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jié) 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強健的體魄是搞好學習的前提。沒有強健的體魄,要取得好的成績只是一句空話。學習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習能力也就是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的合力。體育鍛煉不僅能增強體質,提高身體素質,而且能加大腦的血液循環(huán),提高載氧量,從而幫助學生能有一個良好的身體、愉快的心情去投入學習,并且獲得較高的學習效率。
一、重視體育鍛煉
大量的心理學試驗表明:學生的疲勞,心理負擔偏重是由于失望和失敗所造成的。當他們失望和失敗之后,又不能很好地分解和緩沖這些情緒,產(chǎn)生“否定自我”的傾向,表現(xiàn)為缺乏自尊和自信,行動消極、被動和退縮,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容易產(chǎn)生不安全感。要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要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受挫的能力。而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受挫的能力是從小就應該開始的并且長期的過程。通過開展身體活動,可以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通過身體活動增加學生自信:體育教學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年齡越小的孩子,身體活動的能力就越是他的一切行為的基礎,特別是小班幼兒,他們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主要取決于其身體活動的能力。因此,孩子對自己身體活動能力的接受和肯定程度對于他們自我意識的形成是極為重要的。那些身體活動能力較強、能夠獨立完成多種體育活動的孩子,往往會形成肯定的“自我”概念,對于生活中所遇到的其他問題的解決也具有較強的自信心,而且行動積極、主動。相反,那些動作遲鈍、身體活動能力較差的孩子,在體育活動中就常常會遭受失敗。因而他們也常常會產(chǎn)生否定的“自我”傾向,表現(xiàn)為缺乏自尊和自信,行動消極、被動和退縮,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容易產(chǎn)生不安全感。所以,對學生進行合理的體育教育,有助于增加自信,使他們建立健全的心理素質。
如何為合理的體育教育,那就是學生可以做得到的,他們自己認可的,喜歡的體育活動,包括一些游戲和一些低難度的競技活動。教師就要了解學生的運動水平,結合他們的興趣,開展這些活動,幫助他們更好地進行體育活動。
通過身體活動平衡大腦的興奮與抑制:從生理上講,大腦是學習的器官,學習過程就是大腦活動的過程(即心理反應過程) ,合理的學習會促進大腦機能的發(fā)展。相反,偏重的課業(yè)負擔使大腦始終處于疲勞狀態(tài),大腦皮層的興奮與抑制失去平衡。因此,那些心理脆弱的學生可能會產(chǎn)生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下降、失眠、多夢、神經(jīng)衰弱、精神恍惚、反應遲鈍等神經(jīng)功能癥。
在與學生的訪談中發(fā)現(xiàn),當前學生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所表現(xiàn)出的精神狀態(tài)不佳,與年齡不相稱的學習心理負擔,讓一些孩子處于“心理亞健康”狀態(tài),主要表現(xiàn)怎么看書都看不進去,怎么學習也學不好,效率太低。在課堂學習上有嚴重的倦怠心理。加強體育教育課程的完善,使學生的課程更加合理。這樣,可以使學生的大腦得到充分的休息和平衡,更有利于學生提高學習效率,加強自信心。
通過身體活動調節(jié)學習情緒:前南斯拉夫教學論專家鮑良克所說:“情緒調節(jié)著學生對教學的態(tài)度和積極性,情感環(huán)境決定學生在教學中的注意力,有興趣、滿意、積極、精神振奮,還是冷漠、不滿足、散漫、壓抑。 ”
學生最信賴老師的判斷力,對自己學習情況、能力水平的認識往往依賴于教師的看法,這樣教師的期待之情對學生便尤為重要。它是對學生心靈上的支持,學生從中看到希望,獲得自信、勇氣和力量。體育教學活動多變,動作復雜,難度較大。學生在學習動作時經(jīng)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這時學生心中往往產(chǎn)生消極情緒、退縮心理。對原本有能力完成的動作喪失信心,自認為做不下來,而不愿繼續(xù)努力。
教師要細心觀察學生的變化,對他們的活動有合理的、正確的評價,使他們能更加認識自己。對部分學生的良好轉變,要及時地充分地給予肯定。使學生保持積極、認真的情感。
通過身體活動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體育課主要發(fā)是一種身體活動課,實踐課體現(xiàn)了一種開放式、靈活性的特征,以課堂“小社會”的形式存在。學生要以班級、小組或個體參與運動實踐,個體或群體為達到某種目的,彼此配合、互相協(xié)調與對方進行較量,展開競爭、服從規(guī)則。在組合進行合作或對抗中,或給以保護和幫助,并要承擔各種角色。如:“追者和被追者” 、 “組織者和被組織” 、 “決策人與被決策人” ,社會角色的預演和體育活動特殊的規(guī)則效應,使學生學會控制與自控、服從與順應,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發(fā)展學生身體活動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通過實踐,我們感到在體育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的自信心是可行的,而且是行之有效的。體育活動能增加學生自信、平衡大腦學習的興奮與抑制、調節(jié)學生學習情緒、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從而有助于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信息時代和知識經(jīng)濟時代的到來,對作為未來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青少年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要求也提高了。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過程中把社會健康滲透到各學科教育中去,體育也不例外,體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少年兒童身體素質的主要任務,而社會健康教育也是體育的教育目標之一。因此,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必須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進行社會健康教育,寓社會適應教育于體育之中,這就要求體育教師必須把握當代少年兒童的個性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狀況,認清社會健康教育是體育教學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室內身體調節(jié)
1.單側體操法
由于人腦左右兩半球在功能上顯著不同,學生在學習時,一般左半球的生理負荷要比右半球重。科學研究證明,單側半側的體操鍛煉可以消除對側半球的疲勞。具體方法;
(1)站立并目視前方,右手緊握拳,右腕用力,屈臂,慢慢上舉到最大限度,還原,重復8次。
(2)右腿伸直上舉,然后倒向右側,但不能挨地,還原重復8次。
(3)右臂向右側平舉后再上舉,頭不能動,然后左臂上舉,平舉還原,重復8次。
(4)翹起腳尖,像俯臥撐那樣用腕和腳尖支撐重復8次。
2.疲勞防治操
由于學生復習過程中最普遍的姿勢是坐姿,由于身體前傾,呼吸淺,肺活量減少,物質代謝功能也隨之下降,從而形成疲勞。學生如果做一下疲勞防治操,則可以在短時間內消除疲勞。具體方法:
(1)做些挺胸直背的動作,同時用手臂繞圈。
(2)身體后屈,伸腿、臂,伸直用力擺幾次。
(3)慢慢地做幾次頭繞圈的動作,然后輕輕按摩頸肌、肩胛肌。
(4)深吸氣,然后慢慢地呼氣。
(5)兩手臂下垂,做幾次手的動作,松緊手指,兩手腕放松抖動。
(6)離開座位,走動走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