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意識革命
在宇宙中,人類是迄今為止已知的唯一的具有意識的高級動物。他們不僅是為了生存,而且是為了生活;不僅需要依賴環(huán)境,而且還能夠適應生存的環(huán)境,并且能夠根據需要改造其生存的環(huán)境;不僅能夠感受到痛苦,而且能夠戰(zhàn)勝痛苦,甚至還能制造痛苦,等等。這一切,都是由于他們具有意識的結果。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他們區(qū)別于任何其他的動物,成為宇宙中的萬物之靈。
什么是意識呢?它又是如何產生的呢?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意識是與客觀存在的物質世界相對應的概念,雖然它相對于第一性的物質而言是第二性的,但是它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所以在本質上它的屬性也是物質的。在心理學上,意識一般是指直覺心理活動,即人對客觀現實的直覺反映,也就是有意識的反映。在哲學上,往往把意識和觀念、理念、思維等看做同一意義的概念,都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從這個意義上說,它們是可以通用的。但是,意識一詞的范圍更廣,包括認識的感性階段和理性階段,而思維則僅指認識的理性階段。人的認識包括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前者有三種形式:感覺、知覺和表象;后者也包括三種形式:概念、推理、推斷。一般來說,人的概念是反映事物特有屬性的思維形態(tài),它產生的前提是對事物“類”的辨別,因此,概念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性質。概念是思維的細胞,是知識存在的主要形態(tài),所以我們研究思維的變革就不能不重點研究人的觀念的革命。但是,本文寧愿把論題放大到意識的范疇,因為人們在從事發(fā)明創(chuàng)造活動過程中,既要重視理性認識又不能忽視感性認識的重要作用。
在談到意識革命時,我想介紹一位極有見解的學者——歐文·拉茲洛(Ervin Laszlo),他是系統哲學家、廣義進化論和世界問題專家,是當代最前沿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之一。他效仿羅馬俱樂部的形式,于1996年成立了布達佩斯俱樂部,致力于尋求解決全球問題的濟世良方。該組織于2000年發(fā)表了第一份報告:《第三個1000年:挑戰(zhàn)與前景》。如果說他們找到了什么濟世良方的話,那就是“意識革命”。他們認為:“既然人類的科學、技術、經濟、生態(tài)和相應的社會問題都是人類的意識造成的,那么解決這些問題也只能依靠人類的意識發(fā)生根本性的變化?!?sup>[1]這一見解無疑是正確的,它指明了人類戰(zhàn)勝目前和未來所面臨的危機的正確方向。難道不是嗎?在人類第二個文明時期(工業(yè)社會),生產者為了謀取最大的利潤,無限制地、不顧后果地開發(fā)資源,結果使環(huán)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在嘗到了苦果之后,人們痛定思痛,不得不轉變觀念,提出了“綠色革命”的新觀念。同時,采取積極的保護和治理環(huán)境的措施:一方面用新技術治理污染了的環(huán)境,另一方面堅持在開發(fā)與生產活動中保護生態(tài)平衡。
人的觀念雖然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但是它確實具有巨大的力量。美國學者C.W.莫里斯(Charles Willam Morris,1901—?)提出:“觀念是人類文化的原子彈。”[2]這個說法,無非是形容觀念的威力,使人們認識到觀念的重要作用。也許有人會說,觀念形態(tài)并不能改變什么,更不能改變世界。但是我認為,觀念可以改變人,而人能夠改變世界。只要我們回顧一下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那些由于觀念革新而推動社會進步和導致科學技術重大發(fā)現與發(fā)明的例子,實在是不勝枚舉。
人類已經進入到了21世紀,這是一個激烈競爭的時代,是以智力密集為特征的知識經濟社會。面對這樣的社會,人們必須進行一場思想意識革命,否則就很難跟上時代的步伐,難免成為時代的落伍者,甚至被時代所拋棄。社會的現代化必須以意識革命為先導,而社會的現代化又促進了人們觀念的現代化,二者是相互促進的。意識革命包括的范圍很廣,可以說在一切領域和部門,都面臨著意識革命的問題。[3]例如,創(chuàng)新意識、民主意識、法制意識、目標意識、信息意識、商品意識、競爭意識、團隊意識、環(huán)保意識、未來意識……總之,沒有意識的行為是盲目的行為,沒有創(chuàng)新的意識(意識革命),就沒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成果、沒有事業(yè)的成功、沒有社會的進步。
意識革命或稱為觀念更新,導致科學上的重大發(fā)現與發(fā)明,在歷史上是屢見不鮮的??梢院敛豢鋸埖卣f,人類每一次科學上的意識革命,必然會導致一場重大的科學或技術革命,而后者往往又會牽動“哥白尼式的革命”,如生產技術、社會生活方式乃至于思維方式的變革。例如,關于生命遺傳物質DNA雙螺旋分子結構的發(fā)現,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事件,它的意義完全可以與原子彈爆炸、阿波羅飛船登月和計算機及網絡的發(fā)明相提并論。因此,我們無論如何估價它的意義都不過分。
2002年,是DNA雙螺旋分子結構發(fā)現50周年,世界各地都以不同的形式開展了紀念活動。那么,DNA雙螺旋分子結構是如何發(fā)現的呢?依照人們的認識規(guī)律,它的發(fā)現也是基于人的意識(或觀念)的革命。許久以來,人們一直在探詢:人的生命是什么?人的生命為什么能夠代代相傳、家族的特征能夠得以保持?生命的遺傳物質又是什么?
