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與信念、責任心和使命感都是教師內在的精神狀態(tài)、深刻的存在維度和開展教學活動的內心向導。除了具有理想與信念外,教育家還無一例外地對教育事業(yè)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強烈的使命感。學習教育家的精神,我們可以而且應該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而且必須有自己的教學風格、教學個性,但作為它們的前提是,要懂得責任和擔當。
1.對學生負責是教師的本分
責任心是教師對工作、對學生敢于負責、主動負責的職業(yè)精神。對工作負責是教師的寶貴品質,也是一名合格教師應有的本分。教師對學生的愛總是和責任緊緊連在一起的。臺灣女作家張曉風在《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這篇散文中說:“學校啊,當我把我的孩子交給你,你保證給他怎樣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給你們一個又誠實又穎悟的小男孩,多年后,你將還給我一個怎樣的青年?”這滿懷期待的善意問詢警示我們,真正的教育、真正的師愛必然蘊含著深切的責任心。
責任心是愛崗敬業(yè)的心理基礎。在具備一定知識和能力之后,教師的責任心便成為做好教學工作一個極為重要的條件。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在制定教師專業(yè)標準時,就明確指出教師要“重視專業(yè)責任并保持對教學的熱情”??巳R特基礎教育工作組在2003年《我們的學校與我們的未來:我們仍然處在危險之中嗎?》的報告中,把責任制作為重建美國基礎教育的三大基本原則之一。
我們具備專業(yè)自尊,我們追求教學自由。自由、自尊是和責任聯系在一起的。責任心是教師專業(yè)自尊的基本成分。教師要自尊,要獲得人們更多的支持和信任,要真正爭取到更多的自由,首先就要負起責任,對學生負責、對教學工作負責、對社會的委托負責。只有敢于承擔責任,真正搞好教育教學工作,才能讓家長和社會放心;而從負責的教師身上,學生也會懂得愛和責任。
責任本來就是教師專業(yè)性的核心向度的意涵。一般認為,知識、自主與責任構成了教師專業(yè)性的三個重要維度。既然專業(yè)人員享有自主,與其相伴的必將是從業(yè)者以負責的方式行事,承擔起對服務對象的責任。這意味著實踐者的行動最終需要由一系統價值觀所導引,它們將服務對象的利益放在首位。
馬斯洛指出:“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都無法安靜。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忠實于他自己的本性。”[18]教師選擇了教師職業(yè)就必須認真?zhèn)鞯朗跇I(yè)解惑,認真教書育人。
愛是教育的前提,但遠不是教育的全部。由愛而上升為對孩子的一種責任,這才是教育。責任心是教師珍貴的品質,“責任是愛的別名”,責任有多重,愛就有多深。[19]在此我們所說的負責,是一種真誠的負責,是一種內在動機與外在言行一致的負責,而不是為了表現自己有多能干、有多負責的表演式負責。有一位學者講述了責任心讓人震撼的一個教師的事:
記得2004年我在英國進行教育考察的時候,有一個班級的教師特別讓我震撼。他們班有一個隨班就讀的孩子,發(fā)育不良,斜眼歪嘴,滿口流涎,行為怪誕,一看就讓人心生不忍。我看到那個高大的男老師很耐心地安撫著他,手把手教他寫字母,輕聲細語,仿佛那是他的孩子。后來,我了解到,英國教師的工資其實不高。是什么讓他們的師愛這樣深沉,身上煥發(fā)出這樣動人的力量?我想,是一個老師應具有的職業(yè)責任感!他盡職盡責,堅守了一個老師的良知。[20]
