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鼻中隔易出血區(qū) 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內,其細血管分支豐富,且匯聚成叢(圖1-6),此區(qū)很易出血,故稱利特爾區(qū)。當鼻腔插管時操作應輕柔,其管尖延伸方向應朝向鼻底與鼻外側壁交角處,杜絕向鼻中隔方向用力,以防止損傷此區(qū),引起出血。
2.鼻中隔偏曲 是指鼻中隔在鼻腔中偏離中線,且引起臨床癥狀的一種鼻內畸形。鼻塞是鼻中隔偏曲最為常見的癥狀,通常情況約有35%的成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鼻中隔偏曲(圖1-7),常致使一側鼻腔狹窄,其癥狀多呈持續(xù)性鼻塞,如鼻中隔呈“C”形偏曲則為單側鼻腔鼻塞,若鼻中隔呈“S”形偏曲,則常為雙側鼻腔鼻塞,故鼻腔插管前應將蘸有收縮黏膜血管表面麻醉劑的棉簽探查鼻腔,以便選擇較寬松的一側鼻腔作為插管徑路。
3.后鼻孔 由骨質構成,其上覆蓋黏膜,犁骨后緣將后鼻孔分為左右兩側。成人后鼻孔形狀類似上下橢圓形(圖1-8),后鼻孔是鼻腔與鼻咽部之間的通道,較前鼻孔大,由于犁骨后緣處于兩后鼻孔之間,鼻腔插管時,其導管前端出后鼻孔時必然偏離咽腔中線,而遠離聲門口。因此盲探插管時須將導管前端向喉咽中心調整,以利于管尖接近聲門或對準聲門。
圖1-6 鼻中隔利特爾區(qū)
圖1-7 鼻中隔偏曲類型
圖1-8 后鼻孔
4.鼻咽腔夾角 自然頭頸位時鼻腔軸線與鼻咽軸線之間存在約為106°的夾角(圖1-9),鼻腔插管應將患者頭顱后仰,使夾角擴大,以便于導管前端進入咽腔,并能減少或避免導管尖端損傷咽后壁或咽側壁。
圖1-9 鼻咽腔夾角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