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濕熱痢
毛某某,16歲。1973年6月某日初診。
患者因吃生柿子數(shù)個,夜半忽感腹痛,嘔吐,高熱。急往某醫(yī)院,按急性胃腸炎治療,病情未緩解,腹部劇痛,大便有膿液,兩目直視,神志昏迷,病情危急,邀余診治。
察面容憔悴,神志不清,腹?jié)M痛拒按,大便日數(shù)次,帶有少量膿血,肛門墜脹灼熱,體溫39℃,舌苔黃燥而膩,脈象沉而無力,此屬食滯濕熱蘊于腸胃,使?jié)駸嵯缕却竽c,損傷血絡而成痢疾,治宜通因通用,方擬承氣湯加減之。
【處方】 大黃15克 芒硝10克(沖) 枳實11克 厚樸15克 生白芍30克 萊菔子30克 三棱10克 莪術10克 牡丹皮10克 廣木香9克黃連9克 甘草6克
【用法】 水煎。分2次服。
當夜泄出棕黑色膠狀黏液,腹?jié)M痛脹減輕,已能入睡,次日下午泄1次,熱退神安,諸癥大減,用香砂六君子湯以善其后。
按:本例因食生冷瓜果,內(nèi)停積滯,損傷脾胃,濕熱蘊結(jié)大腸,熱勢已熾,上擾清宮,下迫大腸,便下膿血,病勢重篤。脈沉無力乃邪熱內(nèi)閉,陽失運行之象,故舍脈從證,急用承氣湯疏通腸胃穢濁;用萊菔子、三棱、莪術消積滯;香連、牡丹皮除大腸濕熱,調(diào)氣化瘀;芍藥、甘草緩急迫。諸藥協(xié)同,共奏通滯除濕清熱之效。
案例二
李某某,男,61歲。1981年9月10日初診。
患者腹瀉,下痢膿血半年,糞色黯紅,腹痛喜按,四肢不溫,神疲乏力,食欲欠佳,腰酸怕冷,小便不利,舌質(zhì)淡,脈細弱。綜觀諸癥,乃脾腎虛寒而致滑脫不禁發(fā)為是疾。治宜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處方】 赤石脂30克(一半入藥煎,一半研面沖服) 干姜10克 粳米15克
【用法】 上方連服10劑,癥消病愈。
按:本例純屬脾腎陽虛、中陽衰微之證,治療系根據(jù)張仲景《傷寒論》:“少陰病,下痢膿血者,桃花湯主之”而擬用桃花湯原方,其中赤石脂溫脾澀腸,固脫止利;干姜溫脾暖腎助陽;粳米補中健脾止泄。三藥合用,共奏溫中散寒、澀腸固脫之功。
案例三:休息痢
王某某,男,32歲。1978年7月5日就診。
下痢時發(fā)時止,纏綿不愈,已近3載。近幾日因食葷腥,致使下痢加重,腹痛加劇,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每日數(shù)十次,肛門灼熱,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弦數(shù),證屬濕熱壅滯腸間,治宜清熱化滯,收澀固腸。方用七味烏梅飲。
【處方】 烏梅10克 山楂10克 罌粟殼10克 竹葉3克 廣木香10克 燈心草1尺 大棗7枚 白糖為引
【用法】 1劑,水煎服。
二診:服上方藥后,諸癥減輕,下痢次數(shù)大減,守上方繼服6劑,病獲痊愈,隨訪2年,未再復發(fā)。
按:休息痢本為正虛邪戀、寒熱夾雜,治宜溫脾益氣、扶正祛邪之法,然本案雖久痢不愈,脾胃虛弱,但因過食油膩之物,以致食滯中焦,化濕化熱,濕熱內(nèi)蒸,腑氣阻滯,氣血凝滯,化為膿血,下痢赤白,病呈虛中夾實之象,故治療時宜清熱化滯,收澀固腸治其標,補脾和胃治其本,7味烏梅飲正中病機,方中竹葉、燈心草清解心胃小腸諸經(jīng)之浮熱,使?jié)駸嶂坝尚”愣觯簧介馐秤湍佒e;木香寬中理氣,健胃除滯;烏梅與罌粟殼相伍,收澀固腸而生津;大棗甘溫和中,健脾益氣,以固其本。全方組合精當,藥簡效佳,多年痼疾,竟獲痊愈。
案例四:噤口痢
張某某,男,2歲半。1959年月8初診。
其母代訴:七八天前,腹瀉,發(fā)熱2日,由瀉轉(zhuǎn)痢,膿血并下,紅多白少,經(jīng)藥未效,每日下痢無度,精神委靡,目吊氣嚅,仰臥不動,身熱不退,時搖頭,咂舌,頗似口干欲飲水之狀,但飲水即嘔,哺乳亦嘔,湯水不進。
現(xiàn)癥:下痢血多膿少,中有綠色黏液,日行二三十次,無尿,身熱、面白、目吊、頭有汗、嘔吐,目窩深陷,皮膚彈性差,哭不出聲。體溫38.9℃,舌質(zhì)鮮紅、無苔、乏津,脈微細數(shù),脈搏144次/分鐘。
辨證:此瀉痢不止,陰津大虧,胃腸熱熾,正衰邪盛,呈陰竭陽脫之兆。
急宜育陰斂陽,拯救胃氣為法,先予蜂蜜30毫升,兌水200毫升,川黃連9克,煎汁,交替滴入患兒口中。
初時仍有嘔吐,半小時后,嘔稍止而能少許下咽,遂疏方:人參3克,川黃連4.5克,金石斛9克,麥冬9克,姜半夏4.5克,生薏苡仁9克,石蓮肉6克,鮮藕汁30毫升,水煎,兩遍合一處,一晝夜服完。
翌日復診:能進少量飲食,神色少起,體溫37.8℃,不嘔,下痢仍有綠黏液及膿血,小便短赤,舌質(zhì)如前,脈搏130次/分鐘。疏方:全當歸6克,炒白芍9克,人參3克,川黃連4.5克,金石斛9克,石蓮肉9克,麥冬9克,炒黃芩6克,茯苓6克,生甘草3克,1劑。煎服同前。
三診:體溫36.5℃,能進食,1日夜下痢四五次,時啼哭,似有腹痛,于上方加入行氣化滯之品。疏方:川黃連3克,淡干姜1.5克,炒枳實4.5克,炒萊菔子6克,廣木香4.5克,白頭翁6克,炒地榆6克,炒黃芩3克,水煎頻服。2劑。
四診:上方2日服盡,癥狀皆除,遂停藥以飲食調(diào)養(yǎng)。
按:噤口痢為濕熱痢或疫毒痢病理中的重危階段,此案癥見噤口不食,吐痢無度,神志昏迷,屬極危之候,一般多因胃腸熱灼,津液枯竭,谷氣不續(xù),胃氣大傷。治療當以保養(yǎng)胃氣為本。急擬養(yǎng)陰生津,轉(zhuǎn)輸胃氣,若稍誤病機,即陰損及陽,本例急用鮮蜜養(yǎng)氣生津;川黃連清熱解毒止嘔;繼以參連開噤散,救胃開噤湯,人參石斛湯為主,加減化裁,配合使用。多年臨床,收效頗高。
免責聲明:以上內(nèi)容源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chuàng)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nèi)容。