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讀課《提醒幸?!伏c撥教學設計
黎在珣
【自讀目的】
本文的自讀目的,編者在“單元提示”和課文的“自讀提示”中已明示。需引起注意的是,積累語言材料,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是學習語文的重要目的,因此對這篇語言富麗、生動、恣肆的自讀課文來說,學生的朗讀就顯得相當重要。
【自讀步驟】
一、閱讀課文之前,要求學生寫寫或說說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一兩件事,并結合這些具體內容談談自己的體會。
[說明]!學習語言的目的是運用語言,因此平時的教學要加強語言運用的訓練。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學生只能理解學生(儲備的知識和生活閱歷)能夠理解的內容,魯迅說過:“但看別人的作品,也很有難處,就是經驗不同。即不能心心相印,所以常有極要緊、極精彩處,而讀者不能感到,后來自己經驗了類似的事,這才了然起來。”這一環(huán)節(jié)旨在喚醒、交流埋藏在記憶深處的有價值的閱歷素材。
二、要求學生撇開“自讀提示”和課后“練習”獨立閱讀課文,邊讀邊記下自己的感受,并進行必要的勾畫圈點,為深入閱讀作準備,同時掃清字詞障礙,做好詞語卡片。
[說明]!羅杰斯認為,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只有在感覺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條件下能獲得最大限度的表現和發(fā)展。美國作家納博科夫在《文學講稿》中說:“我們在閱讀的時候……誰要是帶著先入為主的思想去看,那么第一步就走錯了,而且只能越走越偏,再也無法看懂這部書了。”因此在進行自讀課文閱讀教學時可讓學生在一種無確定目標、不帶任何現成結論的“真空”狀態(tài)中運用他們的閱讀經驗、知識背景、人生感受、生活體驗等主動地“自去理會、自去體察、自去涵養(yǎng)”(朱熹語),從而輕松地進入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貌似無序實則有序,似乎隨意卻蘊藏著閱讀中需要的和諧。
三、要求學生把自己的感受同“自讀提示”和課后“練習”的有關提示相對照,看看有哪些異同,然后帶著自以為有價值的問題朗讀課文。
[說明]!學生的閱讀實際上是他們將別人的“言”轉換成“意”,并內化為自己收獲的心理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作品語言與學生內在的相關生活體驗相激、結合,生成再現,再造想象,進而增知、悟理、染情,學生心理經歷“操練”,學生的積累從而變得深厚。其知、能、情、志結構得以不斷重組優(yōu)化,從而有所發(fā)展。這里,作品所提供的各種信息走進學生的認知結構,是學生閱讀理解的前提。因此“討論要進行得有意義,第一要學生準備得充分”(葉圣陶語)。此文語言富麗,寓意含蓄的敘議語句不少,因此必須摒棄那種學生在誦讀中揣摩、體味過程的方式,代之以設法并致力于讓學生展開和親歷閱讀過程的方式。
四、再次閱讀課文,重點思考“點撥”部分的思考題。
1.本課涉及了幸福話題的哪些內容?
點撥要點:①什么是幸福。幸福是“避去苦難之后的時間”,“是一種心靈的震顫”。②要學會享用幸福,不能老是“回味幸福的標本,卻忽略幸福披著露水散發(fā)清香的時刻”(順帶解答其含義,答案見《教參》)。在此基礎上作者較詳細地談到為什么要訓練享用幸福,那是因為“幸福常常是朦朧的”“幸福絕大多數是樸素的”和“幸福不喜歡喧囂浮華”,因而幸福有時會同我們開開玩笑“喬裝打扮而來”。③要學生珍惜幸福,因為“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含義見《教參》)。那么很自然產生如何珍惜這一問題,于是作者下面就用敘議結合的語言娓娓道來,這一部分的主體是作者通過四個“所以”,提醒人們要及時為自己擁有好收成、友誼、健在的父母和自身而幸福,因而很自然得出這樣的結論:幸福就在你我他心中,幸福就在你我他身邊、手里。我們要學會注意幸福,享用幸福,珍惜幸福。借用作者的話來講就是要學會在提醒幸福中過日子。
2.文章標題是“提醒幸福”,那么,“提醒”的含義在這里是何意思?
[點撥要點]!從第8段“請從此注意幸福”,第14段“享受幸福是需要學習的”和第24段“幸福有梯形的切面,它可以擴大也可以縮小,就看你是否珍惜”等處來看,標題中的“提醒”有“注意”“發(fā)現”“體會”“享受”“珍惜”等意思。
[說明]!第1題旨在把握總體內容,為解答第2題作準備。
3.如何看待作者對本文首尾的處理?
[點撥要點]!文章開頭很有特色。你看,標題為“提醒幸?!保髡唛_篇談的卻是在日常生活中提醒往往與不吉利相連,以致給人這樣的感覺:災禍似乎成了提醒的專利(含義見《教參》)。但因事先所做的準備“多半是沒有用的”,戰(zhàn)勝災難更多靠的是臨門一腳,所以對災禍而言,提醒并不起多大作用。因此與其過分注重自己警覺苦難,讓人們有人活著就是受罪之嘆,毋寧多注意幸福,于是文章這才“言歸正傳”,滿懷深情地提醒人們注意幸福、享受幸福、珍惜幸福。讓人們從提醒災禍的日子中解脫出來,從而實現由從小就習慣在提醒(災難)中過日子向習慣在注意幸福中過日子的轉變。這樣文章結尾在一個更高層次上回到開頭,習慣在提醒中過日子,這是一種更高層次的首尾圓合。
[說明] 此題意在幫助學生體會本文別具一格的構思。
4.如何理解課文倒數第二段的內容?
[點撥要點] 健康的身體是學習、工作、生活的本錢。因此,結合學生可能有的生活經歷和相應的知識儲備,如初一“政治”課上所講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成長”“良好的心理品質幫助你走向成功”等內容和張海迪等人的事跡,以及影視等媒體中那些從事有益于社會有利于人類事業(yè)的革命先烈們的視死如歸等,說明:只要你融入生活的大海,所從事的是有益于社會有利于人類的事業(yè),不管是否擁有物質財富和健康,幸福將永駐你心中。
【自讀思考】
一、聯系課文,完成下列練習
1.如何理解“新的提醒又智慧地響起來”中的“智慧”?
[點撥要點] 因為從小就有爸媽、周圍的人和自己的不斷提醒的強化,所以后來提醒已進入深層意識,因此這里“智慧”就含有“理智”“理性”之意,但因“戰(zhàn)勝災難靠的更多是臨門一腳”,所以“智慧”似乎又含有對才智、智謀的否定的戲謔意味。
2.如何看待“有意注意的結果比無意要好得多”的表達?
[點撥要點] 作為學習的典范,此句改為“有意注意的結果比無意注意的要好得多”,也許更規(guī)范些。
[說明] 這兩道題的設置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認真閱讀課文,從以下兩題中任選一題練筆
①寫一段關于如何看待幸福的文字。最好能借助排比和比喻。
②如果有機會讓你跟作者會面,你會置身怎樣的環(huán)境?又會同作者畢淑敏就“幸福”這一話題進行怎樣的對話呢?
[說明] 這兩道題意在發(fā)展學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教學應該活躍學生的思維,同時因勢利導,獨特的見解和特色語句應予以鼓勵,以激發(fā)學生的表現欲,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發(fā)表于《中學語文教學》2001年第1期)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