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心身疾病病人的治療必須整體、全面、有效地進行,這就要求醫(yī)生要有好的動機和愿望,有治療的能力、知識和技巧。特別要在治療中要兼顧到病人生物學和心理社會各方面因素影響。首先要采用有效的生物醫(yī)學手段處理軀體病理過程;同時要在心理和社會方面加以積極的干預或治療。
在心理和社會水平上的干預、治療要達到以下三個目標:幫助病人消除致病的心理社會因素;矯正由應激源引起的生理反應,以減輕對軀體器官的沖擊;設計適當?shù)闹委煼桨敢越档蜋C體器官對心理生理反應的脆弱程度。為此要采取以下具體辦法:
1.改變環(huán)境 研究發(fā)現(xiàn),只要改變病人生活、工作環(huán)境,即使不用藥物,有些病人的病情也會好轉。這可能是由于環(huán)境改變了,病人擺脫了引起加重其疾病的生活和工作應激源;身體得到了休息能保證規(guī)律的生活;同時要注意安慰劑的效用。
關于改變環(huán)境問題,并不是病人都住院好,何況有些病人對住院也可能不適應,為此關鍵是幫助病人改變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以減少或消除應激源。當然社會支持的作用也要給予重視。
2.藥物治療 某些精神藥物可用來控制過度的心理生理反應、緩和心理應激和改善心境,可視病情選用。但要注意藥物的不良反應,防止藥物的副作用及藥物依賴。
3.心理治療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療大部分為支持性的治療,當病人懂得心理因素與疾病有關時,就容易改變對疾病的態(tài)度,由被動變?yōu)橹鲃樱上麡O變?yōu)榉e極,以及由悲觀變?yōu)闃酚^。再加上調整或改變生活環(huán)境及生活方式,加強身體鍛煉,病情就會好起來。
心身疾病的心理治療,是指那些用來影響病人的人格,應對風格、情緒、認知和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傳統(tǒng)的心理治療。主要是支持性心理治療、暗示治療,這無須高深的訓練,只要醫(yī)生稍加注意即可。
4.行為治療 主要是自我控制和生物反饋。自我控制如放松術、認知行為矯正,自我調整如靜默、氣功和自我催眠等。這些方法作為心身疾病治療方案的一部分,已廣為臨床采用,是有一定效果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