在揭開生命物質遺傳秘密的意識革命中,居然與一位物理學家有關,他就是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薛定諤不僅是量子力學的奠基人之一,而且有著奇特的思維方法。他在解決疑難的科學問題時有個訣竅,即把復雜的問題變得簡單易解。例如,為了描述量子物理的奇異世界,他講了一個故事。這個故事是說一個不走運的貓,它活著,又死了。這就是他著名的“貓悖論”?;谶@樣的思路,1944年他寫了一本《生命是什么》的小書,其中提出了一個新奇的觀念,從而幫助人們揭開了生物學的世界之謎。他假想:“或許,細胞染色體里的遺傳物質含某種類似化學莫爾斯電碼的東西。這種代碼只有幾個簡單的字母,卻儲存著足夠的信息,以解釋令人目眩神秘的生命多樣性?!?sup>[4]他的這些認識,相對于過去對生命遺傳的認識,就是一次意識革命。
在這種新觀念的啟發(fā)下,兩個自以為是且雄心勃勃的年輕科學家,在英國劍橋大學的一間昏暗的實驗室里,發(fā)現了脫氧核糖核酸(DNA)的結構,從而揭開了生命的奧秘。這兩個人就是當年25歲的美國人詹姆斯·沃森和34歲的英國人弗朗西斯·克里克,他們在以分子手段解釋生命方面是不謀而合的,可謂是真正的知音。1952年2月28日,弗朗西斯·克里克走進英國劍橋的雄鷹酒店,對一群困惑的聽眾說,他和一位朋友發(fā)現了生命的秘密。這好像是酒館里的一次吹牛,最后竟變成了事實。當年4月25日,在《自然》雜志上發(fā)表了他們的第一篇論文,5月30日在同一刊物上發(fā)表了他們的第二篇論文,詳細地闡述了他們的新發(fā)現。為此,他們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
自那以后,在生命科學領域里的確發(fā)生了“哥白尼式”的革命。20年以后,人類即在體外分離出了第一個基因,從而產生了基因工程。20世紀80年代初,第一個基因工程藥物——人工合成胰島素——研制成功并很快上市,使糖尿病患者有了取之不盡的藥源。2000年6月,人類基因圖譜已經繪制出來,人類基因大約是由31.647億個堿基對組成,但是基因數目可能只有3億到3.5億個。[5]目前,基因測序已經進入了產業(yè)化階段,研究人員和制藥公司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他們力求實現新的突破,不斷挖掘DNA,甚至是為癌癥、心臟病和其他破壞性的疾病尋找治療方法。最新的研究表明,遺傳學和計算機革命正匯合成一股洪流,以DNA為芯片的計算機已經研制出來,它們所產生的影響將是無法估量的。
意識革命不僅導致科學上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而且也能幫助人們成功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造巨額的財富。不久以前,我看到了一本叫《營銷革命》的書。它被認為是一本顛覆了一個傳統觀念的書,換句話說,這是一本關于營銷觀念革命的書,其中傳授了許多不同于傳統觀念的新思想。過去,無論是在軍事上或是在商戰(zhàn)中,傳統觀念認為,先戰(zhàn)略后戰(zhàn)術,而且戰(zhàn)略決定戰(zhàn)術。然而,《營銷革命》一書的作者卻認為:“先有戰(zhàn)略,后有戰(zhàn)術有致命的弱點。同時,借由可行的戰(zhàn)術導出戰(zhàn)略,亦使眾多的公司和個人贏得了未曾預想到的市場機會?!痹跁?,作者介紹了微軟公司的比爾·蓋茨(Bill Gates),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聯邦快遞公司創(chuàng)始人史密斯(Fred Smith)等人,他們就是因遵循了此法則而獲得成功的。
比爾·蓋茨和巴菲特是位居全美國第一和第二的大富翁,前者被稱為“魔鬼般的精英”,后者博得了“投資之神”的雅號。他們之所以成功,是由于他們具有革命的意識,并且不斷地更新他們的營銷觀念。比爾·蓋茨有許多振聾發(fā)聵的名言,如“永遠先人一步”;“我要向萬有引力挑戰(zhàn)”;“任何會動的東西,都是我們的獵物”……正是因為他有如此非凡的野心、一往無前的氣勢和全新的觀念,所以他才成為微軟的力量源泉。美國報刊評論說:“除了反壟斷法,他已天下無敵?!?sup>[6]