具有強烈的責任感、事業(yè)心的教師對工作一絲不茍,即使碰到這樣那樣的困難,也會想辦法克服。為了學生的學習和成長,敬業(yè)者以積極的心態(tài)和飽滿的熱情使學生受益,自己需要付出很多。
2.責任感的升華是使命感
良心、責任心、使命感是密切相關而又有區(qū)別的心理品性,它們在教師專業(yè)自尊結構中屬于不同的層次,在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中具有不同的水平。具有高度專業(yè)自尊的教師不僅要有教育的良心和責任心,而且應將這種責任心升華為使命感。
教師的教學需要良心的拷問。良心的評判關乎人最基本的心理生存狀態(tài),教學行為有違良心我們會感到惴惴不安。然而,教師僅有良心還不夠,良心只是一種自發(fā)的調節(jié)力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較高的道德自律。在面臨道德沖突的時候,有的良心就會減弱它的道德力量,而屈從于利益的召喚,因此教師良心還需要經過理性升華,使它成為理性支配下的強烈的責任心。
然而,要真正擁有高水平的專業(yè)自尊,僅有一種樸素的責任心是不夠的,擁有建立在深刻理性基礎上的強大的責任心的專業(yè)自尊才是穩(wěn)定的。教師的責任心不僅關乎教師個人行為問題,關乎所教學生問題,“學生讀什么書、寫什么作業(yè)是國家大事”,向學生負責,就是向國家和人民負責。經過這種理性升華的責任心是一種教育使命感。
陶行知指出:“國家有一塊未開發(fā)的土地,有一個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由于我們沒有盡到責任?!薄案F到要飯也要辦教育?!贝藭r,辦好人民的教育在他心中就不僅是一種責任,更是一種使命。如果說良心、責任心更多的是教師的一種職業(yè)人性,那么使命感則直抵教師的生命價值、人生意義了。
使命是重大的責任。教育使命感是教師在職業(yè)認同的基礎上所產生的一種從事教育工作的有高度理性的重大責任感,是教師責任心的升華。這種使命感是教師在對自身、教學和學生以及更加廣闊的世界和宇宙的理解基礎上,經過哲學的、道德的反思之后建立起的穩(wěn)定的人格特征,是教師自我可以主導內心而不輕易被外界的力量所左右的一種精神境界與天職意識。
使命與人的價值觀密切聯系。朱小蔓在其著作《情感德育論》中指出:“人格化作為情感發(fā)展的最高階段,人的精神發(fā)展的較高階段是價值觀及態(tài)度內化為比較穩(wěn)定的人格?!蔽覀儼堰@種教師穩(wěn)定的價值觀的建立稱為教師使命感的獲得。帕爾默認為,教師使命是“來自教師內心的聲音,正是教師內在真實自我的本性”[21]。在這里,教師所認同的教育價值觀已構成了個體的心理定勢,對自己在育人工作中應承擔的責任、義務及其作用與意義有著全面而深刻的認識,有更多切身的體悟,已穿透教育表面的現象,逼近教育事實的真相和本質,也逼近自己靈魂的深處。
在這個階段,教師通過教學獲得自我實現但又不以自我實現為終極目標,而以學生的發(fā)展以及在更大范圍內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有教育使命感的教師把教育看作是關系到國家繁榮、民族興旺、社會進步、人類文明的大事,立足教壇,面向世界,關心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把自己的工作與整個人民的事業(yè)緊密結合在一起,在人類的大地上謙遜地做著綠葉的事業(yè)。此時,教師對搞好教育工作會投入極大的熱情。當一個教師擁有使命感,這時的教學已經成為教師的一種生活方式,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師經歷著深層次的精神洗禮和對生活意義的確認。
