髖臼結構性植骨用于髖臼翻修始終是有爭議的。除了手術時的技術難度以外,結構植骨的長期效果和相關并發(fā)癥還有待確定,這也是很多臨床醫(yī)生對這項技術抱有疑慮的原因所在。盡管如此,在一些情形下,結構植骨還是髖臼重建時非常有用的技術。
髖臼翻修較多遇到的骨缺損類型為PaproskyⅡ型及PaproskyⅢA型,通常髖臼的節(jié)段性缺損范圍不超過50%,髖臼前后柱保持完整,外上方結構性缺損最多見,類似于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患者的髖臼骨缺損。由于假體-植骨塊接觸面不超過多孔涂層的50%,非骨水泥髖臼可以使用。術中當髖臼暴露后,保持髖關節(jié)旋轉中心在正常高度,打磨髖臼至合適大小,通常髖臼前后壁與髖臼銼緊密接觸,髖臼外上方有部分空隙。用相應試模觀察髖臼覆蓋,若試模70%以上得到覆蓋,不需植骨;若試模50%以上未被覆蓋,要行異體髖臼植骨并用骨水泥假體固定;若覆蓋為50%~70%,僅需造架植骨(shelf grafts)。造架植骨時,可選用來自于年輕男性的股骨頭,骨質條件較好。植骨塊去除軟骨,保留軟骨下骨,將骨松質面修剪以匹配髖臼骨缺損區(qū)形狀。骨塊復位,用2枚克氏針臨時固定,髖臼銼再次銼臼使植骨塊與宿主髖臼形成完整骨床,將挫下之骨松質碎屑置入骨塊與宿主骨界面間,逐枚拔去克氏針,改用2~3枚4.5mm螺釘加壓固定。植骨時,植骨塊骨松質面接觸骨床能增加骨生長面積,軟骨下骨面朝向外側軟組織能減緩異體骨的吸收速度。
PaproskyⅢB有嚴重的節(jié)段性缺損,侵犯髖臼的前后柱,甚至可造成骨盆不連續(xù),非骨水泥髖臼接觸面積小于50%,因此不能使用。這時髖臼重建可用打壓植骨等方法,結構性植骨也是選擇之一,但難度及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都較高,有醫(yī)生建議在植骨后,再用髖臼加強環(huán)等保護植骨塊。術中取出髖臼假體并清除假膜組織后,探查并用試模評估骨缺損情況。當髖臼上方骨缺損累及整個臼頂并侵犯到前后柱部位,髖臼無法安裝在正常旋轉中心時,就要考慮大塊架構植骨。若有骨盆不連續(xù),可先用鋼板固定髖臼后柱。
異體髖臼是最佳植骨材料,大的股骨頭也可使用。宿主骨床先用大號髖臼銼銼磨至骨面滲血,異體髖臼用同樣規(guī)格陰銼銼去盆腔側皮質骨,保留異體髖臼髂骨、恥骨、坐骨起始部分,修建使之與宿主骨床匹配,去除髖臼關節(jié)軟骨,保留皮質下骨使髖臼有足夠強度。將異體髖臼嵌入骨床,用相應直徑髖臼試模將異體髖臼進一步打壓緊密,2~3枚4.5mm螺釘在髖臼上方沿受力方向擰入。植骨完成后,可在異體骨面鉆孔增加骨水泥固定能力,用骨水泥將小于異體髖臼內徑4mm的聚乙烯髖臼假體固定于異體髖臼內。為使異體髖臼免受早期過度負荷,有醫(yī)生再在植骨塊表面使用髖臼加強環(huán),Burch-Schneider髖臼加強環(huán)因為有髂骨和坐骨固定翼,對骨盆不連續(xù)患者尤為合適。
安裝Burch-Schneider髖臼加強環(huán)前,首先選出最匹配異體髖臼骨床直徑的假體,加強環(huán)髂骨翼和坐骨翼通常需重新塑形以適合坐骨和髂骨固定處的外形。為避免加強環(huán)安裝外展角過大及假體坐骨翼固定于坐骨表面刺激坐骨神經,應在坐骨處開槽,將假體插入坐骨支。開槽時,可先用細鉆頭從髖臼側向坐骨支深處鉆孔,再用克氏針探查,確定鉆孔方向正確,然后用窄骨刀順鉆孔方向完成開槽。髖臼加強環(huán)下翼插入坐骨后,在加強環(huán)上方及髂骨固定翼處分別向髂骨方向打入固定螺釘。選用小于加強環(huán)直徑4mm的聚乙烯臼杯用骨水泥固定于髖臼內。由于加強環(huán)并不一定以髖臼假體所要求的最佳角度置入,因此固定臼杯時不能以加強環(huán)作參照,而應根據(jù)髖臼的標準位置置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