高宗紹興五年乙卯(1135年),五十九歲的葉夢得卸任歸居吳興。此詞為他獨登卞山絕頂亭時北望中原的抒懷之作。
1.作者“惆悵”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與作品中畫線句所寄寓的情懷有明顯不同的一項是: ( ?。?/p>
A.老驥伏櫪,志在千里?!.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C.蒼顏華發(fā),故山歸計何時決? D.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3.簡析作品的語言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感慨自身孤獨寂寞(無志同道合之人相伴);(2)雖有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但因年老閑居在家,心有余而力不足,遂生無奈之感。
2.C
3.要點:平易質(zhì)樸(平實如話,質(zhì)樸無華,平中見奇),找出作品中依據(jù),評析。
(四)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永州龍興寺息壤記
永州龍興寺東北陬①有堂,堂之地隆然負磚甓②而起者,廣四步,高一尺五寸。始之為堂也,夷之而又高,凡持鍤③者盡死。永州居楚越間,其人鬼且禨④。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莫敢夷。
《史記·天官書》及《漢書·志》有地長之占,而亡其說。甘茂盟息壤⑤,蓋其地有是類也。昔之異書,有記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湮洪水,帝乃令祝融殺鯀于羽郊,其言不經(jīng)見。今是土也,夷之者不幸而死,豈帝之所愛耶?南方多疫,勞者先死,則彼持鍤者,其死于勞且疫也,土烏能神?余恐學者之至于斯,征是言,而唯異書之信,故記于堂上。
(柳宗元)
【注】 ①陬(zōu):角?!、陉叮╬ì):磚?!、坼殻鸿F鍬。?、芏S(jī):吉兇征兆。這里用作動詞。相信吉兇征兆。?、莞拭呵刎┫?。息壤:秦國地名。
1.寫出以下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堂之地隆然負 磚甓而起者( ?。 。?)其人鬼且禨 ( ?。?/p>
(3)而亡 其說( ) ?。?)其言不經(jīng) 見( )
2.以下加點詞與“其人鬼且禨”中的“禨”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ā 。〢.自圓其說 B.不脛而走 C.降龍伏虎 D.貌合神離
3.下列加點詞用法相同的兩項是( ?。ā 。?/p>
A.鯀竊帝之息壤 B.豈帝之所愛耶
C.余恐學者之至于斯 D.而唯異書之信
4.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由是寺之人皆神之,人其之敢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甘茂盟息壤,蓋其地有是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簡述本文的思想意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承擔(頂著)?。?)迷信鬼神?。?)同“無”,沒有?。?)常
2.B 3.BC
4.(1)因此寺廟中的人都把它看成神異的現(xiàn)象,沒有人敢鏟平這塊鼓起的土。(得分點:神、夷、賓語前置句“人莫之敢夷”)?。?)甘茂在息壤訂盟,大概是因為這地方也有這一類(土地自己增長)的情況吧。(得分點:盟、蓋、是)
5.要點:批判鬼神迷信,體現(xiàn)了唯物主義無神論思想
(五)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半野園者,故相國陳公說巖先生之別墅也。相國既沒,距今十有余年,園已廢為他室。而其中花木之薈萃,足以娛目;欄檻之回曲,足以卻暑雨而生清風;樓閣之高迥,足以挹西山之爽氣,如相國在時也。
庚戌之春,余友杭君大宗來京師,寓居其中。余數(shù)過從杭君,因以識半野園之概。而是時,杭君之鄉(xiāng)人有陳君者,亦寓居于此。已而陳君將之官粵西,顧不能忘情于此園,令工畫者為圖,而介杭君請余文以為之記。
夫天下之山水,攢蹙累積于東南,而京師車馬塵囂,客游者往往縈紆郁悶,不能無故土之感。陳君家杭州,西子湖之勝甲于天下。舍之而來京師,宜其有不屑于是園者;而低徊留連之至不忍以去,則陳君于為官,其必有異于俗吏之為之已。雖然,士當貧賤,居陋巷,甕牖繩樞自足也;間至富貴之家,見樓閣欄檻花木之美,心悅而慕之。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juān剝削)民之生而不顧,此何異攻摽劫奪之為者乎?然則,陳君其慕為相國之業(yè)而無慕乎其為國,可也!
1.本文第一、二段分別敘述了_______和_______。
2.下列說法符合文意得一項是 ( ?。?/p>
A.半野園自相國逝世后即遭廢棄,早已不復昔日勝景。
B.陳君久居京師,日久天長,內(nèi)心煩悶,想返回故鄉(xiāng)。
C.本文是陳君通過杭君的介紹,邀請作者特意撰寫的。
D.陳君在粵西做官時和其他平庸官吏的表現(xiàn)并不相同。
3.作者規(guī)勸陳君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話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這是一篇諷喻文章,它在寫作上的特點是_______。
5.你對文中“一日得志,思以逞其欲,遂至朘民之生而不顧,此何異攻摽劫奪之為者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句話的思想意義有何評價?
【參考答案】
1.半野園的概況和文章寫作緣由。
2.C
3.希望陳君能夠像陳相國那樣,努力建功立業(yè),而不要一味貪戀富貴生活。
4.委婉含蓄、借題發(fā)揮等。
5.應(yīng)有辯證認識:不要置民生于不顧,這在當時和現(xiàn)在都有積極意義?!暗弥尽钡摹爸尽睆臍v史的角度講,有一定的局限性。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quán)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guān)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