事實上,教師使命包含教師職業(yè)使命和超越性使命兩個方面,它們都具有實踐性和動態(tài)性的特征。構成教師使命最外層的是職業(yè)使命感。職業(yè)使命感是個人知覺到他所從事的是一份特殊而有意義的工作,內含有尋求生命意義的成分。當個人將工作視為一種使命時,個人會專注于工作,認為他所從事的是可以為社會增添福祉并且有貢獻的工作?;魻柵c錢德勒認為,使命感是一個人將工作視為自己生命的意義。相信工作能夠完成人生目標時,使命感也就被建構出來了。因此,教師如果感知到自己所從事職業(yè)的意義,工作的目的不是獲得物質、金錢、名譽這些外在報償而是內心的滿足感,就會擁有職業(yè)使命感。
教師使命的核心層次是超越性使命。超越性使命是一種不需要“感”知的高級心理能量,是強大精神之源。教師作為一門走向專業(yè)化的職業(yè),具有職業(yè)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在于教師工作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師不僅要教書,而且要育人;教師不用工具而是要用自己的知識、智慧、人格魅力去影響學生,具有強烈的“人是目的”的人本化色彩。教師職業(yè)的特殊性正是其“專業(yè)性”所在。而體現教師專業(yè)特殊性的專業(yè)精神的核心部分,教師使命應有超越“工具”的意義,即超越性使命。
超越性使命的構成使教師使命具有超越性。教師使命是個具有終極歸宿和意義的問題,對這個問題的探詢本身就體現了超越現實社會,去追求與對象、宇宙、大自然融為一體的價值理念。雖然人不可能完全脫離現實,教師在職業(yè)生涯中不可能完全離開教學、擺脫課堂,但是人應該有一種宏大的宇宙觀,把自己視為宇宙的一分子,教師使命就是教師超越職業(yè)本身,能夠超越各種現實的偏見和觀念,站在一種人類關懷的高度去重新認識和體驗教育對于學生、對于自身的價值所在。
教師職責是人民和社會托付給我們的一種重大而特殊的使命。正如加里寧所說:“國家和人民把兒童托付給教師們,這是把偉大責任加在教師們身上的一種重托?!睂I(yè)自尊的教師深感自己責任的重大,肩負著偉大的教育使命。有了這種責任心、使命感,我們的心中就會釋放出濃濃的教育情,就會把學生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對待,一樣去盡責,就不會忽視那些最需要我們注視、關愛與呵護的心靈。
3.不辱使命的精神
堅守對教育的承諾,要真正做到不辱教育使命,我們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才能與豐富的教育智慧,還要有正直、仁愛、清廉、勤奮、堅韌和勇于創(chuàng)新等高尚的品質。有了這些高尚的品質,我們才會真正擁有高水平的專業(yè)自尊。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育的重要責任和使命應該是發(fā)現,發(fā)現每個學生不同的特點與個性,創(chuàng)造多元的產品來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教育工作者應該通過不一樣的課程,把看上去差不多的孩子變得越來越像他們自己。在如今這個時代,教育工作者要提供豐富多彩、充滿個性的課程,開發(fā)有寬度、有跨度的課程,供不同需求的學生選擇。顯然,發(fā)現需要教師有一雙慧眼。[22]
真切地關愛學生,細心地幫助學生,努力使每個學生都獲得生動、活潑、主動的發(fā)展,唯其如此我們才不辱使命。對孩子們來說,教育的世界只有春天!美國女科學家麥克林托克81歲才獲得諾貝爾生理醫(yī)學獎,她在領獎臺上說:“我是一朵秋天里的雛菊,我相信,不是每一朵花都在春天里開放。”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這朵花都有屬于自己的開放季節(jié),一旦找到了這個季節(jié),就會開放得無比絢麗。教師的使命就是找準這個季節(jié)。[23]