人類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不僅要與時俱進,把握時代的脈搏,而且還要有超前的意識,能夠準確地預見未來社會發(fā)展的趨勢。那么,人們靠什么預見未來社會的特征、新的科技發(fā)明和產業(yè)結構呢?這是那些未來學大師們的任務。為了做到對未來社會準確的預測,他們不僅要研究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掌握現實社會的各種信息資料,而且還要有超人的智慧,特別是超前的意識。什么是超前的意識呢?相對于原有的觀念來說,超前意識就是對原有意識的革命,或者稱為觀念的更新。當然,這些超前意識只有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才是準確的,并能夠對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起到指導作用。
阿爾溫·托夫勒(Alvin Toffler)是美國著名的未來學家。他豐富的社會閱歷和淵博的知識,使他成為一位極其有成就、有影響的未來學家。在過去23年的時間內,他撰寫了三本極有影響的未來學著作,每十年出一本書。用中國的俗話說,真可謂是“十年磨一劍”。這三本書是:《未來的沖擊》(1970年出版)、《第三次浪潮》(1980年出版)和《力量轉移——臨近21世紀時的知識、財富和暴力》(1990年出版)。這三本書被稱為他研究未來學的“三部曲”,曾暢銷世界五十多個國家,在國際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托夫勒對未來社會預測的許多觀點,后來逐步地被實踐所證實。他的預見為何如此準確呢?這就是他的超前意識所起的作用,也就是意識革命,或者說是意識未來化。例如,關于未來生產模式的預測,他認為應當是“小規(guī)?!?。這與過去的傳統觀念是根本不同的。他認為:“過去經濟理論都認為最先進的生產方式是大規(guī)模生產。大規(guī)模生產的確可以大大地降低成本,提高資源利用率。但進入知識經濟時代,這種方式將變成落后的生產方式,先進的生產方式是小規(guī)模的?!苯又?,他針對中國的生產方式提出批評:“為什么中國的信息行業(yè)利潤率很低?為什么VCD生產過剩?這些仍舊是大工業(yè)時代的思維:規(guī)模生產效益論?!?sup>[7]可惜,這個忠告并未引起我國有關部門的重視,目前追求速度、規(guī)模而不講究效率的現象仍然很普遍。特別是在一些地方,為了追求消費熱,對某些產品一哄而上,造成了產品的積壓和生產資料的浪費。這說明,在經濟改革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必須轉變我們的思想觀念,甚至需要來一場意識革命,以適應知識經濟時代的需要。
我們重視意識革命,是因為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意識對于人們的認識有著巨大的反作用。換句話說,意識也具有力量,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美國學者研究了人的大腦的分泌作用,他們估計人的大腦存在數千種分泌,而這些分泌都是意識的作用,它們對于人的智力、學習、工作、生活甚至治療疾病,都起著某種作用。信念也是意識活動,可以極大地改變人體的功能。西方學者研究指出,人的意識可以導致人體化學過程的變化,我們要保持積極的思維活動,使這些變化向著我們所期望的方向發(fā)展。
俗話說:思想如水,刀斬不斷。因此,我們要保持思想的“源頭活水”,這就是要努力學習最新的知識,經常參加社會實踐和科學實驗,觀察和接受新鮮事物,掌握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讓思想之水長流不斷;要不斷地更新自己的思想觀念,始終站在時代潮流的最前沿。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跟上日新月異的新技術革命時代,成為一個在事業(yè)上有作為的成功的人,實現人生最大的價值。
【注釋】
[1]智者之聲[N].湖北日報,2003-02-13.
[2][美]C.W.莫里斯.開放的自我[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59.
[3]齊平.改革與觀念變革[M].重慶:重慶電訊工程學院出版社,1987:125.
[4][美]內爾·博伊斯.螺旋線的勝利[N].參考消息,2003-02-28.
[5]劉建亞.永遠的DNA分子[N].光明日報,2003-04-26.
[6]中國圖書商報,2002-10-11.
[7]中國工商時報,1998-08-24.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