騙局追溯
進入17世紀,隨著工業(yè)的發(fā)展,人們掌握了許多使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的新技術,同時也迫切地想要弄清火及燃燒的本質。這一時期有許多種解釋流行,后來,“燃素說”的解釋逐漸占了上風。
燃素說是由德國化學家貝歇爾(J.J Becher?熏1635~1682)和他的學生施塔爾(G.E.Stahl?熏1660~1734)共同創(chuàng)立的。當時,燃燒給人們的最普遍的感覺還是:物體燃燒時好像有某種東西從中逃走了,燃素說就以此為基礎而加以發(fā)揮、闡述。按照燃素說,火是由無數細小而活潑的微粒構成的物質實體。這種火的微粒既能同其他元素結合而形成化合物,也能以游離方式存在。大量游離的火微粒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明亮的火焰,它彌散于大氣之中便給人以熱的感覺。由這種火微粒構成的火的元素就是“燃素”。
按照燃素說,燃素充塞于天地之間,流動于雷電風之中,在地球上,動物、植物、礦物中都含有它。在大氣中含有燃素,因而在空氣中會出現(xiàn)閃電,使大氣動蕩不已;生物含有燃素就富有生機;無生命物質含有燃素就會燃燒。燃素又像靈魂一樣,本身就是一種動因,是“火之動力”。物體失去燃素變成死的灰燼,灰燼獲得燃素,物體就又會復活。
用燃素說解釋燃燒現(xiàn)象時,可以把燃燒現(xiàn)象全部歸結為物體吸收燃素的過程。金屬燃燒,燃素從中逸去變成灰渣,灰渣與木炭共燃時,又從木炭中吸取了燃素,金屬又獲重生。以此類推,還解釋了硫磺的燃燒與還原,石灰石的燃燒與還原等現(xiàn)象。
真相揭密
后來,瑞典化學家舍勒和英國化學家普得斯特里都曾發(fā)現(xiàn)了氧。而在普利斯特里發(fā)現(xiàn)氧后不久,法國化學家拉瓦錫(A?郾L?郾Lavoisier,1743—1794)了解到具體情況,他馬上重復做了普利斯特里的實驗,從汞煅灰中分解出了比普通空氣更加助燃、助呼吸的氣體。拉瓦錫對氧的性質做了透徹的研究,1777年他正式把氧命名為“Oxygene”,即“成酸的元素”之義。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拉瓦錫有力地否定了燃素說的結論,說明可燃物質的燃燒或金屬變?yōu)殪鸦也⒉皇欠纸夥磻?,而是與氧化合的反應。在此認識的基礎上,拉瓦錫于1777年建立起燃燒作用的氧學說。燃燒現(xiàn)象真相大白。
氧學說的提出,把人們長久未能解釋的燃燒的秘密揭開了。人們認識到氧是具有確定性質、可度量、可采集的氣體物質,與所謂神秘的“燃素”毫無共同之外,因而燃素說開始破產。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