使命意味著被召喚,被個體內在或外在的力量召喚。帕爾默認為,教師使命是“來自教師內心的聲音,正是教師內在真實自我的本性”。以這種內心聲音的回應,能感受到一種強烈、深刻的幸福感。而這種來自內心的聲音與教師的教學實踐密不可分,是在教師的教育教學互動過程中萌發(fā)并形成的。教師尋找其使命的過程就是“真正地、自然而然地投入教學”的過程。教師在教學的經歷中尋求意義,尋求教學給他們帶來的個人和社會價值。強烈的職業(yè)使命感包括教學實踐的理念,這種理念讓個體的教學工作與他們的生活價值緊密相連。
記得湯因比說過:“人要想對自己的尊嚴有所覺悟,就必須謙虛。的確,人性是尊嚴的,但這樣說還是不甚明確的,也是不完整的。說人是尊嚴的,這只限于沒有私心的、利他的、富于憐憫的、有感情的、肯為其他生物和宇宙獻身的這種情況?!边@種“肯為其他生物和宇宙獻身的這種情況”實際上就是一種融合了多種高貴人格品質的使命感。
教師一旦將外在的社會道德要求內化為主體的自覺道德意識,其道德行為就成為自覺責任行為。他們不僅能自覺地遵守道德規(guī)范,履行道德義務,主動對他人、對社會盡心盡責,而且能在履行道德義務的過程中,內心享受著幸福與滿足,并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業(yè)績。
具有專業(yè)自尊的教師會把講課當成天大的事,把自己肩負的教學重任作為一種人生的使命,對教學工作決不言放棄。馬丁·路德·金說過一句名言:“一個人如果一直沒有找到值得他為之獻出生命的東西,那么他就沒有必要再活下去了。”這個“為之獻出生命的東西”就是我們理想的事業(yè),崇高的使命,它引領著我們的人生方向,它讓我們能夠不同凡響,活出人生的精彩。[24]
一個懂得承擔的人深知通往完滿和成功的路途遙遠又艱難,所以他不會一味地苛責制度和環(huán)境。教師的超越和堅守需要一種道德理想主義情懷,一種舍我其誰的擔當。
孔子當年周游列國,傳布自己體悟到的人生、天地之道。他在“知其不可”的現實條件下不以一時的可能成功與否為念,只是竭盡全力去做。孔子身上體現的是一種教師的天職感,這種天職感就是一種重大的使命感,為了自己的使命孔子表現出義無反顧的精神。
在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的舊中國,陶行知辦學的處境比我們現在困難得多,為籌集辦學經費他時常四處奔波、勞累,幾乎過著“乞討的生活”。他把募來的每一分錢都用在了學生身上,用在教育事業(yè)上,而他本人的生活卻異常儉樸而艱苦。陶行知還極力倡導“要把沒有錢的學堂辦得很精彩”,他認為“在教師的手里,操握著幼年人的命運,也把握著民族和人類的命運”,而“教師的服務精神,系教育的命脈,金錢主義,最足破壞教師職業(yè)的尊貴”。
毋庸否認,我國教育也曾經歷過寒霜,具有專業(yè)自尊的教師也有倒下的時候,也有傷心落淚的時候,但是他們不是倒下長久地哭泣,而是咬住流血的嘴唇挺立。他們對教育有一種不滅的理想和強烈的使命感,在紛繁復雜的教育現實面前,恪守自己的信念;面對充滿誘惑的社會,堅守自己的良知。
我經常和老師們一起探討:素質教育是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空中樓閣?“新教育實驗”怎樣才能成為真教育?如何真正將陶行知教育思想變成今天的教育行為?當我們個人純真遭遇社會污濁的時候,我們該怎么辦?面對權勢,我們如何保持教育的氣節(jié)?面對弱者,我們如何表達教育關懷?如何讓教育過程充滿本來就應該有的溫馨的人情味?當我們個人無法改變體制的時候,我們如何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少受一些傷害,多一些童年的歡樂與浪漫,而不要成為“應試教育”助紂為虐的幫兇?當教育充滿虛偽和虛假的時候,我們如何給學生一雙清澈而睿智的眼睛和一顆純真而堅韌的童心?[25]
從這位著名教師的深情表白中我們可以看出教師堅守的悲壯。要守望教育的理想,不辱教育的使命是艱難的,其艱難在于當下教育的復雜性。作為專業(yè)自尊的教師,我們需要把責任感升華為一種教育使命,更需要像漢代出使西域的蘇武一樣不辱使命。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